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设计与应用机制研究*

2023-10-18 03:13王妍莉毛晓龙赵赫璇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协作框架调节

王妍莉 毛晓龙 赵赫璇

(西北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一、引言

协作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1]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和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从协作学习目标角度而言,有效的调节过程是协作学习高质量发生的关键[2],小组团队成员之间积极良好的沟通协商[3]、主动参与协作过程[4]、及时地感知调节,才能有助于团队成员构建有效的协作对话,有利于提升团队的聚合力[5],最终有效保障协作学习形成富有成效的集体思维并建构高阶学习目标。 然而在实际的协作学习过程中调节效果不容乐观,小组协作成员往往沟通不畅[6]、搭便车现象时有发生[7]、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最终导致协作学习质量不尽如人意。 如何有效地辅助学生完成协作过程,提升学习者的共享调节能力成为了协作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有关共享调节的研究更多的是聚焦支持信息感知和共享的工具,如小组交流过程中的可视化工具的设计与开发[8],而并不是指导和支持协作过程的支架;更多关注小组协作中的某个具体环节,如以日志或量表的形式提供团队反思支架[9],以量化表征的方式对成绩或协作活动进度进行呈现[10]等,没有从协作学习全流程思考设计,关于小组中的群体和个人如何参与、维持、支持和有效地调节协作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11]25。因此构建一个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框架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尽可能全面地梳理小组协作过程中可以调节的要素,同样可以为教师组织小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提供脚手架。

二、研究综述

(一)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

共享调节属于调节性学习的领域,源于学习者自我调节的研究。 自我调节是指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循环进行的内部元认知活动。 随着小组协作学习的日益普及,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协作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群体调节,产生了共享调节学习的探索。 关于共享调节虽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界定,但通过不同的概念梳理可以得出共享调节的共性特征,包括:(1)共享调节关注集体层面的活动,小组内的成员通过有效的协调和沟通以此达到共同目标[11]25。 (2)共享调节关注整个学习和协作过程,包括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任务理解、制订计划、监控过程、评价反思等活动的优质发生[12]62。(3)共享调节在认知、元认知、情感和动机等不同维度进行集体协调,达成或维持共同认知的过程[13]60。 (4)共享调节是一个循环渐进的活动,其中监控、评价和反思贯穿始终[11]25。 (5)共享调节学习强调小组协作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和相互依赖,强调突出调节学习的社会属性[14]。

有较多的研究表明,个体在进行协作学习活动时存在3 种常见调节类型[15]:(1)自我调节,是学习者针对某一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动态调整元认知行为、动机和认知的适应性改变[16],是个人自主的调节行为,但学习者在调节自身的同时会受到社会情境和过程的影响[17]。 (2)共同调节,是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并与同伴彼此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自我调节,关注的重点是个体通过外界的帮助调节自身元认知的过程,被认为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社会交往内化过渡过程[18]。学习者不仅通过互动获得自身发展的知识和信息,而且也将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分享给他人。(3)社会共享调节,是指小组成员为完成小组任务,共同调节小组集体活动的过程,包括共享任务理解、目标计划、过程监控、反思评价及调节适应等多个关键阶段[19]65。 当协作活动开启时小组中的每位成员负责调节自己的学习(自我调节),每位成员支持同伴调节各自的学习(共同调节),小组成员在一起集体调节整个学习过程(共享调节)。 3 种类型的调节贯穿协作活动始终,且动态变化,彼此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时序性界限,小组成员通过频繁互动共同促进学习氛围和自我调节能力,最终构建学习成果[20]275。 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共享调节也同时关注小组成员协作过程中的3 种调节类型。

(二)学习支架对共享调节的作用

学习支架的提出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由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提供的一种临时性的支持或帮助,是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干预措施和认知协助,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超越他们当前能力的更高水平的理解。 从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21];根据不同功能可以分为概念支架、元认知支架、程序性和战略支架[22]187;根据传递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嵌入的或非嵌入的支架、固定的或自适应的支架等[23]。 不同的支架类型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匹配发挥作用。共享调节是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者可以设定目标,监控和控制他们的认知、动机和行为,学习支架就可以为这个过程的实施提供载体和支持[24]。 研究证明学习支架能够作为外部干预方式支持学习者的自我调节整个过程,并对学业成绩产生积极影响[22]187。

