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飞,黎雨松,王智磊,陈 帅,杨海天
(汶川县国土空间规划服务中心,四川 汶川 623000)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也是全球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与频繁的构造活动造成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灾害密布,各类地灾具有隐蔽、突发和破坏性强等特征,难防难治。近年来,因极端天气、地震活动、大规模开发建设等原因,地质灾害更为高发,已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1]。
汶川县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从“5·12”大地震后更是持续受到关注的重点地区,以汶川县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区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样本具有典型意义,可为全国地灾多发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启发与参考价值。
县域内发育的5 条断裂带中,茂汶—汶川断裂(后山)和北川—映秀断裂(中央)2 条主要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具有发生强震的能力。县内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存873 处,地质灾害多发,风险较大。
汶川县水力侵蚀面积149756hm2,占幅员面积的36.68%。冻融侵蚀面积37606hm2,占幅员面积9.21%,岷江主河道沿岸及高山地带尤为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严峻。
汶川县山高谷深,水系纵横,汇水面大,夏季雨量较大时易造成洪涝风险,强降水易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建设用地主要沿河谷分布,威州镇、映秀镇、水磨镇等相对人口密集区受灾害影响大。现状部分城市建成区较低,汛期河流水位上涨时易形成内涝。
汶川“5·12”大地震后,地质灾害从崩塌、滑坡转变为以泥石流为主[2]。国土空间规划立足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及多发地质灾害背景,围绕生态安全及防灾减灾提出锚固生态本底、全域提质增绿、分区生态修复、行为与功能导向的综合防灾减灾四大规划策略。
2.1.1 以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生态系统稳定性
构建汶川县大熊猫国家公园汶川园区+四川省巴布纳森林公园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岷江流域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建立以岷江沿岸为县域主生态廊道,以杂谷脑河、渔子溪河、寿溪河为3 条次生态廊道,完整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土保持功能。
2.1.2 生物多样性保护
衔接《汶川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2021—2035 年)》,汶川县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重要性面积为2369.21km2,占县域国土总面积的58.01%,主要分布在汶川县中部、南部,包括卧龙镇、耿达镇、三江镇和绵虒镇;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面积为1320.56km2,占县域国土总面积的32.33%,主要分布在汶川县的中部、北部,主要包括绵虒镇、灞州镇及映秀镇;汶川县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格局呈现出“中部及南部高、中部及中北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2.1.3 湿地保护
由于重大项目及城镇开发边界拓展占用湿地8.31hm2,规划期末湿地面积为378.83hm2,较基期年减少8.31hm2,减少的湿地均为内陆滩涂。
控制湿地流失,制止随意破坏湿地。建设项目选址应避让湿地,确实无法避让的情况下,应减少对湿地的占用,并采取措施减轻对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的破坏。在自然地形、地貌基础上,大力建设集约型城市生态河堤,构筑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形成人水共生的滨水景观空间。
2.2.1 林地质量提升
保护高价值林地5234.32hm2,低效林地提质改造6700hm2。通过低干扰补植的方式,增加绿色斑块,提升整体绿量,完善森林基底结构,适当改造林相景观,维护片区生态格局;重点实施森林保育工程,禁止商业性采伐天然林,开展退化林修复,提升森林质量。规划期末全县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2.55%。
2.2.2 草地布局优化
全县草地资源为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暂未划定基本草原。现状草地60013.33hm2。落实重大项目及城镇开发边界拓展占用草地12.73hm2;工矿整治补充草地15.35hm2。至2035 年,全县草地60023.28hm2,较基期增加2.62hm2。
2.2.3 其他土地优化
科学利用其他土地,保护和开发并重,通过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绿化造林等举措,加大田坎和裸土地等其他未利用土地开发力度。规划期末其他土地由45876.22hm2减少至45858.48hm2,减少17.74hm2。
汶川县位于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组成部分,也是全国固碳能力提升潜力热点区[3]。根据汶川县地形地貌、流域、生态系统等自然地理格局进行分区生态修复。
2.3.1 生态修复区域划分
衔接《汶川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2021—2035 年)》,将汶川县划分为三大修复分区:岷江流域干旱河谷保护修复区、渔子溪流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寿溪河流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
岷江流域干旱河谷保护修复区包括岷江流域范围,面积1728.00km2,涉及威州镇、霸州镇、绵虒镇、映秀镇。主攻方向为水环境保护和修复、天然林保护和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地质灾害治理。
渔子溪流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位于汶川县西南部,包括渔子溪流域范围,面积1673.93km2,涉及卧龙镇、耿达镇,主攻方向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林草地退化保护和治理及地质灾害治理。
寿溪河流域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区位于汶川县南部,面积683.04km2,涉及三江镇、水磨镇、漩口镇,主攻方向为森林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地保护和修复。
2.3.2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衔接《汶川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2021—2035 年)》,基于汶川县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退化评价、生态恢复力评价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划定汶川县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总面积约2327.95km2,占县域国土总面积的57.01%。
