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跃东(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南京 210088)
心理障碍总是表现为述情障碍,当人们的内心无法用语言或其他艺术形式表达的时候,就会通过行为,通过症状来表达。孩子天生有很强的表达欲和自主性,他在亲子关系中是得到了保护还是压制,孩子是否愿意和家长说更多,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质量。小学高年级学生时常觉得自己是个大孩子了,要去探索家庭以外的世界,家长了解孩子的渠道变少了,但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还是会想重回家长的臂弯,退行成孩子。这时父母如果不了解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就很难提供恰当的帮助。无论孩子的行为是需要训导还是安抚,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用言语和非言语表达自己,让家长有机会了解孩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1.增进学生和父母彼此了解,讨论眼中家人的形象是怎么形成的。
2.帮助父母放下焦虑,去感应孩子发出的信号,启发他们和青春期前期的孩子发展出新的交往方式,使关系更亲近。
3.促进父母理解孩子是如何对待亲子关系,尝试思考孩子在家庭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和压力。
15 位五年级学生及他们的父母
一课时
家长一组,孩子一组,分别围成圆圈坐下来,保持距离,保证两组不会听到彼此的讨论声。
教师首先请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最爱的食物、偶像、鞋码、优点、缺点,不需要写姓名,然后轮流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写下的内容。鼓励其他人听完有好奇反应和回应。(见图1)
图1 自我介绍
下面是纸笔练习和小组分享。
生1:我没有优点。
师:我刚刚就发现了一个,有人看到了吗?
生2:他刚刚把他的彩笔借给我。
师:这是什么优点?
生2:愿意分享。
家长1:我的缺点是脾气急,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
家长2:我也是。知道不对,但看他做不好我就来火。
师:是的,我们都希望孩子好。那你们是否曾经有管理好愤怒的经验,哪怕是对孩子以外的其他人。其他家长有经验也可以分享。
家长1:在领导面前管理得最好,哈哈。可能那是硬忍,因为他有权力。
家长2:我安慰自己,孩子就是来渡我的,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我想要它什么样就什么样。何况我也不是她理想中父母的样子,她也只能认命。
师:确实这个期待落空的过程有很多无奈和悲伤,与其说认命,不如说是一种接纳孩子,如其所是的态度。因为孩子只有感觉被父母接受和在乎,才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才有力量变得更好。有个成年来访者跟我说,她是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被治愈的。她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被人无条件接纳,竟然来自她的孩子。我们可以向孩子学习的是,认识到我们发自内心地需要一个人,无论他此刻比我强大(比如领导、父母)还是弱小(比如孩子),都要呵护和帮助这个人,不是出于伟大或者被迫讨好,而是出于我需要他跟我合作。
师:接下来把你们小组写的纸张汇总打乱,放到另一个小组的圆圈内,再请大家在你面前的纸张中找到自己的家人,并找家人核对是否正确,然后回到大组进行分享。
家长1:我家孩子挺喜欢吃蛋炒饭的,也喜欢画画,另外,对乐于助人和坚持的优点我可能平常了解得不够。
家长2:我觉得那个更像我孩子的笔迹,前面内容也比较符合,后面的优缺点都是画的,我看不懂,所以当这位女士很坚定地拿走了,我也就怀疑了。
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孩子身上这些优点,也可能是因为对孩子的表达方式我们不理解,其实我们独特的个性决定了我们怎么看待和理解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介绍破冰,让大家熟悉彼此,通过互动达成放松和信任,也启发大家思考自己对家人的了解程度,思考自己眼里的家人是怎么形成的,也许和家人自己认为的并不一样。
师:请大家将你们的座椅散落在房间中作为路障,然后请学生们就地蒙上眼罩在房间里随意走动。家长们加入的方式只能是用一只手搭在自己孩子的肩膀上,走在孩子身后,什么时候加入可以自由选择。听到开始指令后,所有人全程不允许说话,听到结束指令才能脱下眼罩。
然后是亲子体验活动。
