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2023年6月2日,习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谈到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江西的民间文艺历来丰富而具有深厚的延续性,这其中包括九江剪纸、江西万安农民画等等。
本刊今年特此开展了“江西民间文艺田野调查”,关注本土文艺,传承民族精粹。编辑部为此赴九江,采访了两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剪纸艺术家谷中和先生,听他讲述剪纸的故事。
此外,赴万安县走访了文化馆和田北画村等地,感受农民画的魅力。在万安田北村,一幢幢房屋外墙绘着色彩绚丽的农民画,反映着人们的劳动生活,衣食住行,与村里正挂果的金黄枇杷交织成一幅新时代乡村图景。
本次采访的两位农民画家分别是“50后”罗昭勇和“80后”王仲能,他们谈了创作体验与收获,也谈了当下的创作困惑与对农民画未来的希冀。
访谈人:陈蔚文
谷中和,1946年生,现居江西九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九江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九江市非遗项目“浔阳谷中和剪纸”传承人。剪纸作品多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其《早市·地摊》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陈蔚文(以下简称陈):谷老师好,首先祝贺您的剪纸作品《早市·地摊》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我看有些资料简介里面说您是山东威海人,生于重庆,怎么会到九江生活?能简单介绍下您的经历吗?
谷中和(以下简称谷):我父亲北大毕业,学法文,因为工作关系很早来九江,从此我们就定居九江了。1968年,我从共大(“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九江正好办九江市共大分校,就让我去当老师。我是学农学专业的,教农业知识。1976年,也就是我三十岁那年,有一个机会调回了九江,还是在校任教。学校老师少,我兼任了几门课程教学,包括美术老师。其实我不会画画,也没有教材,后面我把剪纸引入了课堂。
陈:剪纸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纸发明之前,就已有了类似剪的技法。当时的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2006年,剪纸艺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想在您母亲的家乡,剪紙一定十分普及,我听说您母亲的剪纸手艺就很好是吗?
谷:是的,山东历来有这样一种剪纸习俗。我妈妈是威海人,她虽然一辈子是家庭妇女,但在艺术上还是有一些天分的。她读过书,有文化,毛笔字还蛮好。从小我就看到,别人结婚来问我妈妈要“囍”字。我妈妈手巧,她除了剪“囍”字,还会织毛衣,毛衣织得相当好。
陈:山东的剪纸文化的确较兴盛,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如威海、乳山等地的剪纸,以夸张大方、浑厚朴实、粗犷中存细节著称—我感觉正是您的剪纸风格。妈妈看过您的剪纸吗?
谷:我母亲1982年就去世了,她没有看到我的剪纸作品。
陈:母亲过世以后,您在剪纸艺术上才比较成熟起来,也和您当时的工作有关吧?您在1980年代末,开始尝试把剪纸引入课堂。
谷:是的,因为受我妈妈影响,我对剪纸一直挺喜欢。刚开始不会剪,就把那些封面上的花、草、鸟照着剪下来。那个时候我带的学生跟我差不多大,我带着他们搞过一次剪影。把报纸贴在墙上,前面站位同学,光把同学的影像投在报纸上,叫另外的同学拿铅笔勾勒,再把报纸上的人影抠下来,用墨涂出来,这是我最初的人像剪影。
陈:人们把象征吉祥如意的剪纸贴在窗户上,营造出温暖祥和的氛围,这种极具中国调性的艺术在民间曾有十分辉煌的阶段。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剪纸的?
谷:那还是在多年前,一个跟我玩得很好的学生,他结婚的时候我给他剪了“囍”字。然后来要的人越来越多。那个年代,结个婚要剪好多“囍”字,可能要五六十张,所有的嫁妆上面全要贴。我开始是照传统样子剪,后来剪多了就自己开始创作了。
陈:我看您的生肖剪纸非常精美,譬如有幅《生肖双喜》,将新郎新娘的属相羊和兔巧妙地镶嵌在“囍”字中,生动而有纪念意义。这幅剪纸是专为新人设计的吧?
谷:是的。在2022年,我这个“囍”字才真正体现了点所谓市场价值。有位年轻人欣赏我剪纸作品的原创性,他结婚时请我剪了这个生肖“囍”,付了二百元。不过多数时候,剪纸是较难产生什么市场价值的,现在多是工艺流水线印刷的“囍”字,远比手工便宜。
陈:的确,剪纸的艺术审美性在当代有点式微,伴随各种现代装饰画种的兴起,剪纸有些被冷落,其艺术性没有被真正认识与开发。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剪纸艺术:“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作为民间工艺的一种样式,生动原创的手工剪纸不仅有民俗方面的实用功能,还和其他画种一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我今天看了您这么多剪纸作品,感觉改变了我对剪纸固有的艺术风格印象。剪纸作品可以表现自由,在造型上不受真实的限制和透视的限制。在剪法上也可既有北方雄劲厚重的特征,又有南方灵动细腻的特征。您创作一幅作品通常需要多久?
