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璇 张立力 黎嘉琪 庄云婷 宋瑶李文慧 谭天 陈海涛 王志坚
1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 (广州 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广州 510515)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指妊娠20 周后首次发现的血压升高,伴有尿蛋白升高或其他脏器功能损伤[1-2]。PE 可导致孕妇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损害、胎儿生长受限等多种不良围产结局,严重危害母婴健康[3-4]。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价机体营养状况、胖瘦程度及身体发育水平的一项简易指标。目前国内对成年人BMI分级标准为正常18.5 ≤ BMI ≤ 23.9 kg/m2,超重:24.0 ≤ BMI ≤ 27.9 kg/m2,肥胖:BMI ≥ 28 kg/m2[5]。相比于其他遗传、免疫等风险因素,BMI 具有更高的干预可能性,因而在临床研究中受到较多关注[6]。PE 作为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已被证明与BMI 异常密切相关[7]。目前,关于BMI 与妊娠的研究主要关注孕前BMI 对母婴结局的影响[8-9],对于产前BMI,尤其是病理妊娠情况下的研究较少。妊娠过程中,个体间BMI 变化会随其所处、环境、生活方式及合并妊娠疾病的改变产生较大差异[10-11]。对于孕妇而言,产前BMI 相较于孕前BMI更能代表孕妇妊娠终末阶段的营养状态,与妊娠结局关系更为密切。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PE孕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产前BMI 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母婴结局,并分析了产前BMI 作为不良母婴结局危险因素的可能性。研究旨在提出针对PE 患者的产前BMI 适宜范围,以降低PE 患者发生不良结局风险,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 月至 2021 年12 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分娩的P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前BMI分为A组(BMI < 26 kg/m2)、B组(26 ≤ BMI < 28 kg/m2)、C 组(28 ≤ BMI < 30 kg/m2)、D 组(30 ≤ BMI < 32 kg/m2)、E 组(BMI ≥ 32 kg/m2),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PE 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第9 版[12],本研究纳入对象排除双胎/多胎妊娠患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本研究得到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NFEC-2016-006)。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共479 例,其中A 组135 例(28.2%),BMI为(23.83 ± 1.61) kg/m2;B 组103 例(21.50%),BMI为(26.90 ± 0.54) kg/m2;C 组83 例(17.33%),BMI为(28.90 ± 0.60) kg/m2;D 组66 例(13.78%),BMI为(30.84 ± 0.57) kg/m2。E 组92 例(19.21%),BMI为(34.83 ± 2.49) kg/m2。
1.2 观察指标 (1)一般资料及妊娠情况:年龄、月经初潮、孕次、产次、规律产检、不良孕产史、> 10 年妊娠间隔、子痫前期史、慢性肾脏病史、慢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自身免疫病史、孕期增重、孕前BMI、BMI 增幅;(2)母婴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 确切概率法,相对危险度以RR(95%CI)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及妊娠情况比较 各组在年龄、初产妇比例、孕期增重、孕前BMI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BMI 呈上升趋势,E 组患者初产妇比例低于A、B、D 组;患者产前BMI 与孕前BMI、孕期增重呈同步增长趋势,A 组平均孕前BMI 为(19.56 ± 1.55)kg/m2,孕期BMI 增幅为(5.02 ± 1.33)kg/m2;B 组孕前BMI 为(21.45 ±1.88)kg/m2,孕期BMI 增幅为(5.46 ± 1.72)kg/m2;C 组孕前BMI 为(22.72 ± 1.80) kg/m2,孕期BMI 增幅为(6.18 ± 1.70)kg/m2;D 组孕前BMI 为(25.29 ±1.37) kg/m2,孕期BMI 增幅为(5.61 ± 1.26) kg/m2;E 组孕前BMI 为(27.99 ± 4.43) kg/m2,孕期BMI 增幅为(6.74 ± 3.04) kg/m2。