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马钊
(际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
2023年1月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会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提出“一利五率”经营指标和“一增一稳四提升”总体目标,推动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仓储作为生产供应、物流运转、成本管控和运营效率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引起企业的关注。相对传统批量生产模式,基于多品种多批次单一品种数量少的订单生产模式需要更精细化的仓储管理来提升整体效率。文章将浅析按单生产行业制式服装企业仓储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探讨如何提升仓储管理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盈利水平,同时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以按单生产行业制式服装S企业为例,介绍企业仓储管理现状,对现状中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同类型企业的仓储管理提供参考。
S企业的订单来源于各行业、集团的服装采购项目公开招标,订单内品种多,且每个品种数量不一,号型数据需多批次获得,往往在约定交期所剩时间无多的情况下还无法全部获取,制约了生产计划的下达执行,严重地挤压了正常的生产周期。
S企业每年中标的订单品种与其他年度亦不相同,无法预测提前备料、备货来满足客户需求、减轻生产压力。
由于前段生产准备周期过长,为保交期,产品的发运及时性与准确性就非常重要。仓储是生产供应、物流运转、成本管控和运营效率中的重要一环,好的仓储管理能有效地提升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以及压降两金。
仓库是保管、存储物品的建筑物和场所的总称,可以理解为用来存放货物,包括商品、生产资料、工具或其他财产,及对其数量和价值进行保管的场所或建筑物等设施[1]。可以说,无处不仓库。每一处存放物资的场所,包括办公室、住宅、停车场等都可以看作是仓库。
仓库的功能有:①存储功能;②中转功能,主要包括整合、分发和交叉发运功能;③流通加工功能;④信息功能。
一个仓库通常是由生产作业区、辅助生产区和行政生活区三部分组成。仓库总平面布置的要求有:①适应仓储企业生产流程,有利于企业生产正常运行;②有利于提高仓储经济效益;③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
什么是好的仓储管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管理好仓库,无论是否有先进的物流设备、智能化系统;是随便一个没有仓储管理经验的路人也能快速准确地从仓库中找到需要物资。
综上所述,明白了何为仓库,我们也就能重新认识仓库管理的普适性和重要性。管理好仓库对一个企业的正常运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标准化、运行良好的生产流程对仓储管理影响深刻。以S企业为例,其生产流程如图1,其中有2个控制点缺失,1个流程冗长,从订单接入到最终发货回执收集,流程中有多个节点可以进行优化和改善,正是不合理的流程造成所有的问题都集中爆发在仓库这个内部最终物流节点上。
图1 S 企业生产流程
文章选取S企业承担出入库产成品职能的成品仓库作为研究对象,组织了提升出运效率及提升出运质量的现场头脑风暴研讨会,从出入库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存在问题14条,采用亲和图的形式进行了归类。同时,对成品仓库2023年1月1日至4月1日出入库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2、图3所示。
图2 入库品类时间推移图
图3 出库品类时间推移图
根据入库、出库品类时间推移图,2023前三个月,S企业成品仓库入库种类最高值为675类/天,出库种类最高值为264类/天;入库种类平均值为102类/天,出库种类平均值为31类/天;入库种类最小值为6类/天,出库种类最小值为2类/天。可以看出,该企业成品仓库出入库种类多,单日出入库种类数据波动大,给仓库、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此次收集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两类:①账实不一致;②出货效率低、成本高。
通过头脑风暴和仓库数据分析,找到如下原因:
首先,账实不一致主要分为入库、出库两大块问题,造成账实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缺少定期盘点机制及缺少复盘机制。其次,出货效率低、成本高主要分为货物寻找浪费和货物多批次发运两大类问题。
造成成品仓储管理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汇总归纳为以下七点:①缺少信息化入库手段快速入库;②仓库缺少区域划分及目视化标识;③缺少信息化手段做防呆防错设置;④物品码放无标准,号型及规格标签被遮挡;⑤呆滞成品占用大量仓储空间;⑥库管人员不足,且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⑦发运部门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结合S企业仓储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企业应加强仓库的布局及设备。因为目前服装行业的产品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多规格,所以对仓储区域和搬运设施要求都很高。因此企业应该考虑不同类型产品的统一存放。例如设计组合库位、无障碍搬运物流等。其次,为了提升运输速度以及降低成本等问题,需要提高装卸工具质量与效率。例如利用设备和容器、电动叉车进行货品存取和搬运等[2]。
