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视域中的跨国经济走廊

2023-10-16 09:21:34马燕坤
中国经济报告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文地理跨国走廊

◎ 马燕坤

提 要:当今国际背景下,地理空间或地理环境越来越被赋予重要地位。其在消解或缓和发展紧张的同时,也能将沿线国家整合在一起,催生出某种“共同体性”。跨国经济走廊,作为经济参与者构建空间决策及创造标志性地理范畴的重大事项,并非在孤立地产生本土经济利益,而是在加速经济发展从狭窄的民族实体向广阔无缝的跨地区实体转变,也是在从追求本地经济向融入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转变。可以说,跨国经济走廊是一种“运动中的地理学”。由于其跨越了国家实体化边界或突破了国家政治意义上的边界,在具备指认物理性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一种链接核心和外围的世界体系,彰显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经济发展随空间变化或受空间驱使的国际现实。

自远古以来,人类的生存就没离开过地理环境。即便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相较原始社会而言,依然不过是范围及广度上的区别。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地理上的邻近是一个公认的国际摩擦根源,但地理上的连片或整合却是国家间合作的连接点及利益的交汇碰撞之地。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活动或受经济活动影响,以及人在塑造地理环境上的作用和地理环境在塑造人类命运方面的交叉作用显而易见。并且,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口增加等,地球表面似乎已日益成为繁荣、复杂、多样社会实体的聚集地,区域连片已是大势所趋。从设想到建模,从无序的初始状态向高度有序的状态迈进,人类正在生存发展与地理空间交织中突破,其行为越来越受“地理意识”引导,空间规律性亦愈发突出。可以说,国家间“看似僵硬的边界,只是暂时停止运动”①【美】多尔帕伦著:《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方旭、张培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第65页。。

跨国经济走廊,作为民族国家建立后才具普遍性的事实,从地理环境角度对其展开探索,无疑能够提供一定的解释框架。毕竟,地理环境能够产生一种对新关系的理解,而这种新的理解又能为经济行动创造新的可能。基于地理环境,人类作为个体及在共同体中扮演的角色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反过来,地理环境的深层意义也因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而得以彰显。基于地理环境角度,还能洞察跨国经济走廊的背景及动态,并对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有更基本的理解。跨国经济走廊不仅是对国家间经济格局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现实呈现,而且也是对区域空间集聚发展的有益探索。正是基于跨国经济走廊,区域经济的演变发展被推向了中心舞台。

一、人文地理

(一)人文地理内涵延伸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是物理物质构成和过程的体现,人文地理则是围绕人地关系展开的系统内容,主要聚焦于生活的社会与物质层面,彰显了发展的社会及文化转向。作为地球表面上人们占有的最基本要素,地理环境在历史过程中,转变成了与其他元素互动和接轨的内容,从先前侧重于物理区域的展示转变为现在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呈现。此种情况不仅丰富了地理环境的内涵构成,而且推动了谱系性人文地理的发生及发展。

人文地理是静态的,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内容。人文地理也是动态的,包含了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同时彰显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形塑、组织架构和实践生成。作为一种兼顾各要素的存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地理与其他要素或事项交织互动,既丰满了自身的内容构成,也催生了广泛的价值和效用。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与人文地理之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当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后,西方人文地理意义上的世界观确立了起来,模糊的图式时代随即宣告破产,一种清晰的“图画”时代悄然降临,甚至某种意志和视界的地缘政治版图由此确立。麦哲伦的这一创举,无疑奠定了西方的“人地传统”,开启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能动作用,以及自然对人类影响和反作用的新时代。在之后,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肆虐,再次将这一情形推向新的高潮,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牵制由此入木三分。

