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困境、路径

2023-10-16 07:22欧琳宗王卫国钟明夏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困境人工智能价值

欧琳宗 王卫国 钟明夏

【摘要】本文论述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代价值,分析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从提升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融入教学保障机制、构建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共同体、落实人工智能建设发展资金保障四个方面,探索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 高校思政課 价值 困境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1-0053-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以育人为目标,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持续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其作为较具代表性的新科技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产、生活方式,也冲击着人们的固有认知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智能教育。智能教育在给现代教育范式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的同时,也给未来教育的变革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其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竞争“新高地”。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有利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精准化。但是,当前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面临教师信息素养、体制机制、融合内生动力等方面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代价值

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作为当下以及未来世界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一个国家对其的重视程度将极大地影响该国的前途、命运。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构建新时代大思政工作格局等方面。

(一)有利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实效事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国外敌对势力凭借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大学生渗透“普世价值”观念,并买通“学术精英”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妄想以此扰乱我国大学生的思想、瓦解我国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但可以适应当前信息及技术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时代潮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而且可以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需求。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最根本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而针对性问题可以依靠“精准化”解决。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思政课教师精准把握国家意识形态斗争领域的热点领域、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从国家工作要求和学生的思想困惑两方面入手开展思政课教学,在精准的教学内容供给中有效反击各种错误思潮,揭露“普世价值”观念渗透的险恶用心,引领大学生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亲和力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课堂中,部分教师怀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态,使用刻板的口述方式灌输高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形成“枯燥无味”“空喊口号”的“无用”课程印象,甚至产生排斥、厌恶的心理,这表明灌输式的思政课堂缺乏亲和力。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国家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是否被学生正确理解、认同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将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例如:可以采用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技术,提升学生在人机交互方面的体验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思政关注点、学习行为变化等,勾画出学生群体学习特质“画像”,指导教师根据“画像”设计出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与大学生兴趣爱好相吻合的教学方案,让思政课堂更加有温度。

(三)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精准化

近几年来,网络授课逐渐兴起,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也有了初步尝试。高校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开展思政课教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呈现出“可视化”特点,教学效果反馈逐渐“数字化”,教学评价则向精准化发展。坚持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期间的教学态度、教学组织、课堂管理以及个人情绪、教学语速等进行精准分析,教师通过分析结果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及教学不足,通过改进不足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掌握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研讨参与、课堂课后作业情况等数据,通过不同类型的报告,从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思想动态等不同维度评价学生,并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失范行为进行及时预警、纠正。

二、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着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尤其在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工智能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过程中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亟待突破。

(一)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困境

思政课教师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执行人,其人工智能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配备工作。2022年3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截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大部分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仍有待提高,表现在其对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够熟练。小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稍高,但其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时,仍然存在“机械地运用智能工具,过分追求形式”“对智能工具的运用并不够深入,仅停留在‘结合’阶段,层次较浅,甚至有时会画蛇添足,过犹不及”(张晓婧、黄月君,2022)的情况。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趋势进一步增强的背景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仍固守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重视自身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的提升,导致其不能运用新技术提升育人效果,难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良好互动。

(二)保障机制困境

良好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开展智能教育和创设智能教学环境的重要支撑。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支持人工智能融入学校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但是,相关的政策大多停留在原则性要求以及宏观指引方面,没有形成系列具体的执行机制,没有建立相关教学组织,导致人工智能融入学校教学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训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能力的最快捷方式。但有48.3%的教师表明没有得到培训的机会,从而影响教学能力提升(郭娟,2020)。受到各种原因影响,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并没有将人工智能教学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导致思政课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升。总体而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常态化制度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培训和指导缺位,高校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保障机制的缺失,导致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三)内生动力困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就必须增强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内生动力。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生动力既来源于思政课教师队伍本身,也源于高校各部门的协同。当前,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还处在起步阶段,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人工智能融入课程教学持冷淡态度,以“年纪大,不熟悉高新技术”或以“教学工作量大,没时间研究人工智能”等为借口,不愿意花时间投入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探索,导致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提升课堂管理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功能无从实现。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还在于高校各部门之间协同育人不足、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互动较少,没有形成一支跨越部门、学科界限的人工智能创新教学团队,尚未构建起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共同体。正是由于思政课教师自身对人工智能运用的主动需求不足以及高校各部门之间缺少人工智能应用的协同意识,导致“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运用中还处在被动、局部、自发的初级阶段(王映,2023)”。

