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学:从《琵琶行》看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

2023-10-18 01:23王乐伊
中学生报 2023年40期
关键词:琵琶行秦汉白居易

王乐伊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名作。诗中对于琵琶的演奏形式、方法以及音色都有着十分详细、生动的描写,并且逐句细读会发现,其中同时折射出部分唐代民族音乐的发展情况,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将从“诗中琵琶的演奏形式”“诗中琵琶右手演奏方法”及“唐代琵琶艺术的繁荣”三个方面,结合《琵琶行》一诗中的内容进行探究。

诗中琵琶的演奏形式

一直以来,我在读到、听到任何与《琵琶行》有关的内容时,脑海中出现的“琵琶”的形象都是现代常见的琵琶:共鸣箱呈半梨形,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这与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相关同名歌曲的封面所呈现的是一样的。

然而,近日在课堂上跟随老师认真学习《琵琶行》这首诗时,我心中产生了几个问题:课本插图中的琵琶看起来与现在常见的直项琵琶十分相似,然而唐朝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当时的琵琶与现在的琵琶会是一样的吗?当时琵琶的演奏形式与现在又是否有什么不同?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我上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进行了分析归纳,最终得出结论:上面插图中的琵琶,以及我们一直以来对这首诗中的琵琶的印象存在偏差;此诗中的琵琶,应当是横抱且弹的是曲项琵琶。

被誉为“中东乐器之王”的乌德琴最早起源于西亚、中亚等地区,距今约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当时,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以游牧为主、常在马背上活动。为了适应这一特点,乌德琴体积较小、在演奏时横抱在胸前,其外形也是曲项的。随着汉代开辟丝绸之路,西域的乌德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并與我国秦汉时期出现的乐器“秦汉子”逐渐融合,形成了横抱曲项琵琶。“琵琶”一词,最早写作“批把”,约出现在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汉时期,指两种不同的演奏手法。进入唐代以后,“琵琶”成为前文所述的这种“横抱曲项琵琶”的专称。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所有唐代的艺术作品中所涉及或描述的琵琶皆是横抱而弹的,并且这种演奏形式延续了很长时间,直至宋代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周昉是中唐时期重要的人物画家,在他所作的《调婴图》中,乐者右手持拨子,横抱琵琶向下倾斜45度弹奏。此外,唐代佛画《炽盛光佛并五星图》、五代绘画《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白沙宋墓壁画》、敦煌榆林窟19窟《长袖舞与琵琶对舞图》(五代)等大量画作中的琵琶也均为横抱曲项琵琶。《琵琶行》这首诗写于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正处于中唐时期。从时间上看,这首诗里的琵琶女无疑是横抱琵琶演奏的。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琵琶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至此,琵琶的演奏形式已毫无疑问变为竖抱。明代的木刻画《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插图》中有演奏多种乐器的场面,其中前排正中部位二女子即是竖抱琵琶。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竖弹琵琶是在明清时期才逐渐定型、成为主流的。清代画家改琦在根据《琵琶行》一诗作画时,理所当然地画下了自己所处时代琵琶的样子,但这绝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见到的琵琶。

或许会有人这样反驳:“白居易也写了‘犹抱琵琶半遮面,若是横抱的琵琶,这怎么遮得了面呢?”对此我认为应当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上文写“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和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就体现了她大概率是因为面对外人而含羞,因此才“半遮面”;下文写“转轴拨弦三两声”,这是才开始调弦,说明“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琵琶女抱琴出来时,还没有开始演奏,那抱琴“半遮面”的姿势自然也就与演奏姿势无关了。

诗中琵琶右手演奏方法

前文中提到,我国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秦汉子”的乐器。根据众多书画史料记载,这种乐器演奏时多用指弹。南北朝时期,乌德琴与秦汉子结合形成的曲项琵琶在我国中原地区逐渐流行开来,演奏时用拨弹。到了唐代时,琵琶的右手演奏方式在拨弹之外也出现了指弹,技法主要以扫、拂、挑、夹、弹为主。一直以来,关于《琵琶行》诗中的琵琶女究竟是用指弹还是用拨弹众说纷纭。不少人依据“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得出结论琵琶女应为指弹,因为指弹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指法。但我不这样认为,原因有四点。

第一,语文教材中课下注释给出,此句中的 “拢”与“捻”均为揉弦,即左手技法的一种,与右手演奏方式并无关系,而“抹”与“挑”分别是顺手下拨和反手回拨,这才是右手的技法,并且通过一个“拨”字推断,当时琵琶女极有可能就是用拨子演奏的。

第二,一般认为,唐代琵琶改用指弹始于贞观年间,因为《琵琶录》中有记载:“贞观中,裴路儿弹琵琶,始废拨用手。”可见唐朝初年的琵琶演奏名家裴路儿试图对琵琶右手演奏技法进行改革。然而这种改革应该并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因为裴路儿实为“五弦名手”,他的这种改革是否用于五弦琵琶尚未可知,如此便更与四弦曲项琵琶没有关系了。元稹的《琵琶歌》中有“自后流传指拨衰”之句,极有可能叙述的就是这项改革的失败。

第三,诗人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前文所提中唐画作《调婴图》中乐者便是右手拨弹;现敦煌莫高窟112窟北壁西侧作于中唐时期的壁画《报恩经变之乐队》中,琵琶演奏者持拨子演奏;现敦煌榆林窟15窟宋代《四弦曲项琵琶图》中演奏者仍为拨弹。可见,在唐朝中期乃至宋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拨弹仍是琵琶右手演奏技法的主流。

第四,据《乐府杂录》所载,唐朝琵琶名手曹保、曹善才、曹纲三人均以右手运拨功力了得而闻名,当时的人们皆称赞曹纲“曹纲有右手”“善运拨,若风雨”。《琵琶行》中不知名的琵琶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是两人的得意门生,那么她演奏琵琶的技艺当然应该是承师同为拨弹了。白居易更是在诗中多处提及拨子,“曲终收拨当心画”“沉吟放拨插弦中”等句都可以佐证,诗中琵琶女应是用拨子演奏的。

唐代琵琶艺术的繁荣

自进入唐朝以来,特别是贞观、开元年间,唐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制度上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的政治环境、社会生产力以及经济条件更加稳定和繁荣,开创了几个治世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文化也得以蓬勃发展。唐代的统治者不仅将隋朝的“九部乐”完善升级形成“十部乐”,同时还设立了大量的乐署、教坊等宫廷音乐的管理机构,以培养音乐人才。白居易诗中琵琶女自述“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里的“教坊”就是这样的机构。事实证明,社会的繁荣和统治者政策上的支持的确使音乐文化快速向好发展,特别是其中琵琶音乐的崛起。唐代琵琶演奏名家数不胜数,仅各类书中常记载的就有贺怀智、段善本、李管儿等,无名无姓的当以《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为代表。

从一篇篇诗文中,我们得以窥见唐代高度发展的琵琶艺术。中原传统与西域传入的结合使得琵琶曲的韵律和风格迥异多变;社会的发展和开明的统治使上至宫廷显贵、下至民间百姓都盛行起了欣赏和学习琵琶的风气。可见,琵琶艺术是唐代璀璨的音乐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独有的魅力更是为唐代乃至我国民族音乐的繁荣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综上所述,《琵琶行》一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音乐史知识。研究和考证诗中琵琶的具体形制及演奏方法、探究唐代琵琶艺术的发展情况,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本诗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想象、有助于读者了解民族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琵琶行秦汉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即事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吴绪经水墨画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