在民族国家建立及边界实体化后,多种族、跨国界互动,成为国家间现代史上不争的事实。在广泛的地理空间内,世界政治局势由此演化成为地理、民族、种族、宗教和许多其他因素集中交织和相互作用的体现。世界局势甚至成为一端是地方和社群,怀揣着强烈的共同体自我意识和“我们与他们”的心态;另一端则是世界和世界主义,秉持着在促进个人取得卓越和最高成就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地吸纳或包容地方文化的认知。显然,矛盾的个体和共同体整合在了一起,进而消解了政治上的紧张,传达出了乐观的一面。但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其间也不乏因地理环境而引发的民族、种族乃至国家冲突等。无论怎样,在近现代历史中,地理环境与世界政治局势的交织显而易见。

人文地理是一项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内容,经济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毕竟,经济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地理空间则是成就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保障。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紧密关联。尤其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彰显出一定的地理位置或地理分布性,以及基于地理环境与世界其他地区或国家形成的组织关联性和结构共振性。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似乎对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与自身拥有的地理环境优势之间的关系始终持有一定的信心。从最早的历史到21世纪的今天,每个征服者以及每个遭到外敌威胁和侵略的民族或人民,都或多或少注意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重大性;每个想要走出自身空间囹圄而向着纵深发展的民族或人民,地理环境对其具有的价值和作用仍是历久弥新。进入新的时空,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个民族的力量似乎越来越仰仗于这个民族与地理空间的联结关系或联结程度。超越物理边界,避免成为狭隘空间概念的囚徒,增强“空间感”,依然是国家走出自我阈限的重要一环。激发地理因素在沟通经济交往与发展上的价值和作用依然具有很强的深意。

作为一种静态的内容,地理环境因素无疑为整体的经济生活提供指向,成为一种能够左右经济行动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地理因素也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在覆盖范围和前景上更加全球化。从某种角度看,全球化突出了综合人类和地理环境(物理领域)看待现象整体,尤其是经济现象整体的事实,彰显出了一种发展的“空间感”,或者说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发展上的“大领土”性,最终推助了某种世界性经济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文地理对世界性经济的促成与世界性经济的人文地理性塑造,无疑是一种并生的双螺旋式内容。地理的经济化与经济的地理化,正在以一种不可割舍的辩证关联持续推进着。与此相应,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空间组织的关系亦日益充分,地理环境因素与全球经济运作的关系变得更为直接和紧密。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下,对一个地区或国家而言,良好的区位决策变得日益重要而紧迫。区位决策一方面反映了相关主体的经济发展行动,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了地理空间具有的深层意义。由此可以认为,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①陆林主编:《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2页。。

鉴于如上所述,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体现,二者之间是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推进而优化的,也是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而加深的,具有极强的辩证性。人文地理对世界性经济的助力,以及世界性经济的发展对人文地理活力的激发,或者地方、国家与世界性经济的交织,皆一并彰显了人文地理的调控机理(即,人地系统模式、人地系统动态演变规律,以及人地系统能量物质转换机制等)在新时代中饱含的深意。

(二)人文地理与经济交织:跨国经济走廊构建机理

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一个国家的大战略主要就是确立起地缘经济连接带,进而明确全球经济力量将在何处或将以何种方式相连接的问题,以达到减少经济损失和增加经济收益的效果。毕竟,“高人一筹的力量和准备才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②【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大国海权》 ,熊显华编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108页。。

跨国经济走廊,作为连接两个或以上国家的地缘经济连接带,就是能够达到此番效果的路径之一。

1.跨国经济走廊的衍生性

自有国家之日起,尤其在民族国家普遍建立后,国家就会跨越本国地理边界进而与其他国家产生经济交往互动。比如,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是经典注脚。进入现代化过程中,为更好达到经济繁荣效果,国家同样跨越了本国地理边界,进而与其他国家产生了合作发展的联动性及相依性。其间,地理空间在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发展上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选项。经济国际化进而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地区、国家的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也正是因为地区、国家的联手,反过来倒逼国际经济走向创新增长。即便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今天,在人文地理上寻求突破,依然是地区、国家走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地理空间上寻求发展突破,仍然具有难以比拟的价值和意义。