谷:剪起来快得很,不需要多长工夫。比如今天你们来,我突然想到剪一幅“春”字题材的,构思好后,剪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陈:来采访您之前,我了解了一下阳刻和阴刻剪纸。阳刻是把图案以外的部分剪刻掉,保留图案原有的点线面;阳剪一般需要笔笔相连,玲珑细致,一般南方剪纸多用此法。而阴刻剪纸是把图案自身剪刻掉,剩下的是图案以外的部分,通过衬纸反衬出图案的内容。我看您的作品有些阴阳相济,互相映衬,画面效果更为丰富。您平时惯用什么手法来剪呢?
谷:是的,剪纸有阴剪、阳剪之分,跟刻章一样。阳剪看起来很漂亮,但它是画好了用刀子来刻的。我的创作以阴剪为主,可能受我母亲影响,也就是直接用剪刀剪,创作上较为自由。
陈:您今天剪的这幅“春”字剪纸十分精美,一般您的作品会重复剪同款吗?
谷:剪纸没法批量化,有不少剪纸我只剪一幅,自己都没留底。
陈:作为这样具有独一性的艺术作品,您考虑过让它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吗?
谷:老实说,卖便宜了划不来;卖贵了,别人嫌贵了。我不愿多考虑市场有两个原因:一是相较于欧洲国家,中国现在对于纯手工工艺品的价值还不够看重。还有一个是介入商业的话,作品可能会逐渐趋于商业化,无法保证工艺上的完美。我这一辈子,剪纸就是以玩为主,包括获“山花奖”的《早市·地摊》,也来源于生活,玩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
刘:说到《早市·地摊》,您最初创作长卷剪纸是出于什么想法?
谷:这要说到我教过的一个学生。他从农村转到我在的水泥船厂子弟学校,教剪纸课的时候,那天正好是教剪“囍”字,他剪得好小,我越说,他越剪得小。后来我干脆因势利导,说你剪一个最小的给我看,他就剪了个迷你的“囍”字给我。我一看,小有小的味道嘛!索性每天中午让他按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剪些迷你剪纸。他很有天分,剪出的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这些迷你剪纸最后拼贴成一个长卷。有次我把这幅作品和其他学生的作品带到北京,得到了许多专家肯定,也让我感受到长卷剪纸的魅力。受此启发,我也萌生了剪长卷的想法,开始剪一个长卷叫《新农村》。
陈:您曾说,万物可剪,剪纸也可以关注时代、反映现实。像您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十米长卷作品《早市·地摊》反映的就是百姓日常生活。您当时怎么想到以此为题材呢?
谷:2020年,政府说要拉动经济,要从地摊经济开始。这段话触动了我,我开始创作一幅这样题材的剪纸,最早叫《早市》,后面加了“地摊”,变成了《早市·地摊》。
陈:这幅作品中有不少贩夫走卒,包括吆喝卖菜过秤的小贩,也有吃着冰糖葫芦逛市场的一家三口,让人仿若置身其间,有浓浓的烟火气。您平时也爱逛农贸市场吗?
谷:我到任何地方都喜欢去逛逛农贸市场,因为农贸市场最接地气。你要了解当地的民情,到农贸市场一下就能看出来,肉是什么价,菜是什么价。这幅作品我剪了两个月,作品中有四十二个摊位,一百六十九种营生。
陈:今天现场看到您这幅作品,感觉像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半多的商铺都跟餐饮有关,您这幅作品中也有不少和饮食有关的营生吧?
谷:是的,我不大会从传统典籍或神话故事中去寻找题材,更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撷取题材。这幅作品的构思就和我在当地观察到的市场结构类似:服装摊等放在两头,菜贩在中间。此外我加进了各地风俗元素,有广西的榴梿、九江炒粉、南昌拌粉等。还有,我家附近每到下午,好几个路口都有老面馒头叫卖,我就剪了个售馒头的小贩,摊前用“馒头”两个汉字标注—汉字除了说明功能,本身也可作为一种美术元素。
陈:您获奖的这幅《早市·地摊》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您在构图等方面有提前的规划吗?
谷:整体的规划没有,但我每天动手剪之前会想今天要剪哪些营生,然后用剪刀直接剪。这种手法叫作信天游剪纸,较随意,囊括了民生的百态就行,只要职业不重样。
陈:您会吸取一些西方剪纸艺术的手法吗?比如西方剪纸以剪影风格为主,而日本的剪纸以刀工取胜,融合了日本传统色彩的冷色调,其独特的“切割”和“绘画”风格使得剪纸作品具有更多的版画因素。
谷:会借鉴。比如按照中国剪纸的方式,作品一定要有纹样,但我的一些作品就没有;剪影风格也会出现在我的作品中,让作品看上去更有现代感。
陈:这种市井生活的题材您今后还会尝试吗?
谷:这需要看具体情况。之前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剪纸艺术节上,我得过一个金奖,是表现新农村题材。还有,我曾把去贵州看到的“长桌宴”也作为剪纸题材。
陈:这种流水席的题材的确很适合用长卷剪纸来表现,能生动反映老百姓的饮食风俗。
谷:是的,还有新农村题材,乡村养鸡、养鸭、养兔子,用剪纸来表现也很生动。
陈:在剪纸传承方面,您现在主要在做哪些工作?
