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辩证关系的逻辑审视

2023-12-28 18:11宋芳芳张庆伟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宋芳芳 张庆伟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整体知悉二者“建设—改革—复兴”三时期的历史耦合,辩证审思二者“统一—结合—联动”三维度的内在关联,澄明确证二者“必由—必要—必履”三向度的路径内嵌,可以为二者双向律动共赢发展提供有力学理支撑。依循“起点—中介—终点”的逻辑理路,有助于二者关系的整体性考量与综合性阐释。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可见,筚路蓝缕建设时期的历史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耦合、筑梦复兴新时代的历史耦合构成辩证审思的逻辑起点;“守”与“新”有机统一,“整”与“局”有力结合,“导”与“基”有效联动构成辩证审思的逻辑中介;实现民族复兴昌盛的必由之路,消弭现实梗阻滞点的必要之路,具体架构实践进路的必履之路,构成辩证审思的逻辑终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共同富裕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2]本文遵循“起点—中介—终点”的逻辑理路,审思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能为二者双向交互共赢发展提供有力学理支撑,还能切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行稳致远,达致民族复兴昌盛的本真愿景。

一、逻辑起点:“建设—改革—复兴”三时期历史耦合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以鉴往知来的历史思维和高瞻远瞩的深邃视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继而消弭瓶颈滞点、赓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哲思,既契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逻辑而呈现现实必然性与辩证统一关系,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而昭显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同频共振与交汇叠合。纵向历时视阙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节点性时段”与“阶段性表征”,二者分别于筚路蓝缕建设岁月、改革开放新时契机、筑梦复兴历史方位存有三层面的历史耦合。

(一)筚路蓝缕建设时期的历史耦合

一方面,“仓廪实”的中国现代化旨趣。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要义。从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基本内容的阐明与目标指向的确立,到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上“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3]的未来希冀再到三届一次会议“两步走”的战略规划。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践履指向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话语表达,嵌套着共同富裕“萌芽—发展—成熟”的动态展演。

另一方面,“共富强”的共同富裕旨归。“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4]从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5]的党在农村工作中的最根本任务,到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6]的重要论述。共同富裕理念的内涵式发展指向了富裕之“整全性”的历史必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必然。“破温饱难题,解温饱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在筚路蓝缕建设时期的历史耦合,是二者同向而行、协同共进的价值导引,并外显出二者紧涉有续、环环相扣的辩证关系。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耦合

一方面,“进阶性”的中国现代化战略更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认知和战略举措做出了更加科学的判断,进而使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在实践中得以更迭进阶和准确演绎。从1987年十三大“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系统阐述,到1997年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的进阶跃迁。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内涵的丰富拓展和战略举措的演变更替,体现了“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战略思维的具体化演绎,指向了“历史和逻辑统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战略叙事。

另一方面,“渐进性”的共同富裕战略深化。“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7]从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到江泽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8]的科学论断,再到胡锦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9]的科学规划,共同富裕战略部署的渐进深化,明确了共同富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0],在世界现代化历史演进的逻辑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本土观照和价值导向。“立足中国实际,解码中国样本”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耦合,是二者拾级而上、纵深展演的原则方针,并外显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本文明”和“人学意蕴”。

(三)筑梦复兴新时代的历史耦合

一方面,“谱新篇”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聚焦新形势、新要求、新使命和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以何可能—如何可能”的时代议题,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框定在“时间—空间”双维度和“中国—世界”双向度中予以解构和归纳,彰显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赶超型现代化的“时空压缩”——跨越式发展的鲜明特征。新时代“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以直观锚定的作用范式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内涵框定在“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整体统筹、协同发展的关系链接和组构形态之中,进而折射出现代化构建在回应时代议题的同时赓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价值图示。