确实,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国家间相互依赖的逐渐增强,地理空间在经济发展中演化出了特别的意义。由于相互依赖关系的形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已不再完全是与行政界线相一致的内容,而是超出了行政界线、成为与地区外或本国外其他生产者共享地理空间的现实存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显然因地理环境而扩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亦能助推地理空间的优化。比如,地理空间至少会因为增添经济元素而变得活泛。在此,经济发展与地理空间之间显然交织共存、密不可分,彰显出深刻而持久的联动性。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地理空间无疑正在参与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正在驱动着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深刻现实。基于地理空间,能够说明当今时代的全球经济并非是在泡沫中发生和发展的事实。

跨国经济走廊,作为一种将不同国家在地理空间上联结起来的模式,本身就彰显了空间、方位与经济过程之间的互构性,或者说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组织模式,其在本质上牵涉到空间突破的现实问题,能够为当前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综合、更系统的切入维度。毕竟,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多模式性,并已发展成需借助多种路径来支撑的系统性构成。而跨国经济走廊,毫无疑问地是因应这一情形而滋生的产物。

在组织构成上,跨国经济走廊某种程度上是国家间在地理空间上经济行为的集合构成,彰显了国家作为经济行为体在相互间是如何以及为什么按照一定方式在特定地理空间上开展经济活动的逻辑。跨国经济走廊推动了不同国家经济体的集体互动,进而造就出了与世界性经济密切关联的深刻现实。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国家间需要维持安定的发展局面,以经济为重心的跨国经济走廊构建,在促成国家间达成和解或实现和睦共处上,或者在发展空间的开拓上以及国际权力分配上仍占一席之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日益成为国家内部发展的需要,也成为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事项。

总之,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是基于历史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具有一定的渊源性及衍生性。其在属性构成上,既是历时性的,又是共时性的;既是水到渠成的,又是由形式逻辑支配的。

2.跨国经济走廊的意义

曾有联合国相关规划专家认为跨国经济走廊是展示国家间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新地理空间,其旨在开辟一种新型的多中心地理场域及新区域来促进发展和投资。就当前遍布全球的跨国经济走廊而言,由于存在多样特征和多重功能,似乎很难追求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至少我们可以认为跨国经济走廊是国家间基于特定走廊形态而实现的一种跨境经济合作①孙灿:《理解跨国经济走廊:一项研究议程》,《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2年第10期,第89页。,其在本质上是国家间从地理空间分布上来执行的经济行动,甚至也是人类对非空间性或强调抽象和简化模型的主流经济学的超越。如果说,“文艺复兴以后,科学越来越倾向于量化因果关系,倾向于给每一个结果指认一个原因”②【加】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著:《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麦克卢汉序言,第25页。,那么,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便是国家间为经济合作纵深发展而指认的原因。

从线性角度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以物易物、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和工业化过渡,最后向大规模消费支出过渡的历史阶段。而其间的大规模消费支出阶段的到来,则意味着需要更高层次的支撑系统,对地理空间的占有或拓展就是能达到此番效果的因素之一。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跨国经济走廊,作为国家间相互联结以推动财富在地理空间上如何分配及怎样分配的一种存在形式,某种意义上已暗含了能够支撑大规模消费支出发生和发展的可能及必然。并且,在现实中,经济财富是通过空间覆盖进而对人类生活状况发挥作用的,由此,经济财富也会因为地理空间的覆盖,集中度进一步加强。然而,又不得不承认,经济发展的单线性也可能被视为是不切实际的。跨国经济走廊,由于联结了不同国家,且基于人文地理具备了多元性,某种意义上能够破除此番单线性,进而为世界性经济的总体性发展或整合性推进提供有力支撑。毕竟,由于跨国经济走廊是国家间基于地理空间而进行的经济合作,因而较易形成线性发展关联区,进而强化着国家间生产及社会再生产的相依和发展。

从理论概念上看,跨国经济走廊由于跨越了国家实体化的边界,实现了地理上的连片整合,因此具备了一定的可指认物理性空间,突破了国家政治意义上的边界。在这样的情形下,跨国经济走廊实际上是一种世界系统,是一种将核心和外围链接在一起的方法论,彰显了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包括不同国家经济之间的所有不同互动③Economic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 Definition & Examples | StudySmarter,同时也在扩大的地理空间中混合了来自不同背景和地区的人员。

