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对策建议

2023-10-18 21:22杨秀云
发展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业链新能源企业

杨秀云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近年来,武威市着眼整体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强抓“双碳”机遇,将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链之一。本文立足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在调研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基础上对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从放大资源禀赋强链、紧盯项目建设延链、倒查发展需求补链、坚持招大引强增链等方面就产业链发展提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建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武威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完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围绕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建设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抢抓金张武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建设的政策机遇,拓展新能源领域,增强产业创新力,加快构建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着力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全市新能源及协同产业稳步推进。

一、发展现状

(一)政策机遇叠加,战略目标明确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制定《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明确,腾格里沙漠基地1100万千瓦陇电入浙外送,600万千瓦的省内消纳,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为武威市新能源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决策部署,明确了加快建设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的发展战略布局,到2025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成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园区,建成一批省级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二)风光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

武威境内太阳能、风能资源充足。风能资源属三类地区,太阳能资源属一类地区,风光电资源开发空间巨大,地貌特征也具备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开发新能源的基础条件。全市已规划风电1600万千瓦、光伏5400万千瓦,理论储量1亿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面积230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极好的风光电产业发展条件,新能源装备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全市已累计建成项目700万千瓦以上。武威是河西电网的重要支点,是西北清洁能源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的重要能源通道,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能源产业是武威最有潜力、最有条件、最有基础培养壮大的特色优势产业。

(三)规划布局合理,招商目标精准

按照产业规划与区域布局协同发展,构建三县一区各具特色、互补互促的全产业链体系。凉州区重点布局打造百万千瓦级光伏治沙示范基地;民勤县重点布局打造“风光核氢储”多能互补一体化能源基地;古浪县重点布局打造百万千瓦级沙漠生态光伏发电基地和“光伏+”综合应用基地;天祝县重点布局松山滩百万千瓦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招商目标企业精准,引入国家能源集团、远景能源、重通成飞、德斯威等十多家技术前沿、竞争性强、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央企和知名民企,实施新能源协同产业项目18项,总投资188亿元,2022年1-8月,已完成投资6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40/0。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羽翼尚未丰满

一是产业链项目尚未形成集聚效应。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起步较晚,重通成飞、凯蒂斯、德斯威、远景能源等多为分散入园,起步不久,产业规模较小,集聚能力尚弱。

二是风电光伏装备制造企业不足。处在上游的硅料、硅锭、拉棒、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等多为江苏、河北、安徽等省外提供,风电上锻铸造件、液压回路装置、偏航制动器、风电小型零部件等工业企业武威市域内缺乏。

三是上下游发展不同步,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行不成优势和竞争力。存在低端制造产能过剩、核心环节产量不足的隐患。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产品多样化、系列化不足,倾向于风机塔筒、光伏支架等层级低、技术含量低的项目,核心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少。

(二)产业链项目不及预期

疫情持续反复导致全国管控持续加强,项目部人员活动受限、原材料短缺、物流不确定性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产业链项目不及预期。

一是风光电项目建设延期。“十四五”第一批200万千瓦项目中,4个风电项目进展缓慢;9个光伏项目也进展缓慢,如:在民勤县红沙岗调研时发现部分项目打桩后因材料无法到达场地而进展缓慢。

二是电力外送工程建设缓慢。目前,规划建设的8个汇集升压站,除九墩滩2号升压站完成可研编制、项目核准外,其余几家处于可研编制阶段,部分升压站尚未签订联建协议。

三是装备制造项目达不到预期。13项协同产业,除重通成飞、特斯威、古浪嘉寓等符合推进计划,多个项目推进达不到竞配时的承诺进度。

(三)产业链发展要素短缺

一是专业研发和应用人才的紧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人才市场上拼薪酬、拼待遇的激烈竞争中毫无优势,很多企业普遍存在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問题。整体上看产业链发展所需人才资源总量少、人才密度低、创新力不强,人才与发达地区相比竞争力不足,高端创新人才分散不集聚,无法形成竞争力。

二是本地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一方面在建项目和现有企业用工多为来自四川、河南、浙江、江苏等地,甚至受疫情影响存在用工荒的问题;另一方面,本地大量剩余劳动力因技术不精、劳动效率不高、执行力和团队协作力不强等因素,不能满足企业用工要求。

三是入园企业生产要素短缺。很多入住发达地区产业园区的企业,在入驻武威产业园区后,能明显感受到园区代理服务和各类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如德斯威在组装生产线后,因园区没有特种作业车辆租赁业务,不得不购置叉车等特种车辆,不仅增加了企业购置车辆成本,而且还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办理烦琐的特种作业车辆手续,并额外聘用相应作业人员,这无疑给刚刚起步的企业增加了成本,此类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困扰企业。

(四)新能源消纳陷入尴尬

一是就地消纳比重很小。整体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有待提升,对高技术产业和前端产业承接能力有限,现有高消能企业少,本地用电量小消纳不足,难以发挥绿电优势。

二是“风光储输一体化”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不同步。相应的大项目好项目还不够多。

三是电网调峰能力不足。虽然750千伏河西至白银线路投运后,河武750/330电磁环网通过330千伏河雷双回线在河西变解环运行,但是依然存在着外送通道不畅、网架结构薄弱、电力系统调峰困难等问题,丰富的新能源资源转化为新能源经济还存在着制约因素。