谷:我带了位徒弟,也算是我的生活助理吧。他是重庆人,二十多年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他之前是厨师,开了个小餐馆,因缘巧合,跟着我学剪纸,从一点都不会剪到今天,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我们现在会一块去学校,给一些社团开课,教孩子们剪纸。
陈:您现在的创作量如何?
谷:因为年纪较大了,我的创作量不多。我现在每天沿着九江的八里湖骑三四十公里自行车,这就要花三四个小時。周末我和学生在一起时,会剪些作品。
陈:您觉得要更好地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哪些有效的措施?
谷:这个需要政府层面去推动。一是重视学校剪纸艺术的社团活动开展,并提升教师薪资待遇;二是重视剪纸的社区活动等,让老百姓更多地参与进来。
陈:您觉得去推动剪纸的消费是否能更好地利于其传承?比如景德镇陶瓷,如今的火热与它活跃的消费市场也不无关系。作为一种装饰画,怎么才能让剪纸这种艺术样式更多地进入家装领域呢?
谷:我自己虽然把商业化的路子断了,但也的确考虑过消费和传承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关联?景德镇陶瓷那么火,那么多人去购买,本身就在推动传承。但我的一个弱项就是不擅经商,也不愿经商,我甚至一本关于剪纸的书都没出过,主要精力都用在创作本身了。
陈:我这次看到您的“傩”系列黑白剪纸,这么多幅无一重样,感觉和《早市·地摊》完全不同风格,有种素描般的冷峻,造型简洁传神,颇具现代性。这拓宽了我对您的作品认识,也拓宽了我对剪纸艺术的认识—它不仅是传统与民俗的,还可以是现代的、探索的,这背后应当有您自觉的美术训练吧?
谷:我没有专门学过美术,为了增加造型能力,当初把图书馆能借到的所有图案书都描下来,算作一种训练吧。剪多了就开始在风格上创新,不论是风格还是材料,去尝试创新还是有蛮多可能的。比如我知道九江有位女士就捡树叶来剪,又称叶雕,创作了“九江十景”。
陈:剪纸艺术在当代的确不够普及,大概与人们习惯于把剪纸等同于非常传统、非常民俗有关。如果在样式上做点改动,比如把传统的圆形剪纸变为方形,现代感就更强些。又比如去掉些装饰纹样,以更抽象的剪影形式来表现,也会增强点现代感。
谷:是的,比如门贴,每年春节我都要剪好几种,它装裱起来就是一幅画。今年剪的门贴中,我加进了一些汉字元素。你看这幅《老人草帽与猴》,猴在树上,戴草帽的老人在树下,外框是方形的,就像一幅装饰画,并不仅限于春节时增加气氛。
我还试过蓝印花布的那种效果,用白纸剪后放在蓝纸上,有蓝印花布的效果,也像扎染的效果。
陈:您觉得目前对传承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
谷:我感觉现在教学,不论是进校园还是社区,都只能是教剪一些较为简单的东西,不能完全系统地去教学,这个会影响传承。我现在有机会就尽量下社区,至少去推广一下剪纸艺术吧。
陈:的确,剪纸像别的艺术门类一样,都需要去积极推广,希望您和学生的作品能有机会更多出书、办展。我今天看到这些孩子的作品天马行空,非常有艺术特色。
谷:是的,你看,有的学生把人物脑袋剪成三角形,大人敢这样剪不?不敢。学生的作品特别有意思,我不会去给他们限制。也希望有机会,我能和学生一起,在南昌以及江西各地,办些剪纸艺术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喜欢上剪纸。
陈:谢谢谷老师,祝您身体健康,能剪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本文为江西民间文艺“田野调查暨评论”项目成果之一)
青山绿水入画卷
访谈人:陈蔚文
一
罗昭勇,男,1952年生,江西万安县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江西万安县农民画协会副会长。作品多次获全国农民画展奖和金银奖。
采访地点:万安田北画村
陈蔚文(以下简称陈):罗老师您好,我看您的资料介绍“自幼酷爱画画,小学三年级时《纸老虎》在当时的《中国少年先锋报》上刊登。绘画深受万安县中国画大师梁书老先生的影响,后受当代国画名家梁西江老师的教诲,绘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次来万安,看到您不少作品,感觉您的作品体裁广泛,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您从事的工作一直是跟美术有关吗?
罗昭勇(以下简称罗):高中毕业后,我没有正式工作,主要当代课老师,教美术,也教数学。后来外出到深圳打工,再回到万安,但我始终没有从事专业的和美术相关的工作。高中毕业后我就已经跟县文化馆有了联系,文化馆每年会组织农民画、年画这些培训班,我都会参加。
陈:您在深圳打工待了几年,当时为什么选择回来呢?
罗:我今年七十一岁,大概是五十九岁的时候回来的。当时母亲身体不好,我想还是要尽孝,加上自己年纪大了,觉得回到家乡更好。
陈:您回到家乡后就一直画画吗?我看您的农民画在一些细节上,用到了西方的色彩和构图,不是那么饱和鲜艳,而是用色中有些灰度,有些欧洲画用色的感觉。您能具体说说自己的创作受到哪些文化影响吗?
