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丽
吴晓华*
徐 斌
严少君
中国正处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过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迎来了“资源大整合、区域大协同、发展大融合”的时代[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2]。同时,此前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家鼓励全民开展本地游、周边游、乡村旅游,文旅部门鼓励加快乡村旅游市场复苏,引导乡村旅游顺应大众旅游需求。目前乡村旅游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景区单点美犹如盆景,但难以引起规模性关注。乡村风景道的构建能够有效串联单个景点,聚合沿线旅游资源,引导大众旅行消费,合作共赢,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3]。
风景道作为一个独立而繁荣的领域,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已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其概念最初由美国西奥多教授提出,定义为:“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自然、文化、历史、游憩价值、考古学上值得保存和修复的景观道路。[4]”随后,不断深入研究与完善国家风景道体系,梳理出一套较为成熟的风景道规划理论、建设标准、运营管理制度等[5-7],相应建立大批知名风景道项目,如美国蓝岭风景道、乔治华盛顿纪念公园道、德国浪漫之路、英格兰北部风景线等[8-10]。
国内对于风景道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风景道沿线景观规划设计、景观价值评价、生态环境评估等方面[11-15],研究对象更多偏向滨水风景道、山区风景道、公路风景道等[16-18],而对乡村风景道着墨较少。乡村风景道顺应风景道的交通规划和旅游游憩发展趋势,依托乡村区域的特质,结合生态、资源、人文、景观等乡村资源,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构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一种多层次、多目标、多功能的绿色空间网络体系[19]。
目前,已有学者从资源角度着手研究乡村风景道选线规划。晏帅等从资源条件、开发条件、利用条件3个方面建立乡村旅游风景道资源评价体系[20];周琪超等从发展乡村产业的宗旨出发,提出了乡村产业绿道选线的基本特征[21]。然而,针对选线联动乡村多类资源融合发展的研究尚为缺乏。乡村风景道作为一种线性空间,具有生态、经济、游憩等方面的多重价值及以线串点的联动性特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新热点[22]。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乡村风景道选线在乡村旅游资源整合方面的有效因素与高效方法。
目前,乡村风景道选线阶段主要采用的是专家意见,在人工判别阶段也是由专业人员进行的,忽视了公众的参与性[23]。风景道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出游群体,了解游客的旅游意愿才能更科学地规划出满足游客需求的线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众包数据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公众共享信息,相比于传统问卷形式的数据搜集,网络数据更加庞大且便捷,使研究内容更具全面性。
因此,从公众参与和资源整合两方面着手,运用众包数据驱动,通过OSM地图与ArcGIS软件获取余杭西部片区主要交通线路网络。结合文献[24-28]选定两步路、马蜂窝、去哪儿旅行、穷游行程助手、途牛旅游共5款主流旅行分享App,采集近期有效的游客旅行轨迹,结合签到数据、景点经纬度信息,通过栅格计算、标准椭圆差分析和缓冲分析,得到反映游客兴趣的景区节点分布。运用GIS空间技术与AHP层次分析对乡村生态资源、风景资源、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进行评价分析和地图绘制,得到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类资源分布。最后,叠加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规划出最佳的乡村风景道线路。
