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梅,杨子仪,杨江丽
(1.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陕西西安 710130;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要求“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发展“外地经济”模式,建设一批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园区”。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为新时期乡村新业态发展指明方向。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部署。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高度重视新业态发展建设。在《西安市关于促进民宿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 年)》《西安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西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政策文件引领下,西安市农村新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建成了如“秦岭八村”旅游、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番茄智慧谷、稻鱼共养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新业态。
新业态是农产品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组织形式通过组合所呈现的形态。陈文杰等认为农村新业态的特征表现为创新性、开放性、共享性及协调性[1]。杨时云认为新业态是乡村产业主动适应城乡关系重构、科技创新引领、生活方式演变的产物[2]。
梁瑞华认为“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公司+农户+基地”“农业+园区”“农业+旅游”“互联网+农业”“农业+品牌”是新业态的主要经营模式;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创业农业、会展农业和循环农业是新业态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播带货、定制农业等也是新业态的重要形式[3]。巩淼森从产业属性特征角度将这些新业态分为点、线、平面、立体四大类型[4]。
闾海等认为在现有的土地、人口和文化条件下,当前乡村空间应通过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社会生态链和重拾乡村文化自信等规划策略,促使乡村对城市进行价值输出并吸引要素回流[5]。杨时云认为“新业态新模式呈现三产跨界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新特征,能够引领城乡互动融合、消费需求升级,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引擎”[2]。刘越山认为应该“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精端”,跨界配置农业与工业、商贸、文旅、物流、信息等现代产业[6]。
西安市下辖11 个区2 个县,总面积10 752 km2,常住人口1 299.59 万人。其中,周至县、蓝田县、临潼区、长安区、阎良县及高陵区农业占地与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县(市、区)各自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如临潼区的石榴、番茄,周至县的猕猴桃,阎良县的甜瓜,蓝田县的樱桃,长安区的葡萄、樱桃和草莓,高陵区的胡萝卜等。
临潼区番茄(智慧谷)引入现代农业物联网,可对作物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种植环境,如在番茄种苗的生长全过程中智能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温室引进巡检、打药、运输机器人,实现了农业智慧化。与传统育苗方式相比,智慧温室育苗可以缩短5~15 d育苗时间。技术人员通过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节省了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目前,临潼区番茄(智慧谷)已经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番茄制种基地,用种量占全国市场的60%左右。
西安异美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周至县猕猴桃产业为依托,业务涵盖猕猴桃种植、收购、贮藏、销售。公司拥有猕猴桃种植基地、气调冷库、包装分拣车间和全自动双通道智能电子分选生产线,与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作协议,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成功运用“互联网+农业”销售模式。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西安市分公司为鄠邑区城傅村打造“数字乡村+平安乡村+直播”模式,在搭建标准化直播间的同时,为城傅村提供集综合管理、安防监控为一体的乡村治理平台,助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及乡村治理现代化。
西安市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逐步建立“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机制。截至2022年末,已有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154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 000多家、合作社农户数22.71 万户、纳入名录管理系统的家庭农场3 093 个,以及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85 个。“互联网+”助推农产品搭乘电商快车,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临潼区在打造番茄种业标准化生产区和制种示范区的基础上,培育集生产、育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番茄制种企业15家。同时,建有番茄产品展示厅、番茄博物馆等配套项目,推进种业与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功能的整合。临潼区以5 333.33 hm2石榴产业园为依托,在沿山区域建设慢旅游区,推动石榴产业从传统种植模式向“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模式转变,逐渐形成“一产融、二产强、三产优”的产业发展态势。
长安区、高新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稻鱼、稻虾、稻鳖、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可达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收入翻倍的效果。其中,鱼、虾、鸭、鳖可为稻田除虫、松土,促进水稻根系发展;动物粪便和未取食的饲料可用作稻田肥料,使土地肥力充足,达到真正的无公害;在保证水稻产量无明显降低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鱼、虾、鸭、鳖的经济收益,实现了收入翻倍。