罗:对,我回万安后一直画画。我们民间画的构图是较随意的,特别是农民画,不讲究透视之类,但我觉得画面还是应当有所设计。我会看一些美术资料,有意吸取一些东西,比如说色彩的对比,还有构图呼应关系等。你看西方现代设计里面,它那种构成感,包括色彩构成都很强。
这个色彩还和我的深圳打工经历有关。当时我在一家外国人办的厂里面做设计,厂里生产出口家居家装用品,如屏风、灯饰等。我吸收了他們西方的色彩观念,在色彩中加入了点灰度,让色彩看去更柔和、含蓄。
陈:您的用色设计其实是很国际化的,非常有现代感。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画在传统的红蓝绿外,有更多的色彩可能。您觉得万安农民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吗?
罗:我觉得万安的农民画风格不是太鲜明,或者说不像陕西安塞或上海金山那么鲜明。陕西的地域特色一看即知;上海金山的农民画风格就是以小桥流水为主,画得也比较细腻。万安农民画更接近一种普遍的农民画风格。虽然大家都受梁西江老师影响比较大,但是辨识度还不高。
陈:罗老师,作为万安农民画创作中的佼佼者,能否分享下您的创作经验?
罗:我画农民画最主要的是多看多想、多了解、多领会,多去发现生活。同时多学习,学习别人的绘画优点,掌握民间绘画特点,并借鉴国画和其他画种的绘画技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去。特别是我的色彩方面,我力求不守旧不守古,强调要有创新。
陈:我听文化馆的梁馆长介绍,万安农民画其实也有规律,比如如何处理人物面部表情,如何处理动物图案。还有纸张,基本是在宣纸上以国画颜料作画。之前用水粉颜料,因为它的覆盖率强,但缺点是一层一层覆盖后,几个月后画就全裂开了。国画颜料因为不好修改,所以下笔就得格外认真,有时要画底稿再上色,上色也是从浅到深—这也是从实践中积攒的经验。您会去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吗?如上海金山农民画的风格与其他画乡户县、邳县等农民画有很大区别,它绚烂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多视角的构图,还将刺绣、剪纸、蓝印花布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融入画里。您觉得万安农民画有什么特色不足的地方?
罗:万安民间文化,比如说刺绣、剪纸之类的,根基不是很深,所以导致万安农民画的风格在形成上优势不大,创作者还要非常努力。
陈:我注意到您画了好多不同的系列主题,您对农民画的定位是如何理解的?
罗:原先农民画,主要指农民画的画。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农民画跟其他国画和油画一样发展成了一个画种。不是农民,同样可以画农民画。只要画的风格跟乡村田园题材有关,其实都可以称之为农民画。
陈:农民画在构图上似乎都较饱满,如果有留白,您觉得是否会影响其特征?
罗:我想留白也是种风格,但一般来说我都是画得比较满,因为不满的话就没有突出农民画那种热烈的特点。当然“满”当中也讲究技巧跟构图,不是说把你整个画面铺满了就好,它要有布局,要思考色彩怎么满才好看。
陈:是的,在画面满的前提下,如何去区分艺术格调的高下,或者说,您觉得在相对统一、固定的画风中,如何去塑造农民画的个人风格,这方面您自己的心得是什么?
罗:我觉得画主要是体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还有想象力。同样的题材我的表现方式和他人不同,因为我的想象跟他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要达到较好的画面,需要有美术的基础,要去借鉴好的绘画元素,比如工笔画、油画;然后把借鉴统一起来,不能脱离民间的色彩、构图意识,不要弄成“四不像”。
陈:我看您跟梁西江老师也合作了很多画,有一幅打铁题材的画,跟您的其他农民画的色彩有所区分,风格也不同。这种合作是怎么样的方式?您自己近年的画风有变化吗?我感觉您的画作有些像国外的绘本风格,趣味性较浓,色彩美好。
罗:我跟梁老师合作的方式主要是他画好底稿,我负责上色。我以前的农民画在形象上,如动物形象上会比较具象,现在慢慢开始已经有了那种很强的装饰性、抽象性和趣味性。人物形象的变化也是一样,要把自己的情感放进去。
陈:您目前有什么创作计划?
罗:我想画一些万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作品,比如我们的万安龙灯,还有股子灯、麒麟狮象灯。这三种灯都是万安的民俗特色,是万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再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创作,但这个是即兴的。比如有次下乡,我看见一个老裁缝,那个画面我当时想创作出来一定很好,回家就开始构图。再有,我有一幅表现杨梅丰收的画,灵感来源于有一天看见一位老妇人,她采不到杨梅,于是站在凳子上努力去够,她整个人好像被身旁的枝叶包裹住。我就创作了这样一幅画,在她的周围全部是杨梅。其实她家里只有一两棵杨梅树,但她站在凳上采摘时那个画面,我把它在脑海里放大定格了,有果实丰盛的感觉。
陈:民间文艺其实是凝聚了一整套生产生活方式集合的审美表达,您的画作给我的感觉艺术上较为成熟,但如果不是这次到万安,可能无缘看过。我想,您以及更多万安农民画的作者,是否可以通过一些线上展示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作品。包括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对万安农民画集中地做一个展示,包括作者介绍、作品的尺寸、价格等,这是否会更利于万安农民画走出去?