师:时间到,现在请家长和孩子讨论一下,这个过程中各自都是怎么想的,是否配合默契。然后我根据观察,着重采访几位家长是怎么决定加入的,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加入是什么感受,加入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家长3:我看他越走越慢,我上去想扶他一下,这样他应该就不那么害怕了。加入之后,感觉他身体放松了,然后我就跟着他,他碰到人的时候会有点退缩,但很快就放松了。
生3:开始觉得很有意思,我就伸手摸索,好像胳膊碰到了一个人的肚子,那个女生叫了一下,我被吓到了,就不敢快走了。妈妈上来之后,我感觉安心多了,又可以前进了。
家长4:我看她快撞到椅子了,就赶紧上去制止她,然后带她去椅子少和人少的地方。只用一只手感觉她好像还是不知道方向,我就用了两只手。
生4:我不知道往哪走,挺害怕的。妈妈一把拉住我肩膀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但心里踏实了。后来她又把双手放在我肩膀上,感觉自己跟方向盘一样,很不舒服。
家长5:我觉得孩子碰到椅子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看中间都堵在一起了,就想去疏通一下交通。
生5:感觉走到人群中间了,往左往右都会撞到人,然后我爸爸扶住我的肩膀,我就知道方向了。后来我感觉有个影子压过来,我其实想用手去碰一下,但我爸爸的手想让我去另一个方向,我不喜欢这个感觉。
家长6:我没去,这也没什么大的危险,这么多大人看着呢。我看他撞到人的时候还笑,觉得他应该还好。
生6:一片漆黑,还是很紧张,手脚都是悬空的,碰到东西反而好点。没爸爸也行,但我刚刚听他们说,还挺想对比一下,爸爸上来又是一种什么体验。
师:有的家长怕孩子伤到别人,有的家长怕孩子被椅子或被人撞到,有的家长为整个活动的效果操心,有的家长怕孩子太胆小、太孤单或者参与不积极。如果孩子的担忧恰好和你们相同,那你们伸出去的手就是他们需要的,也就没什么冲突。但往往孩子有自己更在乎的点,甚至他们就想和人碰撞,或者想站着不动,或者做一些心理建设再出发。父母也是人,有焦虑是必然的,这些焦虑和孩子不同也很正常。那怎样在自己焦虑的同时,还能匹配孩子的需求呢?秘诀就是持续阅读孩子发出的信号。如果孩子看上去很紧张,很害怕,速度变慢了,双手抱胸,拳头紧握,朝你招手了,等等,也许这就是需要你们的信号。等你加入后,你依旧是一个观察者和学习者,你会发现在你的手搭上的瞬间,孩子松弛了,或者没什么变化,或者有扭动或对抗。当你想要为他引领方向的时候,观察他的身体又是什么反应,然后不断地调整你的加入方式。如果把这场探险游戏比作人生,孩子一定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体验人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更多地变成他隐形的后盾。当他遇到挫折,需要你的时候,你在那里,相信他还是会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再出发,即使他的方式在你看来非常不成熟。你尽可能去理解,然后分享你的经历供他参考。当然,如果你的孩子以非常快的方式横冲直撞,那用限制的方式去保护他的安全也是父母的职责。比如孩子某些行为或者重大决策产生的后果和责任不是他能承担的,使用父母权威也很重要。
设计意图:当言语和视觉都被剥夺的时候,非言语信号有时能更加直接地表达需求,父母如果不被自身的焦虑淹没,凭直觉就能感应到孩子的非言语信号。青春期前期的孩子开始慢慢不直接用语言向父母表达需求,尤其是当父母回应过多或过少时,青少年会对依赖父母感到羞耻。他们其实是需要父母的,但不是儿童时期那种需要的方式,因此父母要不断试错,和孩子一起调整并发现一种新的关系方式。这个环节可以帮助父母体验退居幕后同时又更加信任与亲近的亲子关系。
师:请三个家庭组成一个小组,每个成员将你家里包括你在内的家庭成员们想象成某种动物(用动物来代表你和家人),把动物一家人在一起的场景画出来。孩子和父母分别画自己的,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完后,家人之间互换作品,把自己对“每个动物代表谁”的猜测标注在家人的画上。
亲子们一起绘画。
师:每个人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画,比如你画的每个动物有什么特点,他们在一起做什么。我和助教老师会进入小组中和你们一起讨论。
生7:爸爸是猪,比较懒,经常睡觉。妈妈是牛,忙家务比较辛苦。弟弟和我是两只猴子。
生7 妈妈:这是我们一家人在野餐,我画的爸爸是一个在睡觉的熊,姐姐爱美,所以我画了个小白兔捧着一朵花。弟弟是刺猬,在抢果子,比较霸道,所以姐姐背对着他。我把自己画成小恐龙,在给大家准备食物,有时候控制不住脾气。
师:我也注意到,小恐龙一个人在这边忙,挺辛苦地照顾一家人,难免有时候心情差。如果有机会调整一下这张画,你想怎么做。
生7:可以把熊摇醒,然后我可以转过身看着弟弟。
生8 妈妈:我把老公画成老虎,因为他比较大男子主义。我把自己画成兔子,感觉自己还算温和。在孩子的画里,我是近处的这只老虎,爸爸是那只远处的老虎,我挺意外的。
生8: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啊!
