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侯 毅,郑雪平,姜韵琳,吕 奕,马雅景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边皮肤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不能自愈,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其中高位肛瘘的病变涉及大于30%的肛门外括约肌,是肛肠外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1]。传统的切开挂线术治愈率高,但对肛门括约功能损伤较大,所以近年来,各种关于“保留括约肌”的微创术式的研究层出不穷[2],但普遍治愈率较低。治疗高位肛瘘时,在保证治愈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一直是临床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2017 年印度学者Garg教授基于括约肌间隙感染理论[3]首次提出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4]治疗高位肛瘘,治愈率高达86%[5],且不损害肛门外括约肌,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6-8]。目前国内外关于TROPIS 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研究已有较多报道,本研究将运用Meta 分析的方法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治疗高位肛瘘提供临床依据。
1.1 文献收集 计算机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 年2 月1 日,写作语言包括中文和英文,中文检索词包括: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括约肌间切开术、高位肛瘘;英文检索词包括:Transanal opening of intersphincteric space、TROPIS、Analfistula、Seton、Incisionand drainage。
1.2 文献纳入标准 据PICOS 原则[研究对象(P)、干预措施(I)、对照措施(C)、结局指标(O)、研究类型(S)]制定研究的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TROPIS 治疗高位肛瘘的随机对照研究(RCT)。2)研究对象:高位肛瘘患者,诊断参照肛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1],病变涉及大于30%的肛门外括约肌,不包括炎症性肠病、结核、外伤等原因导致者。3)观察组:TROPIS、改良TROPIS、TROPIS 联合其他术式;对照组:瘘管切开挂线术。4)观察指标:治愈率、创面愈合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疼痛程度评分、肛门失禁评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纳入研究的终点观察指标无以上任一结局指标的文献;2)无法获得全文且摘要无详细数据的文献;3)相同资料重复发表的文献。
1.4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由2 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并提取数据,若遇分歧,则交由第3 方裁定。采用Cochrane 协作网推荐的方法[9]评价文献质量,内容包括:1)随机分配方法;2)分配隐藏;3)盲法;4)结局数据的完整性;5)是否选择性报道研究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结果进行异质性分析,如试验的结果存在异质性(I2>50%,,P<0.1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反之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结果用比值比(odds ratio,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进行展示,发表偏倚结果采用漏斗图来说明。
2.1 文献检索结果 本研究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0 篇,英文文献10 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排除研究对象和干预措施不符的文献和非随机对照研究,得到14 篇;阅读全文后,排除无详细数据的文献,最终纳入10 篇[10-19](图1),其中英文文献1 篇、中文文献9 篇,包括1 587例患者,其中706 例采用TROPIS 术,881 例采用瘘管切开挂线术,6 篇文献[10,11,13-14,16-17]是前瞻性队列研究,4 篇文献[12,15,18-19]是回顾性队列研究(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的10 篇文献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所有文献的结局数据完整。其中有4 篇文献[11,13,16-17]描述了随机方法,10 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隐藏,均未采用盲法,所有文献结局数据完整,均未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表2)。1 篇文献[12]描述观察组有51 例退出研究,对照组有93 例退出研究。
表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纳入文献的治愈率比较 10 篇文献均报道了治愈率,其中3 篇文献报道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愈率分别为95.00%[11]、97.73%[18]、91.67%[19]。7 篇文献[10,12-17]报道2 种术式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统计结果提示: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I2=85%,P<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两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OR=1.78,95%CI:0.46~6.90,P=0.40,图2)。敏感性分析去除1 篇文献[12]后合并效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森林图结果方向未发生改变 (OR=2.87,95%CI:1.60 ~5.16,P=0.0004),且异质性消失(I2=0%,P=0.67),表明此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好。
图2 TROPIS 术与瘘管切开挂线术的治愈率比较
2.4 纳入文献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5 篇文献[11,13,15,16,18]报道了创面愈合时间,合并分析结果表明,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75%,P<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观察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MD=-12.83,95%CI:-15.31~-10.35,P<0.05,图3),敏感性分析去除任一文献后,结果仍存在异质性(I2>50%),森林图结果方向未发生改变,表明分析结果稳定。