罗:是的,我希望万安当地政府再加大扶持力度,平时多举办农民画创作班和一些农民画展来促进交流,吸引观众。如果能开设一个农民画公众号和微店,集中展示万安农民画作品当然好!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看到万安农民画,也促进画的销售,让农民画爱好者有适当收入来以画养画,带动农民画的创作。
陈:您的孩子是否也在从事绘画创作呢?
罗:我孩子他也喜欢画画,目前在深圳从事工艺品设计。因为他有美术基础,我带他去学雕刻,学了之后在深圳转型成做电脑设计。在农民画的传承方面,我想还是需要让年轻人看到它有稳定的回报,有好的市场,这样传承才会变得自动自觉。
陈:是的,希望万安农民画的影响越来越扩大,农民画家的创作活跃,能够实现以画养画、以画兴家,也祝您画出更多的佳作!
二
王仲能,1980年生,从小喜爱画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初中毕业后就去学做油漆工,空余时间回家作画。其作品在省内外多次展出并获奖,现为江西美协会员、万安县美协理事、万安农民画协会理事。
陈蔚文(以下简称陈):仲能你好。你的农民画作品曾多次获奖,我知道你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初中毕业后便跟着师傅肖小银做油漆工,在乡下漆家具。请问你是怎么开始农民画创作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王仲能(以下简称王):少时父亲让我学油漆手艺,在我们这,漆匠是需要懂点绘画的,要给家具绘上图案。这可能是我最早的画画启蒙,然后受到家乡风俗民情影响,开始尝试农民画创作。我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万安县的民俗特色,如万安县独具特色的过年習俗、刺绣习俗、婚嫁习俗等。我有一幅作品《打年糕》描绘的就是春节前夕的喜庆氛围和农家小院的生活。
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与吉祥相关寓意的动物,如鸡与“吉”谐音,寓意着祥瑞和平安。在万安农民画中,也有大量元素都与吉祥寓意有关。现在新农村也有不少新的习俗、景观可以入画是吗?
王:我们这是水稻生产区,还有果树、茶叶、酿酒等,这些都可入画。
陈:我看村中建设有农民画家住宅、农民画培训中心、农民画苑等,打造了一个集自然景观与农民画创作、展示、培训为等一体的景区。你是作为人才被引进村的首批驻村画家,在此安居对创作是否有帮助?
王:万安县2013年在高陂镇田北村规划建设了农民画村,给我们每位驻村画家安排了独栋的楼房。我进驻安居后,创作上更安心。当然同时,要提高收入,仅靠安居不够,还要积极创作,找到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致富途径。
陈:据说万安农民画起源于唐宋两朝的寺庙壁画和雕刻,构图奇美,想象丰富,手法简练而夸张。这次到田北画村,我感觉这里自然景观很好,果树茂盛,村子内随处可见充满乡情的绘画作品,非常有田园气息。村里还有一个农民画展馆,是会举办相关大赛的吗?
王:是的,这个展馆举办了四届全国农民画大赛,因疫情影响,画展暂时停过一阵。之前是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农民画大赛,现准备重新恢复画展。它可以增进农民画之间的交流,提升本地画家的创作思路,对农民画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
陈:的确,从你的作品《打年糕》中可以看出,那种乡村春节前的喜庆气氛,这幅作品入选了“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展。我感觉农民画能很直观地表现地域文化,一幅农民画作品就是一幅风俗画卷,我看这些画,风格不同,在颜料、技法上也有不同吧?
王:一地有一地的风格,如东北的、陕西的农民画作品,一看就有当地特色。万安农民画则有南方乡村的特点,能反映鱼米之乡的感觉。各地农民画作品用料也是各式各样的,如国画颜料、丙烯颜料等。
陈:农民画创作其实不一定全是农民作者,画的内容也不见得都是农业生产生活内容,而是包罗万象。作为一个风格鲜明的画种,如何让更多人来了解农民画、喜欢农民画?我这次来万安的感受是当地政府正以旅游来带动农民画的创作活跃。今年五一,田北画村举办了各种活动来吸引游客。此外,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游客门票全免;5月20日当天,来万安田北农民画村景区的门票五折。这一系列促进旅游的举措,无疑是为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农民画村”成为一张特色名片。目前农民画是你的主要收入来源吗?
王:农民画目前还不是收入主要来源,我现在主要从事一些其他的创作如根雕、绘石、山水画等作为收入来源,这方面的市场需求会大些。农民画虽然创作了很多,但卖出去的不多。可能还需要在宣传等方面更多介绍,让大家接受和喜爱这种绘画形式。
陈:农民画和儿童画较为类似,都有一种质朴的美感,也许看起来透视不那么准确,但有种源自生活的热爱与灵气在里面。你现在的创作量怎么样?创作一幅农民画通常需要多久?