师:哦,所以妈妈可能有温和的一面,但也有伤到你的时候,是吗?
生8:她撕过我的作业。
师:妈妈看上去有点难过。
生8 妈妈:有时讲了好几遍都没用,我确实会着急。尤其生了弟弟之后,我管理他写作业的耐心可能更少了,确实做得不好。爸爸忙工作,经常在外地,也不了解孩子,对他也比较凶。
生9:我爸爸是哥斯拉,妈妈是刺猬,奶奶是猫咪。我在最后,是一只鸟。
生9 爸爸:我以为哥斯拉是你妈呢,不是妈妈管你多吗?
生9:但家里还是你说了算啊!
生9 爸爸:这个小人和刺猬在干吗?
生9:这个小人打刺猬,但也会把自己的手扎出血,就像你们俩吵架。
师:你看到他们吵架两败俱伤,一定也不好过吧。
生9:我就飞远一点。
师:这是你现在能想到的办法。
师:不少家长们谈论完孩子的动物园,都惊讶于孩子的观察力,他们往往能敏锐而精准地察觉到家庭氛围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完美的家庭,但及时和孩子沟通,并且尊重孩子对家庭的感受非常重要。夫妻关系的压力也很容易转移到亲子关系上,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这就是一个分不开的系统。直面夫妻问题,调整夫妻关系,孩子的状态也会有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和父母互相了解对方心目中的家庭关系,尤其是父母有机会去倾听和理解孩子是如何体验亲子关系和父母关系的。涉及家庭隐私,小组分享更加安全,也能更加深入,增进亲子关系,也促进父母思考孩子在家庭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和压力。
师:请大家以家庭为单位,把你们的动物园作品粘贴在墙上,供我们所有人参观欣赏。
亲子们展示并参观。
师:接下来请家长一组,孩子一组,每人花5分钟时间写下你现在想对家人说的话,然后回到家后送给家人。再用一句话和其他伙伴分享一下此刻的心情或今天的收获。
家长10:孩子长大了,我要出手慢一点,多看看他需不需要。
家长11:夫妻关系一言难尽,也一直注意不要影响孩子,但真的不太可能!
设计意图:将小组里的成果与收获分享给整个团体,引发更多共鸣和碰撞。主体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做了很多讨论。最后总结部分,家长和学生分开进行。大家都需要一些安静的时间沉淀,有些话想对家人说,而有些反思和感悟更愿意对同龄人表达,也作为和整个团体告别的仪式。
本节课以亲子团体辅导的形式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深度交流,尤其是帮助父母在活动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怎么做更能让孩子愿意和自己说话。从加深认识,识别需要,到描绘家庭关系,从中探索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角色如何转变。帮助家长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焦虑,还是孩子的需要,如何搁置自身的焦虑,读懂孩子表达需要的信号,成为孩子的避难所和安全港湾。
自我介绍并互相认识在家长组的破冰效果不佳,家长们还是有些拘束,这对后面小组分享暴露自己会有些阻碍。可以在第一个环节之前,所有人一起做相似圈或者其他暖身类的活动,由孩子带动他们一起更快地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