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凌
(嘉峪关市建设路小学 甘肃 嘉峪关 735100)
长期以来,受到“唯分数”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内卷现象愈加严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常常忽视作业研究,致使其设计出来的作业依然存在数量超标、质量不过关、功能定位迷糊等问题,不仅制约了作业的价值功效,也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就聚焦于这一社会问题,明确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作业时长,并且重申了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确定了当前教师的职责。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克服传统机械性、无效性、重复性、惩罚性的数学作业,而是精准捕捉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个性化的数学作业,使得学生在“量少质优”的数学作业中,实习小学数学的高效学习。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并非是单纯地压缩作业数量,而是减少重复低效作业的数量提升作业的质量,真正实现作业的“量少质优”,以便于学生在高质量的数学作业中获得提升与发展。对此,教师应顺应“双减”政策的要求,聚焦数学新课程的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科学设计数学作业:
原则一,主体性。新课程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认为这一主体性不仅仅要反应在数学课堂上,还应反应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作业校验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载体,教师要遵循 “以生为本”这一理念,基于小学生的需求设计数学作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作业中,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另外,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还应关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作业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契合,可将借助数学作业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原则二,层次性。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得知,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是独一无二的,呈现出极强的差异性。鉴于此,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同一个数学知识点设计出层次化的数学作业,使得班级内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均可在层次化的数学作业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原则三,发展性。教师应关注数学作业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数学作业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关注数学作业的目的和功能,使其不再局限于数学知识和技能中,而是以促进是数学核心素养为目的,使得设计出来的数学作业指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以便于学在综合性的数学作业中,逐渐形成适应长远发展的必备思维和能力。
原则四,多样性。面对“双减”政策下的要求,教师依据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避免单调重复、固定枯燥的作业形式,而是坚持多样性的原则,呈现出与学生认知契合的作业内容,通过具体的生活现象或问题体现出数学知识的价值,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并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1]。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的原动力,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中,机械的记忆和练习使得数学作业越发枯燥,难以激发小学生的热情。对此,教师应把握数学教材知识与生活趣味元素的联系,在作业中体现出数学有趣的一面,激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作业的探索活动中,降低作业的枯燥性,提高作业的质量。例如,在“认识整时和半时”作业设计中,就立足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设计了绘制手表的数学作业,引领放学之后和学生家长共同完成手表的绘制,并在手表上标出不同的时间。可以说,这种动手绘制手表的数学作业,契合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仅激活了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兴趣,也促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数学作业中感悟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再比如,在学习完“轴对称图形”之后,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就坚持兴趣的原则,为学生设计了“剪纸”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在课下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并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这与传统的数学作业相比,不仅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又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可最大限度唤醒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极具应用性,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当前数学教学方向: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鉴于此,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引入与学生周边生活现象或实际问题密切联系的资源和素材,设计出应用性数学作业,激趣励学[2]。例如,在学习完“长度单位”之后,教师就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设计出了生活化数学作业,引领下午生在课下运用所学的知识,丈量一下自己和家人的身高;在学习完“重量”这一知识点之后,就引领回家之后,选择常见的物品,称一称其重量;在学习完“认识方向”之后,就引领学生回家运用所学的知识,自行绘制地图,邀请学生按照地图来家里做客。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教学后,这部分知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引领学生回家之后,对家庭中的水费、电费、话费、展开调查,并结合收集的数据资料,绘制成为扇形统计图或者条形统计图;之后,再引领学生围绕其中的一项费用进行追踪调查,运用折线统计图将家庭中一年的费用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在直观地感知中,感悟该项费用的变化趋势。如此,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作业中,真正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内化,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学科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其在数学作业中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努力转变对数学知识点的刻板训练,而是聚焦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在思辨性、讨论性的数学作业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逐渐养成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日记的方式,将生活中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如此,学生在“数学日记”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了从数学视角理解、分析问题的习惯,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另一方面,教师依据具体的现象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作业,使得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小数的加减乘除”教学后,教师结合学生喜欢的六一儿童节设计开放性作业:六一儿童节,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有:笔记本、钢笔、文具袋、跳绳。接着,教师又将这四种商品的价格呈现在学生面前,并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项数学问题:假如只有200元的班费,如何安排才能为学生准备60份不同的礼物呢?这一数学作业没有固定的答案,极具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讨论的空间,使得学生在这一数学作业中,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3]。
以往,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常常秉承“一刀切”的范示,针对所有学生提供统一的数学作业。这种作业设计模式,与“双减”政策、新课程理念不相符,难以实现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鉴于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个性化作业之前,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地调查,了解小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并遵循小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差异性的数学作业。教师可将数学作业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基础层、中间层、发展层。其中,基础层的数学作业难度系数比较低,以基础题目为主,主要是聚焦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中间层数学作业难度系数适中,以班级内学习中等的学生为作业对象,旨在实现学生的提升和发展;发展层数学作业难度系数比较高,属于选拔类题目,旨在为数学学优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例如,在学习完“鸡兔同笼”问题之后,教师就坚持这一原则,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数学作业:
基础层:(1)鸡兔同笼,共有30个头,88只脚。求笼中鸡兔各有多少只?(2)小明用10元钱正好买了20分和50分的邮票共35张,求这两种邮票名买了多少张?
中间层:(1)鸡兔同笼,已知兔子的数量比鸡的数量少4只,鸡和兔一共有136只脚,则鸡、兔各有多少只?(2)一次数学竞赛共有20道题。做对一道题得5分,做错一题倒扣3分,刘冬考了52分,你知道刘冬做对了几道题?
发展层:100个和尚吃了100个面包,大和尚1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1个。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
这三个层次的数学难度系数不同,指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促使班级内所有学生均可在针对性的训练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和发展,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4]。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传统“题海战术”的作业设计模式已经落伍,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对此,教师应遵循数学新课程的要求,精准把握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一套趣味性、应用性、思维性、层次性的数学作业,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发展”这一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