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良敏,朱文艺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之一,是中国女性典型的服装代表,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雅,她以独具特色的服饰深受女性朋友喜爱。旗袍以东方艺术审美的文化底蕴,表现出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旗袍作为国服,所承担的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自信,更为主要的是将其如何传承与发展。通过对传统旗袍版型结构的深入剖析,把服装流行中的时尚元素及版型结构运用到现代时尚合体改良旗袍中,赋予旗袍新的内涵,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使用需要,让旗袍真正的走进女性生活中。
旗袍起源于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八旗女子日常所穿的长袍与后世旗袍有一定的血缘关系[1]。其特点是衣身宽松,两侧开衩、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腋下略收、胸围与下摆同宽,连身衣袖,两袖与衣身呈垂直,前后衣身无省,衣长长至脚踝,采用镶嵌多重宽阔的绲边设计,装饰之复杂,工艺之精湛,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巧,才能呈现出如此精美的效果。
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旗袍是指民国旗袍,即在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并形成较稳定形态的女子袍服。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扣[2]、两侧下摆开衩、衣身连袖等特点,展示了中国女性的端庄、柔美和内涵。
民国初期的传统旗袍版型结构比较简单,通常以直身平面裁剪为主,衣身无省、立领、连身倒大袖、右偏襟和两侧下摆开衩等特征。传统旗袍主要采用连身衣身平面结构形式。连身衣袖展开后与衣身垂直,穿起来比较宽松。衣身的腰部采用平直过渡方式。大襟结构采用右衽方式,衣身的盘扣既有实用功能,也有重要的装饰功能,盘扣的类型在整个服装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裙摆两侧开衩。传统的旗袍结构设计忽视了人体的自然曲线,加之开襟式样的设计和领口深度的变化,使得传统的旗袍难以体现人体的美。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代女性个性化的需要,逐渐被新的旗袍式样所替代。
20世纪20年代后期,旗袍受到来自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传统旗袍的款式经过不断的改良,从裁剪方法到结构设计更加注重三维立体设计,改变了传统旗袍中无省的结构设计。与此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让改良后旗袍在腋下不再有很多皱褶,使旗袍的肩部和腋下与人体都非常的贴合。衣身的长短、裙衩的高低以及袖子的长短、领子的高低等方面反复改变,30年代,改良后的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衣身相比传统旗袍更加适合于人体,胸腰部臀部与人体之间的空间被压缩,外部呈现一个光滑的S形曲线。改良旗袍廓型的变化过程,是设计师在功能与审美之间做出选择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时代的鲜明特征。袖子和领子也是改良旗袍设计的亮点。相比传统旗袍,改良后的旗袍袖子变化更加丰富,原来宽大的袖口缩小,袖长逐渐缩短,甚至从长袖、中袖、短袖发展到无袖。无袖设计可以展现女性丰满的身材,为旗袍增添一抹开放和包容。改良旗袍的领型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再到无的全过程[3]。这与袖子的变化相似,同时反映出改良旗袍相对于传统旗袍的丰富变化。
相比传统旗袍而言,改良旗袍的前后衣片更加符合人体的自然站立时需要。通过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的有机结合,使得改良后的旗袍版型更加合体,改良后的旗袍增加了前后腰省、肩线和袖窿省的结构设计,熨烫工艺上通过归拔技艺,进一步将旗袍从平面转为立体。总的来说,改良旗袍在结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改良旗袍采用腋下收省和腰部橄榄省的结构设计,有效解决了女性胸腰差和臀腰差,使得旗袍整体造型更加三维立体;第二,通过前后肩斜角度设置前后衣片肩线,这让旗袍的肩部结构设计更加符合人体的自然曲线;第三,改良旗袍采用装袖、绱袖的结构设计,要求制版师要更注重袖山高、袖山弧线和袖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有效解决传统旗袍腋下面料堆积问题的同时提升了服装穿着的舒适度和美观程度;第四,东方女性肩部通常较窄,通过加入垫肩抬高肩斜线带动着袖窿产生了变化,使得改良旗袍肩部的造型变得更为饱满,对女性的体形起到了很好的修饰作用。
时尚合体改良旗袍版型结构设计应用研究主要是针对现代女性的需求进行的,在传统及改良旗袍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流行趋势设计理念和现代工艺手法,以突出女性的优美曲线和个性特点为目的,提高旗袍的时尚度和舒适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旗袍款式只有不断改良设计,式样上不断创新,在领、袖、腰、开衩等部位打破沉闷和束缚,才能使得旗袍立刻充满设计感和时尚感[4]。