图3 TROPIS 术与瘘管切开挂线术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2.5 纳入文献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有3篇文献[10,13,17]对术后不良事件进行了报道,包括尿潴留、漏气漏液、锁眼样畸形和切口感染。其中3篇文献均报道了尿潴留和漏气漏液的发病率,结果表明,观察组尿潴留和漏气漏液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有2 篇[13,17]文献报道对照组共有12 例锁眼样畸形;2 篇文献[10,17]报道观察组有2 例、对照组有3 例切口感染。因各项事件的报道文献数量较少,无法分别合并统计,仅对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作Meta 分析。各研究之间不存在异质性(I2=0%,P=0.83),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结果提示,观察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22,95%CI:0.10~0.47,P<0.05,图4)。
图4 TROPIS 术与瘘管切开挂线术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6 纳入文献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有6 篇文献[11,13-17]报道了术后疼痛的情况,因测量的时间点不同,本研究仅纳入术后第7 天的疼痛程度评分情况进行分析,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87%,P<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D=-1.67,95%CI:-1.92~-1.41,P<0.05,图5),敏感性分析去除任一文献后,结果仍存在异质性(I2>50%),森林图结果方向未发生改变,表明分析结果稳定。邹复茹等[11]和牛超等[14]的研究也表明观察组的患者疼痛感较轻,但未表明测量时间点,故不予纳入分析。
图5 TROPIS 术与瘘管切开挂线术的术后7 d 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2.7 纳入文献的肛门失禁评分比较 有6 篇文献[10,12-15,17]报道了术后肛门失禁的情况,因测量的时间点不同,本研究仅纳入术后第3 个月的肛门失禁评分情况进行分析,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87%,P<0.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3 个月肛门失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MD=-1.67,95%CI:-1.92~-1.41,P<0.01,图6)。张志云等[10]的研究也表明观察组术后的肛门失禁评分较低,但分别在术后1 个月和术后6个月测量,故不予纳入分析。Garg 等[12]的研究也比较了患者手术前后的肛门失禁情况,但未明确说明术后测量的时间点,且肛门失禁评分标准不同,所以不予纳入分析。
图6 TROPIS 术与瘘管切开挂线术的术后3 个月肛门失禁评分比较
2.8 敏感性分析 采用逐个排除单一研究的敏感性分析方法,对所有纳入Meta 分析的文献结局指标进行重新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结局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本研究结果总体是稳定的,敏感性较低,结论可信度较高。
2.9 发表偏倚分析 对纳入Meta 分析的所有文献中报告了TROPIS 治疗高位肛瘘治愈率的文献进行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左侧和右侧并非完全对称,说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见图7。
图7 TROPIS 术治疗高位肛瘘治愈率的漏斗图
长期以来,高位肛瘘的手术难度高,肛门功能损伤大。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切断括约肌与保留括约肌两大类,其中传统的瘘管切开挂线术主要通过挂线慢性切割,既清除了病灶,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肛门括约肌受损,但术后常导致肛门功能障碍、锁眼样畸形等。而以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the intersphincteric tract,LIFT)、生物蛋白胶封堵术(anal fistula plug,AFP)、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video-assisted anal fistula treatment, VAAFT)等为代表的各种保留括约肌的经典术式[20-21],因术后没有持续性的引流等原因,对高位肛瘘的疗效不理想。因此寻求治愈率高,肛门括约功能损伤小的新的微创术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的肛瘘起源于括约肌间的肛腺感染,早在1953 年,Eisenhammer[3]就强调了括约肌间隙在肛瘘发病机制和疾病蔓延中的重要性。基于这一理论,TROPIS 术经肛入路,充分打开瘘管的括约肌间部分,确保术后持续、充分的引流,隧道式剥离和搔刮外括约肌以外的瘘管,基本不切开外括约肌,保证高治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的括约功能,值得研究探讨。
本研究分析结果提示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郑雪平团队[13,16]分析原因可能是TROPIS术微创操作、创伤小,保留了括约肌间沟至外口之间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有利于术后康复。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4 篇研究[13-16]认为这归因于挂线术皮筋慢性勒割括约肌,从而导致患者换药时疼痛较甚。
肛瘘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消除肛瘘内口和上皮化的瘘管,并最大限度减轻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1]。因此,肛门括约肌功能也是评价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有4 篇研究[10,13,14,16]均对术前术后肛门直肠压力进行了测定,但各个文献中肛管静息压、最大收缩压等数值差异较大,考虑不同医院测量该指标的仪器、标准值可能不同,遂不进行Meta 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均提示,观察组的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具体手术过程,TROPIS 术中仅打开括约肌间隙,对外括约肌无明显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括约功能,而切开挂线术切断了部分外括约肌,破坏了肛门的向心性收缩趋势以致偏心性收缩,切断的肌肉持续性形成瘢痕组织,失去收缩能力,造成肛门括约功能受损,同时肛门漏气漏液、外观畸形的发生率也会提高。
总之,TROPIS 术治疗高位肛瘘更安全。然而,此次纳入Meta 分析的文献数量有限,并且存在以下问题:1)未报告分配方案的隐藏;2)未施行盲法;3)中文文献较多,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情况不明;4)文献质量低,样本量小,试验结果片面。有待以后能开展更多大数据、多样本、高质量的随机临床研究,为循证医学提供更加有力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