学习支架对共享调节的作用具体可以从共享调节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调节性学习过程包括监测、评估和控制完整的闭环[25],即在协作学习的共享调节过程中,学习者首先判断其协作状态,然后对比当前的绩效与预期目标的差异,如果实际绩效与预期目标有差异,就会发生控制行为[13]60。 首先学习支架可以为协作小组监测提供依据,监测需要对于协作过程中彼此成员的状态有所感知[26]11,监测的发生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引导和干预的[19]65。 教师在协作活动初期提供的学习支架可以支持小组成员对任务进程、成员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贡献度、参与度等相关要素的全面了解。 其次,学习支架可以辅助协作成员评估当前的绩效与预期目标的差异,一方面对已完成的任务是否到达预期进行判断,明确小组成员尚未实现的任务,引导团队及时调整与任务相关的各阶段[26]11;另一方面对团队成员的非认知因素进行评估,了解团队中的核心主导和边缘性参与的状态,以及成员对动机、情绪等表征[27]。 教师在协作活动中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可以支持小组及时发现问题。 最后,学习支架可以为控制过程提供支持,包括团队反思和周期性调整。 团队反思作为知识解释和外化以及进行协作意义建构的过程[28],能够提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成员自身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信息通过迭代与更新,以此达到动态的平衡。 调节学习活动可能包括新的策略或计划方案,是成员间共同确立的结果,调节活动的动态产生在协作学习始终[29]。

三、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框架构建

如前所述,学习支架作为在学习过程中干预式的辅助手段,具有非常宽泛的表征形式。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共享调节,需要持续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 本研究构建的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框架(后续简称框架),就是为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何时提供何种学习支架给予整体性建议。

为了有效保障框架的有效性,构建过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图1 所示,具体流程包括:(1)基于扎根理论进行文献梳理,这里主要分析协作学习过程中共享调节所涉及的关键指标要素,形成框架初稿。 (2)应用德尔菲法修订框架体系中各级指标,通过主观抽样方式共选取12位研究方向与协作学习和共享调节相关的专家,编制专家意见征询表,以邮件的方式进行了三轮意见咨询,在咨询期间专家之间彼此无交流,在这过程中经过三轮的专家意见征询反馈,持续修订优化框架维度。 (3)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分析框架指标权重的比例分配,得出各维度的优先顺序,并对于框架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和应用介绍。

图1 支架框架构建流程

(一)初构框架体系

初构框架体系作用在于梳理已有研究中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共享调节所涉及的核心指标要素。首先,通过原始数据分析,选取CNKI 和Web of Science 两个数据库,以“共享调节”或“social regulation learning”等相关主题词为检索依据进行文献检索,选取的文献来源以核心期刊文章为主。为确保研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本研究依据被引次数、下载次数以及该领域内作者的影响力等为依据进行选取文献的二次筛选,最终得到18 篇核心文献。 其次,主轴聚焦编码。 合并类似主题共得到30 个概念范畴;通过层层归类完成理论模型构建,最终确定18 篇有关共享调节学习活动的支持或评价分析的核心文献,通过两位研究者背靠背编码,梳理文献内协作学习过程中共享调节的相关指标体系,共得到62 个初始主题。并采用A.Strauss 等提出的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法对上述文献获取的概念框架对框架体系进行分析与概念比较,将具有相同含义的主题进行合并,如将“定义任务”“任务理解”“取向”等概念合并为“共享任务准备”等;将独立存在的主题保留或优化,如将“先前知识和兴趣分组”修订为“自我介绍”等。 最终确定了7 个一级指标框架、16 个二级观测指标以及30 个三级指标,初步建立了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框架体系初稿。