在新的时空背景下,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还彰显了国际地缘政治的新一轮大变局。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对世界地理意义的重新认识。地表亦不再是人世间政治冲突的场所,而是地区或国家间开展经济往来的重地。基于人文地理而构建的跨国经济走廊,极大地推动了从本地到超越本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跨越,延伸了不同国度人们之间的社会关切,甚至造就了没有什么地方能是世界的边界,向前续飞的机会永远能把飞行延长的理想憧憬。

总体上,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跨国经济走廊显然是一种进化型区位经济发展和建构的集中体现,彰显了经济发展的跨区域或跨国家发展的特质模式和过程,以及当今国家间经济共享在地理空间上如何及为什么可能的情形。

3.跨国经济走廊的文化性

跨国经济走廊是跨越国家间地理边界的经济合作形式,本身就因为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具备了某种人文性或文化性。在跨国经济走廊内部,经济性与人文性或文化性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或者说经济性与人文性或文化性本身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

当前,比较有趣的是,就一个国家的经济决策来看,在哪里拓展市场或发展什么,反映的不完全是需求,更是文化引发的偏好抉择。在这一动力驱使下的跨国经济走廊构建及运营,显然包含了文化取向。或者说,跨国经济走廊更容易在具有文化渊源的地方形成。相邻国家或具有经济合作的国家之间设若具有一定的共享文化,对跨国经济走廊构建无疑更具直接性及便利性。可以认为,跨国经济走廊,正是以各种复杂的方式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从而破除了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是一种单独的东西的信念。跨国经济走廊是多元的,并不受单一方式的支配①A SHORT DEFINITION FOR ECONOMIC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 - Human Geography - Research Guides at Dartmouth College。

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彰显了国际地缘政治的新一轮大变局。图/中新社

顾名思义,人文地理,也称为文化地理,是有人的因素参与其间的存在,囊括了各地或各国许多文化层面的内容(具体而言,人文地理所涉及的主要文化现象,如语言、宗教、不同的经济和政府结构、艺术、音乐及其他方面)。加之,由于不同地区或国度的人们的不断流动,并最终导致这些文化与它们起源的空间和地方以及它们随后传播到的空间和地点联系起来。由于人们的流动,也由此能够解释人们的生活空间是如何或为什么可能的必然现实,同时也能够说明某种文化景观是如何或怎样生成的结论。跨国经济走廊,作为能够反映这一切的内容,本身就促成了跨国文化景观的产生,因为它使特定的文化能够轻松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将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物理环境联系在了一起①Human Geography,An Overview of Human Geography,Human Geography - an Overview (Cultural Geography) (thoughtco.com),https://www.thoughtco.com/amanda-briney-1433400。基于人文地理,跨国经济走廊显然具备了天然的生长因素,同时也在促成文化景观的生成上大有裨益。反过来,人文景观的生成和发展,最终能够为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增添来自文化因素的魅力。

因为人文地理,跨国经济走廊具备了人文性或文化性,或者说,基于跨国经济走廊,某种人文性或文化性得以强化。对此,如果比较文化、权力和经济的扩张趋势对地缘政治预测的意义,就会发现,比起政治和经济趋势,文化趋势受更强大的本能引导②【美】多尔帕伦著:《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方旭、张培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 第87-88页。。文化作为最具活力的空间征服力量,无疑是用于成功扩张的“生物正确的”地缘政治路标。并且,文化的东西不管渗透到何处,都会创造出国家间生存空间的直接或潜在范围。但是,比起权力或商业,文化进入异域空间的速度要慢得多。这是因为文化是否成功实现自身目标,完全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扎根在“生物学上”的适宜空间或土壤中。毕竟,文化所追求的是某种永久性的扎根。