依据杭州市余杭区“1355”西部富美三年行动计划,本次研究地为余杭区西部片区,包括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和瓶窑镇。西部片区是余杭未来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发展腹地,近年来最美公路、智慧旅游、文创项目纷纷落地,成功打造径山国家级生态镇、5个浙江省未来乡村试点村。西部片区依托秀美山水风光和径山花海、径山寺、小古城村、山沟沟景区、良渚古城遗址等多处风景名胜,吸引众多游客,并带动禅茶文化、户外运动、民宿等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建设西部片区乡村风景道能够实现各景区、产业的串联互动,通过设施共享、生态融合、资源整合提升区域旅游产业基础,打造宜居宜游的乡村环境,助力余杭区“西部富美”建设。
2.2.1 路网数据
通过OSM地图(OpenStreetMap)获取余杭西部片区五镇道路数据,利用ArcGIS 10.6进行筛选、裁剪、分类等技术处理,最终获得西部五镇的国道、省道、县道,以及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道路的交通路网。
2.2.2 兴趣点数据
选取两步路、马蜂窝等平台关于余杭西部片区自驾游客近3年发布的游记共计732篇,爬取游客在旅途中所拍摄照片及标记的地理位置信息作为游客足迹点,以此代表游客的旅行轨迹及他们的兴趣点,最终得到有效兴趣点4885个。
2.2.3 乡村旅游资源数据
通过余杭文旅局、西部五镇镇政府支持获取西部片区土地利用数据(空间分辨率30m)与乡村风景资源、产业资源的相关数据。通过高清遥感影像和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获取研究区DEM高程数据(空间分辨率30m),以此为底图,在ArcGIS中进行投影、裁剪、缓冲分析、重采样等一系列数据预处理工作后,得到水系、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栅格数据,以及通过遥感图像处理平台ENVI获得植被覆盖度数据。通过百度地图爬取基础设施、重要接驳点的POI兴趣点分布位置。
游客经常通过拍摄景观照片和文字标注记录旅行当下所看到的美丽风景和美妙心情[29],因此将照片的地理信息投映到地图上,以此代表游客的景观偏好,从地图上反映游客的主观兴趣,科学化、数据化的方式体现公众参与。
3.1.1 构建栅格
文本从浙江省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官网及旅游社交网站获取余杭区西部五镇的景点92个,利用百度地图对景区进行坐标定位,得到各个景点的POI数据。利用ArcGIS 10.6对景点建立多环缓冲区,考虑后续景点与道路缓冲区边缘交集过多的问题,选择占据适当比例28%游客兴趣点的景区300m范围进行栅格化处理,赋值为1。游客兴趣点沿道路分布现象明显,对道路建立多环缓冲区,其中半数以上(52%)的游客兴趣点位于道路100m范围内,因此,对道路100m缓冲区、游客兴趣点100m缓冲区分别进行栅格化处理,均赋值为1。将道路栅格和兴趣点栅格进行栅格计算器处理,栅格值大于1的部分进行可视化,得到选线交集栅格。再将它与景区栅格进行同上计算处理,得到景区交集栅格。
3.1.2 选取节点
为排除游客兴趣点的偶发性对节点选取的影响,对兴趣点进行核密度分析,从景区交集栅格中除去兴趣点分布密度较低的部分,再对交集栅格进行各区块几何中心点的提取,最终得出17个节点栅格,对各节点从A-Q进行标记,并对附近的景区进行可视化。若节点附近有2个及以上的景区时,比较景区等级、受欢迎程度,最终确定主要景区节点(图1)。
图1 重要景区节点图(底图引自OpenStreetMap地图)
根据游客兴趣点、景点及道路信息交集筛选得到的风景道景区节点,反映了游客兴趣且拥有旅游风景道建设的基础条件。根据兴趣点标准差椭圆分析,反映了游客兴趣点呈东南-西北方向性分布,由此初步确定风景道主线走向。
风景道的作用复合多样,除交通组织、生态景观等本身具备的基础作用外,还包括实现区域融合、资源统筹及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等重要复合功能[30]。利用GIS空间技术及层次分析法对余杭西部片区乡村风景道选线进行适宜性评价,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
3.2.1 选线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1)确定评价指标。
