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

2023-10-18 01:25邱建农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3年39期
关键词:蒙古包芳草泰山

邱建农

名家引路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进虎山水库的中溪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

靠住二天门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骄傲,又是担心。骄傲我已经走了一半的山路,担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雾又上来。我们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轻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跟着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路一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测的山沟边,明明有水流,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想凑近了看,隔着辽阔的山沟,走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口,发现已经来到一座石桥跟前,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细雨打湿了浑身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一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口沫喷得老远。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我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心还在跳,眼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而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来。我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像一个没事人一样。

我们没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赶火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斗母宫躲过,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感受

观察景物要细致,能够从中发现和抓住能够表现自己感情的特征和细节,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文章中作者描写飞瀑,说它近在眼前,“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几乎和它撞个正着”。一个“贴”字,一个“撞”字,极为传神地描画了瀑布飞流的情态。在描写紧十八盘时,为了突出其险峻难走,作者先设喻,“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足见其陡峭。

2.把感情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

抒情时,要将情感融入所写的景物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文章中,作者在写山时,一个被“挡”,一个“来到”,用山对人的依恋写人对山的眷爱。写水时,不说人离开了水,而说“水声落在我们后面”,不说水顺着中溪流,而说水像難分难解的挚友“陪我们”,而且一直“陪到二天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无限情思。最后一段,作者先设喻说明山中有水的重要,再次强调“敢于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领略到泰山的独特风光,“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因而“意兴盎然”,这是雨中游泰山的最大收获。

学子佳作

骑马芳草碧云间

叶 鑫

一个偶然的机遇让我来到草原,让我深深地爱上这里,流连忘返。

驱车行驶一百多里,一片无垠的草原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远处的草原由暗黄到深黄,由浅绿到深绿,没有明显的界线,像是一幅油画,层层着色,慢慢涂抹,均匀而不突兀。正向前行驶着,突然,映入眼帘的是近五六十个蒙古包,蒙古包外站着穿蒙古服装的草原小伙和姑娘。车在其中一处蒙古包外停下,我们一下车就直接钻入其中,好奇地打量着蒙古包里陌生的一切。

一阵呼唤声打断了我们好奇的探索,走出蒙古包,一个汉子正牵着几匹马站在外面。曾听说蒙古族人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他们从小便熟悉骑马的要领,纵马飞驰,控制起马儿来游刃有余。我们一行人在他的帮助下跨上马背,跟着他学会了如何简单地控制马儿。中午的阳光正好,晒着他黝黑的脸庞,书写着草原儿女特有的气质。他熟练地跃上马背,然后单手驭马,向前行进。

我们骑着马在宽阔的道路上行走,偶尔会遇到被铁网圈起来的成片草地——可能是草地需要静静地“休息”。

到达目的地了,我们小心地下了马,那汉子拴好马,带我们踏上了草地。眼前的景色之美不禁令人讶然:天空澄清无比,似水洗过一般,棉花糖般的云朵悠悠飘过。我尽管抬脚走着,也不怕走迷了路,深深地呼吸着广阔草原的清幽之气,这才算真正体会到了曾经有人说过的,到达草原后那种回归自然、触及灵魂的感觉。绕过一道铁网,暗黄与深绿交织的草原之中终于得见一片嫩绿:一条不知源头的小溪边长满了青翠欲滴的牧草。溪道虽窄,溪水却源源不断地流动着。溪水在阳光的照射之下波光粼粼,像是点点碎银荡漾于碧波之中。小溪不远处的平地上,几只憨厚的奶牛正甩着尾巴,低头啃食着青草,令人顿生喜爱。我止住了脚步,不愿意走近,生怕打扰这些可爱的生灵。

沿原路返回时,马儿愈发听话,一步一步稳妥前行。再次欣赏沿路的景色时,我却产生了一种不知缘由的罪恶感:或许我们本不应打扰这片宁静的草原。我害怕多年后若有机会再临此地,眼前的芳草碧云已经消逝无迹,代替它的是漫天黄沙。

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马背上成长起来的蒙古族儿女们,唯愿他们能够永远自由飞驰在原野之上,轻扬马鞭,唱着草原之歌,守候着他们的芳草碧天。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点评

这是一篇既有情感温度又有思想深度的游记。借着景物描写,作者把丰富复杂的感情融入其中——既有对草原风光的热爱,对守候着芳草碧天的蒙古族儿女的赞美,又有对未来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的担忧,还有作为旅游者的“我”“无意中破坏这份美好”的自责。

(指导老师:曹津源)

猜你喜欢
蒙古包芳草泰山
《芳草》文学奖(2021/2022)获奖篇目
芳草满天涯文
蒙古包
我爱我的蒙古包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蒙古包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体育梦想 芳草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