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忠,李海燕
(1.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重庆 400031;2.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276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托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成功嵌入到全球生产分工网络的中低端环节,使得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自2010 年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烦扰”。但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逐渐上升,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日渐减弱。转变发展方式、摆脱价值创造中低端锁定,成为当前我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此外,在全球经济发展向服务型经济不断迈进的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当前发达国家争夺制造业价值创造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为了顺应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推动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向中高端方向发展,《中国制造2025》指出,研究制定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当前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服务业对外开放整体滞后于制造业,但自加入WTO 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明显加大。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又迈上了新台阶,服务业全面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1]。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举措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猛,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 年,服务贸易规模达到59 802 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且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发展的新动能。同时,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从2015 年的4 771 亿元上升至2021 年的9 065 亿元。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带来了中间服务要素投入种类、数量、质量等多重提升[2],大大地改善了我国中间服务要素投入的供给环境,提高了制造业中间服务要素投入的比例及技术复杂度,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发展[3]。为此,关于服务业对外开放对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主要围绕服务进口贸易[3-6]、服务业FDI[7-8]、服务贸易自由化[9-10]、服务业开放政策[11]等方面展开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均表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刁莉和朱琦[3]研究认为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致的市场过度竞争会阻碍制造业投入服务化进程。
当前关于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服务进口贸易或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上。服务进口贸易与服务业FDI 是衡量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但若单纯从其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其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显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经过系统梳理,目前仍鲜有研究文献同时从这两个方面探讨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部分研究文献以边境内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ervices Trade Restrictiveness Index,STRI)衡量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而经验考察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效应。但STRI 的政策信息主要来源于公开信息和问卷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据的有效性[9],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同时,采用该指标无法分析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影响的具体渠道。生产性服务要素不仅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关键投入要素,而且也是当前我国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为此,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切入点,将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FDI 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在理清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影响机理的基础上,经验考察其现实影响,以期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制造业服务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在全球服务贸易大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输入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日益凸显[12]。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具体为:一是改善生产性服务要素的供给环境。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能够增加输入国生产性服务的供给数量、丰富供给种类,有效缓解输入国生产性服务要素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同时,拥有明显比较优势的进口生产性服务进入输入国市场后,将与输入国生产性服务提供企业形成直接竞争,这一方面迫使输入国生产效率较低的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使得资源更多地配置到更有效率的生产性服务提供企业上,优化了输入国资源要素的配置结构;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带来的竞争冲击,输入国生产性服务提供企业会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理念、运营模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举措,提升生产性服务要素的供给质量。为此,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使得输入国生产性服务要素的供给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进而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二是降低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成本。张艳等[13]指出,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能够降低制造业中间服务要素的投入成本,从而激励制造业企业通过服务外包行为对企业相关服务部门进行剥离,并通过投入要素的互补性,增加制造业中间服务要素的投入量,优化了实物要素与生产性服务要素之间的配置,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投入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7]。
生产性服务业FDI 是影响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7],其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促进了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进而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具体为:一是通过竞争与合作进行技术转移。跨国生产性服务提供企业以FDI 形式在输入国设立的企业,不仅能够与输入国的供应商和客户直接形成前后向关联关系,而且还能够与输入国同类型企业形成竞争对手式的横向关联关系。通过与输入国生产性服务提供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带来的专有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策略逐渐向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企业转移,推动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不断加深,进而促进输入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二是利用人员流动、培训学习等方式实现技术扩散。首先,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与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企业间的人员流动,会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知识积累从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传播和分享到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提升了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要素的提供质量;其次,由于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在行业内的示范作用,会激励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对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文化、管理经营模式、营销策略等示范性经验进行学习、吸收、模仿甚至自我创新。此外,跨国生产性服务企业为了更好适应输入国市场,以达到提供本土化服务的目的,需要对其雇佣的输入国劳动力进行培训,增加了输入国生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然后通过人员流动方式,将高素质人力资本引入到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动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综合而言,生产性服务业FDI 通过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促进了输入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改善生产性服务要素供给环境,从而促进了输入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有助于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此外,由于存在行业异质性,在此将行业因素也纳入研究范畴。
首先,由于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对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的需求存在着差异性,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可能具有异质性影响。一般而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对技术与服务的依赖度较低,因此,其对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的变动较不敏感,由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而带来的服务要素供给环境的改善,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则较小。但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来说,由于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性较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嵌入更多的生产性服务要素,因此,对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的变动较敏感。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可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提供更多质高价廉的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从而更有助于推动这两类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差异性。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其次,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在发展水平、承载的知识和技术等方面上均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可能具有差异性。李杨等[14]、陈明和魏作磊[15]发现,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开放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同时,齐俊妍和任同莲[9]的研究也表明,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来说,批发零售和运输仓储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具有更大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可能也存在差异性。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3: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最后,由于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对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对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要素的需求通常要高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因此,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