1)高新区打造包括上滩村、化丰村、平堰下村等具有不同特色景致的“秦岭八村”项目。2)长安区以唐村、抱龙村、星火村为代表打造民宿集群。3)鄠邑区石井街道打造关中忙罢艺术节,开发农耕体验、农业观光、农家乐民宿等产业;甘亭街道东韩村设立农民画展览馆;还有蔡家坡村的终南剧场、栗峪口村的乡村会客厅、直峪口村的文化艺术中心,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旅游景点。4)蓝田县有华胥镇阿氏村杏花、里峪湾村槐谷生态农业观光园、鹿走沟村休闲农业园区、白鹿原影视城及桐花沟村民宿。5)高陵区有泾渭分明观景台、东张市村观光采摘园、通远村生态农业体验园。6)灞桥区的西张坡村樱桃谷、白鹿原麦草人农业园区、白鹿原秦灞农业园区等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景点。7)临潼区芷硕农业生态产业园开发露营、民宿、汽车营地等项目,发展集采摘、观光、农业体验、文化体验等内容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就传统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及排水等而言,西安市的乡村、城乡接合部的情况与城区有很大差别。1)以农旅消费为特色的村镇,存在公共卫生间数量少、道路和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有滞后性等问题,每逢周末、节假日,堵车、乱停乱放导致交通瘫痪的情况时常发生。2)5G 基站、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诸多“新基建”在某些距离市区较远的农村地区可能尚未开发建设,导致手机信号差、网络掉线、电动车找不到充电桩等情况经常发生。农村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注重科技、效率、体验,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速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时,就会出现超出承载能力、消费者体验感差等问题。
从现有发展来看,西安各区的农村新业态并没有实现所谓“1+2+3=6”或“1×2×3=6”的“第六产业”模式,而是仅处在对原有第一产业进行改进及向二三产业靠拢的起步阶段,如将先进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对农产品的初步加工、通过互联网实现在地销售、利用当地季节性资源或文化遗产吸引游客等。而且,特色产业往往以村为单位,范围较小、承载能力弱、服务单一。由于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提高当地村民收入的机会很少,对外地企业、资金和游客而言选择的余地也小,不利于新业态成规模、持续性发展。
新业态的发展是高新技术、新经营理念、新管理模式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是教科研机构、生产型企业、销售型企业、互联网平台与各级政府、当地村民的协作。但是就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而言,显然不能满足新业态的发展要求。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21 年西安市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就业率占比14%。其中,50 岁以上的劳动力占比63.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占比65.6%。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网络直播销售,是非常适合农产品的销售方式,但是由于年龄大、学历低,农户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直播、平台操作、与物流对接等工作。农旅项目的经营、管理、传统农业文化的植入等则主要面临缺乏专业人员的组织和指导等问题。樱桃、猕猴桃种植,稻鱼共养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也很难普及。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西安市农村新业态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县(市、区)、乡镇都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了很多特色产业,但是政府、村民、游客、企业、消费者之间仍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无法了解农产品的真实价格、不清楚有哪些景点可去;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销售不出去、搭建的旅游景点冷冷清清。上文提到的各种农村体验园、民宿、艺术中心等,客流量大的并不多见,如高新区的“秦岭八村”项目,虽然政府着力打造,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市民知晓度不高,因此前去游玩参观的游客不多;白鹿原的樱桃、阎良区的蜜瓜,在集中上市的季节缺少正常渠道的广告宣传,导致农户产品滞销,市民却买不到物美价廉的水果,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1)要想富,先修路。传统的“三通一平”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满足“通”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更优质服务。2)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建设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如基站、网络、大数据中心、互联网平台等。西安市要加强这类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建设,为农村地区新业态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3)政府应该主动承担关键技术研发、技能培训、产业对接、推广平台建设等基础服务的推广和建设工作。
融合是农村新业态的最大特征,无论是技术的渗透、理念的贯穿还是产业的互通,都涉及生产要素的融合。但产业融合不是只靠单独的企业或者农户就能够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在乡村振兴初期起关键作用。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和平台,让资金、技术、企业找到项目、地点、劳动力,并且做好生产要素的衔接。除生产要素的融合之外,政府还要引导高校与市场融合、科研机构与企业融合、企业与当地农户融合。从农产品培育、种植、养护、采摘、仓储、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不断延长产业链,与当地文化环境相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保证当地产品能走出去,外地要素能引进来、留得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1)西安市各县(市、区)级政府要通过实施项目启动资金、免息贷款、社保、土地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2)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美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吸引城市人口逐步向农村转移。3)地方政府、企业要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户进行有关种养、管理、销售技巧的培训。4)倡导高校开设与乡村振兴、农村新业态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农村产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直播带货、网店销售等销售方式相较于传统销售方式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买家和卖家的搜寻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仍然存在。农高会、洽谈会、推荐会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但是对于种类多样、时令性较强的农产品而言,几次集中的会议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地方电视广播、职能部门网站要提供公益性广告,鼓励村镇政府将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信息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向市民推送。2)旅游局、乡村振兴局要及时整理相关产品信息,适时发布,在市场上进行推广。3)政府要有主动学习意识,对已有成效的销售经验和销售策略因地制宜地学习借鉴,如淄博烧烤的营销策略,就值得很多地方政府学习。
新业态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西安市应该抓住历史机遇,持续优化基础设施服务、加快产业融合、吸引人才、加强宣传,积极促进农村新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