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闻
(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据2021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傣族占据云南省8.05%的人口,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傣族人口增加了3.66万人。傣族人口较多居住在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锦运用古老的手工技法编织而成。据《景泰图经志书》载:“干崖六抚司,四时皆蚕,以其丝染五色,织土锦充贡”,《明史·云南土司列传》中也有类似记载[1]。但由于现代纺织技术的发展,传统手工技术逐渐呈下滑趋势,傣族织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传承傣族织锦,国家在2008 年将傣锦列入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锦是使用丝、毛、棉、麻等材质,用木制织机过经纬线的穿插编织而成的长条状织锦,其中棉是西双版纳傣锦的主要编织材质,由于材质的不同所呈现的视觉特征也有所不同。傣锦通过经纬的交织与不同颜色的线形成纵、横二方连续或是四方连续的纹样。傣锦是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傣族人民的服饰及家纺用品等都是有傣锦制作成的。除了生活用品外傣锦在南传上座佛教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傣族人民将傣锦做成用于赕佛的佛幡,佛幡在上座佛教中被寓意为“通往天国的天梯”,是傣族人民赕佛的重要物品。傣族的传统节日,如进斋节(关门节)、出斋节(开门节)和泼水节都与佛教活动密切相关,在节日期间傣族人民将最为精美的佛幡献给佛祖,向佛祖表达虔诚的心。
云南傣族织锦经过长久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派别,分别是西双版纳傣锦和德宏傣锦,其差别在于材质、色彩和纹样运用的不同。西双版纳由于地处边境,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早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所以其织锦工艺都是在先前的技术和周边地区的织锦技术相融合发展而来的。
西双版纳的织锦技艺主要以棉线材质为主,少用金丝银线。在颜色方面简洁明朗,配色大胆,通常以白色经线为底色,用黑、红、黄、紫等颜色作为纬线编织纹样,如动物纹、植物纹等。其中黑色与红色的编织成的纹样居多。由于西双版纳的地理环境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动物与植物丰富多样,同时受傣族人民信仰的原始宗教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傣族人民的审美融合了宗教和大自然的特色,形成了西双版纳傣锦独特的色彩属性。总体来说,在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们极为巧妙的大胆的色彩搭配下,西双版纳的傣族织锦充分的体现了傣锦的民族特色其整体表现简约质朴,富有民族特性。
西双版纳傣族织锦纹样丰富,造型独特,充分的体现傣族妇女在织锦技术上的精湛,同时彰显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特色。常见的傣锦纹样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建筑纹等。傣锦织物的用途与傣族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图案的内涵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气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息息相关的。傣族妇女用她们的智慧将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抽象化处理,又因为傣锦“通经断纬”的特点,傣锦的纹样都呈几何化和平面化。织锦上的图案都是对动物、植物、人、房屋等形态进行的抽象变形,可以概括为菱形、方形、四边形和六角形等几何纹样[2]。平面化的造型图案,体现傣锦既质朴又繁琐的特点,在图案的处理上也得到了风格上的统一,可以充分的表现傣族的民族底蕴、民族特色。