三、对策建议

(一)长袖善舞,放大资源禀赋强链

一是放大丰富的风光资源禀赋,系统谋划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深入领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武威市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链实施方案》部署要求,深入推行链长制,着力打通产业链的堵点、痛点、断点、难点,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眼于资源总量、产业特点、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系统谋划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二是发挥链主企业带动效应,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产业链强不强,关键看链主企业这个“主角”唱的怎么样。要以风电领域链主企业远景集团为核心,培育叶片、主轴、发电机等关键部件,吸引法兰、铸件等重工业产品上游产业链落地武威。以光伏发电领域链主企业一道新能源、特变电工、东方自控为核心,培育硅料加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等贯穿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形成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设备组装等完整光伏产业链。

三是注重协同发展,加快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布局。紧盯国家省上政策导向,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支持链主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坚持市场搭平台,资本为纽带,通过“借船出海”“强强联手”等方式,联合中小企业协同打造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培育一个企业、完善一个生态,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链式反应。如重通成飞就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风机叶片的企业,按照“叶片研发制造+风场开发运营+叶片回收”的模式,实现全生命周期绿色闭环式发展,不断完善风电产业链,企业综合竞争力强。

(二)秉轴持钧,紧盯项目建设延链

一是盯风光电项目建设重点,抓保障促进度。武威仍处于投资拉动阶段,没有项目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要发挥好“店小二”精神,落实落小落细措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重点项目建设,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困难,进一步细化举措、抢抓工期,及时优化调整施工计划,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每个项目按照时间节点高效推进,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做到防控不松懈、发展不停步。

二是破电力外送工程建设项目难点,抓前期促开工。电力外送工程建设运营是打通产业链瓶颈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构建新型政企沟通服务机制,精简审批流程,进一步提高投资者积极性,让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快捷,加快签订联建协议、可研编制、项目核准等,切实解决项目“签约容易落地难”的问题,争取早日落地开工。同时,要积极协助项目建设单位做好大宗原材料采购等工作,以保证如期开工建设,尽早建成达效。

三是疏装备制造项目堵点,抓投产促效益。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服务产业项目促开工、促进度、促投产。根据约定好开工时间、投资强度、达产贡献等,与企业共同制定可行的计划,协助企业对开工、进度、投产计划等承诺严格履行到位,并对进度要有督导,列好进度清单,加强属地管理,保证项目进度。

四是查项目建设盲点,建机制促落实。挂图作战建立点评机制,坚持每月、每季度、每半年点评,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责任,推进工作落实;通过健全完善信息反馈制度,情况晾晒通报制度,定期盘点调度项目进度和工作进程,通过比学赶超浓厚工作氛围,进一步促开工、促进度、促投产,确保项目踏点推进。

(三)反弹琵琶,倒查发展需求补链

一是加强产业链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支持产业链企业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并落实好人才引进各类优惠政策,做好高层次人才住房、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基本生活保障。优先支持产业链企业申报各类科研奖补资金,建设实验室、技术创新开发中心等产学研用高端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提高人才竞争力。发挥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主动关心引进人才的衣食住行、婚姻大事,用走心服务留住青年心。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组织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

二是加强产业链工人队伍建设。从市级层面统筹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资源,搭建市际劳务协作平台,组织劳务与企业“结对子”,促进劳动力在市内就地有序就业。全面摸清产业链用工底数和企业用工情况,企业当期生产缺工、扩大产能后预计缺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等情况。发挥工会等组织作用,根据企业缺工工种、数量等情况,搭建与市内职业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培训平台,有针对地开设相关专业培训,发挥企业培养产业工人主体作用,充分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深入推进产业园区“放管服”改革,为进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学习借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园区的先进经验,聚焦园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进一步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服务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园区运作模式、融资机制、管理权限、用人激励、园区平台等改革工作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搭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及上下游企业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合作桥梁,实现优势资源精准对接,推动产业升级。

(四)筑巢引凤,坚持招大引强增链

一是抢抓制造业有序转移、东西部产业协作等政策机遇。紧盯“三类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等龍头企业,围绕产业链发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等,力促风电小型零部件生产制造、光伏上游原材料生产、储能电池核心材料生产、大容量新型熔盐储热装置、小微型元器件生产、氢气提纯储存设备、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造、区域风光电后续运维服务等项目落地,做大产业链“朋友圈”,做强产业链“集群圈”,做优产业链“服务圈”,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省内、市内消纳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风光储输一体化”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坚强局部电网建设,梳理城市重要负荷,研究局部电网结构加强方案,提出保障电源以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方案。结合清洁取暖和清洁能源消纳工作开展市级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研究热电联产机组、新能源电站、灵活运行电热负荷一体化运营方案。

三是高位谋划蓄能电站布局,提升电网系统调峰能力。通过下好“先手棋”超前谋划,同时加强与张掖、金昌等兄弟市州合作,加速建成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送通道,加快陇电入沪工程前期论证,统筹内用外送,提早谋划电力外送。

猜你喜欢
产业链新能源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门”的背后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