王:我的创作量相较于以前有所下降。创作一幅画大概需要几天时间,有时耗费一个星期也很正常,从底稿到上色,通常要好几遍。一方面是我想追求量少而精,花时间打造更精致的画作;另一方面我在花时间学做短视频,想用这种时兴的方式吸引粉丝,增进对我作品的推介,同时也提升经济收入。
陈:你平常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美术方面的训练吗?
王:我们几个同行有时会在一起研究琢磨画法,万安县文化馆也举办过农民画培训班,请老师来授课,给我们讲绘画技巧等,对我们进行创作指导。
陈:你在农民画创作中也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吧,比如颜色使用等。村里的这些建筑外墙上使用的是丙烯颜料或国画颜料吗?
王:这两种颜料都不是,而是用外墙漆绘制。丙烯色彩不适合大面积绘画,色调会不均匀。外墙漆更适合,它本身就防晒,色彩保存性上更耐久。有些经验就是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陈:你工作室墙上这几幅作品非常好,表现的是手工匠人的日常劳作,推石磨的,修鞋的。还有木工正在专心致志刨木头做家具的场景,刨花随着刨刀上下翻飞,木工师傅的劳动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些劳作场景,也是你熟悉的乡村记忆吧?
王:是的,这些都是乡村生活的场景,也是我童年记忆中的画面。酿酒的,做豆腐的,打铁的……现在许多手工业都机器化了,我想通过自己的画记录一些失传或可能失传的手工艺,用我的表现手法去把它们描绘出来。
陈:这些作品很有生活气息,我觉得可以把它们形成系列,如手工匠人系列,包括洛神花酿酒等,一直画下去,形成你个人的特色。用农民画去记录工匠精神非常独特。而且你这个系列的构图,包括色彩都很好看,很当代。你对你的画的心理价位是多少?
王:八百至一千吧。
陈:相对于绘画付出的精力与时间,这个价格的确不高—如果一项艺术赚不到钱,那么就留不住年轻人了。你目前在创作上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王:说实话,农民画相比其他装饰性更强的绘画,比如3D墙画之类,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像3D墙画,因为可以用各种材料,甚至做成浮雕的形式,让画面看起来更有立体感,市场相对就大得多。我自己也在尝试学习不同画的种类—在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的情况下,要坚持创作农民画的确也是不易的。
陈:是啊,如何让当地农民画出圈,得到更多关注与吸引更多的购买,是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包括画的构图、题材乃至尺寸,还有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如何在传统农民画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你看塔莎奶奶的画,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与喜爱。她是一位生活在美国佛蒙特州乡间的老奶奶,她的画成了美国绘本的代表性,她还曾以《柯基村集市》的画作获得“女王终身成就奖”。在她的画作中,香草果实,美满丰盛,动物会说会唱,成年人辛勤劳作,孩子们快乐玩耍—从题材来说,她的作品也可称为美国的“农民画”。
中国还有位被称为凡·高奶奶的农妇画家常秀峰,她用画笔记录了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和风景。她画的向日葵非常温暖,她的作品被很多人收藏。通过她的成功,我想农民画还是要坚持个性创作,形成自己的个人特色与符号。
王:是的,我也想如何在画的装饰性上,以及构图等方面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去和家居环境,包括餐厅等场景更加搭配。
我目前也在学习直播,想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把我的产品展现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农民画。也希望本土有组织性地去推广农民画,与一些更有经验的文旅集团进行合作,研发拍摄的内容要有规划,提升村庄流量人气,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陈:新媒体方式是有效的,也的确要依托整个乡村的旅游产业,像淄博的“烧烤效应”,肯定不是一个烧烤摊子带出来的效果,而是背后的城市、政府、民众共同合力宣传出来的。当一个地区的旅游业上来以后,其中的个体都能受益,所以画的人气跟旅游产业的配套也有较大的关联。
田北画村有自然、有艺术,山清水秀,如果能借助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多宣传,应会有不错的前景!