比较月经初潮、首次妊娠、规律产检及既往病史,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及妊娠情况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patient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pregnancy status±s
表1 患者一般资料及妊娠情况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patient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pregnancy status±s
内容年龄(岁)月经初潮(岁)首次妊娠[例(%)]初产妇[例(%)]规律产检[例(%)]不良孕产史[例(%)]> 10年妊娠间隔[例(%)]子痫前期病史[例(%)]慢性肾脏病[例(%)]慢性高血压[例(%)]糖尿病[例(%)]自身免疫病[例(%)]孕期增重(kg)孕前BMI(kg/m2)BMI增幅(kg/m2)A组30.44 ± 6.09 13.66 ± 1.56 45(33.3)54(40.0)68(50.4)8(5.9)7(5.2)11(8.1)4(3.0)16(11.9)2(1.5)4(3.0)12.34 ± 3.22 19.56 ± 1.55 5.02 ± 1.33 B组31.03 ± 5.21 13.51 ± 1.26 31(30.1)44(42.7)70(68.0)11(10.7)7(6.8)7(6.8)4(3.9)10(9.7)4(3.9)1(1.0)14.13 ± 4.61 21.45 ± 1.88 5.46 ± 1.72 C组32.18 ± 5.53 13.64 ± 2.20 20(24.1)24(28.9)54(65.1)11(13.3)9(10.8)12(14.5)3(0.0)17(20.5)1(1.2)1(1.2)15.09 ± 4.02 22.72 ± 1.80 6.18 ± 1.70 D组32.56 ± 5.76 13.69 ± 1.24 15(22.7)27(40.9)38(57.6)8(12.1)2(3.0)6(9.1)0(0.0)11(16.7)5(7.6)2(3.0)14.35 ± 3.33 25.29 ± 1.37 5.61 ± 1.26 E组32.84 ± 5.72 13.39 ± 1.53 17(18.5)22(23.9)51(55.4)11(12.0)8(8.7)10(10.9)0(0.0)11(12.0)6(6.5)2(2.2)16.78 ± 7.40 27.99 ± 4.43 6.74 ± 3.04 χ2/F值3.434 0.601 7.636 11.310 9.329 4.128 4.636 3.707 8.540 5.774 8.038 1.741 3.220 46.159 3.306 P值0.009 0.662 0.106 0.023 0.053 0.389 0.327 0.447 0.074 0.217 0.090 0.783 0.015 0.000 0.013
2.2 BMI 与孕妇围产结局 各组间比较,在术中出血量、剖宫产分娩、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 组并发胎盘早剥比例最高,E 组术中出血量、剖宫产分娩及并发妊娠期糖尿病比例高于其他组。组内比较,A 组终止妊娠孕周最低,且诊断重度子痫前期、HELLP 综合征比例更高。E 组患者产后24 h 出血量及并发羊水异常比例更高。比较各组入院血压、确诊孕周、伴发低蛋白血症等其他不良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患者围产结局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patient perinatal outcomes±s
表2 患者围产结局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patient perinatal outcomes±s
内容入院收缩压(mmHg)入院舒张压(mmHg)确诊孕周终止妊娠孕周术中出血量(mL)产后24 h出血量(mL)剖宫产分娩[例(%)]重度子痫前期[例(%)]HELLP综合征[例(%)]妊娠期糖尿病[例(%)]低蛋白血症[例(%)]羊水异常[例(%)]胎膜早破[例(%)]胎盘早剥[例(%)]术中休克[例(%)]ICU转入[例(%)]死亡[例(%)]A组143.52 ± 23.78 90.79 ± 15.24 34.17 ± 5.53 35.79 ± 4.41 275.40 ± 109.73 429.30 ± 241.27 90(66.7)81(60.0)11(8.1)15(11.1)15(11.1)15(11.1)9(6.7)13(9.6)1(0.7)9(6.7)1(0.7)B组142.23 ± 17.43 90.15 ± 12.89 34.53 ± 5.92 