李 芳 毕 东
[内容提要]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任和短板在农村,为研究多民族聚集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现状,本研究选取昆明市西山区的四个街道作为调查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农村公共信息发布情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五个方面来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该区存在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建设不均衡,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活动投入不足,效果不佳;公共信息发布设施不健全,覆盖率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不足等问题。通过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下的供给模式存在弊端,缺乏市场导向活力;缺乏创新意识;基层重视不够;资金保障不足等。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020年 12月国家颁布《“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第十四篇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中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增强民众幸福感,享有国家服务权力的重要途径。[1]
同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多民族社区建设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使得多民族聚集地文化建设和研究越来越有学术研究价值。国家重视农村经济、文化和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多民族聚集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规模迅速成长的同时,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课题组通过对西山区四个街道进行实地调查,以农村文化产品供给情况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农村公共信息发布情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五个方面来调查研究。发现西山区四个街道存在着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均衡、基础设施利用率低、基层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根据深入访谈,了解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机制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并通过分析问题,针对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现状在文化投资、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服务以及文化信息发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西山区是云南省昆明市四个主城区之一,位于昆明的西南部。总面积约 881平方千米,山区面积约占 75%,坝区约占 25%。常住人口约占 78.4万,居住着有白、彝、苗、回、壮、纳西、哈尼、满、蒙古、傈僳等 25个少数民族,是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西山区管辖的区域有海口、金碧、西苑、福海、棕树营、前卫、永昌、马街、团结、碧鸡 10个街道。为节省调查时间和成本,课题组采取抽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法,从西山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碧鸡、福海、马街、永昌四个街道来开展调查研究,在分析西山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现状时,需要考虑四个街道的占地面积、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来衡量四个街道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的面积、投资金额以及服务人数等是否合理。
表1 西山区四个街道的基本情况
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农村公共信息发布情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五个方面。以下是四个街道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山区4个区在图书馆建设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面积最大的是1154m2,最小的为464m2。图书馆的藏资料也有很大差异。图书馆的年借阅人数也有很大差距福海街道面积1154m2,藏书量最多219944册,图书借阅率人均15.5册,永昌街道图书馆面积1038m2,藏书量为21654册,图书借阅率人均78.2册,建筑面积和人均借阅率不匹配,说明了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藏书量与民众借阅量不匹配的现象,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农民技术学校、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老年活动室以及青年活动室的在建设面积、投入资金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马街街道的农民技术学校的占地面积2876m2,碧鸡街道的面积才是260m2,周围农民参与度四个街道也存在差异,造成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办学规模、教师师资队伍要与学生数量相适应。师生比例需要达到1:20,专职教师不少于60人,在学历方面也需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从表中了解到,碧鸡街道面积260平方米,教师人数是16人;永昌街道农民技术学校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教师仅有4人;福海街道的专有教师数量为16人,每年培训人数为1260人,农民技术学校教师人数没有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
镇、村级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方面也存在建设面积不均衡,累计资金投资不平等的现象。
综上可以看出,西山区四个街道出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均等、师生比例不均衡、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遗产保护设施投资不均衡等问题。严重影响基层文化服务的效果,阻碍了农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
表2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情况
从表3可知,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播放电影中,电影、展览的每年展览(放映)次数和投入资金两个方面来看,都出现展览(放映)次数相差很多,累计资金的投入量也存在偏差。通过数量对比,碧鸡街道的资源利用率相对于永昌街道利用率低得多。
表3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状况
文化节、艺术节以及各种体育比赛、健身活动,可以看出福海街道的两个项目中年投资金额都是最多,但是每年参加的人数却不是最多的,碧鸡街道在两个项目中的年投资是最少的。在特色民间文化活动中,福海街道累计资金的投入是37万元,永昌街道的投入资金为2.3万元,两个街道之间投资相差较大,可以看出街道之间对文化活动的投入是不平衡的。在体育比赛、健身活动以及自办文化团体方面,福海街道与碧鸡街道又是典型代表,根据数据对比,福海街道在人才队伍的利用方面存在着问题,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限度,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综上所分析,可以看出西山区四个街道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投资不均衡;二是投入的资金,人才资源等利用率低。四个街道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演出队伍的数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围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人、财、物,鼓励村民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学习现代文化,脱离文化贫困及思想愚昧,继承和发扬传统特色文化。
农村发布公共信息的主要渠道有:电视台、电台、文化站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四个途径。最普遍的传播方式是电视、广播的途径,文化站的功能的发挥次数有限。从表4可知,碧鸡街道、福海街道的电视台、电台的个数为0,永昌街道的电视台、电台的个数为2个。马街街道的电视台、电台的部门数量最多,达到20个。
表4 农村公共信息发布情况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规定,观看电视标准中,通过直播卫星提供不少于17套广播节目,通过无限模拟提供不少于6套广播节目,通过数字音频提供不少于15套广播节目。西山区碧鸡街道和福海街道对于国家最基本的标准都不能达到,严重阻碍了公共文化信息的发布。