1.2.1 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主要是一种抽象化图形,其本身具备点、线、面等元素,在审美价值方面比较抽象[3]。几何纹样是一种有规律的纹样,丰富规整,同时具有装饰性,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由于傣族织锦的工艺的影响,傣锦的图案以几何纹样居多,其中包括菱形纹、八角纹、棋格纹、象鼻纹等。在西双版纳的傣锦中菱形纹与八角纹是常见的几何纹样。菱形纹是以菱形图形为主要形状,进行大小、疏密的改变,通过套叠和重叠的组合变化,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组合纹样,如图1。菱形几何纹样很少以单个的形式出现在傣族织锦中。八角纹其形态如香料中的八角,所以称之八角纹,是傣族织锦中极为常见的纹样。八角纹可以作为主要图形重复排列,形成四方或二分连续整幅的出现在傣锦上。也可作为辅助纹样纺织在其他主体纹样的周围,作为装饰作用,组成缤纷的傣锦用品。八角纹是由八个平行四边形组成和四个菱形图形,通过轴对称的方式组成,如图2。傣锦几何纹样庄重典雅、简洁大方具有艺术特性,可以体现傣族人民淳朴的生活态度。
图1 菱形纹视觉纹样(作者绘制)
图2 八角纹视觉纹样(作者绘制)
1.2.2 动物纹样
西双版纳地区称之为“动物王国”,动物在当地居民看来是吉祥、美好的。西双版纳傣锦的动物纹样是通过千年的历史发展而来的,傣锦中的动物纹样最初来源于动物图腾[4]。西双版纳傣锦的动物纹样有孔雀纹、象纹、马纹、龟纹、龙纹等。其中孔雀纹和象纹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动物纹样,在傣族有大象代表男性,孔雀代表女性的说法。孔雀在傣族是高贵、典雅的形象,同时也是吉祥美丽的象征,表达了傣族人的善良纯净的心性。这与傣族祖先早期的鸟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5]。孔雀纹在傣锦中较多以二方连续的形式出现,侧面的形象居多,通常是成双成对的以纵轴对称样式表现。傣锦孔雀纹重点刻画孔雀的尾部,简化孔雀的身体,强调翎羽之美,如图3。大象在傣族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西双版纳的图腾崇拜密切相关,傣族会把大象尊称为象神,大象也是稳重、力量、平安的象征。象纹有单独出现象的形态和象驮宝物或人的形态,如象驮植物纹、象驮人物纹、象驮宝塔纹和象驮诵经纹都极为常见。象纹以单独的形象与植物等纹样组合,使图案表现庄重肃穆的感觉。象纹也是为二方连续的形式,侧面的形象居多,如图4。象纹在傣族人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神圣的象征。
图3 孔雀纹视觉纹样(作者绘制)
图4 大象纹视觉纹样(作者绘制)
1.2.3 植物纹样
西双版纳地区植被覆盖率有80%以上,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为傣族妇女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灵感。植物纹样通常以组合其他纹样的形式使用,较少单独出现。常见的植物纹样有菩提树纹样、八角纹样、芭蕉花纹样、四瓣花纹样等。由于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在傣族织锦中与佛教相关的植物纹样也比较充裕。“五树六花”是傣族宗教文化的特色,南传上座佛教中提出,在佛寺的周围要种植“五树六花”象征着圆满、吉祥,五树为菩提树、铁刀木、贝叶棕、大青树、槟榔树;六花为鸡蛋花、睡莲、文殊兰、黄缅桂、地涌金莲[6-7]。这些植物纹样可以表达傣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纹样就是菩提树纹样。菩提树是佛教的代表,常见的菩提纹样是与双鸟纹组合运用的。菩提双鸟纹代表着圣洁高贵、平安幸福。菩提双鸟纹通常是二方连续、中心对称的形式,傣族妇女将菩提树与鸟的形象进行抽象、平面化处理纺织在傣锦上,表达对佛祖的尊重与信仰,如图5。
图5 孔雀纹视觉纹样(作者绘制)
1.2.4 人物纹样
人物题材多为表现耕种或日常生活场景[8]。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不仅用傣锦作为生活用品,同时在其纹样上来表达对待生活的态度,用纹样来展现傣族人民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人物纹样可以表达傣族人民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和生活状态,展现傣族人民的文化内涵表达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物纹样可以作为单独的图像使用也可以与植物纹样、几何纹样、动物纹样组合使用,如乘象纹、骑马纹等。乘象纹成对称分布,象驮着塔房,人物站在塔房中间,图案整体富有神圣的气息,如图6。乘象纹的图形表达是抽象简化的,傣族妇女充满智慧的概括人物和大象的剪影,纺织在傣锦上表达傣族人民的生活气息。
图6 人物纹视觉纹样(作者绘制)
1.2.5 建筑纹样
