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又名腺胃型传支,具有一定传染性,致病原為鸡腺胃型传染支气管炎病毒。感病鸡出现腺胃肿大、乳头出血、溃疡等临床症状,多发生在雏鸡群体,成鸡偶有发生。一旦发病,鸡群感病率及致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生鸡养殖规模不断扩展,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呈现散发流行趋势,对鸡养殖产业造成严重损失。基于此,本文对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措施。
流行特征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对不同品种、日龄的鸡群均易感病,其中蛋用雏鸡、育成鸡发病较为严重,感病情况较多。此疾病无显著季节性,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以秋冬季节发病最为严重。该病传染源为隐性感病鸡或患病鸡,在其活动过程中可通过空气、飞沫、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日常排泄物、分泌物等方式造成传播。通常健康鸡与患病鸡或隐性感病鸡在同一个鸡舍内共同养殖48小时即出现感病。除此之外,还可通过种蛋、种鸡胎盘进行垂直传播感病。
临床症状
雏鸡感病后有显著的呼吸道症状,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等症状。随着感病时间的延长,后期呼吸困难症状减弱,患病鸡精神沉郁、羽毛凌乱、身形消瘦、腹泻、排便颜色为黄色或绿色、眼部肿胀,严重的会出现一侧或双侧失明,致死率高。同养殖舍内的成鸡感病后,多无显著的呼吸道症状,但是会出现流泪症状,病程相对较为缓慢、取食量下降,蛋鸡产蛋量显著降低或停止。
病理变化
患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致死鸡尸体经解剖观察可以发现,鸡腺胃器官出现肿大,表现为球状、乳白色、腺胃壁增厚显著、黏膜出血,腺胃乳头基部颜色为粉红色、周边部位有出血。发病后期,乳头部位出现溃疡、凹陷,挤压有白色脓性分泌物渗出;肌胃出现瘪缩,肌肉触摸松软,胸腺、法氏囊萎缩严重,肌肉颜色苍白。部分患病鸡肾脏肿胀、有尿酸盐沉积,盲肠扁桃体肿大显著,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出血,空肠、直肠、泄殖腔不同程度出血,胰腺肿大伴有出血点。
病理组织学观察,可以发现病死鸡腺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严重,固有层显著水肿,腺管扩张;心外膜组织水肿显著,伴有炎性细胞浸润,浅层心肌变性显著,组织结构破坏,部分患病鸡心肌细胞空泡化。
鉴别诊断
区别于肾型传染支气管炎 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对比,其在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一致,但是通过剖检可以有效鉴别。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致死的鸡尸体剖检可以发现,肾脏部位肿大显著、色苍白,外观为灰白色斑驳状花肾,肾小管、输尿管增粗,剖面有白色尿酸盐结晶分布。
区别于新城疫 鸡新城疫在发病中后期对比腺胃传染性支气管炎表现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性。鸡出现新城疫感染时,有显著的神经症状,伴有喉头气管出血,气囊浑浊,腺胃乳头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多表现为急性或全身型败血症,患病鸡在感病后病程短,死亡率高,不表现出生长迟缓。在治疗时注射新城疫I系苗后,可减少鸡群致死。
区别于维生素E、硒缺乏症 患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群多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滞、身形消瘦,病理除腺胃水肿增厚、出血、溃疡之外,其他机体组织器官病变少;而维生素E、硒缺乏症的临床症状多为小脑软化、渗出性素质、肌束肌纤维为淡色条纹,胸肌、骨骼肌、心肌等部位颜色苍白、贫血严重。此类病症致死率不高,在后续治疗时可通过补充亚硒酸钠、维生素E即可治愈。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分为紧急接种和药物治疗。一旦养殖场内出现鸡群感病,全养殖鸡群紧急注射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接种剂量为每只0.5毫升。全鸡群使用黄芪多糖、强力霉素、西咪替丁加入鸡群饮水中,每天给药3次,连续用药3~5天。同时可使用电解多维、干扰素拌料饲喂,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天。或可使用柴胡50克、穿心莲45克、大青叶45克、板蓝根45克、黄芩45克、黄柏40克、甘草40克、黄连30克、沉香30克、麻黄30克、连翘30克、玄参30克,充分混合研磨为粉末,加开水冲调均匀后摊凉,以1%的比例拌料供鸡群自由取食,连续使用5天,通常在3天左右鸡群患病明显控制。
防控措施 首先,养殖户应当加强饲养管理,打造优质的养殖环境,控制饲养密度,注重鸡舍内的通风换气效果。喂养期间定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饲料,提升鸡群抗病性。同时,做好鸡舍内的环境消毒处理,一旦出现感病鸡,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将病鸡、带毒鸡淘汰。在治疗时,由于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属于病毒病,只使用抗菌素治疗效果并不显著,还需要搭配免疫增强剂、中草药、电解多维等多种药物对症治疗,才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在高发地区,为避免此疫病的暴发危害,可在鸡群10~20日龄期间,注射使用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油乳剂灭活苗,单只使用0.3~0.5毫升;蛋鸡在产蛋前15~20天再进行补种1次,单只使用0.5毫升,能够有效预防此疫病的发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