历史上,尽管高山、深涧及海洋分隔了国家间的地理环境,但是却没有束缚住国家间的交互往来。一直以来,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总在从不那么僵化的边界安排中获益。作为贯穿在人类史进程中的人文地理本身,不再仅是国际贸易的媒介,而更是通往文明互鉴的通衢。基于此,当今国家的影响越来越不是止于自身边界的内容,更是能够辐射全球的存在。可以认为,如果没有人文地理,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想象的。二者之间,如同双螺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依,互通有无。而其间的人文性或文化性,则是贯穿于始终的重要纽带。

总之,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一直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成财富在地理空间中形成和凝聚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化性并推动了更多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正是因为文化因素,跨国经济走廊本身是自足的。行动于其间的各主体,是依从文化来规约行为的。同样,也正是因为文化因素本身,跨国经济走廊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了为什么是这样的约定而不是那样的约定,是什么在支配着这种或那种约定而不是其他什么在支配的内在机理。

4.跨国经济走廊的复合功能性

跨国经济走廊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具备复合功能性。这是当今国家发展进程中大战略本身应该具有的范畴,也是当今人类社会有限资源走向发展突破的关键。

某种意义上,尽管跨国经济走廊是基于人文地理建构的,但是,人文地理的价值却不在于人文地理本身,而在于其具备沟通能力。这样,基于人文地理建构的跨国经济走廊,不过是连接不同国家、地区或城市与其他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交通媒介系统,并对新世界空间体系类型达到塑造的效果。在价值上,跨国经济走廊是跨国城市的主要通道,还充当着全球、国家和地区系统的主要接口,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理连接①孙灿:《理解跨国经济走廊:一项研究议程》,《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2年第10期,第89-90页。,能够对地点和空间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形成补充,对国家间经济生活组织的空间尺度、扩散和地方的相互联系进行塑造,最终确立起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经济模式,以及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②Economic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 Definition & Examples | StudySmarter。

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某种意义上是对经济发展瓶颈的回应。一切诚如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表示的那样,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能够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效果。比如,西方国家就将制造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在那里工人的工资可以更低③Economic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 Definition & Examples | StudySmarter。或者说,通过跨国经济走廊可以(有时为了保持预期利润必须)将劳动力外包到更便宜、资源更多的市场。借助跨国经济走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显然不是完全依赖国内消费或市场的,而恰恰是在争取或占有国际经济资源的情况下来获得发展和推进的。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本质上是破除国家经济发展瓶颈的密钥。

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容易凝聚起国家间的商品依赖关系,进而促使资源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或从外围流向核心。重要的是,走廊内的国家间将从商品及其依赖关系中受益,尤其是出口商品的国家能够依赖商品出口来创造财富,因为其可以利用更便宜的资源。基于此,似乎可以认为,商品和服务市场是在人文地理上创造和改变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对生产地和销售地的创造性影响也是明显的。作为体现人文地理性的跨国经济走廊显然促成了经济活动的变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国际关系中人文地理因素的内在性,进而强化了人文地理环境对当代经济活动影响的现实性。

与此相应,全球化尽管加深了国家间的利益关联,但也引发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世界性危机。而跨国经济走廊,则能够一定程度地缓解全球化过程中的负面问题。这是因为跨国经济走廊是一种以科学态度建立起来的符合人地关系实际的科学人地观载体。相较于全球化的盲目或自发性而言,跨国经济走廊更具某种可控性,至少相关经济主体或国家可以采取一定举措或拟定一定的制度来管控风险,从而避免公害的滋生和泛滥。

总体上,跨国经济走廊的复合功能性,极大地呈现出了当今国家间的经济系统和实践是如何发展以及为什么发展的现实性,其在推动国家间走向合作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点及问题,对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给予了强力支撑。

