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宇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与我国民生有着直接关系,而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与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应积极承担起人才振兴的责任,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深层次调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在吉林省的实施情况,将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人才的同时,可为建设乡村振兴师生服务队伍提供更强的支撑,并全方位整合教育、渠道、体系、技术等资源,促进乡村居民思想道德、乡村文化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深层次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定,目的在于集中资源到农村,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推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1]。扶贫与乡村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继承关系,扶贫是国家发展的首要工作,而农村的发展则可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新的力量保障,既可以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现有成果,又可以使人从贫困走向富裕,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工作”以及“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指示要求。吉林省农科院为贯彻中央关于农事工作的重要决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保障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5年,吉林省镇赉县建平乡平保村被列为重点帮扶县,通过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该县发展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吉林省农科院于2018年发起了“国家技术支持工程”,重点研究和开发一批符合国家需要的技术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卡脖子”问题,支持和发展了一批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并建立了一批技术示范样板村镇;充分发挥“三农”发展潜力,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大的推动力,为吉林省农业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新农村建设,要把扶贫开发与发展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地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和实践经验,用脱贫攻坚这一把“金钥匙”来开启农村的发展之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宏伟愿景。
在我国现代化农村建设当中,乡村振兴战略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指导作用。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实行,并为地方农业发展、农村基础建设、农民生活保障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经过多年发展,新农村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复杂性、综合性等显著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人才强国建设速度,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在此背景下,作为多元化与复合型人才培育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应紧跟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步伐,强化科技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积极拓宽与企业、乡村、政府之间的乡村振兴服务人才投入渠道,开展针对性农业生产与经营培训活动,确保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懂农、爱村、爱农思想的同时,促使乡村振兴建设队伍专业能力、实践水平、创新意识等方面皆大幅度提升。除此之外,高校还需与不同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相结合,科学灵活调整相关专业课程,从而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智力与科技保证,并帮助农业生产朝深加工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同时建设多元化销售渠道与平台,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多维度与深层次发展。在此背景下,发展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需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为当地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所需人才、适宜人才、顶用人才。
质量是品牌根本所在,优质产品要有好的质量才能够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吉林省农科院在平保村的精准脱贫过程中,利用品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先后进行了“吉甜瓜2号”、“小冰麦33号”、高粱“吉杂124”、抗除草剂“公谷84”、李子“福禄”、吉林芦花鸡等优质特色品种示范推广,并与“平保”“健康”栽培技术相结合,为平保村“平保芦花鸡”“平保香瓜”等优质特色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还建设了60个示范村,并饲养了13.4万只吉林芦花鸡和吉林黑鸡。畜牧兽医研究所“禽类繁育技术”小组在科学饲养、免疫、饲养环境改善等方面提供了全程扶持,使散养鸡的出栏存活率达到90%以上,商品鸡120~150天出栏,出栏重量达到2.4 kg~3.2 kg。平保乡“散种芦花鸡”以其生态健康、肉质鲜美而在白城市享有盛誉,其售价在30元/kg~40元/kg之间,5年内创造了将近1 5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在扶贫方面,驻村工作队与第一书记在其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是扶贫的先锋。吉林省农科院非常注重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选聘,经过内部遴选,由3名能力强、吃苦耐劳、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党员组成驻村工作队。在平保村生活和战斗了5年的工作队,对平保村的资源禀赋、每一块土地、每条道路都了然于胸,他们把平保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贫困户和村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三农”发展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因此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致富领军人才开展“三农”工作。吉林省农科院在平保村开展扶贫工作时,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成立了“扶贫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观摩、集中培训和入户指导;通过网络课堂、快手直播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企业家的培养,力求“授人以渔”,为贫困地区的“造血”扶贫开辟新发展道路。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同时将解决农民科技素质不强与老龄化问题作为重点内容。吉林省农科院始终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组合,加强农民技术与创新培训,促进农民科技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首先,吉林省农科院应充分发挥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所需为出发点,对诸多教育资源加以全方位整合,深层次开展农民易于接受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解决现阶段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对农民合作社、农场主等加大培育与培养力度,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最后,在当地选择具有较强组织力与较高科技文化素养的农户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将其培养成为在当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致富农户与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其带头示范作用,实现以点带面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要以人才作为支撑,吉林省农科院在“三农”的基础上,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训方式上,建立了以“333”为基础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以及“感知一认知一岗知”三阶段式的教学体制,制定了“一院一品”的人才培训计划,成立省农科类新课程2个。同时,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复合型农学人才,设立了11个优秀实验班级,并实行分级培训,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吉林省大北农农牧业技术培训基地、食品安全与营养教育基地、吉林大北农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农村基层工作骨干培养基地等合作,培养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中学配餐员、农村基层干部等超过50 000名,组织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230多次,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撑。
