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观察

2023-10-19 07:27:14赵晓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8期
关键词:面瘫面神经急性期

赵晓娟

(贵州省余庆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贵州 遵义 564499)

周围性面瘫也被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主要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造成的,但其具体发病原因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大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面神经水肿、缺血,最终造成神经受压有关。本病患者以一侧面肌出现瘫痪为主要表现[1]。现阶段,关于周围性面瘫的分期尚未有明确定论,临床多将发病10 d 内的周围性面瘫定义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西医主张以营养神经、抗炎等治疗为主,然而疗效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2]。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是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风热之邪,或劳累过度,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如拔罐、艾灸、电针、针刺等。温针灸最早出现于《伤寒论》中,是将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手段。艾绒或艾柱燃烧所产生的热力通过针柄传送至针刺穴位处,可起到活血祛瘀、温经通络的功效[3-4]。本研究就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80 例。病例纳入标准:(1)确诊周围性面瘫,符合《针灸学》与《神经病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对研究内容知晓,且主观同意参与研究;(3)研究所需诊疗资料齐全;(4)病情处于急性期,发病时间为1 ~6 d ;(5)整体依从性较高;(6)对研究中所用药物无过敏史;(7)可耐受针灸治疗。排除标准:(1)伴有神经系统病变;(2)合并脑血管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3)存在肝肾功能严重受损;(4)存在精神异常或智力障碍;(5)中途退出本研究。以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5 例;年龄25 ~45 岁,平均(35.14±5.27)岁;病程1 ~6 d,平均(3.25±1.11)d。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2 ~47 岁,平均(35.21±5.19)岁;病程1 ~6 d,平均(3.23±1.09)d。两组基线资料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的开展符合对照试验及医学伦理学的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第1 d 至第5 d,10 mg/次,3 次/d ;第6 d 至第7 d,早晚各服1 次,10 mg/次;第8 d 至第9 d,每天服1次,10 mg/ 次;自第10 d 起,于每日清晨口服5 mg,共治疗4 周。观察组采用温针灸疗法治疗:取仰卧位,穴位选择患侧的颊车穴、太阳穴、地仓穴、阳白穴、颧髎穴、足三里穴、翳风穴、下关穴和合谷穴。取长度为40 mm 的毫针,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捻转毫针,得气后留针0.5 h。需要注意的是,在周围性面瘫急性发作7 d 内,进针后不予补泻手法,予轻柔刺激;7 d 后予平补平泻手法增强刺激。留针期间,对足三里穴与合谷穴进行温针灸,取1 cm 长艾条放置在这两个穴位毫针的针柄上,在距离皮肤1 ~3 cm 处点燃艾条,艾灸时间为0.5 h。持续治疗6 d 休息1 d,共治疗4 周。治疗期间需注意对患者施灸部位的皮肤进行保护。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无效、有效、显效、痊愈评价疗效。无效:经治疗,患者面部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经治疗,患者面部症状得到改善,口角处略有歪斜,鼻唇沟未对称,但额纹有所恢复;显效:经治疗,患者面部症状基本消失,额纹恢复正常,鼻唇沟尚有一定的不对称,但无口角歪斜现象;痊愈,经治疗,患者眼睑可自主、完全闭合,表情无异常,无面部症状。总有效率= 有效率+ 显效率+ 痊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运动功能,采用Portmann 简易评分法评估患者的面部运动功能,包括皱眉、闭眼、动鼻翼、吹口哨、微笑、鼓腮等动作,根据运动功能减弱的程度分别记为0 分(运动功能消失)、1 分(运动功能明显减弱)、2 分(运动功能减弱)、3 分(运动功能正常)。(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36 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四个维度,各维度的满分均为100 分,评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 表示,以χ² 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以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

表2-1 两组治疗前Portmann 简易评分法评分的对比(分,± s)

表2-1 两组治疗前Portmann 简易评分法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皱眉 闭眼 动鼻翼 吹口哨 微笑 鼓腮对照组(n=40) 0.84±0.26 0.89±0.40 0.95±0.44 0.92±0.36 0.85±0.35 0.87±0.27观察组(n=40) 0.87±0.28 0.83±0.36 0.98±0.51 0.89±0.31 0.89±0.41 0.89±0.32 t 值 0.497 0.705 0.282 0.399 0.469 0.302 P 值 0.621 0.483 0.779 0.691 0.640 0.763

表2-2 两组治疗后Portmann 简易评分法评分的对比(分,± s)