三、跨国经济走廊构建实验

(一)空间性

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地域活动,而经济地域活动所进行的是物质资料生产。如果没有各类经济地域活动,其他活动便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延续,其间必须首先满足衣食住的需要。所以,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本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地域活动。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活与生产需要,人类必须不断扩大生产活动空间,扩大地域活动范围,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如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④张文奎编著:《人文地理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91页。。于是,顺理成章的是,地理空间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所在地”,无论是国际贸易、工业区位还是许多其他现象,皆无不与此关联。于此,人类进行的经济活动是有一定空间秩序的①A SHORT DEFINITION FOR ECONOMIC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 - Human Geography - Research Guides at Dartmouth College。

从本质上看,跨国经济走廊具有某种地方属性——区位、位置、方向、距离等地理区域性,以及和这些属性有关的经济形态分布及经济发展移动。而这种地方属性本身(地域、地方)就是一种空间性内容,是地球表面上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但跨国经济走廊,作为一种“空间”概念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空间”,也不完全等同于纯粹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和具体地点相比,跨国经济走廊作为一种空间,“是一个更加抽象的术语,但同时又和地点相关”②【英】特希·兰塔能著:《媒介与全球化》,章宏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64页。。 跨国经济走廊作为一种空间,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个“自然”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个地方、一片区域,而更是一种社会建构或社会关系的体现。一切诚如奥古斯特·洛施(August Lösch)在其代表作《区位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后记中以精辟话语解释的那样:“空间使特定成为可能,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开”③Towards a Developmental Turn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Ron Martin & Peter Sunley,Pages 712-732 | Received 07 Mar 2013, Accepted 22 Feb 2014, Published online: 13 May 2014,Full article: Towards a Developmental Turn i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tandfonline.com),并促使其间的各主体通过空间产生联系,在空间中组成社会或共同体,最终以一体化经济网络角色促进全球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跨国经济走廊营造的空间还是一种重要的地缘政治内容,展示了国家的规模与实力之间的联系。这样,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而不仅仅是政治力量的来源。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和运营,就是人为利用空间、掌握空间、使空间处于控制下的体现。因此,空间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人只能以反作用力才能控制这种力量。此外,衡量空间的权力大小,应根据掌握空间所需的努力程度④【美】多尔帕伦著:《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方旭、张培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 第58页。。因此,“空间远远超越自然地理概念。空间是视野和计划。空间作为民族扩张的框架,不仅决定民族的身体演化,还决定民族的精神状态。人的世界观取决于他居住的空间;他的比例感随空间而增减”⑤【美】多尔帕伦著:《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方旭、张培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 第59页。。与此相关,空间还是延伸的同义词,是无形、无限制增长的代名词,甚至是无边且不可触摸的“精神事物”⑥【美】多尔帕伦著:《地缘政治学的世界——行动中的地缘政治学》,方旭、张培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第1版, 第58页。。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跨国经济走廊具有的空间性尤为别具一格。特别是互联网普及导致的信息和知识传递时空阻碍性的大幅度减低,“空间”一词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信息基础设施到达的地方,信息和知识的可获得性趋同,空间距离摩擦定律一定程度上失去作用。这种历史性的变化极大促进了经济、文化、消费等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信息化的结果,是世界正在缩小的现实。或者说,信息技术进步改变了地理学中的空间概念,也对人文地理的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地——人们不再萎缩于一隅,而是跨越了有形的空间,交互往来。信息技术的进步显然影响了空间临近性和区位的具体含义,也影响了有效空间组织的具体操作,甚至也决定了对克服空间距离的能力大小的衡量。总体上,信息技术进步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使曾遥远的地方可能不再遥远,特别是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降低了空间距离的摩擦力,导致时空压缩或时空汇聚⑦顾朝林、于涛方、李平编著:《人文地理学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8页。。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的流动性和模仿而导致的相似景观,出现了“无地方性”的发展格局。加之,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生活空间节奏,人们“不再仅仅关注一个国家,而是会关注不同国家的许多地方”①【英】特希·兰塔能著:《媒介与全球化》,章宏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73页。。