重点开展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等,提升森林质量,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增加森林面积,缓解雪线上升现象,维护生物多样性。在岷江、渔子溪、寿溪河流域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河道治理、干旱河谷生态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增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巴布纳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地重点保护川金丝猴、牛羚、白唇鹿、豹、云豹、雪豹、黑颧、金雕、胡兀鹫、斑尾榛鸡、绿尾虹雉等生物栖息地,增强岷江干流、渔子溪、寿溪河生态廊道连通性,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
2.3.3 重大工程
全域开展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绿化造林空间面积841.14hm2;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660hm2;实施草原退化监测点2 个。
2.4.1 严守抗震底线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为Ⅷ度。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当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必须对断裂的工程影响性进行评价。执行《2021 年汶川县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报告》结论要求,茂汶—汶川断裂上盘最小避让距离为55m;下盘最小避让距离为40m;北川—映秀断裂上盘最小避让距离为60m,下盘最小避让距离为30m;其余3 条早~中更新世断层避让标准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
2.4.2 地质灾害防治
衔接《阿坝州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成果报告》,划分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大防治分区,其中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属于重点防治区、中风险区属于次重点防治区、低风险区属于一般防治区,构建防控体系,提出防控措施。划定重点防治区260.25km2,次重点防治区888.83km2,一般防治区2933.68km2,其防治要求按相关规定执行。
2.4.3 洪涝灾害防治
汶川县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30 年一遇;其他建制镇镇区20 年一遇;其他地区为10 年一遇。山洪防洪标准中心城区为20 年一遇;其他建制镇镇区10 年一遇,其他地区为5 年一遇。
城市建设区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取20 年;镇区、农村新型社区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取10 年;部分区域根据重要性和人口规模可按照国家规范适当调整设防标准[4]。
2.4.4 提升消防救援能力
形成普通消防站为中心,专职消防战(队)、志愿消防站(队)为支撑,微型消防站为补充的队站格局。规划升级1 处县城普通消防站和1 处乡镇专职消防队,新建2 处乡镇专职消防站,保留2 处乡镇专职消防站;灞州、耿达、漩口、三江规划设置乡镇志愿消防队;各社区、行政村、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设置微型消防站。
落实《四川省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 年)》,确定汶川县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规划保留现状汶川县森林消防大队与卧龙特别行政区森林防火中队,同时加强各乡镇、村森林草原防火队伍建设;逐步完善航空护林站点布局,结合威州镇规划新建通用机场,水磨、映秀、卧龙、阿尔沟(灞州)建设停机坪,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结合中心城区与各乡镇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强化森林消防航空能力建设。在重点林区开展引水灭火项目及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建设防火道、隔离带、蓄水池;加强防火检查站点、防火监控系统、瞭望塔建设。
2.4.5 分级规划应急避难场所
中心城区设紧急避难场所及固定避难场所,各乡镇设紧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大型人防工程、体育场馆、公园广场、停车场、空地、绿地等场地空间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km2,人均有效用地面积不小于2m2且用地规模不宜小于1hm2,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人均有效用地面积不小于1.5m2且用地规模不小于0.1hm2。村级避难场地结合社区广场、打谷场以及较为平整的空地或农用地进行设置[5]。
2.4.6 加强疏散通道规划
县域构建快速疏散通道、主要疏散通道、一般疏散通道三级疏散通道体系,并保障疏散通道通畅。快速疏散通道成格铁路、都汶高速、汶马高速、川汶高速、成汶高速以及汶小高速保障远距离应急疏散的快速、畅通,保障进出县域的生命线通道畅通。主要疏散通道以G213、G317、G350、S216、三卧旅游公路、绵草快速通道和威绵快速通道等保障应急救援及疏散的可达性为主。一般疏散通道包括城镇次要道路、县道、乡道、村道,以实现就近快速疏散。
2.4.7 构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借助现有防疫医疗设施,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防疫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编制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时集中处置场所建设预案,利用体育馆、厂房等大空间设置临时集中处置场所。
2.4.8 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响应阿坝州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规划中心城区新建1 处应急救援基地。构建县应急管理局-片区应急指挥分中心-行政村应急服务站(点)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健全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乡应急队和村应急分队为辅助、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的“一主两副”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汶川县作为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自“5·12”大地震后,地质灾害从崩塌、滑坡转变为以泥石流为主。针对汶川地灾点密布、山洪泥石流多发的特征,提出锚固生态本底、全域提质增绿、分区生态修复、行为与功能导向的综合防灾减灾四大国土空间规划策略措施,可资具有相似地理环境的地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