选线要素直接影响风景道对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规划目标的实现[31]。根据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得到“风景道”主题文献561篇,其中“选线评价”主题文献12篇,并结合其他绿道、旅游公路、遗产廊道及资源整合方面相关文章[32-38],对其中选线适宜性评价体系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联系余杭西部片区现实发展情况,最终围绕土地、风景、产业和基础设施4类资源导向确定选线因子16个(图2),实现要素选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图2 选线适宜性评价体系图
2)确定因子权重。
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结合构建判断矩阵,参考相关研究[39-40],邀请10位专家学者与50位游客对矩阵中同层级的各项因素进行两两对比,并按其重要性程度评定等级(表1)。
表1 评价指标及权重
3)筛选评价标准。
为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结合前人的适宜性等级研究[12,17,21,41-43],利用GIS可视化表现评价因子,采用分级赋值的形式对指标层的因子进行量化研究,以5-1的分值由高到低对单个因子进行等级划分,对风景道构建越有适宜的赋值越高,反之则越小(表2)。
表2 筛选评价标准及赋值
3.2.2 单因子适宜性分析与叠加
1)土地资源层选线因子分析。
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41]。有关风景道土地适宜性方面,前人学者多从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等地理空间条件出发,筛选自然条件优越的风景道。基于场地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地貌、水源环境、植被覆盖度等自然因子,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试图将风景道网络与生态廊道有机结合,形成生态平衡的风景道体系。研究得到区域用地类型以林地为主,分布西北方向,面积约320hm2,占总面积的60%,耕地次之,约占30%,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水域、草地面积逐次减少,大面积的林地生态环境稳定,为风景道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基底。研究区内地形起伏度从东南平原至西北丘陵、沿道路至山体逐渐增大,起伏度越大,景观敏感性越大,越不适宜构建风景道。研究区内北苕溪、东苕溪接连从西北至东南流经各个镇,水系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景观绝佳。植被覆盖度表明西北山体区域植被茂盛、自然环境优越。
2)风景资源层选线因子分析。
风景道的建设有效串联沿线风景资源,促进旅游资源的整合。一些学者从风景资源评价角度充分挖掘道路沿线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选取景观资源良好的节点延伸风景道系统[12]。本文从风景资源分布数量、高等级风景资源分布空间、自然与人文资源分布空间入手,为未来风景道辐射旅游区域提供规划指导。从政府渠道及网络地图获取余杭西部片区风景资源数据,将92个景点坐标投映到ArcGIS 10.6地理坐标系中进行核密度计算,表明余杭西部片区风景资源多集中在径山镇北部、瓶窑镇东部和鸬鸟镇西南部3处。根据风景资源分类标准得到五级风景资源8个、四级风景资源9个、三级风景资源21个,将其进行多环缓冲区分析,表明优质资源多覆盖在鸬鸟镇和径山镇北部。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风景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分别对各风景点进行多环缓冲区分析,表明自然风景资源多分布在鸬鸟镇西部、径山镇北部和瓶窑镇中部,人文风景资源在五镇各有均匀分布。
3)产业资源层选线因子分析。
根据余杭西部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现状相关数据,对产业资源进行分类梳理,选取宗教民俗、运动健康、特色农副、休闲民宿、文创科研5类资源优越且具有发展潜力的西部乡村产业进行研究。通过政府及网络获取相关产业项目点,参考前人对产业资源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23],对各个项目及活动地点建立300、600、900、1500m的多环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寺庙、故居遗址、文化礼堂等宗教民俗产业在各镇零星分布但较为均匀;户外基地、体育公园等运动健康产业项目数量相对较少,主要覆盖在径山镇北部和瓶窑镇西部;林园、果园、农贸市场等特色农副产业大面积覆盖于径山镇和瓶窑镇;农家乐、精品客栈等休闲民宿产业数量较多,大面积覆盖在鸬鸟镇、百丈镇及径山镇的北部和西部;文化小镇、艺术村等文创科研产业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瓶窑镇西部。