(二)框架指标优化

根据初步构建的框架指标体系,本研究编制了第一轮意见征询问卷。 并对每一指标进行简短的解读。 12 位专家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指标进行打分。 其中非常重要为5 分,非常不重要为1 分,并且每一指标均有修改建议。 最后依据专家打分和反馈情况计算各项指标均值M、标准差Std 和变异系数Cv[30]。 根据M≥3.75、Std≤1、Cv≤0.3,表明该指标合格,然后对问卷指标进行第二轮修订:(1)针对三级指标成员关系的解释,建议修改为强调之前的合作经历,以期更好地保证小组组建时成员间彼此了解。 (2)将三级指标“共享知识与技能”和“共享情感与价值”合并,修改为“共享知识技能与情感”。 (3)“任务评估”二级指标的标准差Std>1,部分专家认为对该维度的描述不够准确,因而无法确定,从而导致这一维度不满足标准,因此,对该指标进行重新的界定。

根据第一轮专家意见对框架体系进行调整和修改,在原有问卷结构的基础上,增加第一轮问卷中各指标的均值、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进行第二轮问卷的发放。 调研数据所有指标均符合M≥3.75、Std≤1、Cv≤0.3 这一标准。 通过对问卷的数据整理以及专家的意见反馈,本研究对相关指标进行修订:增加“任务实施”的二级指标,即增加信息交流维度,包括信息共享和信息补充两个三级指标,以及调整部分指标的解释说明。

第三轮专家征询的过程与前两轮过程相同,第三轮反馈意见中,仅有两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且主要集中在部分指标的描述上。 经过三轮的德尔菲法,研究所构建的各指标的均值逐渐变大,变异系数逐渐缩小,表明研究所构建的各项指标逐渐合理,框架较为科学。 经过三轮的专家意见征询,本研究最终构建了7 个一级指标、16 个二级指标和37 个三级指标。

(三)指标权重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包括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判别矩阵和归一化处理。 以专家A 对一级指标为例,通过各一级指标之间比较,构建专家A 的矩阵H1,通过计算,得出H1最大特征值为:依据一致性检测的计算公式为CR =CI/RI,CI =(λmax- n)/(n -1) ,得出CR=0<0.1。 说明专家A 的判别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要求,得到归一化之后的特征向量,即专家A 对于7 个一级指标对总目标权重分别为:0.122 8、0.157 9、0.157 9、0.122 8、0.157 9、0.157 9、0.122 8。

通过构建所有专家的判别矩阵,通过AHP 层次法求出判别矩阵的权重,为保证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研究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构建出各指标的指标权重。 最终框架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框架指标体系

四、支架框架促进共享调节应用机制分析

本研究通过扎根文献分析和德尔菲法构建了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框架,从协作过程中可以促进共享调节的不同阶段和类型的角度,针对框架的应用进行分析。 将框架中的一级指标结合协作学习中共享调节的不同阶段和类型相结合形成了如图2 所示的框架应用机制,为协作学习中设计并使用学习支架促进学习者的共享调节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群体感知全面监测

协作学习开始之初,需要形成协作团队,并进行成员间的群体感知。 具体包括:

1. 小组组建

小组作为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合理的小组设置是保障协作学习质量的第一步。 小组成员所承担的任务越清晰,角色会越稳定,相互依靠关系也会越紧密[31]。 因此在开展协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应具体考虑协作任务的目标难易、成员间的社会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择动态或静态、同质或异质的分组方式,有效地进行初始化分组。其次,通过上述框架指标分析可以看出,成员共享的权重比例较高,这表明在分组后小组成员彼此交流、介绍自己具备的本次活动相关背景十分重要,可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问题式的脚本支架可以有助于全面分析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储备和情感态度。 最后,建组初期尽量不要设置固定小组长等主导角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支架方式共同促进所有成员的参与[32]。

2. 任务理解

小组对于任务的理解准确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活动的进行和任务的表现,而小组任务理解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人对任务理解[12]62。 有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任务理解的完整性与其成绩之间显著正相关,但多数情况下学习者对于任务的理解仅聚焦于如何取得好成绩,而不会关注在任务过程中需要习得的知识和技能[33]。 如果学习者过多地关注成绩而缺乏对于任务本身的理解,最终会导致较低分数[34]。 因此,在协作活动开始前,组织者应帮助小组成员构建个人对于任务的理解,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支架收集成员对活动的要求与目标、可能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所需的资源等了解程度;之后辅助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彼此分享对于任务的理解,共同确定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并将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动机等融入小组任务理解中。

