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023-10-17 03:46李慧高明周荣杰徐刚温军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艾灸发文聚类

李慧,高明,周荣杰,徐刚,温军玲

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201203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引起的机体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等一系列炎性反应,从而出现身体各机能下降[1-2]。运动性疲劳属中医学“虚劳”范畴,其主要病因是劳力过度,致机体精、气、神耗损,从而导致脏腑阴阳平衡失调,主要病机与脏腑阴阳气血虚损、气痰湿瘀毒等病理产物内生相关[3]。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和改善运动性疲劳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相关干预方法及作用机制等的研究十分丰富,但鲜有对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领域进行系统总结,为更加深入、全面了解该领域,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文献计量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日益紧密,尤其是医学领域。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多角度、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易于获取数据资源,制成的知识图谱稳定、可读性良好、信息丰富直观。VOSviewer由Van Eck研发,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具有优势,可更为直观呈现大型网络,避免重要节点的覆盖,进行高频关键词分析时准确度更高[4]。本研究采用CiteSpace、VOSviewer软件对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热点与研究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主题词为“运动性疲劳”“运动疲劳”,学科领域设置为“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

1.2 文献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相关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报道等;②研究对象不限制。

排除标准:①会议通知、新闻及勘误等;②重复发表文献;③综述、Meta分析等非原始研究文献;④信息不全的文献。

1.3 数据录入与规范

将所有数据导入NoteExpress3.5.0软件对文献去重并阅读文献摘要,排除不相关研究,提取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发表年份、关键词、基金等,根据确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摘要的方法进行筛选(必要时阅读全文),若产生分歧,则交由第3人进行裁决。

各年份发文量、来源期刊、基金等信息采用Excel2022分析。对所属院系相同的机构进行合并,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统一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对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如“运动疲劳”“运动性疲劳”统一为“运动性疲劳”,“按摩”统一为“推拿”等。

1.4 数据分析

将不同数据来源文献均设置为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6.1.R3和VOSviewer1.6.18软件,其中CiteSpace设置时间分区为1993—2022年,每1年为切割点进行分析,节点类型依次选择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演算时阈值(TopN%perslice)选择为50(为演算值,无单位),Pruning(剪切)选择Pathfinder、Pruning slide networks。根据普赖斯定律[5]确定核心作者数量,即(Nmax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将作者、机构、关键词作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及时间线图,绘制可视化图谱;聚类分析采用LLR算法,计算每个聚类的节点数、剪切值,节点数越多表明聚类研究热度越高,剪切值越大显示聚类在该领域关键程度越强[6],当聚类值>0.5可认为其结果合理,>0.7则说明其结果可信度高。采用VOSviewer1.6.18软件对作者合作情况绘制视图,聚类形状越大代表该聚类作者数量越多,颜色越突出代表作者间联系越紧密,以此反映研究者发文及合作情况,其余设置保持不变,构建可视化网络。

2 结果

2.1 发文时间分布

经筛选,最终纳入1 357篇文献,时间跨度为1993—2022年。对发文量的统计可反映其发展水平,见图1。1993—2000年平均发文量较少,年均发文量在20篇以下,其中1998年发文18篇,为该阶段内最高;2001—2010年,该阶段发文量逐年增长,尤其是2008—2010年,年发文量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09年发文量达最高峰,为107篇,此时期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受到更多关注;2011—2022年仍保持高发文量,其中2011—2013年年平均发文量≥80篇。

图1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发文时间分布

2.2 基金资助

纳入的1 357篇文献中共907篇文献得到基金资助,占66.84%,且有部分文献获2个以上基金资助,说明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基金资助较多,受到重视。基金资助情况按级别分为国家级基金、省部级基金、厅局级基金、市级基金、校级基金、医院内项目基金等,见图2。获国家级基金资助的文献有200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奥运专项)基金等,国家级(200篇,14.74%)、省部级(352篇,25.94%)基金共占40.68%,达基金资助文献的半数以上,说明该领域得到国家及各地方基金的大力支持。

图2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基金资助情况

2.3 来源期刊

1 357篇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中,高校硕博毕业论文299篇,其余1 058篇文献来源于304种期刊。其中79种期刊发文量≥3篇,占25.99%。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共42篇;有2种英文期刊发文量≥5篇,分别是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11篇)、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5篇)。发文量前11位来源期刊见表1。

表1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前11位)