文化站主要是进行开展文体活动,传播文化事业的机构,农村文化站是农民参加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农村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马街街道的文化站面积仅有136平方米,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影响了农村公共文化信息的传播和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权限。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碧鸡街道的投入资金为19万元,马街街道累计资金投资仅为1万元,街道之间出现了投资严重不平衡的现象。
综上所述,农村公共文化信息发布情况中,一是四个街道电视台、电台的部门数量严重不足,文化信息传播途径过少妨碍了现代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此,需要加强发布途径设施建设,便于文化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二是文化站面积不足,服务覆盖率低;三是现代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施投资较少,服务范围少。当地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文化惠民的政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百姓知晓不及时;由政府主导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否能满足群众的需求,难予评估。
农家书屋是在农村建立,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自主管理并在书屋里提供音像电子产品以及书刊等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个书屋的标准是报刊不少于30种,可借阅图书要大于1000册,电子录像制品要超过100种。从表5可知,农家书屋四个街道的每人每年的流通人数相差较大,永昌街道达到462人/年/次,碧鸡街道只有1.5人/年/次,福海街道是9.1人/年/次,可以看出,碧鸡街道和福海街道流通人数都很少,这是因为农家书屋普遍图书质量不高,很多图书是不实用、不适合农民看的,几乎已经成为摆设。
表5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状况
文化活动室每人每年活动次数永昌街道的是最多的有113.5人/年/次,说明永昌街道的文化活动室利用率较高,在文化的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碧鸡街道举办的活动只有3.2人/年/次,利用率不高。
关于公共文化发布及管理部门服务满意度,碧鸡街道的满意度为63%,永昌街道的管理部门满意度是46%,主要是因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质量偏低,数量偏少,在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关于免费电台、电视台的平均日播出时间,福海街道为0,马街街道为4小时,因此,要提高福海街道和马街街道的电台播出时间,让群众接受更多文化信息。永昌街道每日播放量为24小时,时间过长,群众不会一直把时间用在一个频道也不可能把时间都放在看电视、听电台上面。关于农民文化知识普及率,碧鸡街道的文化普及率是61%,永昌街道的文化普及率是33%。关于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碧鸡街道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是62%,永昌街道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是32%。村民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现代文化信息的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受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否健全、政府部门人才队伍、文化传播途径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因此,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需要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引领和示范,也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促进各种资源充分整合及利用,才能不断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从表6可知,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文化服务保障方面资金的投入保障中,各个街道农村文化事业财政拨款占文化事业财政拨款的比重比较小,如,碧鸡街道的文化事业财政投资仅占总文化财政投资的8.3%,永昌街道文化财政投资占总文化投资的18%,资金投入不足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缺乏,阻碍农村公共文化的传播。
表6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关于组织保障中专兼职文化干部占所在乡镇干部的比例,福海街道的占4.6%,占比最多的永昌街道的占比仅为10%,可以看出,人才队伍偏小,数量不足;人才整体发展不协调;人才质量不高等问题。
关于社会参与保障中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方面,马街街道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100%,碧鸡街道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33%,永昌街道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为31%。碧鸡街道和永昌街道的义务教育普及率低严重影响公共文化的传播,进而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
综上所述,四个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存在着资金、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总体而言,西山区公共文化投资仍然存在着,投入主体单一、投入评价缺失、投入结构失衡、投入总量不足以及投入管理不足等问题。
政府直接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共文化供给的效率,让大多数农民享有文化信息的知情权,但是忽视了农民主体的多样性,主要是因为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农民主体的深入了解造成供给与需求不符,降低了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农民对公共文化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反过来影响政府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供给模式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和多元化供给模式,从而造成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果不令人满意。
在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文化科技发展落后,造成信息闭塞,加上基层工作人员能力有限,导致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依然沿用之前的“一刀切”的模式和方法。而且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初建时候是什么样,过了若干年现在也是什么样。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政策制度等方面,都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对文化的实际需求,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仍是沿用以往的统一方式组织农民参加,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文化宣传中多是政治思想为主,当地特色文化很少融入。要充分挖掘并运用当地有特色及人们感兴趣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化文化信息相结合,吸引更多群众对文化服务的喜爱。创新意识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关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便于农民更好享受文化的权益。[2]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基层农村多数把经济增长放在第一位,多数人认为搞好产业等经济建设和农村道路建设、水利建设等基础建设才是重中之重。重经济轻文化,不管是资金还是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追求短期效益而忽略了文化服务带来的长远利益。农村基层干部对公共文化服务重视度不足,导致文化服务产品利用率低,投入过少,阻碍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西山区四个街道虽然紧跟上级领导的工作部署,但是只针对面上的工作进行完成,对群众的实际需求却不能满足。同时大多数村民参加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仅仅是去配合完成宣传和检查任务,或偶尔参加一下村里组织的文体活动,或是为了凑人数才去听听相应的培训会。根本没有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真正融入到文化学习活动之中。