吉林省农科院通过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培养了一批为“三农”而服务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校外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中坚力量赴国内外进修和培训,努力建设“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当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覆盖工、农、文三方面的“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占62.5%。在吉林省“三农”信息化平台中,建立了5个主要类别的科技教育服务队伍,14个地方科教兴农服务团队,74人担任吉林省科技特派员,并以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服务,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2]。
吉林省农科院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建立产学研协作平台,应用多种形式的协作方式,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以帮助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吉林省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机构与双辽、白山、延边等地签订了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如在黄家崴子村建立的“三融合”乡村振兴模式、与九月丰农庄的“产业+农户”升级模式、与吉林省新田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三结合”科技兴农模式。在黄家崴子村和九月丰农庄建立了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开展了一批专家科技下乡服务,依托一门学科、形成一个团队、选择一个项目、服务一个乡镇的“四个一”项目为基层单位提供了一项新的科技支撑,初步形成了科技培训、科技研发和推广、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乡村科技服务水平。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有机结合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在推动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编制一个立足全局且具有较强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规划,此规划不仅能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同时也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从而避免相关工作出现失误。同时,乡村振兴的发展也需将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相结合,从而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功能拓展、农业新业态发展等目标,并有效调整乡村振兴与绿色生态发展的方向,提升师生在参与乡村振兴服务过程当中的整体创新能力,使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紧跟科技创新发展步伐。除此之外,还需加大对技术、成果、人才等的关注力度,精准选择帮扶结合点,拓展产业培育、创设美丽乡村等项目,大幅度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衔接性与先导性[3]。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产业兴旺是关键,故而要以产业发展与扶贫为核心,加强整个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吉林乡村产业要做到点、线、面联动,形成“吉林特色品牌”三位一体发展。在“点”上,要建设一大批具有“吉林制造”特色的品牌,并以产业化方式发展壮大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推进一二三产业一体化发展。在“线”上,要注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农产品深加工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指标。长期以来,“原”字农业一直存在农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综合效益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从单纯的“产业扶贫”转变为“产业兴旺”的发展理念,以“三农”为核心,以“三化”为主线,以“四化”“五化”为重点内容[5]。在“面”上,要支持一大批具有特色产业的试点县(镇、乡、村),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项目为桥梁,以产业为支撑;依托专业技术,支持一批样板县(镇、乡、村)优先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致富,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出一大批特色高质量的特色农产品,带动“吉字号”发展壮大,建立由国家支持的地方公用品牌,以产品附加价值促进农户收入增长。
农业与农村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支持,而三产结合对科技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强农村建设,必须以现代化为导向,主动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满足农村发展需要[6]。
1)要在品种、技术上进行改革,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开发符合农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新技术,如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农牧循环发展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
2)加强农业延伸技术研究,针对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链较短、产品价值较小等问题,大力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
3)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新形式的发展。新农业形态能够使农产品实现更广泛、更高水平的整合,进而占领产业链的中上游,使其整体经济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7]。同时,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为依托,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销售、乡村旅游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更新迭代。
1)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吉林省农科院要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学科建设,健全高校的人才队伍,加强对学生政治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专门技术人员[8]。
2)要强化农业学科的新发展。为适应新农科发展的需要,制订符合新农科发展需求的专业教育人才培训计划,加强新农科专业课程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符合新农科发展需求的课程系统。
3)强化素质教育[9]。充分调动校内外的各类资源,建立一批高质量师资队伍,确保培训人员质量。针对“三农”发展新要求,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营管理者和创新创业带头人进行农技推广等分级培训,围绕农民主体性需要,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方式,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其能够对农业发展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
农业院校教师担负着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学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决定农业人才培养和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吉林省农科院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坚定自身政治立场,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振兴思想觉悟与行动自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持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好准备。其次,持续优化农业院校师资队伍,建立起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师资队伍,为农村全面发展提供优质教育和科研支持[10]。
乡村振兴的提出主要以新时期“三农”问题为核心,其能够为农村建设、产业优化、农户保障等工作提供明确且有效的指导。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则需要具有较强专业性特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吉林省农科院作为乡村振兴服务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应紧跟当地乡村振兴政策规划,明确人才需求目标,将服务乡村作为农业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从而切实推动乡村文明建设,并为吉林省现代化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