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琼 李国翠
徐州市中心医院小儿外科 221000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也称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属于小儿先天性骨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疾病〔1〕。长时间会导致患儿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松弛或脱位等现象,对患儿的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影响,同时给患儿家长也增加了心理和经济负担〔2〕。为此,针对临床中已经确诊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需要立刻积极采取手术治疗,进而快速改善肢体短缩、髋关节屈曲等相关异常状况。此外,患儿术后需要搭配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而得到快速康复效果〔3〕。临床中常规护理仅能够满足患儿的基础需要,但辅助康复阶段还有待提高。故此本文提出了术后系统护理训练,在提升患儿的快速康复同时还能增强患儿家属的配合依从性。
以徐州市中心医院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取的85例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纳入标准:①入选患儿通过临床X线或相关影像学检查已经确诊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且均符合临床手术指征〔4〕;②在该院实施髋关节切开复位及石膏固定术;③脱位程度为TonnisⅢ~Ⅳ级;④本次研究内容经患儿家属的同意,并完成了临床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标准:①有较为严重的心脑血管或器官衰竭者;②有认知障碍者;③因其他因素导致的肢体障碍者;④股骨头存在不明显塌陷;⑤中途退出或资料不完善。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7~12岁,平均(9.51±2.67)岁;左侧髋关节脱位30例、右侧髋关节脱位1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12岁,平均(9.41±2.52)岁;左侧髋关节脱位32例、右侧髋关节脱位11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 ①患儿住院后,由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进行细化评估,针对患儿临床表现、情绪状态,联合家属共同制定护理方案,同时融合患儿的家庭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行可行性的护理。②护理人员采取通俗易懂方式为患儿及家属介绍住院的注意事项,包含住院须知和治疗流程等,通过为患儿播放喜爱的动画片等与患儿建立信任感,在降低患儿负面情绪的同时还能提升患儿的配合度。③根据患儿住院前所评估的基础资料,按照患儿的年龄和认知程度,结合家属的面对面沟通及向家属发放宣教手册,为家属讲述患儿治疗方案,并阐述在患儿接受治疗时要让家属清楚训练对康复的重要性,同时让家属监督患儿,并告知其预期目标,让患儿在家属的陪同下完成。④引导患儿针对股四头肌肉进行收缩训练,每日2次即可;护理人员引导患儿及家属对髌骨进行推移活动,采取背部拉伸和身体蜷曲姿势,让患儿的腿部肌肉保持绝对的紧绷状态,坚持10 s后缓慢呈现放松,反复进行训练,之后指导家属利用手指轻轻推动髌骨位置,对该位置的肌肉进行放松训练,日常对患儿足踝和髋关节进行按摩;引导患儿自主对踝关节进行肌肉练习,指导患儿将脚背绷紧、屈曲和踝内旋转外侧等主动性训练,持续时间为5 d。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训练。①年龄6~8岁患儿:术后隔天对患儿下肢进行屈曲反复伸缩训练,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并对其进行指导。每天30次,3次/d,持续到患儿双下肢石膏拆除。待完成拆除后让患儿在病床上进行简单的爬行、坐立等动作,同时护理人员要引导家属帮助患儿轻柔地完成肢体屈伸和髋关节旋转等训练动作。②年龄9~10岁患儿:待患儿石膏外固定3 d后,对患儿进行石膏固定期间康复训练,具体方式与年龄6~8岁的患儿操作手段相同,不同为3 d后进行双下肢的皮牵引操作,帮助患儿股四头肌的收缩能力训练。每天50次,每天3次。护理人员帮助患儿采取仰卧姿势或坐起姿势,通过手臂对双足进行反复碰触,20 min/次,3次/d。护理人员要注意患儿在双下肢皮牵引的位置训练时从外展逐渐扩展到内收到正常范围。术后1 w患儿继续在床上进行髋关节屈伸及各个方向的活动训练,护理人员要叮嘱患儿家属在3个月内不能负重,若3个月后患儿的股骨头恢复良好,其股骨和髌骨处的愈合效果较佳,可指导患儿练习行走。③年龄11~12岁患儿:术后2 d患儿患肢可进行股骨踝上牵引,让患儿的双足进行背伸扩展训练,完成拆线后,对患儿的健侧肢体进行牵引训练,患儿的髋部位置佩戴弹性的骨盆兜,对髋关节的主动功能采取系统训练。在患儿病床上的床尾中间系上弹力绷带,让患儿双手拉住绷带,确保上身伸直,并开始进行仰卧训练,训练前护理人员要通过温柔手法对患儿进行1次髋关节被动屈伸训练。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告知患儿家属要持续佩戴骨盆兜,并鼓励家属指导患儿完成坐立活动,患儿术后3个月要进行复查检查若股骨头恢复较好,且切口愈合处没问题,可在家属的帮助下完成下行走或站立等训练,在患儿的身体耐受程度内,若出现轻微痛感要立刻停止。