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4: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同样存在着差异性。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经验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效应,在此参考邹国伟等[7]、黄群慧和霍景东[16]、戴翔[17]等的研究,建立如下实证检验基准模型:
其中,i表示行业,t表示时间,msit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sstit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Xit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制造业研发活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制造业竞争力和制造业盈利能力;α、β为待估参数,Θ 为待估参数向量,μi为制造业行业效应,vt为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通常以服务业投入占比或产出占比来衡量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参考相关研究的测算方法[18-20],用制造业行业中来自服务业行业的投入占比来表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即投入服务化。具体可采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表征,其中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某一制造业行业生产单位总产出对各服务业行业的直接消耗数量,具体表示为:
其中,aij表示制造业行业j对服务业行业i的直接消耗系数,qij表示制造业行业j生产产量Qj需要消耗服务业行业i的服务数量。在生产过程中,各行业间除了直接消耗外,还存在间接消耗。各制造业行业对服务业行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加总称为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第一项为制造业行业j对服务业行业i的直接消耗系数,第二项为制造业行业j通过制造业行业k对服务业行业i的第一轮间接消耗,其后各项以此类推。由此可见,完全消耗系数能够更准确地衡量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为此,本文以完全消耗系数表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借鉴张艳等[13]、杨玲和李林玥[21]的研究思路,利用投入产出表,基于生产性服务投入视角,计算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行业的渗透率,并以此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上下游投入产出关联对制造业行业的渗透程度,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其中,δikt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的服务业投入比例,i表示制造业行业,k表示生产性服务业行业,t为时间;service-openkt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指标。基于以上分析,具体包括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FDI。利用公式(4)测算得到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分别为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渗透率(jkst)和生产性服务业FDI 渗透率(fdist),为了缓解异方差性,分别对这两个对外开放指标取自然对数。
3.控制变量
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重点关注的控制变量主要有:(1)制造业研发活动(rd)。持续的研发投入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同时,制造业创新能力越强,知识资源的种类就越丰富,获得特定知识资源的成本就越低,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强[22]。在此,以研发投入强度表示制造业的研发活动,并借鉴黄群慧和霍景东[16]、戴翔[17]等的做法,采用各制造业行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来度量研发强度。(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cyjg)。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决定了本国制造业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的种类和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其为制造业提供的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的种类越丰富、质量也越高。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越能满足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3)制造业竞争力(jzl)。价值链所处的位置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3]。制造业竞争力是衡量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制造业所处的价值链位置越高,代表其具备越强的竞争力,而竞争力越强则意味着其具有更强的市场驾驭能力和资源组织能力,从而能够克服在服务化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生产、设计等方面的挑战。由此可见,竞争能力越强的制造业企业更有能力实施服务化战略[19]。制造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采用制造业出口贸易额占制造业总产出额的比重表示。(4)制造业盈利能力(yll)。实证研究发现,成功实施服务化战略的制造业企业均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24]。为此,可以认为盈利能力越强的制造业企业越有能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虽然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但由于难以获得制造业净利润数据,因此采用制造业附加值率代替,以现价增加值与现价总产出之比表征[16]。
4.数据来源及行业界定
OECD 公布的2021 版投入产出表,其投入产出数据的截止时间为2018 年。同时考虑到其他相关数据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将数据的选取区间确定为2004—2018 年。相关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的测算数据来源于OECD 公布的投入产出表。(2)核心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行业FDI 数据来源于2005—201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利用永续盘存方法,参考陈银忠等[25]的研究,折旧率取5%,获得生产性服务业行业FDI 存量数据;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进口贸易额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2004—2018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3)控制变量。研发投入强度的测算数据来源于2005—2019 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测算数据来源于2005—2019 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制造业竞争力与制造盈利能力的测算数据来源于OECD 的2021 版投入产出表。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与OECD 投入产出表在制造业行业划分上并不完全一致,为了寻求两者的统一,以OECD 投入产出表的行业划分为标准,并将OECD 投入产出表的机动车、挂车和半挂车与其他运输设备两个制造业行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时,对《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制造业行业划分也进行了相应合并,最终得到13 个制造业行业,具体见表2。关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确定,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统计年鉴》和OECD 投入产出表中对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划分并不完全一致,在此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划分为标准,对OECD 投入产出表的相应行业进行合并,最终得到运输服务、通信服务、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4 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
表2 制造业行业
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由LM 统计量可得,选择面板数据模型是合适的,同时由Hausman 检验可得,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基于此,后文主要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3 的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与前述的理论分析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设1。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看,制造业盈利能力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制造业发展承受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为了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生存挑战,我国制造业通过实施服务化战略进行被动转型。为此,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更多的是基于生存方面考虑的被动转型,而不是基于盈利能力保障下为了占领价值链高端的主动转型。除此之外,其他控制变量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与其他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基本一致。
表3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此外,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可能存在着交互影响效应,为了经验考察该影响效应,在模型中引入了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FDI 的交互项。估计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并不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FDI 两个渠道独立作用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1.基于变量替换的稳健性分析
通常可以用流量和存量两个指标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FDI 的变化特征,其中,存量指标主要反映某一时点的变化特征,而流量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变化特征。采用生产性服务业FDI 流量渗透率指标(lfdist)替换生产性服务业FDI 存量渗透率指标。另外,以杨玲[26]提出的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依赖度指标(jkyl)替换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渗透率指标。
直接消耗系数表示制造业对中间服务要素投入的一次性消耗,通常也被学界用来度量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水平。为此,在进行变量替换稳健性检验时,又同时考虑了以直接消耗系数替换完全消耗系数的情形。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4 所示。由表4 的估计结果可得,虽然分别对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度量指标进行替换,但除了参数估计值的大小存在差异外,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影响的方向和显著性水平均与表3 一致,这表明基准回归所得的结论是可靠的。
表4 基于变量替换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2.基于内生性处理的稳健性分析
由于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FDI 与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使得对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需求大幅增加,从而扩大了对生产性服务的进口规模,以及吸引国外生产性服务提供企业加快布局输入国市场的步伐。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双向因果关系,导致模型存在着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影响参数估计的可靠性。为了解决或缓解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分别利用2SLS 和系统GMM 方法对基准模型的参数进行重新估计,具体为:一是采用核心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当期项的工具变量,利用2SLS 方法重新估计模型参数;二是将被解释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利用系统GMM 方法对基准回归模型的参数进行重新估计。估计结果见表5。由表5 可得,无论是采用2SLS估计方法还是采用系统GMM 估计方法,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与基准回归得到的结论也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说明基准回归所得到的结论是稳健的。