2.4 核心作者

纳入的1 357篇文献涉及作者1 595位,其中78位作者发文量≥5篇,共发文587篇(43.26%)。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作者为潘华山(16篇)、赖秋媛(14篇)、顾一煌(15篇)、冯毅翀(11篇)、焦润艺(9篇)。根据核心作者网络绘制密度视图,见图3。78位作者形成16个聚类,各聚类中作者数量不超过4人。密度视图中部聚类颜色较深,边缘较淡,仅1人的聚类有7个,表明该聚类缺少团队合作;各聚类间缺少联系。

图3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作者密度视图(发文量≥5篇)

2.5 研究机构

纳入文献研究机构共现网络见图4。涉及808个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位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40篇)、广州中医药大学(27篇)、南京中医药大学(15篇)、首都体育学院(13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篇)、上海体育学院(11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0篇)、上海中医药大学(9篇)、北京体育大学(10篇)、浙江中医药大学(9篇)。网络中各节点连线表示各节点间的关联度[6]。可知,该领域核心机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主;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形成区域合作网络,而广州中医药大学则缺少与其他机构合作,南京、黑龙江也存在相同情况;且各区域网络间缺少联系,尚未形成较完整的合作网络。

图4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机构共现网络

2.6 关键词

2.6.1 共现及聚类分析

CiteSpace软件中选择“关键词(Keyword)”,可得到共956个节点、2 575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网络。为更清楚了解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关键词共现情况,经比较后,采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见图5,其中频次≥5的关键词共244个。

图5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频次≥5)

中介中心性>0.1为关键节点,是论文的核心概括,可了解该领域发表论文核心内容[6]。关键词引用率高则中心性越高,围绕此关键词的研究也越多,中心性前10位关键词见表2。除主题词外,高中心性关键词包括中药、针灸、艾灸、针刺、大鼠、自由基等。

表2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中心性≥0.10)

关键词共现聚类可反映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可以通过对关键聚类研究探讨该领域的发展规律及新方向,聚类结果见图6。对9个关键词聚类标签分别进行描述(见表3),其中剪切值最大的聚类词为“针刺”“代谢组学”“心肌”。聚类#2中药、#5艾灸、#7针刺从不同治疗方法着手,注重多种干预措施研究,从而更好提高临床疗效;聚类#3大鼠、#6血乳酸表明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包含的关键词不仅涉及血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观察,还涉及海马等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聚类#0恢复、#1运动性疲劳主要关注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表3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信息

图6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网络

2.6.2 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14个突现关键词,见图7。作为研究该领域前沿问题的突现词,主要通过考察词频将某段时间内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主题词中探测出来。1993—2003年主要研究中药复方对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2004—2010年实验研究得以发展,开始出现作用机制研究,主要以抗疲劳机制研究为主;2011—2018年,针灸疗法在该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临床疗法的发展推动特异性腧穴的研究,如足三里等;2018—2022年突现词指向发展趋势,代谢组学、运动疲劳、氧化应激成为前沿研究方向。

图7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文献突现关键词

2.6.3 聚类时间线分析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是在共现分析基础上根据关键词出现年份构建,见图8。1993—1996年是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的起始阶段;1997—2003年开始出现推拿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2004—2015年出现不同针灸疗法干预运动性疲劳,包括电针、艾灸、拔罐等疗法,多以不同干预措施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为主,此阶段开始从不同干预方式扩大到腧穴研究,如足三里、气海等,其中大鼠、实验研究、机制等词出现,表明该领域从临床研究开始延伸到机制实验研究;代谢组学、机制、标本配穴、实验动物、氧化应激、神阙等为2016年以来的前沿热点研究。

图8 1993—2022年中医药治疗运动疲劳研究文献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3 讨论

3.1 发文量及核心作者

1993—2022年,该领域发文量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趋势逐年增长,且发文总数较高;从2002年起发文量明显增长,尤其是2008年开始年均发文量增长较快;主要涉及的中医药疗法包括“中药”“针灸”“艾灸”“电针”“推拿”“穴位注射”等,其中对中药与针灸的研究较多。总的来说,该领域从2000年之后逐渐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

对作者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参与论文发表的1 595位作者中,78位作者发文量≥5篇,其中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作者为潘华山、赖秋媛、顾一煌。潘华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要研究针刺或导引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变化的作用及机制,还包括运动氧化应激;赖秋媛(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针灸、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同时运用中医五脏理论提出从肝脾论治,为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顾一煌(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主要研究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3.2 研究热点

