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事玉,帅 云,王 娟,丁胜芳,江 惠
(常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湖南常德 415000)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作为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我们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人民舌尖上的安全。”[2]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年前就反复强调这个理念,也在人民至上的执政历程中时刻践行着这个理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加强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稳定和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通知》对基层检测体系建设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3]。农产品在湖南省占据重要位置,省农业农村厅也出台了相应政策。可见,农产品源头检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常德市是农业大市,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源头检测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多年来在常德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常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检测得到长足发展。
常德市农业农村局统筹全市源头检测体系建设。1)注重硬件提质。市级检测中心检测实验室面积2 000 m2以上,配置了气相、液相、气质、液质、原子吸收等检测仪器设备170 余台(套),固定资产1 150 万元。辖区内9 个县市区有8 家检测机构建有检测机构,配备了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其中安乡县还配有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乡镇及涉农街道检测站基本配备速测仪。2)注重能力建设。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畜禽水产品检测中心分别承担种植、养殖检测任务。辖区8 家县市区检测机构,均通过了检验检测机构“双认证”,其通过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级中心已具备10类产品中农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127 项参数的检测能力。安乡县等5 家县市区机构具备种养殖业产品综合检测能力。3)注重人员培优。市级检测人员16 名,其中高级职称3 人,具有研究生学历4 人。各县市区检测机构在岗人员70 多名,乡镇及涉农街道均配备了检测员。各级检测机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结合、“国林网”网络平台与“农业检测”微信号学习结合、技术传帮带和岗位练兵结合、能力验证和检测竞赛结合等形式,全面提升人员能力和技术水平。近三年参加省级全项目能力验证,市级中心均顺利通过。在近两届的全国基层检测技能大比武中,7 名检测人员获得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技能竞赛奖励,其中2 人次获得第五届检测技能大比武湖南赛区一等奖,1 人获得全国技能大比武优秀选手荣誉。4)注重管理提升。强化质量管理,规范抽样制样、仪器分析、数据处理、结果判定、报告出具等全过程,适时开展质量监督。严格开展内审和管理评审,采用基质加标、样品复测、人员比对、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形式加强内部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确保检测结果及时准确。这样,形成了以市级中心为龙头、县级检测机构为骨干、乡镇级检测站和企业自律性检测室为基础的较为完善和健全的农产品源头检测体系。
农产品检测体系的主要职责就是依法开展农产品源头检测。多年来,常德市检测体系坚持以基地生产环节监测为主,兼顾仓储运环节监测为辅,开展源头检测。1)开展例行监测,全面掌握安全状况。落实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每千人1.5 批次的要求,明确监测任务和重点,突出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监测小农散户比例达40%以上。近三年来,市级开展例行监测1.56 万批次,每年农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2022 年省级例行监测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9.0%、100%、100%、99.6%、98.5%,连续20 年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零事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处于全省前列。2)开展专项检测,提前预判风险隐患。根据风险等级,加强专项风险监测,聚焦葡萄、柑橘、茶叶、禽肉禽蛋等优势农产品和风险隐患相对较高的韭菜、豇豆、芹菜、草莓、水产品开展市级专项监测21 次,抽检农产品1 450 批次。将稻谷列为重点品种,开展镉含量专项监测,近三年市中心监测1 820 批次,涉及160 多个乡镇(街道)的1 500 多个生产主体,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稻谷质量安全状况,及时提示质量安全风险点,为粮食闭环监管和防控风险隐患提供了技术支撑。
各级检测部门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积极开展各类监测,严把农产品源头检测关,为常德市农产品连续20年未发生农产品重大安全事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了探头作用[4]。1)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在常德日报、常德融媒、红网常德等主流媒体和市局域网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和工作动态,每年开展“常德农产品质量安全行”、“315”专题活动、“食品安全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日活动,举行“检测机构开放日”活动[5],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专家现场解读、检测流程演示、影视资料播放等多种方式,增强了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信任和理解。2)助力落实主体责任。为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指导农业生产主体开具合格证121.29 万张,带证上市农产品17.90 万t,畅通了农产品上市渠道,为产业健康发展服务,为农产品溯源管理服务。3)发现问题检打联动。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产品和重点参数,在用药高峰期开展监督抽查,近三年抽检1 500多批次。密切配合监管和执法部门,坚持检测服务监管和农业行政执法,及时通报不合格产品信息,迅速跟进处置,发挥检测执法联动的震慑作用。