可以考虑让农民画搭上现在的国潮热、传统文化热,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农民画,包括与新媒体手段如短视频的结合,与一些画廊、文化项目的合作等。怎样让农民画走出传统圈子,成为一种国潮,不只是万安,也是上海、陕西乃至整个中国农民画需要持续探索的道路。我看农民画展厅也有一些周边产品,不过感觉可以更丰富、完善些,也可以和一些品牌合作,推出包、T恤、笔记本等等,还可用农民画的图样制成漆画、版画,都会很好看。当然这都需要各方发力,共同去寻找市场合作,让农民画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广。
(本文为江西民间文艺“田野调查暨评论”项目成果之一)
丹青绘就田园情
郭志锋
农民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新时期,农民画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将遇到各种挑战。要想确保农民画长久地留在历史舞台上,确保农民画代代相传,必须将其发展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借助市场化,弘扬农民画艺术。众所周知,陕西的户县、上海的金山和吉林的东丰,曾一度被称为全国的三大农民画之乡。
位于井冈山脚下的万安县,也是历史悠久的农民画之鄉。201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将万安县命名为“中国农民画之乡”。江西万安农民画已经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当地画家创作的具有新农村气息的农民画也屡次在各种画展中获奖。为了保护和传承万安农民画,必须立足实际,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历史流变,走向成熟
农民画,作为由农民创作的表现农村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田园风光及当地诸多传统习俗等内容的绘画作品,生命力旺盛。初始,农民画主要以农民为创作主体,内容上展示的是农民和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变迁,更是广大农民在特定历史中的“心灵历程”。依据这一视角,万安农民画的发展历史大约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成形时期、成熟时期。
初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工作者下到全县各公社、各大队,进行文艺大宣传,并培训当地农民画作者。那个时候的农民画创作,完全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农民画作者自我创作意图不明显。而且创作构思简单,或参照绘画材料“依葫芦画瓢”,或简单构图,也不讲究章法,一切都为了突出政治主题;另一方面,创作技法上,没有自觉意识,糅合了壁画和年画的民间艺术。
成形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随着农民画创作技法的日趋完善、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日趋强化,万安农民画渐渐走上了正常的发展道路。1975年,万安县文化馆举办了首届农民画创作培训班。到了80年代,万安县农民画的创作队伍达到一百多人,并有二十四位作者加盟中国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有八位作者成为研究会的理事,一人当选为顾问。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农民画优秀作品,有近百幅作品分别参加了市(当时称井冈山地区)、省、全国级民间艺术类展览,或在各级报刊发表。此后,万安农民画一枝独秀,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了影响,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发展足迹。1985年,有八幅农民画作品参加了江西省首届农民画展;1987年,有十幅农民画作品参加了江西省民间绘画优秀作品展;1988年,万安县和永丰县农民画联展在全地区各县进行巡展……这一历史时期的万安农民画无论是创作队伍还是创作技法,都已基本成形。这支队伍以肖小银、刘玉凤、陈上智、罗昭勇等为代表,显示出不俗的创作实力。这一时期的农民画作品在构图、着色、线条的运用上等方面,都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作风格。
归纳起来,万安农民画在成形时期,就已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在构图上求全求满,认为满就是完整,就是吉利,就是美;不强调景物合乎实际比例关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代表作品如《归心似箭》《乐在其中》《大年三十宰猪忙》《江南鱼米乡》等。二是色彩艳丽,认为大红大绿就是大吉大利。故大青、大兰也是常用色,但绘画作品却给人红而不火、绿而不俗、甜而不腻的感觉。从着色上看似乎不合理,其实理在其中。他们利用色彩语言,强调对比差异,是生活心态和生产理念的宣泄,也是对生活的赞颂和向往。代表作品如《屋里屋外》《一船鱼儿一船歌》《家业》《甜》等。三是画面装饰性强,讲究对称,四平八稳,画面清晰。如《奔小康》《孔雀恋歌》《新娘》《等舅》《美丽的罗塘南坝洲》《龙凤争霸》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
成熟时期。20世纪90年代起,农民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民画逐步走上了与民间美术相结合、与专业美术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一方面,农民画保持农民画家特有的风格和特色,既有自身的民间历史积淀,画出了农村生活情节和场景,反映了农家生活和农民的未来理想;另一方面,许多农民画作者接受了专业美术家的指导,也有一些曾有乡村生活体验的专业画家参与到农民画的创作,从而让农民画创作呈现出五彩纷呈的局面。
1998年,万安县有五幅农民画精品参加了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精品展。肖小银和刘玉凤的作品被选做此次展览的宣传折页,江西电视台对刘玉凤的作品《车出黄金千万担》进行了专门介绍和评析,一时引起轰动。
2001年,万安县有八幅农民画作品参加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结果一幅作品摘得二等奖,三幅作品摘得三等奖,还有一幅作品荣获优秀奖。2002年,万安县有三幅农民画作入选“中国·秀洲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展览结束后全部入选《中国首届农民画艺术节获奖作品集》一书。值得庆贺的是,经梁书中国画艺术馆的策划和县文化管理部门的配合,2011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推出了《江西万安农民画集》,收录了农民画家许明汉、陈贵松、陈上智、李香山、罗昭勇、匡奕律、罗万安、刘平生、肖小银、匡小兵、罗晓青等多位画家的八十八幅农民画作品。
农民画家陈上智的作品《有爱才有福》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参加“世界情·中国梦—中国农民画精品赴联合国总部大展”,数百幅作品被选送到内蒙古、北京等地举行画展。近年来,全县大约有三千余幅农民画作品在各地展出,五十多幅作品获各类奖项,四百多幅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两千多幅作品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编辑出版了《江西万安农民书画集》《农民画册》等。
这一时期的万安农民画,从艺术风格来看,構图奇美,想象丰富,手法简练而夸张,用色大胆,展现出浓郁的民间气息。有些作品还借鉴了版画、国画和剪纸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技法,富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哲理;而且造型更加洗练动人,色彩更加艳丽明快,喜庆的装饰风格也更加显著。从创作内涵看,这些农民画作者虽然有些脱离了田间劳动,但多年形成的农民思维总是让他们以饱满的乡情,将农村、农业、农民作为绘画主角,反映的多是乡村生活风俗和地方风土人情。
“有价无市”,如何突围?