表2-2 两组治疗后Portmann 简易评分法评分的对比(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皱眉 闭眼 动鼻翼 吹口哨 微笑 鼓腮对照组(n=40) 1.44±0.60* 1.53±0.45* 1.57±0.54* 1.62±0.56* 1.52±0.65* 1.43±0.62*观察组(n=40) 2.07±0.58* 2.16±0.38* 2.02±0.55* 2.31±0.41* 2.09±0.71* 2.11±0.45*t 值 4.775 6.765 3.692 6.288 3.745 5.614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面部运动功能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Portmann 简易评分法中的皱眉评分、闭眼评分、动鼻翼评分、吹口哨评分、微笑评分、鼓腮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 简易评分法中的皱眉评分、闭眼评分、动鼻翼评分、吹口哨评分、微笑评分、鼓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SF-36 中的社会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 中的社会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 评分的对比(分,±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 <0.05。

组别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0)65.62±3.34 77.23±3.04* 67.38±5.14 76.45±2.48* 61.89±3.14 77.35±2.17* 63.53±4.16 77.28±2.21*观察组(n=40)65.53±4.15 82.21±2.72* 67.53±5.26 82.62±2.15* 61.45±3.62 84.78±4.32* 63.24±3.89 83.35±2.04*t 值 0.107 7.721 0.129 11.889 0.581 9.720 0.322 12.764 P 值 0.915 <0.001 0.898 <0.001 0.563 <0.001 0.748 <0.001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为面部一侧发病,以一侧发生口眼歪斜、眼睑无法完全闭合、额纹消失或变浅、饮水时漏水、鼓腮漏气、口角朝健侧歪斜及无法咀嚼食物等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味觉异常。本病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度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尽快缓解面瘫症状[5-6]。研究指出,周围性面瘫起病较急且进展较快,多是在劳累、感染风寒或风热后发生,无法做到未病先防,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7-8]。急性期是周围性面瘫治疗的关键期,以修复受损面神经及缓解面神经炎症、水肿为主,避免继发严重的面神经病变。目前西医多采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不易被患者所接受,部分患者甚至出现抵触情绪[9-10]。中医在本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瘫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也被称作“口僻”“吊线风”“歪嘴风”等。《诸病源候论》中说:“偏风口喎,体虚受风,风入于颊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入,使其经筋偏急而不调,故令口歪僻也。”认为本病是由于筋脉失调、气血麻痹造成的,因此治疗上应以疏通筋络、调节阴阳为主[11-12]。温针灸属于临床常用的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在相应穴位上施针及艾灸能够起到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调和气血的功效,最终达到缓解病症的目的[13]。本研究中对观察组进行针刺时选取的穴位有阳白穴、地仓穴、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太阳穴、颧髎穴、足三里穴、翳风穴。阳白穴位于少阳脉与阳维脉的交界处,针刺该穴可通络止痛、疏经散风;地仓属于足阳明胃经穴,针刺后可改善口眼歪斜等症状;针刺合谷穴与颊车穴,有利于循经感传,促使面神经被激活;针刺下关穴与太阳穴,可发挥通络止痛的作用;针刺颧髎穴,可对面部肌肉紧张的情况进行缓解;针刺足三里穴,不仅能够减轻神经受损程度,还具有养气活血、健脾益气的功效;针刺翳风穴,可宣散气血瘀滞,利于皱眉、眼闭合等动作表情的恢复[14-15]。针刺时,需注意针刺强度与选穴数量,主要采用平补平泻法运针,以循序渐进为治疗原则。若刺激过度,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加重面神经水肿、炎症的程度,导致病情恶化[16-17]。在针刺的基础上,通过对足三里穴与合谷穴进行艾灸,将针、药、热力相结合,能达到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 ;治疗后,观察组Portmann 简易评分法中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SF-36 中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汤红[18]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有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微循环,加快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促进面神经水肿和炎症的消退,使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得以迅速恢复。与传统针灸相比,以温针灸疗法治疗,艾柱燃烧后不断传递热感,可增强对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通络止痛、益气补血、祛风散寒的功效,有利于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得理想疗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温针灸治疗时,选择的穴位主要是机体阳脉上的穴位,以激发阳气,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瘫面神经急性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基层中医药(2022年4期)2022-07-22 07:53:06
浮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进展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32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西南军医(2015年5期)2015-01-23 01:24:48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中医研究(2014年2期)2014-03-11 20:28:22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急性期52例
西部中医药(2014年6期)2014-03-11 16: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