建筑纹样是在傣族织锦中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图案,是傣锦独有的纹样,在其他云南少数民族的织锦中建筑纹样很少出现,非常具有傣族的特色。这与傣族人民信仰的南传上座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南传上座佛教中是不允许信徒们自己创造佛祖的形象,所以傣族妇女们在傣锦上纺织与佛教相关的形象来表达信仰。因此傣锦中的建筑纹样大多都是富有宗教气息的建筑,如佛寺纹、佛塔纹、屋顶装饰纹等。在赕佛的佛幡中建筑纹样是经常被使用的,这可以体现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佛寺纹是傣锦中较为多见的建筑纹样,建筑纹样一般是与植物纹样结合形成组合纹样,通常是对称形式,如图7。
图7 佛寺视觉纹样(作者绘制)
傣族作为较早开始纺织工艺的民族,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作为贡品上贡给当时的朝廷。唐代《云南志》记载:“唯收娑罗树(即木棉)子破其壳,其中白如柳絮,韧为丝,织为方幅,裁之为笼缎。男子妇女通服之。[9]”傣锦的制作过程繁琐,上千年的技艺传承使傣族织锦纹样独具傣族的民族属性,承载了傣族先民的智慧与精神寄托。制作一副傣锦需要成百上千根的棉线完成,棉线需要按照设定好的纹样版式编织,不容有错,如果错一根线最后傣锦呈现的纹样就会错乱,所以织锦人需要很高的织锦技术。在男耕女织的社会模式下,纺织的工作就交给了傣族女性,在早期一副傣锦的品质可以体现女孩的勤劳和她的聪明伶俐,也事关傣族姑娘的婚嫁之事。在以前时代傣族姑娘出嫁时都要穿上自己织绣的嫁衣,用以向婆家证明自己的心灵手巧。西双版纳的傣锦主要是用棉线作为原料,用木制的织机将染好色的棉线作为经纬线,进行织造工艺。傣锦是成长条状的条形织物。
目前傣族织锦在制作流程和艺术形式上,大多都是由纯手工完成的,是现代纺织机器没有办法替代的,所以到目前傣锦的纺织工具也保留着原始的手工特征。在傣族男士是不允许触碰纺织机的,傣族人民认为织锦是神圣的工作,男士触碰后会影响织锦的品质。傣族的男人制作完成纺织机后就不再允许触摸纺织机,纺织工作只能由傣族妇女完成,如果纺织机需要维修,也要在念完咒语后男士才可以进行维修。
傣族织锦所需要的原料有:棉、麻、丝、毛、金丝、银丝等,在织锦过程中所需要的工具有:织锦机、轧花机、纺车、梭、蹑、打炜刀、筘、综、卷经轴、分经棍、幅撑等工具。从准备材料开始西双版纳傣族织锦的工艺一共可以大致分为八个环节,备料、纺线、并线、浸线、染色、浆线、整经和最后的织造工艺。
(1)备料:备料是处理棉花的过程,采摘回来的棉花经过去籽、弹花、卷筵等工艺将棉花处理成棉条便于纺线使用。(2)纺线:使用纺车将棉条加工成棉线,用以织锦使用。(3)并线:将数根棉线经过绕线机合并成一股棉线,通常使两条棉线进行并线。(4)浸线:纺线与并线工艺以后需要进行浸线,将棉线浸泡7~10 天,增加棉线的牢固程度。(5)染色:西双版纳地区是先染色后织锦,运用的染色材料有染蓝色的野青、染绿色的茉莉、染黄色的柠檬、染红色的番石榴等天然的染料。(6)浆线:浆线是将染色过的棉线浸泡在米浆里,增加棉线的结实度和柔顺度。(7)整经:西双版纳地区的傣锦是从纬线起花,属于纬锦,所以在织锦前要整理经线,将经线理纱排线。(8)织锦:完成以上工艺后可以开始织锦,将经线缠绕在木杼上,然后开始织锦,在纹板上将纹样规划好,用梭子、打纬刀等工具纺织。傣族织锦工艺是繁复,织锦的过程可以体现傣族人民团结的精神和傣族妇女织锦技艺的高超。
西双版纳傣族织锦纹样图案丰富,千态万状,独特的材质、绚丽大胆的配色和复杂特殊的制作工艺,使西双版纳傣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傣锦不仅展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民族风俗和民族信仰,也表现了傣族妇女蕙质兰心精巧的纺织手工艺。傣锦倒映出了傣族人民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寄托着他们的精神向往。傣族织锦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实质上是属于一种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市场在市场经济中是处于劣势地位的[10]。由于传统织锦艺术的复杂与繁琐,傣族妇女需要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经验的积累和技法的磨炼才能创作出精美的傣锦。这无外乎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所以面对经济市场就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传承与发展方面也会面临巨大挑战,笔者在走访当地村寨时,不难发现村寨中已经很少有会纺织傣锦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中年及老年人在继续傣锦创作。傣族织锦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智慧与文化,是需要我们保护与发扬的,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创作与时代接轨的新兴傣锦是我们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