三、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是国家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做出的决策,高校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引领着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价值塑造,其素养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还要主动了解“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历程与趋势,把握其与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的内在联系,发扬勤学善学的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养,为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打下良好基础。知识来源于学习,经验来源于实践,教师要在思政课教学中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离不开学习和实践。一要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论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积累越丰富,将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难度就越低,所以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相关理论,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二要重视“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经验积累。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并不复杂,其本质就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掌握人工智能教学方法,积累更多经验。三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形成教学新思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融合思维”“跨界思维”等不断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培养创新思维,掌握“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规律,善用新思维破解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难题。

(二)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融入教学保障机制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否顺利,很大程度取决于体制机制的保障程度。适合国情、校情和学情且高效的运行机制,可以有效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因此,可以从指导机制、培训机制、协同机制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人工智能融入教学保障机制。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完善且操作性强的指导机制。针对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一系列助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策。各高校也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政策和提出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同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专门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本辖区高校的人工智能教学工作。各高校也要参照教育行政部门模式建立本校人工智能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各院系开展工作,并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形式予以强化,形成“校—院—系”三级衔接的运行体系。二是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教学技能培训机制。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执行者是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人工智能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该项工作的实效。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缺乏人工智能教学培训的情况,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尽快完善教师培训的常态化机制,在培训经费、培训学时等方面予以保障。三是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反馈机制。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可推广的经验等都需要及时反馈,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教学评价机制,使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能够及时进行干预,确保教学质量。

(三)构建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共同体

做好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的职责,而且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责,更是高校各部门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职责。因此,需要打造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共同体,推动思政课教师之间、思政课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高校之间加强联系,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一是思政课教师增强团队协同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聚焦“六要”要求,在教学中做到“八个相统一”,积极参与人工智能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积极配合团队的工作,在协同中增强身份认同和涵养团队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素养。二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与技术服务团队通力合作。技术服务团队是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支持力量,團队成员要发扬服务精神,及时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人工智能技术问题,搭建好相关平台,帮助思政课教师提升人工智能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虚心向技术团教师请教,定期与技术人员开展教学交流,一起商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二者密切交流沟通,不断完善技术应用,可以进一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智能化学习的需要。三是以共建方式结成校际教学联盟。高校要善于解放思想,主动突破地域限制,加强与国内院校交流合作,通过组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联盟模式,实现人工智能资源共享。如师资技术力量薄弱的院校与师资技术力量强的院校“结对子”,通过双方或者多方交流合作,共享人工智能教学资源,形成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校际合力,突破当前发展困境。

(四)落实人工智能建设发展资金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属于高新技术,其应用和普及的花费相对传统技术而言更昂贵,资金问题对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有不利影响。要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确保人工智能建设的经费能够落到实处,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三方资金来源模式。高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请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给予经费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中已经明确要推动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可以在经费方面提供相关支持。高校可以申请专项建设经费,也可以教学改革项目申报。财政的经费划拨,为高校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便于高校有更多资金进行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培训、人工智能技术更新等。二是高校要在年度预算中明确用于人工智能建设的费用。高校要善于统筹学校建设各方面开支,优先做好人工智能融入教学工作建设的预算,并确保人工智能融入教学的经费有相当部分是倾向思政课教学的,从而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夯实基础。三是以社会募捐方式充实建设资金。高校可以“人工智能建设”专项资金模式向社会、校友募捐,丰富建设资金的来源,进一步保障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应用和发展。

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国高校肩负铸魂育人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到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了解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主要模式,善于把握人工智能与思政课融合的边界,探索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路径,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徐艳国.以精准思维深入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1).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

[4]张晓婧,黄月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挑战与应对探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5]郭娟.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力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

[6]王映.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

注: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XJC710008)、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A类项目(2022JGA314)、梧州学院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Wyjg2022B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欧琳宗(1984— ),广西藤县人,法学硕士,讲师,梧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专业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衛国(1982— ),湖北石首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钟明夏(1989— ),广西岑溪人,硕士,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思想政治教研员,研究方向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困境人工智能价值
困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