(二)目标评估制订方案

评估过程是共享调节的第二阶段,即需要将感知到的信息与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制定合理的实施方案。

1. 目标分析

维持小组成员协作知识建构的基础是小组的共同目标[35]。 相关研究表明当学习者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对其采取行动时,个人行为不只是受到个人标准的约束,也会受到同一社会关系中他人的观点、评论和行为的影响。 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不可分割, 并且通过社会互动而相互影响[20]275。 因此在协作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辅助学习者首先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个人目标,之后小组成员基于活动任务共同设定小组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小组目标,均需要紧密围绕小组协作活动设定,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个人依据小组目标策略性地动态调整个人目标。 其次,小组成员还应共同设定有关任务目标的评价标准和成员开展活动的标准,以此来确保小组活动开展过程中,成员的积极参与和任务完成的质量。 越细致的脚本工具越有利于学习者感知协作学习中需要共同努力的具体方向。

2. 计划制定

计划制定是指小组成员通过协商讨论制定如何完成任务的策略,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组织者需要辅助小组成员共同梳理任务方案,基于目标细化为达成最终目标而拆解的子目标、进一步明确达成子目标需要的实践策略方法、个人及小组的时间进度安排,以保证任务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并需要对协作过程中未按计划执行的子任务做出及时调整。 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流程图、鱼骨图等图表支架可以辅助学习者明确方向,为后续的学习过程提供引领[36]。

(三)行为控制有效调节

控制过程包括行动、反思、调节,是共享调节真正发生作用的关键。

1. 任务实施

任务实施作为共享调节活动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小组需要将先前确定的任务理解、目标设置等环节制定的策略、计划等运用到实际活动中[12]62,并在协作活动过程中依据计划和标准进行小组内部分工,完成每一阶段的小组任务;另一方面小组成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及时将信息和资源进行分享,并对任务进度、任务质量以及小组成员参与度做出及时监控和调整。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组织者应该及时观察,辅助小组成员对存有争议、完成质量不高或进度较慢的任务进行协商解决,以确保小组计划准确执行。

2. 调节监控

作为共享调节学习的核心,调节监控贯穿协作学习活动的始终[37]。 调节监控是团队成员对协作活动各阶段的动态掌握情况,随时了解并共享小组从成员对任务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任务的完成进展如何、团队成员在任务进行中的参与状态如何等,确保如期保质完成协作任务。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组织者应提供相关的主题活动支架或者在活动之后提供反思记录支架等,及时辅助小组成员对集体的任务和行为进行过程性监控和适应性调节。

3. 评价反思

评价反思往往与调节监控相伴出现,包括对于任务过程和内容的评价、个人表现的评价、团队成员的评价以及共享调节活动集体层面的评价。这一阶段更强调在了解动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组织者可以提供反思日志脚本等工具,辅助学习者从自我调节、同伴共同调节和社会共享调节3 个层面进行全面反思、综合性评价,将学习者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标准化,以此增加学习者的共享调节能力的培养。 在智能教育环境下,基于多模态过程性数据收集与分析,可以丰富提升反思和调节的依据,有利于精准调节施策[38]。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共享调节是循环迭代周期性发展的过程,同样协作学习过程中提供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支架也是不断更新持续改进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一类的学习支架可能会重复出现,这需要组织者及时根据学习支架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提供或者撤除学习支架。

五、小结

本研究关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社会性互动带来的调节性学习,论证了学习支架促进共享调节的作用,构建了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框架,分析了协作学习支架促进共享调节的应用机制,为教育者运用协作学习支架促进共享调节提供建议。 整体上研究所构建的框架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协作学习中共享调节学习的各要素,能够为教师在组织协作学习中有意识促进共享调节提供支架,同时也为共享调节学习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对于构建的框架并未进行实际的课堂实验和数据分析,共享调节学习各环节的具体运用没有实践支持。接下来本研究将对构建的协作学习支架进行实际的课堂实践,完善不同支架类型的具体运用,并最终形成完整、成熟的促进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支架,从而最终提升协作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协作框架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框架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WTO框架下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协作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