另一方面,“必答题”的共同富裕实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关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向客体物质形态的合理投射,又关联顶层设计落实落细的使命问题,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答题”。从“十四五”末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再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11]。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落实,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时间节点衔接共振,进而意涵二者历史共在性、意义同构性、价值共生性的动态演绎。“衔接实现路径,统一时间节点”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在筑梦复兴新时代的历史耦合,是二者价值确立的逻辑性同构,内在要求的规定性存在,外在规范的约束性要求。

二、逻辑中介:“统一—结合—联动”三维度的内在关联

基于理性视角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系认知的辩证与综合,二者于时间轴的历时态和空间轴的共时态中呈现出“守”与“新”有机统一,“整”与“局”有力结合,“导”与“基”有效联动的内在关联,进而表征出超越“传统与现代”区间隔阂,统筹“整体与局部”关系构型,联动“领导与根基”一体趋向的关联叙事。

(一)守正创新:“守”与“新”有机统一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守”即坚守,是指实现共同富裕的本真愿景,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共在,是中华儿女一以贯之的共识价值。“新”即“拓新”,是指中国式现代化与时俱进的共时态拓展和历时态革新,它会依据国家发展境况的历时性变化和国际时代境遇的共时性发展而被赋予新内涵。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守正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共同富裕之“守”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毛泽东使农民“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生活”[5]的希冀设想到习近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的战略规划,共同富裕的理想图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坚守,并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性、系统性、科学性等重要特征。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内核。从中国现代化历史图景看,中国共产党将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本质内核。二是“多面裹挟”的整体统筹。“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3]共同富裕的全面诉求指向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物质变精神”的意向性作用和“精神变物质”的对象化意指,投射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协同性共进的整体统筹。从中国现代化历时展演看,从物质文明建设为重心的建设岁月,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无不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之“新”昭显共同富裕的真切达致。中国式现代化呈现三层面的“新”表征。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之所在人民主体地位的独特优势。现代化的“人”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实现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铺筑的根本性前提。中国式现代化是涵容“国家现代化”和“人现代化”两个基本维度相统一的现代化,进而规约了共同富裕这一“全体人民”的范围限定。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之所在共同富裕、共建共享的显著特征。共同富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物质享有层面的合理化演绎。共同富裕作为共享发展的现实性释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而从直观层面规约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期许。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新”之所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既定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肩负筑梦复兴的历史使命,内嵌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新时代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内涵的系统解读和本质特征的立体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展演映射出共同富裕目标旨归的价值性考量,表征出动态展演的“实践域”与思想指导的“方法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态展演。从纵向历时序视阙中国式现代化展演的动态过程,依循“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双向交互的逻辑运行机制,澄明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阶段性叙事情节,进而审慎洞见其演变更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始萌芽。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出场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生死危亡向浴火重生的扭转涅槃,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赓续演进提供了“把舵者”;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中轴的具体化实践。从“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到“由毛泽东同志提出、周恩来同志宣布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独立自主探索的时代历程;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以何可能—如何实现”的重要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实践践履,进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筑梦复兴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飞升跃迁。这一时期,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准确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现代化—以何现代化—必然现代化”重要议题的前置条件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筑梦复兴新时境遇的飞升跃迁。 二是先进理论的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从现实肯定来看,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生产促进人类社会实现一次巨大飞跃,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更迭跃迁;从批判否定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发展进程起到了正向推动效应,但具体检视其实质内核,可见资本主义主义现代化是在“中性外壳”遮掩下的异化模式;从目标锁定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复归,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导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实践道路,外显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叙事逻辑。

由是观之,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守正性与创新性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愿景为“拓新”前提,共同富裕的理想愿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然建构中得以赓续实现。