总而言之,源头检测在解决民众“急难愁盼”体现了其社会价值,发挥了监测效能。
虽然常德市的源头检测取得一些成绩,但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检测也面临着更严峻的现实,还存在一些困境。
随着高质量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节节攀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期望值水涨船高。即使常德市农产品多年来在部省例行监测中合格率能达到98%以上,基本上均高于部省级监测平均合格率。但只要合格率没有实现100%,即使达到99.99%,民众就会担心遇上0.01%不合格率。为此,需要一支技术精湛的检测队伍为人民美好生活从源头把关。
现实情况是:1)没有足额配置源头检测技术力量。按照NY/T 2244-2012《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标准》地市级配备专业技术人员15~25 人。而目前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仅有9 人,远远没有达到行业标准的要求。2)源头检测人才培养不易。农产品源头检测专业性强,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要求高,且专业人员培养周期长,如本科生从入职到能独立担当一面,一般要经过5年工作历练。3)源头检测人才流失严重。为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各级主管部门也采取调剂、招录的方式不断充实源头检测技术人才,但检测人才依然流失严重。分析其原因主要:检测岗位属于最基层的岗位,工作内容具体,流程多,且责任重、压力大,尤其是新的《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检测人员要求越来越高等;同时,对行业内从业人员奖励措施和激励政策少,如检测行业部省级十多年未开展评先评优的活动,源头检测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居于相对弱势,有的检测人才工作一段时间后要么请求异动到其他岗位,要么参加公招,造成源头检测机构依然存在“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现象。
设备设施是检测机构的“武器”。随着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检测方法日新月异,检测设备需要及时添置更新,才能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检测的需要。最近三年,常德市除鼎城区、安乡县、津市市和澧县等农产品检测机构添置了新大型仪器设备外,其他机构新置少。这样导致部分检测机构无法开展新项目,检测能力明显滞后,与部省例行监测的检测项目对标对表,显得势单力薄,跟不上农业高质量发展形势。如市农产品检测中心的主要仪器设备为实施“十二五”期间国家体系建设项目时添置,从初步设计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该中心在2017年认证、考核的农残定量项目有61 种,当时基本能满足部省监测58种农残项目的要求。但比对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GB 2763-2021),可作参数蔬菜水果类仅48种、茶叶25 种、稻谷8 种,其中还包含部分参数不适合作监督抽查的。如果检测项目需和部省监测项目同步,那么需新置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三重四极杆)、液相柱后衍生装置等精密仪器,同时配套更先进、高效的前处理设备,以提高检测机构工作效率。
农产品源头检测对象覆盖面有限。农产品源头检测的主要产品是“三前”环节的农产品,监测重点对象为规模生产基地,对小农散户和产地运输车涉及较少,虽然他们同属于“三前”环节。主要原因有三点:1)小散农户规模小,布局分散,采收期不集中;2)部分基层单位对于小农散户信息的了解不够充分;3)从事源头检测的机构人手不够。如县级检测站,多的5~7个人,除了承担检测工作外,还承担农产品监管、绿色食品管理等工作,少的仅二三个人,完成适量速测还行,要开展定量检测就显得力不从心;乡镇检测站有的多块牌子,一套人马,专门从事源头检测就只1 个人,抽样需要其他非专业同事参与不符合规范。长此以往,农产品的源头检测尤其是定量检测,覆盖面有限的缺陷必然暴露无遗。
源头农产品检测种类覆盖有限。目前源头检测主要关注的是蔬菜、水果、茶叶、稻谷等大宗农产品和优势产业产品,而对玉米、高粱、食用菌、油料、黄豆等作物涉及较少。源头检测作用与为满足全民健康饮食、健康消费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检验检测机构六大要素“人机料法环测”中,人这一要素是最关键的。1)稳住现有源头检测人才。在评先评优和推荐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巾帼红旗手等适当关注源头检测人才;在职称评定上适度倾斜,让源头检测人增强职业自豪感,感受到从事农产品源头检测工作也有盼头、有甜头。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让人才引得进,扎得住。3)实施人才梯度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人才新模式,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结合的模式,以各种现场实践练兵为抓手,以赛促练,充分发挥导学相长的作用,持续源头检测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检测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检测人才自身价值提升。
适度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争取部省项目资金支持,改善检测环境,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充分利用市本级资金,及时实施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整体搬迁,更新、配置扩项需要的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在县市区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对县级、乡街检测站设备设施更新换代。优化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效率,使检测仪器设备能够及时满足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更好地为常德市高质量发展服务。
利用智慧监管平台,摸清生产主体基本情况,包括生产规模、主要作物、集中采收期和投入品使用记录档案等,并结合历年监测情况,科学制定监测工作方案,不断优化监测品种,持续拓展监测参数,按照“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方案,找准高风险监测目标,有的放矢,精准监测、高效监测。同时,全市检测系统按照体系建设中各级检测机构的定位和分工,明确各自重点,充分发挥检测机构资源优势,扎实开展源头检测,为农产品高效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良好的助推器作用,发挥源头监测的良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