1993—2008年该领域从初始阶段到中药、针灸的临床疗效研究,至2014年该领域飞速发展,不仅出现温针灸、电针等治疗方法,更有多种疗法结合的研究;临床的发展推动基础实验的进步,其机理研究扩大到分子生物学领域。2004年以后,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热点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临床观察,特异性腧穴、机制探索、动物实验等方面均有研究。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热点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主要部分:①补益药与艾灸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关键词可视化结果可知,“中药”“艾灸”等作为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领域的关键节点,临床应用广泛;根据关键词聚类结果可知,具有补益功效的单药或复方治疗运动性疲劳临床疗效较好,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导致体内精气耗损,使机体阴阳失衡及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虚证,故在治法上应以补益为主。常选用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或复方,单味药常用冬虫夏草、黄芪、枸杞子等,复方则选用四君子汤、建力颗粒、刺五加配方颗粒等,以上单味药或复方主要通过增加糖原含量或抗氧化作用达到缓解运动性疲劳的目的[7-8]。同时,艾灸发挥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主要与艾灸“温热”效应与光刺激有关[9];作用机制主要与自由基、免疫功能、氧化作用密切相关[10-12],其中艾灸的聚类标签主要与“自由基”密切相关,说明艾灸对自由基的特异性作用是研究者重点关注方向。除艾灸与中药外,针刺、电针、推拿、罐法等均可改善运动性疲劳[13-14]。②抗运动性疲劳特异性腧穴研究,主要是以足三里为代表的补益气血阴阳的腧穴。运动性疲劳本质是脏腑气血损伤导致内在复杂变化而形于外的疾病,故其治疗原则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根据经穴-脏腑相关理论[15],补益脾胃的腧穴治疗运动性疲劳有良效。足三里作为胃经的合穴,具有补益气血、补虚扶正作用,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常用穴,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调节神经系统、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16-17];此外,还包括气海、肾俞、神阙等。③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机制研究,主要包括血红蛋白、肌酸激酶等生理生化指标观察及分子生物相关的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其中,自由基、SOD又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可能与自由基增加有关,当体内自由基清除能力出现障碍,影响机体抗氧化防御功能,如SOD下降,最终会导致运动性疲劳[18-19];其中,针刺、电针、艾灸等对阻断自由基的产生具有明显作用,其作用机制在于加快血液循环、缓解次黄嘌呤流失,从而阻断自由基产生[20]。

3.3 研究前沿

关键词时间线及突现分析结果表明,前沿研究主题包括代谢组学、实验动物、神阙、氧化应激、标本配穴等,可能会成为该领域潜在的研究热点,说明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研究前沿集中在特异性腧穴研究及配伍和机制方面。临床的发展推动着实验研究,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从生理生化指标观察扩大至分子生物、代谢组学等方面。自由基、SOD等与氧化应激反应密切相关,此外,还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定量检测尿液、血液及组织等产物的代谢组学,主要以机体局部代谢产物变化反映整体变化[21];大鼠相关聚类词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也将成为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另一前沿热点;研究表明,运动性疲劳对中枢系统也具有负面影响,首先影响海马,海马作为应激反应损伤的主要靶区,参与机体免疫应激调节[22],艾灸“足三里”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影响发现,艾灸组运动时间显著延长且海马组织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23]。同时,神阙作为前沿热点,对临床与科研也具有指向作用。研究发现,艾灸“神阙”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的作用在于调节能量物质代谢,可通过降低睾酮、皮质醇水平,从而达到改善机体疲劳状态的目的[24];“标本配穴”的出现也是特异性腧穴研究从单穴到多穴协同配伍的转变,标本配穴法是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选用固护正气与祛除病邪腧穴;针对运动性疲劳,足三里、关元、内关、三阴交等为重点腧穴[25]。

4 小结

1993—2022年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领域在国家和各地区基金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形成高产作者团队,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且总量可观,但各团队、研究机构间缺少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该领域治疗方法从单一的中药干预,转变为针灸、推拿、针药结合等多种措施协同发挥作用。临床的发展推动实验研究的进步,中医药干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从简单的生理生化指标观察扩大至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同时,特异性腧穴研究也为提高临床疗效作出贡献,从足三里、神阙等单穴研究扩大至标本配穴为主的多穴配伍。目前,该领域研究存在动物实验多、临床试验少、对运动性疲劳定义标准不一、英文高影响力文献少等问题,今后可在继续推进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更多临床试验,扩大临床干预措施,从而制定更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艾灸发文聚类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