4)基础设施层选线因子分析。
通过查阅有关风景道基础设施的文献,发现多数学者从路网、村镇驿站、慢行系统、周边服务区等角度考虑风景道规划的舒适性与便捷性[12-14]。根据研究区乡村现有基础设施情况调查,选择道路交通网络、服务配套设施和重要接驳点作为评价因子。通过网络信息采集,获取相关数据点位,参考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等相关基础设施规划中的服务半径距离,对各个点位建立100、200、500、1000m多环缓冲区分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东南方向靠近城区道路呈网状分布且密度较高,西北方向道路分布呈树枝分叉状并沿G235省道向两侧延伸。研究区内便利店、公厕、医疗救助站等服务配套设施数量较多,大面积覆盖在瓶窑镇东部、径山镇北部和鸬鸟镇与百丈镇交接处。而停车场、休息驿站、公交车站、游客中心等重要接驳点数量相对较少,集中分布在瓶窑镇西部和径山镇北部。
由于单因子分析不能有效回答各要素间的复杂互动对选线的影响。事实上,风景道选线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整体视角叠加分析多重因素对选线的科学性尤为重要。因此,综合以上各选线因子分析结果,将16项因子按照筛选评价标准及赋值(表2)的要求整合到ArcGIS空间数据中,将矢量数据转为栅格数据后,再通过重分类处理得到16个选线因子适宜性评价分值栅格。结合选线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表1),利用ArcGIS 10.6中的Spatial Analyst-叠加分析-加权叠加工具将上述16个分值栅格根据前文确定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余杭西部片区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性的综合评价结果(图3)。
图3 选线适宜性综合评价图(底图引自OpenStreetMap地图)
根据反映游客兴趣的风景节点数据可见(图1),游客兴趣集中点主要位于径山镇的小古城遗址、双溪竹海漂流、飞龙九瀑、径山寺、四岭水库景区,鸬鸟镇的山沟沟风景名胜区、汤坑景区、大麓寺、彩虹谷景区,瓶窑镇的良渚古城遗址、北湖湿地、石门檀石禅寺,黄湖镇的龙坞湖石扶梯旅游区、大马湾农业观光区、兴国禅寺,百丈镇的釜托禅寺、天登禅寺。
根据选线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图示可见(图3),径山镇北部、瓶窑镇东部及鸬鸟镇南部适宜度较高。对以上景区及乡镇重点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验证评价结果,并为风景道的选线优化提供节点景观图片资料支撑。通过定量评价和微观调查校验,叠加风景节点图、交通路网图及适宜性综合评价图(图4),初步筛选出余杭西部片区的乡村风景道路网(图5)。
图4 叠加分析图
图5 余杭西部片区乡村风景道路网图(底图引自OpenStreetMap地图)
4.2.1 主线风景道
主线风景道选线优先选择适宜性高的区域,尽可能多地串联具有代表性的景区节点,优先考虑国道、省道、县道和城市一二级道路,衔接当地相关政策规划。主线风景道选线沿东南-西北纵向为G104、长连线、祥彭线、苕溪北路、G104、G235、Y249、漕雅线、双后线、鸬鸟大道、G235(图5),依次经过良渚古城遗址、北湖湿地、小古城遗址、双溪竹海漂流景区、四岭水库、天登禅寺。风景道以北沿G235、S205连接湖州安吉县竹博园、天下银坑景区等景点,以南沿G104连接良渚街道良渚文化村,中间途径的漕雅线被评选为2020年度十大最美农村道路,符合乡村风景道建设需求。
4.2.2 副线风景道
根据研究范围内西南、东北两侧均有非常适宜区、比较适宜区的分布,为串联东西两侧的景区节点,贯通高适应性区域,选定3条横轴副线风景道(图5)。Ⅰ号副线沿G104、G235,以东通向湖州德清县城区,以西通向杭州临安区,途径杭州樱花园、小古城遗址、径山花海、绿景堂生态园、娘娘山等景点。Ⅱ号线沿小交线、双后线、双洞路,以东通向德清县莫干山风景区,以西达到径山寺,途径龙坞湖石扶梯旅游区、大马湾农业观光园、兴国禅寺、径山微电影小镇、双溪竹海漂流、飞龙瀑布等风景点。Ⅲ号副线沿百丰路、鸬鸟大道、下白线、下园线、双后线、霞大线,以东通向王位山风景区,以西通向安吉县云上草原风景区,途径百丈工业园区、好竹意小镇、鸬鸟蜜梨园、野天堂露营小镇、仙山谷漂流等景点。
4.2.3 支线风景道