(二)统筹兼顾:“整”与“局”有力结合

全面统筹,不可偏废。“整”即整体,指谓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各领域全面统筹”“各层面协同并进”的现代化,在整体上为共同富裕的实然获致提供了多重保障。“局”即局部,指谓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有机构成,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践履的着力点和建构成效的关切点。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展现出整体性与局部性有力结合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之“整”为共同富裕的实然达致提供了多重保障。一是殷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作仅用几十年时间便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图景相媲美,既指涉社会协调高质前行的整体图景,关联“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引领的逻辑主线,又奠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殷实“家底”。二是坚定的理念信仰。“志在顶峰者,不会半坡退却。信念迷失者,常有歧路彷徨”。共产主义信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意识”的关键和“大局意识”的核心,相涉共同富裕“何以必要”的基本理据,关涉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逻辑进路,涵涉共同富裕“如何构型”的实践图景,构成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效准和以人民福祉为价值关怀的关系链接。三是完善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探索实践得以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彰示出科学社会主义从一般向特殊转化的理论必然性及中国式现代化在“两种社会制度”较量和“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中的优越性,是获致共同富裕之景的制度“基石”。四是科学的总体设计。“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14]从全局视阙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设计和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从深层本质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蛰伏的社会主义探索的中国逻辑。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之“局”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具有正向外溢作用。一是汇聚人民合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夯实人民主体,强调人民共享,明确人心向背的关键,其既凭借主体向度探寻“现实的人”的真切需要,又表征出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愿景的未来希冀。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解锁道义力量坚定性的基因密码,在事实性维度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二是凝聚价值共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国家发展需要出发而确立的重要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规范性议题的事实性解释路径,确证了共同富裕的价值意旨同全人类价值共识的内在一致性。

由是观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体现出整体性与局部性有力结合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之“整”与共同富裕之“局”双向交互,互为前提,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前行与行稳致远。

(三)同心一力:“导”与“基”有效联动

相辅相成,彼此联动。“导”即领导,指谓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表征出从“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转动变向,在执政层面为共同富裕的确然获致提供了领导保障。“基”即根基,指谓共同富裕作为体现民愿、彰显民切、满足民吁的现实实践,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在群众层面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构筑了稳固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展现出党的领导与群众根基有效联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之“导”为共同富裕的确然获致提供了领导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党的领导作为中国人民综合性研判与自主性抉择的行为选择,投射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性自觉的实践向度,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出场并赓续性谱写新篇章的根本保障。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置于现代化演进的历史坐标来丈量,可将其把握为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统一叙事,不仅映射出中国式现代化从被动接轨到自主创新,从实然建构到应然图景的动态过程,还彰示出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构的本质性认知与规律性驾驭,以及以现代化为实践中轴的历史向度、现实向度与未来向度的统一。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之“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稳固根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从民愿来看,共同富裕作为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向往和实践信条,其承续中华文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及“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至臻向往,是涵涉人民普遍性福祉和最大化公共利益的现实实践,是人民内心的真实意愿。从民切来看,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又是衡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从民吁来看,共同富裕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合理性现实吁求。将共同富裕嵌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践履之中,不仅促进了物质扩充与精神提升的协同共进,还赓续构建并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发挥人本张力的正向外溢效应。

由是观之,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依凭党的领导与群众根基形成了有效联动的辩证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彼此联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实施。

三、逻辑终点:“必由—必要—必履”三向度的路径内嵌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依循“起点—中介—终点”的逻辑理路,基于“观念—战略—实践”三层面历史耦合的前置性条件,逐渐形成了“守”与“新”有机统一、“整”与“局”有力结合、“上”与“下”有效联动的辩证关系,进而指向了“必由—必要—必履”三向度路径内嵌的逻辑终端。

(一)必由之路:指向民族复兴的价值旨归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民族复兴昌盛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15]的核心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久经拓展革新而不移的目标理想支撑和责任使命追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涵涉“共同”追求、“富裕”目标两个层面。

一是“共同”的现实吁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涵。“共同”的现实吁求指涉全体人民对富裕的共识性期盼和彼此性具有,共同富裕作为14亿中国人民对富裕的“共有—共获—共享”,既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又昭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自发选择,其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学说,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前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间正道。二是“富裕”的重要目标外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任务。“富裕”的重要目标指涉目标获致的历史长期性和责任艰巨性。实现共同富裕并非纸上谈兵的空言,,其作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使命担当的具体化说明,表征出人民主体地位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链条的层层递进。从筚路蓝缕建设岁月的“自立求富”到改革开放新新时期的“自富求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强起来”的历史迈进,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将共同富裕嵌套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之中,并围绕不同时期的时代主题进行深入的话语实践。

