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

2023-10-18 01:25东方
湘潮 2023年8期
关键词:三北防沙塞罕坝

东方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而且荒漠化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高度耦合。荒漠化、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害,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三北”工程的启动与实施

三北地区,横贯东北、华北、西北13个省区市,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三北”工程建设之前,三北地区的风蚀沙化十分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据统计,20世纪50—60年代,三北地区约有1300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由于沙化、盐渍化导致严重退化。这一时期,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有4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沙区风沙遮天蔽日,沙子把房子埋住了,人只能搬走重新安家,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对沙漠的恐惧和对沙化侵蚀的无奈,人们把沙漠化称为“地球的癌症”,谈沙色变。

为解决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1977年,农林部组织专家深入三北风沙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加速西北地区林业建设的设想和建议》。1978年5月,国家林业总局有关专家向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营造万里防护林改造自然的意见”。11月,国务院转发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三北”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原则,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程建设。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建设时间跨度从1978年至2050年,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

一期工程开展以营造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重点地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为主体的防护林建设,在农牧交错地带的长城沿线安排了近70%的工程建设任务。二期工程启动了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科尔沁沙地防风固沙林、京包—包兰铁路两侧绿化、京津周围两市三地绿化等重点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区域防护林体系,在东北三省、京津和西部八省区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进入21世纪,“三北”四期工程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外围等重点区域,安排70%以上的工程建设任务,实行区域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推进沙化土地治理。五期工程坚持突出重点、规模治理的思想,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主要任务,确定了18个重点建设区,规划了32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在沙区以防沙治沙、合理开发利用为目的,突破了过去被动的以防和治为主的技术方案,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遏制沙漠化扩展速度,大力发展沙产业,建设绿洲农业,拓宽沙区人民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坚持规模治理,重点突破,在北部风沙区建设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基地,在新疆及河西走廊绿洲建设大型基干林带,形成了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防护林体系。此外,加大了对毛乌素沙地、河西走廊、新疆绿洲的治理力度,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北”工程采取封沙育林、飞机播种、人工造林種草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360万公顷,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到2.4天,沙化土地连续15年持续净减少。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沙化土地的逆转。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防沙治沙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绿色惠民成效显著。“三北”工程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外国媒体多次报道“三北”工程,称赞“三北”工程是“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壮举”。2018年,“三北”工程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防沙治沙特别是“三北”等工程建设的决策是非常正确、极富远见的,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目前,“三北”工程已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六期工程建设期。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加强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治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以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贺兰山等为重点,全面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加快沙化土地治理,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增强防沙治沙和水源涵养能力。要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科学部署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全面抓好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区域天然林草植被的封育封禁保护,加强退化林和退化草原修复,确保沙源不扩散。他强调,要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协调配合,统筹指导、协调推进相关重点工作。要健全“三北”工程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建立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总书记的讲话,为继续实施“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

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前沿。“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这里曾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后来由于过度围垦、砍伐树木,变成了树木稀疏的茫茫荒原。

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生态遭到破坏,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1962年,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以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1964年9月,369名创业者从四面八方集结,一路北上,怀着青春热血,奔赴塞罕坝。1964年,正在上高中的陈彦娴,听说塞罕坝造林需要人手,她和另外五个女同学毅然放弃了高考,主动申请,加入塞罕坝艰苦创业的大军,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塞罕坝“六女上坝”的故事,而迎接她们的是极端的寒冷和漫天的风雪。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1.3摄氏度,年均6级以上大风天数76天。从1962年起,塞罕坝第一代林场人,历经风雨,艰巨卓绝,面对黄沙,背靠酷暑严寒,吃住在山上。他们搭马架子,挖地窨子,一日三餐啃窝头、就咸菜、喝雪水,用镐头和铁锨,将引进树种一株株一片片栽下去。

头两年,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1962、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可他们没有灰心,在时任林业部副部长刘琨的带领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搞起了造林大会战。他们自己培育了适合塞罕坝气候和土壤的苗木,又一次次将苗木载了下去,人抬肩挑河水,来灌溉苗木,终于试点成功,苗木成活率逐步攀升至85%,开了国内高寒地区栽植针叶树成功的先河。

就是这样,塞罕坝第一代林场人用忘我的精神,使林地面积从无到有,逐年扩大。

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经过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在这里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把莽莽荒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海,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南侵,为华北地区构筑起防风沙、养水源、固生态的绿色长城,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如今,塞罕坝生态系统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4.5万吨,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职工改善生活、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从“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的“老坝上”,到不忘初心、默默奉献的“林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从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环境低头,用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一代接着一代干,筑起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为世界环境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精神、提供了中国样本。2017年12月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2017地球卫士·激励与行动奖”,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塞罕坝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强调,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东端。八步沙原名“跋步沙”,意为人畜都很难跋涉到的地方。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正是当年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的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即使有政府补贴,也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政策出台后,响应者寥寥。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

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他们六人所在村庄都紧挨着八步沙,相距不过三四公里,后来,他们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消息传开,有人疑惑:别人承包良田,他们承包沙漠,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外人冷嘲热讽,家人也扯后腿,老婆劝,儿女拦。“六老汉”不由得吹胡子瞪眼:八步沙治不住,今天享清福,明天你们就喝西北风!打定主意,老汉们卷起铺盖、背着干粮,走进沙漠深处。

按照计划,第一年先治1万亩。6个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林场,只解决了一部分树苗,剩下的怎么办?最后,他们在自家承包地上种上了树苗。6个家庭40多口人全部上阵,在浩瀚大漠里栽下一棵棵小樹苗。到了来年春天,树苗成活率竟然达到七成。“开始我们高兴极了,没想到几场风沙过后,活下来的树苗连三成都不到。”造林不见林,“六老汉”心急如焚。“只要有活的,就说明这个沙能治!”“六老汉”没有灰心,转而采用“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成活率得以提高。

沙漠离家远,为了省时间,“六老汉”吃住都在八步沙。张润元提议,每人带点面粉、干馍馍和酸菜,用几块石头支起锅,就能对付。更艰苦的,是没有住处。沙地上挖一个深坑,上面用木棍撑起来,再盖一帘茅草。这个被当地人称为“地窝子”的深坑,就是“六老汉”的家。

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用汗水浇绿了4.2万亩沙漠。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1991年、1992年,贺发林、石满先后离世。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也相继离世。如今,当初的“六老汉”中,四人走了,两人老了干不动了。

组建林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无论多苦多累,每家必须出一个后人,把八步沙治下去。为了父辈的嘱托,石银山、贺中强、郭万刚、罗兴全、程生学以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了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现在,郭万刚的侄子郭玺等第三代人已加入治沙行列,守护八步沙的未来。

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通过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等措施,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8.7万亩。在林场的涵养下,全县风沙线后退了20多公里,八步沙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从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

2019年8月21日,沿着砂石路一路颠簸,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八步沙林场考察调研,他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三北地区在同风沙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涌现出八步沙“六老汉”、王有德、殷玉珍、右玉等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创造了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沙障、“穿靴、戴帽、贴封条、扎腰带”的科学营林方法,积累了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等科学有效的治沙经验,铸就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核心的“三北精神”,为巩固和发展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树立起不朽丰碑。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中国造出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全球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2023年6月,习近平在听取内蒙古“三北”工程建设和林场治沙造林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时强调,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样的重大生态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干成。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锲而不舍推进“三北”等重点工程建设,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三北防沙塞罕坝
我的三北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塞罕坝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