1.3.1运动功能 由责任护士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详细调查,并由护理人员代其填写该量表,采取肢体运动功能量表〔5〕(FMA)评估,该量表总分为100分,分数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佳。Cronbach α系数为0.927。
1.3.2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含骨筋膜室综合征、化脓性皮炎、关节僵硬及失用性骨质疏松、压力性损伤〔6〕。
1.3.3患儿家属满意度 以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分析,具体评估内容为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服务及时性、管理规范性及综合素质,评分0~20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家属的满意度越高〔7〕。
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FMA评分情况对比分)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对比分)
近些年来,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该疾病的发病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发病率通常控制在1.5%~8.2%,该疾病为临床小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四肢畸形疾病〔7-8〕。现如今,该疾病发病因素还没有完全了解,大多认为发病机制与遗传或宫内发育影响存在直接联系〔9〕。临床中不同程度上的髋臼结构的异常,无法将股骨头进行较好的包裹,进而形成了股骨头后上方形成脱位现象,造成股骨头、关节囊等结构发育异常,对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也产生了严重影响〔10〕。为此,在针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还是需要早期积极进行治疗;对年龄相对较大的患儿(>8岁)需要在完成手术后进行术后肢体训练。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面对护理人员的配合度较低,为此导致患儿的训练效果不理想,此外,针对这类患儿找到合适的护理对策显得尤为重要〔11〕。以往临床常规护理仅仅是针对患儿采取健康宣教,针对家属也是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但在训练恢复中引导得不够全面,导致无法形成满意目标。本文提出了术后针对性护理训练,在面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取不同的训练,同时加强了与患儿及家属间的沟通,告知患儿家属该疾病的形成原因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让患儿家属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做好训练动作,并指导患儿认真配合训练。肢体系统化的训练可帮助患儿快速恢复,并制定针对性的目标〔12〕。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FMA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低于观察组。观察组提出的术后系统护理训练能够有效提升患儿的配合度,并通过与家属间的沟通交流,可增强护患之间的信任感,与患儿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护理人员的工作推进会顺利很多〔13〕。护理人员面对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患儿,可通过语言沟通,让患儿明白尽快地接受康复训练对未来身体恢复得作用,让患儿学会接受,同时与家属沟通,让家属在患儿术后出院也要其监督患儿的训练情况,针对不标准或不合格的动作要及时进行纠正〔14〕。术后针对性护理训练方式主要的一点是建立在与患儿平等关系上,同时与患儿家属也属于平等关系,不会让家属感受到有压力和情绪变化,并鼓励家属一同参与到制定护理流程中,让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的康复着想,同时为其讲述疾病的原因、情感及社会支持对患儿康复训练依从性的重要性,最后形成良好护患关系,进而间接改善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15〕。
综上,针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患儿采取术后针对性护理训练,可有效提升患儿运动功能恢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