36.45 ± 3.73 278.33 ± 85.24 416.43 ± 127.90 75(72.8)50(48.5)9(8.7)22(21.4)12(11.7)13(12.6)11(10.7)6(5.8)1(1.0)6(5.8)0(0.0)C组145.60 ± 21.45 89.76 ± 14.68 33.97 ± 6.53 36.83 ± 3.35 302.00 ± 78.09 431.59 ± 108.46 66(79.5)42(50.6)7(8.4)20(24.1)4(4.8)5(6.0)5(6.0)1(1.2)1(1.2)2(2.4)1(1.2)D组149.68 ± 20.02 92.83 ± 15.74 34.63 ± 5.89 36.96 ± 3.35 319.09 ± 133.02 461.63 ± 206.62 53(80.3)38(57.6)3(4.5)19(28.8)3(4.5)11(16.7)6(9.1)1(1.5)1(1.5)2(3.0)0(0.0)E组145.32 ± 19.97 90.97 ± 15.58 34.06 ± 5.82 36.77 ± 3.14 335.82 ± 268.49 502.11 ± 345.25 76(82.6)43(46.7)0(0.0)36(39.1)7(7.6)13(14.1)9(9.8)1(1.1)1(1.1)3(3.3)0(0.0)χ2/F值1.445 0.461 0.195 1.763 2.489 1.893 10.032 5.671 9.037 25.419 5.329 4.732 2.111 14.354 0.290 3.325 2.671 P值0.218 0.765 0.941 0.135 0.043 0.111 0.040 0.225 0.060 0.000 0.255 0.316 0.715 0.006 0.990 0.505 0.614
2.3 BMI 与新生儿结局 各组在出生身长、体重,胎儿生长受限、NICU 转入及引产/死胎比例存在差异;出生身长、体质量随BMI 升高而增加;A 组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引产/死胎比例更高,C 组新生儿转入NICU 比例显著低于其他组;组内比较,E组巨大儿比例高于A 组,A 组出现新生儿重度窒息比例高于C 组。对比各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新生儿结局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neonatal outcomes±s
表3 新生儿结局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neonatal outcomes±s
内容出生身长(cm)出生体重(kg)胎儿宫内窘迫[例(%)]巨大儿[例(%)]胎儿生长受限[例(%)]NICU转入[例(%)]引产/死胎[例(%)]新生儿窒息[例(%)]无窒息轻度窒息重度窒息A组45.03 ± 5.76 2.37 ± 0.75 2(1.7)0(0.0)23(19.7)60(51.3)18(13.3)B组46.57 ± 5.31 2.57 ± 0.83 5(5.0)3(3.0)14(14.0)46(46.0)3(2.9)C组46.15 ± 5.54 2.56 ± 0.86 5(6.0)2(2.4)7(8.4)27(32.5)0(0.0)D组46.47 ± 7.13 2.67 ± 0.78 0(0.0)1(1.6)4(6.5)35(56.5)4(6.1)E组48.25 ± 4.55 2.99 ± 0.91 2(2.3)6(6.9)4(4.6)41(47.7)5(5.4)χ2/F值4.092 5.028 6.450 9.511 14.565 10.104 19.122 10.937 P值0.003 0.000 0.168 0.050 0.006 0.039 0.001 0.205 103(88.0)8(6.8)6(5.1)87(87.0)12(12.0)1(1.0)74(89.2)9(10.8)0(0.0)54(87.1)7(11.3)1(1.6)80(92.3)6(6.9)1(1.1)
2.4 BMI 对母婴结局相对危险度比较 相较于C组,BMI ≥ 32 kg/m2是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BMI < 26 kg/m2是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的危险因素;BMI < 26 kg/m2或BMI ≥ 30 kg/m2是新生儿NICU 转入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BMI 对母婴结局相对危险度比较Tab.4 Relative risk of BMI to pregnancy outcomes