表5 基于内生性处理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1.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异质性分析
为了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异质性影响,参考戴翔[17]、刁莉和朱琦[3]等的划分方法,按照要素密集度,将13 个制造业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估计结果如表6 所示。首先,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来说,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FDI 均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更多的是依赖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使得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迫切需要通过实施服务化转型来拓展生存空间,从而导致对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需求大幅增加。而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FDI 可以有效地改善生产性服务要素的供给环境,满足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对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需求,进而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其次,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来说,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通过引进以提供通信服务、专业服务等为代表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利用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促进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改善了我国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的供给环境,进而降低了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成本,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结构,从而推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由此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是具有差异性的,该结论验证了研究假设2。
表6 制造业行业服务化异质性估计结果
2.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的异质性分析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影响的估计结果如表7 所示。由表7 可知,运输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均显著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相较而言,我国运输服务业发展仍滞后于发达国家。运输服务业对外开放,能够促进我国运输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运输服务业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凭借着更专业化的运输服务要素投入,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此外,专业服务市场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要依托。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带来的竞争效应和溢出效应能够推动我国专业服务市场加快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对专业服务要素的需求。
表7 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异质性估计结果
通信服务业对外开放仅通过FDI 渠道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由于通信服务市场具有自然垄断特征,我国通信服务大部分由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提供,通信服务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为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发展,在新开放格局下,应逐步降低通信服务业准入门槛,加大通信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提升通信服务市场竞争程度,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提供质优价廉的通信服务。
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中可能原因有:一是在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过程中,生产经营的重心逐渐从以生产制造为主的重资产投资转向以提供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为主的轻资产投资,从而导致对融资的需求大幅降低;二是实施服务化战略通常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制造业企业,其融资信誉较高,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与国内金融服务提供企业形成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三是虽然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能够为市场提供更丰富的金融服务产品,但由于我国的利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导致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对金融服务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即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并未能有效降低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要素的投入成本。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也存在着差异性,该结论验证了研究假设3。
3.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与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异质性分析
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影响的估计结果如表8 所示。由表8 可知:首先,从运输服务业对外开放来看,运输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运输服务业对外开放仅通过FDI 渠道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其次,从通信服务业对外开放来看,FDI 是通信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唯一渠道,但通信服务业对外开放则通过FDI 和进口贸易两个渠道共同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再次,从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看,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不具有显著影响,并仅通过FDI 渠道促进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最后,从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看,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FDI 渠道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通过进口贸易渠道促进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通过FDI 和进口贸易两个渠道促进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表8 生产性服务行业对外开放与制造业行业服务化估计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同样存在着差异性,该结论验证了研究假设4。
本文将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与生产性服务业FDI 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经验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服务化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得到的结论具体如下: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了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稳健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结论是可靠的。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具有行业异质性。具体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通过FDI 渠道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通过进口贸易渠道则仅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不同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除金融服务业外,运输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均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通信服务业对外开放仅通过FDI渠道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对外开放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同样存在差异性。运输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运输服务业对外开放仅通过FDI 渠道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通信服务业对外开放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仅通过FDI 渠道促进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仅通过FDI 渠道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影响均不显著。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仅通过FDI 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通过进口贸易渠道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服务化发展。
第一,以扩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为重点,优化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结构。在当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应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作为重点,通过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等手段,推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进一步吸引全球优质生产性服务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弥补当前我国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供给相对不足“短板”,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中间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结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发展。
第二,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着力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新发展格局下,应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激活国内服务要素市场,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需求,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研发设计、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不断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形成有利于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三,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研发创新投入。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研发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从宏观层面看,涵盖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发;从微观层面看,包括了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发。这不仅加大了服务业的创新难度,而且也增加了政府识别服务业创新的难度,导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视不够。为此,应从更加宽泛的视角来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创新,通过营造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引导和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研发创新投入,并通过加大税收、财政、科技专项等支持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发展质量,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