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昱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湖南文理学院积极寻求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链接点、共振区,在政策助农、教育强农、科技富农、文化兴农的实践中实现理论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与学生成长成才同频共振。
理论育人,将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与政策助农相结合。聚焦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学校创建党的创新理论大学生宣讲团,组织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山区、湖区开展理论宣讲、实地调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贯通起来。通过面对面的“屋场会”、心连心的“献策会”、肩并肩的“行动会”,凝聚推进乡村全面振興的强大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宣讲团围绕乡村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思想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干部群众关心的新动向,共完成宣讲500余场、覆盖人员10万余人次。在让更多乡民“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大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源自乡村发展实践、指导乡村振兴的理论魅力。
实践育人,将支教志愿服务与教育强农相结合。学校是“湘西北教师的摇篮”,师范教育历史悠久,多年来在地方通过建设社会实践中心、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志愿服务站等载体对接学校潜在的教育、智力和信息资源,持续开展大学生返乡、“三下乡”、社会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基础教育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将坐而论道与起而行之相结合,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学生在扎根乡村、助力振兴的过程中体察民情、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在定点帮扶乡村振兴中,加强对困难家庭儿童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乡村资源开展体育、美育实践,发挥学科特色开展科普活动,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这一过程把大学生的“所有”与乡村振兴“所需”有机结合,让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科研育人,将创新创业训练与科技富农相结合。学校将本科教育与科技服务相结合,鼓励引导大学生关注农业农村发展,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依托选派“三区”科技人才和“教授博士沅澧行”项目,组建跨年级、跨学科交叉团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需要解决的“三农”问题,确定创新创业主题,立项实施科技助农项目,引导大学生加深专业认知、提高专业自信、拓宽创新视野,提升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摘果神器”“救援蜈蚣”“美味糕点橘皮酥”等多个项目在“试验田”中成功落地,实现大学生和乡村双向受益。大学生的基层科创实践,一方面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另一方面也助推高校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
文化育人,将文化素质教育与文化兴农相结合。学校不断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鼓励农耕文化、民间文化研究,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武陵风韵、常德丝弦、龙舟文化等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持续推动校园文化精品艺术下乡入村,实现高水平文化产品共享,提升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一面墙绘、一首民歌、一段根雕……学生致力于文化帮扶和文化精品项目的实施,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一方面切身感受乡土中国的文化逻辑与当代价值,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另一方面更加自觉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 闫宏伟 何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