确实,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使不同国家、地区及城市等联系在了一起,也使不同地方的人们走在了一起,进而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显而易见,基于跨国经济走廊,既扩展了发展的广度问题,又解决了前后线性关联的发展问题。比如,在走廊中,经营好的行业得益于同一地点的其他行业,本地化的行业知识溢出对域外其他行业的生产力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显然并非在孤立地生产本土经济利益,而更是在加速经济发展从狭窄的民族实体向广阔无缝的跨地区实体转变,从追求本地经济向融入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转变。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揭示了区域经济随空间变化而呈现出的发展模式,彰显了经济发展变化受空间力量驱动的国际现实。

进入现代社会,为使经济发展更具规模性,经济参与者往往更容易借助经济发展逻辑来形成空间决策,并创造出属于自身的标志性地理。这样,生存空间就不是不可触的,也不是浮士德式灵魂的宇宙心智的居所,而是可量化的内容。空间因此被赋予重要地位。毕竟,空间尤其是大空间更容易消解或缓和发展紧张。

与此相应,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正在加速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资源配置与地理空间的相得益彰,或者资源配置对地理空间的依赖,以及相应的区域经济空间的形成和变化,正在说明当前的人类发展不是就发展论发展的问题,而是在新的国际劳动大分工背景下,国家间跨越本土边界的产业联手正在成为新现实。尤其是规模异质性产业,正在通过与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分布,而生产力的分布反过来又对规模异质性产业形成反馈。由此,产业动态与地理空间之间交织并存。地理空间的变化是由特定的经济产业变化来决定的,而经济产业的变化又是地理空间变化带来的新机遇。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由它们在空间或非空间方面的相互距离来界定。主体的选择过程不断重塑着经济体系的各个地理分类层次②Industrial Dyna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Marco Capasso, Erik Stam & Elena Cefis, Pages 5-9 | Received 01 Jul 2014, Accepted 01 Oct 2014, Published online: 17 Dec 2014, Full article: Industrial Dynamic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tandfonline.com)。与此相应,因为新的国际分工下的产业合作,跨国经济走廊沿线的国家被整合在一起,催生出某种“共同体”性,进而唤起一种温暖、积极的感觉,身居其间包括个人在内的主体进而找到自身的位置。毕竟,“人之所以为人,就是生活在一个由充满意义的地点构成的世界,拥有并认识自己的位置”③【英】特希·兰塔能著:《媒介与全球化》,章宏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62页。。

总之,跨国经济走廊是一种大空间格局的塑造(包括了空间范围、空间关系、空间结构、空间变化等类型要素),彰显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广度和远景。跨国经济走廊也是一种“运动中的地理学”,呈现出了世界经济关系空间网络和空间集聚形式的组成。

(二)集群性

在人类历史上,工业区或类似聚集区的地理集中已存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了。步入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发展的现实需要及客观趋势使然,历史上类似集聚区的地理集中或某种集群性(或集聚性)格局得以进一步重申。

地理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越来越能使国家间的某些机会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图/中新社

跨国经济走廊,作为直接依存于地理空间的一种内容,能够最直接地体现出国家间在经济发展上的空间集聚性。基于空间集聚,可以培养集体共享,或信息资源整合,进而催生创新发展的可能或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编码的知识,或者说,隐性的知识(即难以量化或记录的隐性知识)可以很容易地交换,从而降低交易成本①Developing Analytical Skills in Economic Geography: Portuguese Clusters and Their Export Potential,Ronald V.Kalafsky & Mikhail Samarin,Pages 183-194 | Received 12 Dec 2019, Accepted 29 Jul 2020, Published online: 13 Aug 2020,Full article: Developing Analytical Skills in Economic Geography:Portuguese Clusters and Their Export Potential (tandfonline.com),进而强化空间上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聚。在空间集聚过程中,集聚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中间商品的供求和交通成本等。其中,劳动力的可移动性和交通成本是决定空间集聚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的可移动性越大,集聚的力量就越大;交通成本越低,空间集聚的力量就越大。