5.1.1 仓库容量的规划与优化
(1)形成盘库方案,组织协调仓库、财务进行实物盘点。①成立盘库工作小组。对仓库进行分区,每一区对应两人负责,做好盘点标识统一。盘点时对每排货物严格按照从前至后,自上而下的顺序将每排货物都彻底盘查到而无漏盘现象。单排货品盘完立即归位,严禁将整列(竖列)所有货品全部扒出来盘点。②对进行盘库的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培训如何识别产品名称、产品品种、规格型号、整箱数量及识别尾箱,以及初盘复盘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等。③准备好盘点表格,在盘点前一天,仓库将当天已出入库的账目全部录入系统并审核完毕。④由仓库主管填写对应区域的动态出入库数据。⑤初盘结束后,由仓库主管调出系统库存数据与实盘数据进行比照并标识盘点差异项。然后,分区初盘人员相互调换区域对盘点差异项进行核实并在盘点记录表上记录复核数据。⑥所有记录都需责任人签字确认,初盘复盘的数据不允许涂改(如有书写错误必须修改请保证原先数据能辨认并将原数据圈出重新写数据签名日期);每个款号的盘点数据需合计数量,阿拉伯数字书写要工整,抄写盘点表时不允许使用铅笔。
通过盘库,弄清仓库中的物资,先区分哪些是近期发货的,哪些是过一段时间发货的,哪些是呆滞不用的,每一批物资的库龄是多少。
(2)仓库分区及划分库位。如上文提到的,仓库通常是由生产作业区、辅助生产区和行政生活区三部分组成。S企业的成品仓库根据仓库功能划分,分为办公区、周转区、存放区。
当我们通过盘点收集到仓库现有存货的品种、数量等信息后,对近两年内的订单品种也要进行统计分析,按数量、包装规格/堆码规格进行单个库位初步大小的设计。
根据我们收集的包装尺寸大小来看,96%以上包装箱的长是60 cm,现有托盘的大小是1.2 m×1.2 m的面积,再结合仓库的布局、物流和消防要求,确定了按托盘大小来设计库位。
库位的上一级别——区域,它的划分要按照精益管理中的5S现场及目视化的要求来落实[3]。5S中有一个S是“Set in order”——整顿,就是将必要品放于任何人能立刻找到的状态,明确标识,让所有人一目了然。其作用就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寻找时间零化、异常发生即可发现、任何人能明白要求和做法,简而言之就是容易找到、容易取出、容易返还。
整顿的原则有:①使用频繁的物品存放在使用者近旁;②存放的原则(安全/通畅/就近/专项);③物品严禁直接放置在地面上;④每件物品必须有指定的位置和相应的标记;⑤建议物品的存放应当有效,以便能够容易取放(采用IE的动作经济性原则);⑥特殊物品,危险品要在专门场所保管;⑦无法按规定放置的物品,应挂“暂放”标识牌[3]。
仓库作业区域按照整顿的第①②④⑤原则可划分为四类区域:周转区域、出入库频率高的区域、出入库频率一般区域和出入库频率较低区域。根据这四类区域的特点,我们可以将仓库中便于拿放的位置、可以拿放的位置和不便拿放的位置分别对应这四类区域。为便于记忆和标识,我们可以把这四类区域简称为周转区、Ⅰ区、Ⅱ区、Ⅲ区。再结合我们设计的库位,形成各区域内的组合库位。
5.1.2 物料分类、标识
按单生产行业制式服装企业根据市场订单需求生产,往往产品多变,且品种很多、数量不定、规格很多。仓库面积有限,如果按照品种或规格来划分,就会降低空间利用率。物料的分类要结合仓库分区和库位来进行,物料按整零分开,整数的物料放在Ⅲ区,而零数的物料可放在Ⅰ区或Ⅱ区,便于配货和搬运。
物料的存放要保证一位一货,利用标识区分防止配货出错。
物料的标识要保持唯一性,应明确标注品名、号型、数量、入库日期或是目前状态(待检、待发、待复核等)[3]。
在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标识对仓储管理的重要性,“可视化”程度越高则效率越高。应牢记并坚决执行“没有标识不能入库,标识不清也不能入库”的原则。
5.1.3 提高物品存放效率,减少人工操作次数
通过前面的分区定位、分类标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提高物品存放效率的作用。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提高物品存放效率,减少人工操作次数呢?
其一,优化存取货路线。在收发货时,因为有清晰的分区、标识以及存取货原则标准,库管人员可以先规划好收发货路线,使得物流路线最优,消除物流浪费。其二,借助办公软件功能,做好台账的优化,使其便于操作且防呆防错。这一点可以做的工作也很多,根据实际的需求,结合精益思想的指导,设计标准化且灵活实用、好用的表格,能有效地提高操作效率和准确性。
文章后面的内容因仓储课题项目工作还在推进中,项目完成后将在下版论文中体现。
(1)进出货流程优化。(2)仓库账务优化。(3)物料标识管理。(4)部门协同标准化建立。(5)库存机制建设。
此外,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仓储和物流配送效率;加强培训,提升仓储管理人员素质,做好绩效管理,严格岗位考核,保障仓储管理工作质量。
仓储管理提升的实施路径与持续改善的探索总结,本次项目完成了前期调研、规划、确定改善方向和提升实施方案,下一步我们将落实方案,并在试行中去发掘问题不断改进,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管理理念,以求能满足实际仓储管理的各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