西山区农村公共文化队伍存在着薪资待遇低、编制数量不足,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一是从西山区文化单位来看,目前文化专业干部队伍与文化事业发展极不适应,基层工作人员偏少且不专业、文艺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少,人才结构、队伍结构不合理,无专业院团、无足够保障经费等问题,致使西山区的文化阵地没有充分起到组织文化活动、教育人民群众、满足人民需求的作用。造成各个街道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关部门优秀人才稀缺,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主动意识等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3]二是在职人员专业素质及学历普遍较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由于教育培训资金不足,后期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育跟不上,造成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青黄不接现象严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可忽视的瓶颈。三是组织保障中的文化干部占比少的问题,也是阻碍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文化投资方面,一是要扩大政府投资力度。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当代,地方政府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对可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却很少,一些偏远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导致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要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供给财政投资力度,发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倾斜,促进地区间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及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倾斜力度,建设满足现代群众需要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配备,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4]二是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拓展其他投资渠道。鼓励企业、协会组织、社会贤达、知名人士、企业家等参与投入,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条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融资和文化产品供给,实现政府、社会群体以及农民群众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5]
一是要大力引入文化人才。提高县乡两级文化服务部门的人才队伍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员加入。加强与高校合作,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或专家咨询室等方式引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到基层农村开展文化服务工作。二是开展继续教育和定时培训。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文化部门的在职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在闲暇时间组织学习文化知识,涉及农业管理、农村政策、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文化信息都要涉猎,尽可能成为“全能型”的文化人才。三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给文化信息部门的人员更多的发挥和晋升空间,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加快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场所建设方面。图书馆、农民技术学校、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在占地面积和服务空间上要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不达标的要加强建设,尽快达标。已经达标的要注重质量发展。不断缩小地区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差距。提高文化场所的利用效率,增加图书、报刊、影像资料、文化活动、教育活动等产品数量,扩大文化服务面积。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
西山区四个街道在公共文化活动方面存在着文化活动投资不均衡的现象,造成基层群众享有文化权利的不平等。
丰富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加大文化活动的频率,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至关重要。一是定期组织基层群众参加“文艺汇演”、“文体比赛”等文化活动,设置相应的奖励制度,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二是挖掘传承当地的特色文化。使群众形成民族文化自豪感,继承宣扬特色文化。
保护当地特色文化。建立保护当地特色文化系统,以人文资源、传统建筑以及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等重点项目为中心,大力宣传当地特色文化,激发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自主担负起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投入资金,复原重点保护的文化古迹,农业遗址等的建设;同时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传学习参观基地,推动西山区农村公共文化的快速发展。[6]
扩大农村公共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是地方电台、电视台,但是由于投资较少,基层农村电台、电视台的数量几乎为零,再加上其他渠道利用不足,造成文化传播途径受阻,严重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及信息的获取。因此,要加大文化途径的投资力度,增加文化传播途径,建立农村电台、电视台数量,促进当地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为弥补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不足,加入现代化网络的传播途径,通过APP和文化网站来建立文化传播途径,鼓励群众参与,提高文化的传播质量和速度。
扩大服务范围。扩大文化站(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范围,文化站(室)等文化传播场所,需要整合不同部门和各级各类群体对基层农村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不断扩大人群的服务范围。
农村文化建设机制不灵活,造成农村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管理机制方面,一是建立“自下而上”的群众反馈及需求机制。目前,政府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文化服务配送方式,忽略了不同群体之间文化需求的差异,根据调研发现少数民族更喜欢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因此,要减少文化服务的统一配送,增加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自办的文化数量,来提高文化的服务质量。二是建立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来管理村级文化服务供给。建立村级文化供给管理制度标准,完善文化服务的规章制度。比如,财务保管制度、文献借阅制度、文体活动室开放制度等,确保各项制度的规范化执行和活动的有效运转。[7]三是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管理和利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分期分批进行达标评估和优秀评选。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8]
西山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问题是全国偏远民族地区农村普遍面临的问题,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无论是经济投入还是文化投入,各种资源偏向城市地区的现状一直在持续。[9]近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始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公共文化才得以发展起来。然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要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还要受当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的影响。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是需要领导重视,二是需要资金到位,三是需要建立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供给什么产品和服务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并及时采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