研究区内仍有部分选线适宜区及重要风景节点分布零散,因此选定4组支线风景道(图5)。支线A沿苕溪北路、祥彭线、G235,以西至百丈工业园,以东通向良渚东明山森林公园,途径兴国禅寺、石门檀石禅寺、杭州樱花园、良渚古城遗址等景点。支线B沿长径线、岗桥线,以北通向径山寺,以南连接长西线,途径径山古道、径山书院等景点,以及多家民宿、家庭农场。支线C由于山体地形的阻隔,从漕雅线/太上线路口为起点分为4条岔路,分别沿太上线、后汤线通向汤坑景区,沿太上线通向山沟沟风景名胜区、茅塘景区,沿太上线、上灵线、太大线通向大麓寺,沿太上线、上灵线通向彩虹谷景区。支线D沿百兴路、百幽线、采独线、朱斧线,以北通向釜托禅寺,以南连接G235,途径百丈农贸市场和多家民宿。
4.3.1 丰富游客体验
风景道的线路规划注重对游客兴趣价值和景点游憩价值的开发利用,鼓励游客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游览过程中,增强他们的游憩体验。根据网络游记中获得的目的地分析,现在更多游客偏向爬山、露营、垂钓等户外拓展活动,由此可见将风景道线路与山路、林道、户外基地内部道路等进行结合或连接,可以引起更多游客的兴趣,提升风景道旅游的吸引力。
4.3.2 盘活乡村资源
乡村的景观、产业资源往往存在开发粗放、分布零散、相似度高等现实问题,通过资源的梳理将其按照属性、功能的差别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景观、产业资源,再进行同类整合或交叉融合,构建特色主题风景道。例如支线A(苕溪北路-G235)串联兴国禅寺、石门檀石禅寺、良渚古城遗址等历史文化景点,适宜打造“人文感悟”主题线路。
4.3.3 完善交通组织
通畅舒适的交通道路系统是风景道游览的保障。通过交通路网与选线适宜性的叠加分析,得到部分适宜地区道路与道路、道路与景点之间的连接断点问题,结合现场调研,提出新建道路或改道的建议。同时,在道路安全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绿色慢性系统和乡村旅游专用道,丰富游客的出行选择,形成多维的交通组织系统。
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众包数据为导向,满足游客兴趣需求与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发展双重目的的乡村风景道选线机制。通过对杭州余杭西部片区乡村风景道的选线规划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遵循适宜区优先和串联重要景区节点原则,规划得到1条东南-西北走向贯穿片区的主线风景道(G104-G235)。主线风景道不仅依附于优良的乡村生态基底和基础设施,还串联了良渚古城遗址、北湖湿地、小古城遗址、双溪竹海漂流景区等多处重要风景节点,更是连接了寺庙、户外活动基地、林园果园、民宿、文化小镇等特色活动区域,是促进余杭西部片区产村景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旅游风景道。
2)依据道路沿线风景资源类型的特点和功能,统筹考虑风景道的主要吸引力,选定3条东北-西南横向副线特色主题风景道与多组支线风景道。Ⅰ号副线(G104-G235)串联樱花园、径山花海、绿景堂生态园等自然环境优越的景点,适合打造“绿色生态”主题线路;Ⅱ号线(小交线-双洞路)途径兴国禅寺、微电影小镇、径山寺等文化氛围浓厚的景点,符合“禅宗文化”特色主题线路;Ⅲ号副线(百丰路-霞大线)连接百丈工业园区、好竹意小镇、野天堂露营小镇、仙龙峡运动营地等休闲体验、运动拓展的景点,因而主题定位“活力健康”线路。
风景道建设能够高效推动乡村风景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全域旅游协同发展,助力余杭西部高质量发展,建设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
研究结果为乡村风景道的合理选线和规划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技术方法,强调对众包数据、数字信息的高效利用。本文采用网络游记分析的方式挖掘游客的兴趣偏好,在选线阶段加入人的主观意识判断有助于提高风景道选线的合理性和需求性。但本文获取的游记样本多为乐于分享生活的青年人(18~65岁),儿童、中老年及不擅网络社交人群的风景需求差异是否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有待商榷,需结合实际调查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此外,依据风景道的级别和主题,可进一步探讨风景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内容。随着自驾游、周边游的需求递增,乡村风景道建设需不断完善交通枢纽的设施服务功能,统一特色线路的景观风格,增设沿线主题游憩活动与旅游项目,更好地实现乡村风景道的交通、景观、游憩、文化、自然等多重价值。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