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明
(泾县中医院,安徽 宣城 242500)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危害大、致残率高等特点,多发病于中老年人群,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和社会经济压力[1]。据统计,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正在不断上升,且越来越年轻化,是现代社会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难题[2]。目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来改善脑灌注,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神经功能损害[3]。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为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脑梗死的治疗中,但因其不良反应及药物抵抗发生率高,临床疗效有限。西洛他唑作为可选择性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能够有效地防止血栓的形成[4]。奥扎格雷是静脉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浆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无须经过消化道吸收,发挥作用迅速[5]。本研究旨在探讨西洛他唑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型为主,大面积梗死、重症患者除外)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为(65±4.58)岁;中度患者22例,轻症患者41例。观察组63例,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为(66.5±3.57)岁;中度患者25例,轻症患者3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①调整血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需慎重使用降压药物,如果血压在150~160 mm Hg/100 mm Hg范围内则不必使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而加重脑部缺血。②调整呼吸。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氧饱和度,对于血氧饱和度低的患者,采取吸氧措施。③控制血糖。脑梗死急性期血糖>10.0 mmol/L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并监测控制血糖平稳,低血糖患者需积极纠正低血糖。④改善脑循环、脑神经保护。常规使用改善脑部侧支循环药物及脑神经保护药物。⑤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有颅压增高及脑水肿患者,使用甘露醇、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治疗。⑥预防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的呼吸道和泌尿感染。⑦预防肺栓塞和静脉血栓。合理使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⑧肢体功能锻炼。每2 h翻身、拍背或者按摩来活动患者肢体,避免压疮的出现,早期开展康复锻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⑨加强营养。营养不良及吞咽困难者根据具体病情采用鼻饲和静脉高营养等方式给患者加强营养补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⑩观察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每日记录患者的体温、血压、神经系统缺损状况等。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J20160685,规格100 mg)联合氯吡格雷(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60,规格75 mg)进行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成人每次服用50~100 mg,每日2次,治疗周期为7~14 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西洛他唑联合奥扎格雷治疗。①使用西洛他唑片(浙江为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335,规格50 mg)进行治疗,采用口服的方式,成人每次服用100 mg,每日2次。②联合使用注射用奥扎格雷(丹东医创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991,规格注射液每支40 mg)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每次取80 mg的奥扎格雷,用生理盐水250 mL进行稀释,每日2次,治疗周期为7~14 d。根据年龄和症状的不同适当的增减用药量。
1.3 评价标准
1.3.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范围为0~42分,分为5个等级:0~1分为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为轻度卒中/小卒中;5~15分为中度卒中;15~20分为中-重度卒中;21~42分为重度卒中。分数越高,则表明神经受损情况越严重。
1.3.2 凝血功能 在经过14 d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容积、纤维蛋白原),指标越高则表明治疗效果越差。
1.3.3 并发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恶心呕吐、皮肤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出血转化)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则表明治疗效果越差。
1.3.4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巴氏指数评定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对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分数范围为0~100分,分为4个等级,0~40分表示有重度依赖;41~60分表示有中度依赖;61~99分表示有轻度依赖;100分满分为生活自理,无须依赖。ADL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3.5 护理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3个等级: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 经过7~14 d的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2.37±1.98)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6.95±3.69)分,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81,P=0.001)。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对比 经过7~14 d的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高切黏度指数为(4.15±1.12),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指数为(5.78±1.65),观察组的全血高切黏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8,P=0.001)。观察组的血细胞容积指数为(33.69±8.49),对照组的血细胞容积指数为(40.74±12.45),观察组的血细胞容积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3,P=0.001)。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指数为(2.63±0.56),对照组的纤维蛋白原指数为(4.51±1.09),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77,P=0.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1.59%),牙龈出血1例(1.59%),消化道出血1例(1.59%),出血性脑梗死0例(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6例(9.52%),牙龈出血1例(1.59%),消化道出血5例(7.94%),出血性脑梗1例(1.59%),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6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9,P=0.007)。
2.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经过14 d的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为(86.45±13.59)分,对照组ADL评分为(71.31±12.58)分,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9,P=0.001)。
2.5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58±3.26)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13.29±4.28)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73,P=0.001)。
2.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非常满意29例(46.03%),基本满意21例(33.33%),不满意13例(20.63%),总护理满意度为79.37%;对照组患者护理后非常满意22例(34.92%),基本满意14例(22.22%),不满意27例(42.86%),总护理满意度为57.14%。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9,P=0.007)。
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供血突然中断后导致脑组织出现坏死的病症[6]。引发急性脑梗死的病因有:①大动脉硬化,供应脑部血液的大血管逐渐硬化,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管腔过于狭窄甚至出现闭塞现象,从而导致急性脑部供血不足而诱发急性脑梗死。②外源性栓塞,指血液中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血管,阻塞脑血管,导致血液流动被阻断或者出现血液流量猛然减少从而出现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坏死[7]。③小血管闭塞,发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脑深穿支小血管闭塞。④其他少见原因如脑血管畸形、血管炎、血液病等。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无论是血管、血液还是血液动力学上的异常,都有可能导致大脑动脉出现狭窄和堵塞,高发于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过于肥胖等人群[8]。该疾病发病时非常突然,通常是在安静休息和睡眠时期发病,发病后在数小时内即可达到病情高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一般是头痛、眩晕、耳鸣和半身不遂,并出现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说话不清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9]。此类患者即使抢救成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神经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西洛他唑联合奥扎格雷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显著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症状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该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常规经典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更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者的生化指标检查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容积、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说明联合使用西洛他唑和奥扎格雷可以更有效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减少血管再次闭塞的机会,避免血栓的形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这种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十分良好,出血发生率低,无出血转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急性脑梗死发病急且病情危险,因此在发病后3~6 h内如无禁忌需进行静脉或动脉药物溶栓治疗[10],而溶栓后仍有较大比例的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可能,对于不能溶栓治疗者或溶栓后无禁忌者均需常规进行抗血小板聚集基础治疗。目前临床上用于急性脑梗死最常用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其有效性不容质疑,在指南中作为Ⅰ级推荐A级证据,轻型卒中患者则推荐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双抗治疗。然而不同个体对于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5%~45%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4%%~30%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这些药物抵抗患者不能达到理想的抗血小板作用,当发生急性脑梗死时也就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还存在较高的胃肠道反应、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故选择更有效、不良反应更少的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选择西洛他唑联合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对照。西洛他唑是选择性的磷酸二酯酶Ⅲ抑制剂,具有抗血小板、扩血管、抑制平滑肌增殖等生物学活性,在缺血后应用西洛他唑有利于梗死血管的早期再灌注,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损伤[11]。奥扎格雷是选择性的TXA2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血小板的磷脂酰肌醇酰化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化,降低出血风险和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再闭塞,保护受损的脑组织[12]。西洛他唑和奥扎格雷的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预防血小板对损伤血管的作用,避免血栓形成,起到治疗和预防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相较于传统抗血小板药物,上述2种药物抵抗率低,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出血风险更低,且联合用药也未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其一是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其二是研究的时间相对较短,不能完全反映西洛他唑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研究样本,延长研究时间,增加不同类型的患者,以更准确地评估西洛他唑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药理作用不同的西洛他唑和奥扎格雷能够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减轻对患者脑神经的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二者联合用药还可以更好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该联合用药方案可作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