(二)必要之路:指向共同富裕的现实阻碍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是消弭现实梗阻滞点的必要之路。“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梗阻滞点关乎共同富裕理想愿景由应然性到必然性的实然确证,是引发中国式现代化停滞不前,共同富裕分崩离析的风险性因素。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消弭现实梗阻滞点的必要之路,涵涉“贫富差距问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瓶颈症结。

一是“贫富差距问题”的瓶颈。当前,中国进入“三新”——“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的关键节点,更加强调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和根本经济目标,因而能否成功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成为关乎黎民百姓和江山社稷的重要问题。从世界向度来看,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未能有效应对贫富差距扩大问题。从中国向度来看,我国贫富差距的现实问题具有特殊性,同中国经济市场发展阶段和市场化发展程度紧密相关。故而,我们应以自身实际为具体参照,在汲取他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共同富裕的现实语境下主动索寻跨越“缩小贫富差距”的实践路径。二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症结。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即时景况,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直面的基本现实[17],关联表达着实现共同富裕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之间互构共变的共蕴关系。

(三)必履之路:指向实践进路的真切架构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是具体化架构实践进路的必履之路。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实践进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空间—时间”维度和中国道路底色,在实践向度就“如何推进”共同富裕而搭建的解释性框架,是理论、历史与现实“三维逻辑”的整体统一。真切架构实践进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履之路,指涉“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精神蛋糕”的三个层面。

一是“做大蛋糕”:夯实物质基础。“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1]。当前面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阻碍共同富裕理想愿景实然达致的现实梗阻,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做大经济蛋糕”——夯实物质基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发挥基本经济制度优势。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国家依凭当下的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基于此,应着力发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构建新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铺筑“共建—共享—共富”之路。“共建—共享—共富”之路作为通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然图景的具体化渠径。基于此,应在全社会弘扬共建共享共富理念,进而形成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人人共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态。

二是“分好蛋糕”:完善分配制度保障。“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1]分配制度作为实现有效激励和合理分配的关键制度,是正确处理发展与分配、需要与可能、先富与后富关系的关键尺量,是现代化公平性与正义性的外在昭显。首先,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初次分配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首要环节,是在源头解决好“蛋糕”如何做大并为后面“蛋糕”如何分好提供初始条件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在完善按劳动和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机制的同时,推动就业扩容与提质同携,进而在人民群众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确保增收致富。其次,完善再分配制度。再分配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第二环节,是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性手段调节初次分配结果,弥补初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环节。基于此,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举措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最后,完善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三次分配作为社会治理概念下的“自调节”机制,是适当均平化调整分配结果,进一步解决“分好蛋糕”问题的关键环节。基于此,在健全完善第三次分配相关体制机制的同时,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典型经验的总结推广,进而充分发挥三次分配在调节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

三是“精神蛋糕”:丰富精神世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来意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8]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精神力量在古今承续中积淀、在中外异殊中彰显、在知行合一中转化,进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用全人类文明精华丰富了文明向度。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做好“精神蛋糕”——丰富精神世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铸牢了精神支撑。一是建设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核关键要素,其以马克思主义深层次的理论建构冲动为动力,同物质文明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式和“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内在要求。基于此,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引,在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导向的同时,加强教育引导,深化“四史”教育,进而在全社会融汇强大精神合力。二是建设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根本性、全局性的建设,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赓续建设的政治保障,其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为实质内核,是世界历史格局新变化之下的自主选择。基于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而真切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做主。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形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的辩证统一,其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要义,是文明发展贴合历史现实景况而生发的必然产物。基于此,应切实保障人民生态权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权益与生态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进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