将农民画作为商品,不仅是其艺术价值所决定的,而且是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如果运作成功,不断拓展其赢利路径,则农民画不光能成为市场宠儿,还能将其打造成一个文化产业。
一个县需要强大的县域经济实力,还需要相当的文化软实力,并能借此彰显地方文化个性,推进文旅融合,有利于树立文化立县、文化强县的良好形象。文化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从这个层面上讲,农民画这一艺术形式来源于农民,更能为农民所接受。因为借助于农民画反映新农村、新农民和农民的新生活,能对农民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农民画的培训和创作、生产过程,就是艺术的培训过程,也是文化的普及过程,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画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艺术种类,如果能有效地与旅游行业、农林水行业等实行对接和融合,不但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能成倍地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秘书长罗扬认为:万安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丰赡,手法简练而夸张,用色奇崛,展现出浓郁的民间气息,艺术水准很高,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万安农民画样式别致,地域特色鲜明,迥异于其他地方的农民画,在市场上具有独特性。
然而,万安农民画一直没有占领市场,大多数时候处于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销量少,价格低,严重挫伤了创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究其原因,首先是产量不足,缺乏拳头产品,市场契合度不高。当下,万安县农民画作者虽说不少,可骨干作者也就近十位。而且就现有的骨干作者而言,有的文化素质薄弱,创作上一直难有突破;还有的年事已高,缺乏求新求变的意识,创作的农民画技法老套、内容陈旧。至于年轻的作者,更是寥寥无几,急需培训“第三梯队”。 万安农民画虽然出过名作,但数量偏少。只在省内较有知名度,尚未出现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没有名作,就出不了名家;没有名家,就产生不了集聚效应,在市场上也就缺乏强大的号召力和竞争力。
其次,市场的知名度还不够,传播力不足。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农民画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没有知名度,也就没有市场。
其三,营销渠道狭窄,营销行为散漫。万安农民画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定价随意性大,各唱各的调,各随各的性,高兴了价格极低,不高兴了价格可能定得吓人。总之,市场行为欠规范,乱象丛生。
文旅复合,多措并举
关于农民画的创作和销售,众多专家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陈少峰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张立波教授合著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安永芳教授在西安文理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中国农民画营销策略研究》。对于全国各地农民画的创作和销售模式,广西师范大学刘飞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总结为“江苏邳县模式、上海金山模式、陕西户县模式”。2013年7月,本人赴辽宁东丰县进行过实地调研。窃以为,万安农民画应以市场营销为导向,以展示地方文化为内容,全方位建立农民画创作培训、市场开拓的科学机制,推动万安农民画创作、销售的健康发展。
夯实平台,发挥效能。引入专业机构对国家4A级景区田北农民画村进行托管运营,充分发挥画村集中培训、写生、创作的文旅复合功能,彰显集中管理效益,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培训、采风、写生和展览活动。
准确定位,创建品牌。组织精干力量对万安农民画的历史源流、艺术风格、文化蕴含、表现技法和发展走向等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整理,从理论上提炼其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注册一个万安农民画商标,建立万安农民画防伪标识。提升万安家民画的时代品位,丰富万安农民画的“红土”情韵,力争与吉林东丰的“黑土”、陕西户县的“黄土”构成农民画三色系列。同时,组织农民画作者广泛举办各类研讨会、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推介万安农民画的商标品牌,凸显地方特色。
培训队伍,打造名家。以田北农民画村为龙头,编写农民画培训教材,通过“师傅带徒弟”,选拔有志于从事农民画创作的职校毕业生或是社会青年集中进行培训,在拥有农民画骨干作者的高陂镇、枧头镇、罗塘乡等地先行试点,再逐步全面铺开;引导现有骨干作者结合本地山水风光、人情风俗等创作系列作品,如地方美食系列、乡村习俗系列、客家风情系列等;到知名画廊和美术馆举办农民画作品展或个人展……多措并举,力求建立一支稳定的骨干作者队伍,并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作者,打造本土名家。
加强宣传,拓展渠道。東丰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农民画展,借助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强势媒体,在全国闯出了自己的名号;金山县在上海地铁站展示农民画精品力作,抢占宣传制高点……万安应拓展宣传途径,借助网红直播、抖音、快手等现代自媒体在全国打响知名度,拓展营销渠道。更需要结合农民画村、夏木塘、高岭宿集等本地旅游景区开展网络直播,在景区宣传中巧妙地嵌入农民画元素,力争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成立公司,开拓市场。成立农民画销售公司,负责全县农民画作品的组织、定购及销售工作,实施“自、联、展、贸、推”的“五位一体”的营销模式,提高市场运作水平;健全农民画营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素质高、能力强、懂业务、会管理的农民画经纪人队伍;广泛开展与省内外各农民画团体,以及上海金山、陕西户县等地农民画民间组织的沟通联系,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开拓市场。
(本文为江西民间文艺“田野调查暨评论”项目成果之一。作者单位:江西万安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