确实,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将沿途不同的国家凝聚在了一起,推动了资金、技术及人才等要素在特定地理区域的集聚,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动力的塑造和整合。同时,借助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还能使各地区具有的异质性,如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制度方案等差异得以消解。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可以认为,国家或地区是复数,经济贸易不过是单数罢了。

从产业层面看,经济贸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上。通过搭建跨国经济走廊,不仅来自于不同地区或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整合,而且也较易在走廊内(或规定的地理区域)内出现相似或相关的行业集团,并且,相互关联的行业及邻近的供应商和其他商业服务也由此得到集群式的推进,甚至实现增长式的突破。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从理论层面看,在跨国经济走廊背景下,不同国度或地区的人们旨在从事共同的经济活动,并由此发展出一种关系意识。这些关系意识,既是对既有空间结构的依赖,又是对共同的行动和原则服从的结果。这是因为,基于跨国经济走廊,国家间的组织、技术、制度和社会习惯等产生了更多的一致性,甚至也较容易地在彼此间形成共享的制度和规则体系。这样,某种规范性意义上的集聚便顺理成章地在无形之中问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间外贸的空间变得更近了,产业集群的国际化也成为真正的事件。尤其当这些聚集地的商品或服务有更广泛的市场时,情况更是如此。加之,随着共享发展新时代的来临,各种要素跨越地理空间不断流动,知识、技术、资金等不断嵌入其他国家之中,进而加速形成了集聚效应。

借助跨国经济走廊能够打造一定的产业集群,但是,产业集群不一定是对一个地区经济活动多样性的威胁。毕竟,地区多样性与同一地区专业化行业数量之间呈正相关。不同地区的产业构成差异不仅取决于不同地区进入者的不同构成,还取决于影响这些进入者表现出的不同选择模式。与此相关,尽管集群的直接或潜在好处很有吸引力,但并非所有的集群都意味着一定成功。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集群会扼杀创新和区域内部急需的变革,从而影响发展。因此,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集群变得很有必要。对此,有研究指出,尽管全球经济变化迅速,但最成功的聚集地仍然是吸引产业和人力资本的“粘性”地区①Developing Analytical Skills in Economic Geography: Portuguese Clusters and Their Export Potential,Ronald V.Kalafsky & Mikhail Samarin,Pages 183-194 | Received 12 Dec 2019, Accepted 29 Jul 2020, Published online: 13 Aug 2020,Full article: Developing Analytical Skills in Economic Geography:Portuguese Clusters and Their Export Potential (tandfonline.com)。并且,基于地理空间的聚集并非静态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由于许多因素变化而演变,似乎也会有独特的生命周期②Developing Analytical Skills in Economic Geography: Portuguese Clusters and Their Export Potential,Ronald V.Kalafsky & Mikhail Samarin,Pages 183-194 | Received 12 Dec 2019, Accepted 29 Jul 2020, Published online: 13 Aug 2020,Full article: Developing Analytical Skills in Economic Geography:Portuguese Clusters and Their Export Potential (tandfonline.com)。

总之,地理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要素,越来越能使国家间的某些机会具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能够促成某种特定经济局势的生成和发展,也越来越能够成为支撑国家拓展可能及必要生存范围的重大力量。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说明关于地理空间的决策主导着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活动,反映出了相关决策实体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投资盈利能力的广泛关切,其势必成为各级政策制定者的持续兴趣所在。跨国经济走廊的构建,甚至被看作是决策实体在实际中可执行一连串事项的核心关键。作为一种唯和的人文地理空间,跨国经济走廊无疑能够为群体的自我发展留下相对宽松的边界,最终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生存压力或斗争。但又必须承认,基于地理空间,国家间的经济发展历史尚未完成,唯有时间才能说明最终的结果将会怎样。

猜你喜欢
人文地理跨国走廊
神奇的走廊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0
关中及周边地区仰韶文化人文地理格局
东方考古(2020年0期)2020-11-06 05:34:08
走廊上的时光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20
走廊上
高中人文地理应该怎么学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我的绍兴人文地理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全100卷首批7卷)
艺术评论(2017年2期)2017-03-16 07:32:27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