旗袍独具的特色魅力在于它的廓型,直筒式修身裁剪,人体的三围贴身合体显露腰身,修身的设计使得旗袍整体线条流畅、纤细。更加强调了女性的曲线美,修身设计和优美的曲线剪裁,让旗袍更贴合身型,展现女性优美的曲线。流行元素的运用使得时尚合体改良旗袍廓形更加丰富,满足了现代女性对服装的需求,如X廓型旗袍,通过夸张设计旗袍的裙摆,让其裙摆有了更多的设计可变性;不对称下摆设计使得旗袍的廓形更加具有时尚性;鱼尾裙下摆设计使得旗袍玲珑多变,婀娜多姿等等。变化多端的廓型设计让旗袍不再让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限制,在舒适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女性的追捧。
衣领是服装的灵魂,领子的变化微妙,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旗袍的领型经历了从高到低再到无的变化过程。旗袍领型设计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和个人需求,展现出不同风格和气质。传统的旗袍领型多为高领或立领,这种设计突出了女性的娴静和端庄。旗袍领型随着款式的变化,形式也不断地变化,领型的造型能够将东方女性的细腻、精致、端庄等凸显出来,因此领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图1所示,旗袍常见的领型包括:圆领、方领、V型领、凤仙领等。图1(a)(b)(c)的圆领又称“企业领”,衣领从衣身延伸顺着脖子竖立,看起来像背面的小企鹅。圆领实用性广泛,又分为大圆领、中圆领和小圆领。圆领形成的倒三角能起到修饰脸型的效果,脸型圆润饱满的女性比较适合圆领。如图1(d)元宝领的高度与鼻尖平行,高领斜压在下巴两侧,具有很强的修饰脸形的作用。穿这样领子的旗袍,女子时刻保持脖颈挺直,抬高下巴,显现出女子仪态端庄典雅等特点。如图1(e)方领是一种别致的领型。高高的方领,圆中有方,方中带圆,彰显女子庄重大气。方领的前襟几乎没有缝隙,因此显得更加严谨。方领适合脸型小巧精致的女性,特别是瓜子脸型。如图1(f)(g)的翻领又称凤仙领,这种领子分为小翻领和大翻领两种,能很好地衬托脸型,给人以俊丽柔美的感觉。它打破了单层领的局限,增加了头部的立体感,让人端庄又不失风情。如图1(h)水滴领在领口处挖出水滴的形状,露出些许肌肤,别具风情,给人一种华丽、精致的感觉。这种设计通常使用布料或刺绣制成水滴形状,增加了旗袍的装饰效果。无领旗袍的设计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无领旗袍以其简约、大方、自然舒适而备受喜爱,凸显女性独特的气质和颈部线条。
图1 旗袍领型结构
中国文化以右为尊,所以旗袍的开襟一般在右边。旗袍襟型主要有单襟和双襟之分。旗袍单襟的款式很多,以右襟与右侧小片重叠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侧襟、单曲线襟、单前右襟。双襟的款式与单襟相对应,左侧以假襟的形式与右侧对称。旗袍门襟的形态一般与旗袍的其他元素相辅相成,侧襟中直襟是一种比较老式的襟型。它从领口直线划过前胸,延伸到腋下,是旗袍最为简洁的开襟方式之一。直襟从传统中式服装而来,显得庄重、传统。圆襟是从领口斜向右下方向画圆弧,避开胸部,延伸到腋下,是旗袍中最传统的襟型之一。圆襟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显得古典、柔美而传统。再比如清式旗袍,从领口至门襟、下摆设计一气呵成,这样有利于整体和谐。民国旗袍时期的曲线玲珑,襟的形态也相应柔顺起来,变成一条弧线贯穿始终。现代改良旗袍开襟变化更加丰富,从现代实用角度进行设计,把现代使用的隐形拉链运用在旗袍中,一般设置在后中领口及右侧缝腋下处,从外表上只能在后领口处看到拉链头,非常的隐蔽。解决了旗袍的穿脱实用性能,前身的假门襟设计更加自由、丰富,以适应不同女性朋友的穿着要求。
下摆两侧开衩为典型东方特色造型。旗袍通过开衩来满足女性日常行走便利性和美感而设置的开口。开衩可以是前中开、后中开或侧开等不同位置和长度。开衩的高低同时也限定了女性行走幅度范围,合理设计的开衩能够展现女性优雅曲线,并适度露出腿部肌肤,增添一份妩媚和魅力。旗袍开衩的变化也是忽高忽低,使旗袍在严谨、厚重中不失轻盈、灵动。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含蓄与西方性感的拉锯中形成了高度适宜的开衩。一般旗袍开衩高度在膝盖位置上下一个扣位(大约8~10 cm)。改良后的旗袍开衩不仅仅限于两侧开衩,可以在前侧、后中等处设置。
现代旗袍袖子在结构上可分为无袖、装袖和连袖三种基本变化[5]。袖型的变化主要以旗袍的风格来决定它的袖型的结构,可以如图2(a)所示的喇叭袖、如图2(b)所示的郁金香袖、如图2(c)所示的灯笼袖、如图2(d)所示的半袖,以及荷叶袖、马蹄袖等等。喇叭袖上窄下宽,袖口围大于袖肥,呈现喇叭形状。郁金香袖的袖片交叉如倒挂的花瓣,像花瓣一样漂亮优雅。灯笼袖在肩部泡起,袖口收缩,整体袖管呈灯笼形鼓起的袖子。荷叶袖的袖口形状类似荷叶,袖口宽大,具有层层叠叠的波浪感,显得手臂较细。马蹄袖形似马蹄的“袖头”。现在的很多变化的袖型可以都用在现代旗袍中,可以说袖型的设计为现代时尚旗袍的版型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情趣。
图2 旗袍袖型结构
旗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服饰之一,通过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精湛的手工艺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传统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旗袍历经百年洗礼演变,体现了中华民族从封建走向共和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女性服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时尚合体改良旗袍版型结构设计则是在传承旗袍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和个性化需求,打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审美价值的旗袍款式。向人们传达了中国女性的魅力风采,从而让世界了解旗袍,让旗袍走进女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