全球范围内,PE 相关的母婴死亡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13]显示,每年全球有约7 万例孕妇和50 万例新生儿死于与PE 及其相关的并发症。PE 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对多个器官和系统产生影响,若患者合并母体营养不良或过度肥胖可诱发一系列的孕期并发症[7]。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未有孕妇产前BMI 范围的统一标准,常用的孕期增重参考标准缺乏对高危妊娠人群,如PE 孕妇的针对性。因此,关于PE孕妇的产前BMI 范围是否需要更严格地控制,以应对胎儿生长受限或糖尿病等不良并发症发生风险,这一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本研究根据产前BMI 将PE 孕妇分为5 组,比较了各组的母婴结局。结果显示,产前BMI 不同,孕妇的临床特点与妊娠结局也存在差异。产前BMI < 26 kg/m2时,患者发生重度子痫前期在内的严重不良结局可能性增加;产前≥ 32 kg/m2时,患者发生剖宫产分娩、巨大儿等肥胖相关的妊娠并发症风险升高,产后出血可能性更大。总体而言,26 ~ 30 kg/m2是PE 孕妇产前BMI 的较好范围。
已有研究[14]表明,随着产前BMI 的增加,孕妇发生产程阻滞、难产剖宫产、巨大儿的风险上升。低BMI 孕妇可导致低出生体重儿[15]。本研究结果类似,A、E 两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比例升高;相较而言,处于中等BMI 水平的C 组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更低。孕期孕妇的营养需求大幅增加,而A 组孕妇孕前BMI 多处于消瘦或正常低水平,且孕期增重更低,这种营养不良状态无法满足正常的胎盘胎儿生长发育需求[16]。与之相反的是,E组患者孕前多为超重或肥胖人群,且其孕期增重幅度更大,营养的过剩带来巨大儿的高发生风险[17];肥胖孕妇体内存在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异常,产生的胰岛素抵抗可能诱发妊娠期糖尿病[18],加之PE 患者本身促炎因子产生异常增加,脂肪过度累积时可能加重机体的全身炎症反应,造成不良结局的产生[19]。因而,控制适当的产前BMI 范围对于降低PE 患者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尤为关键。
目前已有的研究对于产前BMI 参考范围讨论结果不一。燕素英等[14]的研究建议孕妇的产前BMI 应保持在< 30 kg/m2以降低产科并发症的发生率。吴凯佳等[20]的研究结果认为,BMI ≥ 28 kg/m2时,孕妇出现产后出血、产程停滞可能性上升。本研究结果比较了各组产前BMI 对不良母婴结局的相对危险度,结果显示,BMI ≥ 32 kg/m2是患者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因素,这可能是肥胖继发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炎症状态、脂肪代谢异常、胎盘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21]。BMI < 26 kg/m2是PE 孕妇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的危险因素,这与IENABI 等[22]的研究结果相似。低BMI 孕妇可能伴随着雌激素与孕酮水平的下降,影响胎盘正常发育与功能,加之患者胎盘本身的血管病变与灌注不足状态增加了胎盘早剥的风险[23]。此外,部分低BMI 孕妇存在潜在的进食障碍与饮食失调亦可导致不良结局的发生[24-25]。
综上所述,产前过高或过低的BMI 可能预示着更高的不良母婴结局风险,当产前BMI 在26 ~30 kg/m2时,单胎PE 孕妇的不良母婴结局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对于PE 高危人群或已确诊为PE的患者,临床应重视体重管理,根据孕妇的健康状况给予个性化的评估与指导,关注孕妇的营养需求与心理健康,提供针对性的体重管理与支持,保障孕妇与胎儿的健康。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研究样本量较少,且仅涉及单一医院就诊的人群,研究对象覆盖面较低导致结果的推广性受限;二是回顾性研究获取的临床数据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倚。未来的研究建议采取多中心研究的方式,建立PE 孕妇前瞻性队列,提高样本量,控制混杂因素,增加结果的可推广性和代表性。整合已有的研究证据与临床经验,设计适合PE 孕妇的体质量干预方案并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为临床医疗护理决策提供参考方向。
【Author contributions】XIAO Yanxuan performed the survey and wrote the article.ZHANG Lili,LI Jiaqi,ZHUANG Yunting and SONG Yao performed the survey.LI Wenhui,TAN Tian and CHEN Haitao performed the data analysis.WANG Zhijian designed the study and reviewed the article.All authors read and approved the final manuscript as sub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