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探析

2023-10-18 03:17张凤莲
科学导报 2023年72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道德与法治培育

张凤莲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培育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政治认同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五大核心素养之首,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的认同。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寻找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重要性和具体教学实践等角度,谈一谈初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1.政治认同素养的基本内涵

为了扎实推进思政课课程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凝练。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作为核心素养之首,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主要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初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向认同

政治认同方向的认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第二,了解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征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2)价值取向认同

价值取向方向的认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能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从而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

(3)家国情怀的认同

家国情怀方向的认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积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树立为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增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

1.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今世界局势,我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紧要关头,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国际竞争愈发尖锐,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演愈烈。因此,加强对学生正确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念引领,增强政治认同尤为重要。引导学生对个人、国家与世界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努力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必须是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具备“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践行新课标育人要求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格品质和政治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好奇心最重,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时期,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新课标致力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认同的培育,即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三个方面,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应然要求。

3.有利于提高课堂实效

以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研读教材、精心备课,有助于严格把控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具体安排,研究全新的教学形式,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深入挖掘课堂实质,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辩证思维,锻炼学生看待与解决热点话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真正提高课堂实效。

4.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质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抓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教师自身定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正确的价值取向,厚植家国情怀,忠于人民教育事业,落实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将国家意志通过实际的课堂活动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政治认同方面的教学能力和知识的提升。贯彻落实政治认同素养的要求,有助于鼓励教师经常性的开展学科教研,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提升专业素养,夯实学科基础,研究命题技巧和解题策略,在实践中提高教学能力,督促教师加强论著知识,积累和更新专业文化,例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进一步增强教师对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理解,深化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1.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奉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方面,着力打造互动式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采用情景剧、演讲等形式,实现灌输式、被动式课堂向互动式、主动式课堂转换。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另一方面,强化主体意识。以九年级上册《中国人中国梦》这一课为例,老师提问同学们“你心目中的未来中国是什么样的”,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充分融入课堂,在激烈的探讨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起共鸣,“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权利有保障、生活更富足”“幼有所育、病有所醫、老有所养”,在同学们兴奋的回答中看到了一批对祖国的明天有着无限憧憬的蓬勃青年,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由此号召学生们要热爱伟大祖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2.学科为主的教学理念向育人理念的转变

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教育是培养有着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由于教育功能的德智失衡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德才兼备向注重学习成绩偏离,教会学生做人是当下教师亟需重视的问题。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讲清知识要点,把道理讲清楚,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智育的培育,另一方面更要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积极引导学生成人。除了高尚道德的养成,在思想方面尤其要激发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使学生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突破工具限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成为当今普遍的教学手段。例如在《维护祖国统一》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播放《五星红旗》《我和我的祖国》等红色主题的经典曲目,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激活学生内心感受,进而升成共鸣与认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少年当自强》这一框为例,在课程的开头一起重温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铿锵有力的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在激情澎湃中体会“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道理,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使命感,激发学生将内心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投影仪、电子白板的普及实现了课堂的及时记录,清晰呈现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僅能够提升课堂实效,还能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以直观的形式展现抽象的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合理准确,不堆砌不贪多,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冲破互动局限,拓宽学生体验渠道

教学是一项完整而系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教和学生学作为最传统的互动模式,对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起不到最佳效果。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度。第一,定期展开辩论赛。例如,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强调核心价值观正是“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对中学生提出的价值要求。围绕诚信可开展“诚信主要靠自律”“诚信主要靠他律”的辩论赛。第二,情境模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积极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如开一场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模拟一次投票选举,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增强民主意识,学会更好的保护自身利益,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政治自信。第三,开展竞赛活动。如党史知识竞赛使学生深刻领悟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时事新闻大比拼,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关心时事、热爱和平,初步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些丰富的形式有助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进程的推进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3.打破时空界限,建立多课程联合培育机制

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是唯一进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的场所,校本课、班会课等都是良好的活动阵地。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在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充分展现学校办学特色,融入核心素养培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需要通过课堂进行思想的引导深化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班会课上,老师可以在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跟随学生思想动态,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教育。例如可以选择《关注民主》的主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每位同学树立主人翁意识,肩负起作为国家小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借助小品、角色扮演、相声、演讲等多种形式,辅之以教师总结、提炼及追踪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为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素养创造条件。

总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践行任重而道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性,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环境中寻找新的思路,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具备强烈政治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情感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晓东,柯楠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育——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9(04):48-54.

[3]庄俊青,孙恺.巧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J].高考,2020(22):79.

[4]李军宽.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8):25-26.

[5]楼幸子.立足核心素养 提高教学实效[J].教育,2020(23):77.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2022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重点项目(2022SZZX01)的研究成果;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思政课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2022SJZDSZ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时铭婕 )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道德与法治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