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证大中学 彭 俊
要写出质量上佳、才思敏捷的作文,要有丰富的素材积累。但是大部分高中同学的作文水平依然是初中程度,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无味。那么,怎样丰富素材储备呢。
语文教材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体上代表了古今中外文章的最高水平,堪称典范。部编高中语文教材总共有五册,每一册都有10来篇课文,学完这些课文,等于无形中接触了十数位作者。但是大多数作者的生平和课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很多同学缺乏探索兴趣。事实上,这些作者的经历也相当精彩,善于发掘,也可以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例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先了解曹操的戎马生涯。大多数同学是通过《三国演义》认识曹操的,将曹操定义为“奸雄”,其实曹操是一位非常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且,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与历史上的曹操有一定出入。事实上,正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奇才。曹操通过与黄巾军作战和讨伐董卓积累了初始的军事力量,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政治举措实现北方统一,这是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除此以外,曹操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围棋、书法,不仅推动了乐府诗的发展,还是建安文学的推动者。曹操是一位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同样也是值得写的素材,与曹操相关的历史事件可以作为不同主题的写作素材。比如,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发现自己的属下曾经和袁绍有书信往来,图谋反叛手下建议他按照书信人名一一核对,将这些人全部杀掉,但曹操并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并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没有追究。这样的事例就可以作为“宽容”等主题作文的素材。由此可见,发掘这些作者背后的故事,可以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在学习课文时,面对那些或耳熟能详或相对冷僻的作者,要积极探索作者的人生经历,因为了解这些看似与文章无关的故事,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把握住主旨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收录在语文教材中的文篇不但思想深刻,而且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提炼这些文章中的主旨,在写议论文时,就能学以致用,作文的立意会更富新意,更深刻。
例如,《六国论》作者苏洵借古讽今,通过分析六国的灭亡史实,劝诫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作者在分析六国灭亡的过程中提出的种种观点,完全可以作为素材使用。举个例子,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假设观点,“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为积威之所劫哉!”指出六国如果不惧怕秦的“积威”,携手同行,团结一致,最终怎会被秦国所灭?这样的观点适合于如下作文主题:团结就是力量、超脱固有思维、不向权势妥协等。再比如,作者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正因六国君主怀有私心,贪欲太强,不仅向民间大肆敛财,各诸侯国也互相猜忌,早已为合纵埋下隐患,因此六国的覆灭是必然的。由此可见,小到个人大到掌权者,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戒贪。因为贪婪代表着欲望中,当人深陷于欲望中,就会迷失双眼,丧失理智,最终害人害己。除此以外,作者在看待六国覆灭的史实时,并没有从单一的角度思考,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并获得了全新的认知。可见遇到材料作文,需要说理议论时,可以从《六国论》中提炼观点,还可以像苏洵一样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才能将文章写深刻。
高中课文不仅语言精美,而且思想深刻,具有丰富的内涵,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定能使自己的作文大放异彩。
利用教材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可以积累的素材同样有限,因此要引导进行课外阅读。具体来说,可阅读与语文教材中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首先,可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以及段落。很多学生虽然能写出作文,但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究其原因,是相关的语言积累不足,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解决语言积累的问题。其次,可以积累丰富的人物事例。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都是写作的上佳素材。另外,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深刻的人生哲理,而这些人生哲理往往分散于作品的字里行间,通过阅读,可以丰富和深化思想认识,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古文观止》属于文选类作品,收录的是在古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散文。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如“掇幽芳而荫乔木……无不可爱。”(欧阳修《丰乐亭记》)、“河水萦带……凛若霜晨。”(李华《吊古战场文》)等。另一方面,可以思考并探究文中的人物及事件,积累相关写作素材。如,在读到《郑伯克段于鄢》时,围绕郑庄公的做法深入思考,可以认识到:郑庄公是一个善于隐忍的人,当外部环境不利于自己时,他选择了忍耐,并迎得了最终的胜利;郑庄公是一个城府极深、心思极重的人,他不仅不仁义,甚至非常伪善;他认为共叔段的人生悲剧和郑庄公的刻意纵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以“仁义”为主题的作文来说,通过发掘“郑庄公”这一历史人物故事,可以从更深刻的层面揭示“仁义”的内涵。再如阅读《论语》《老子》这类篇幅小、篇目相对独立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很多语句都引人深思,具有积累价值。比如,《论语》中有一段探讨“仁”与“利”的经典语句,即“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颠沛必于是。”虽然孔子提倡仁义,但他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而是引导人们用正当的手段追求利益。写以“义”和“利”为主题的作文时,就可以引用孔子的这句话,辩证思考“仁”与“利”。
文学作品是课外阅读的“重头戏”,可以从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自文学素养。
文史自古不分家,语文蕴含着历史,历史包含着语文。如果说文学作品是重要的写作素材,那么历史作品同样如是。纵观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可以发现出题者倾向于从古代历史入手命制作文题目。比如,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就给出了一段历史材料,要求学生围绕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写一篇发言稿。由此可见,积累作文素材,除了阅读文学作品,还可以阅读历史资料,发掘其蕴藏的作文素材。
《史记》中有丰富的成语资源,这些成语虽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蕴藏着内容丰富的人物故事,适合作为写作素材。如《史记·殷本纪》中,商汤刻意将捕鸟人所立的四面网放开三面,只保留一面,这便是成语“网开一面”的来源。而商汤的做法一方面彰显其自身的宽阔胸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商人朴素的生态保护观念。他们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明白人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不可将大自然生物赶尽杀绝,而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因此在以“宽容”“胸襟博大”“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为主题作文时,就可以将“网开一面”这个故事引入。再比如,《史记》中写了大量的人物,和其他部分相比,“列传”最适合积累素材,因为列传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性。比如,“列传”中既有韩非子、庄子、老子等思想大家,也有卫青、韩信、张良等国士无双之人,还有荆轲、聂政、豫让等视死如归的勇士,了解了这些人物的故事,就能在写作时更好地运用。
自古“文史不分家”,除了文学作品以外,历史作品同样能为写作提供大量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天然宝库。想要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除了从课内教材和课外阅读入手以外,还要回归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对生活中事物的感知力,锻炼观察能力,为素材积累提供保障。
首先,观察要有目的意识,明确观察目标,并善于提问。如插图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的动作如何?神情怎样?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他们可能在做什么?他们在想什么?通过提问,就会获得更加全面的观察信息。除此以外,要完成一些相对具体的观察任务,如观察一片落叶、墙角的一朵花、爷爷的手等,并进行叙写,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
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多事物。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有意识强化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这样才能捕捉到生中活的精彩瞬间,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
尽管我们大多数时间在学校,但这不代表我们跟社会没有接触。事实上,一切学习源自生活,语文学习也不例外。要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就不能死读书,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直接的感受、感悟和认识。因此,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加跟社会接触的机会,从生活的“观察者”转型为“体验家”,从而积累更多的有切身体会感受深、认识深的作文素材。
具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自身所在地区的文化风俗、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和自然环境等诸多方面,深入感受和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这些源自生活的素材不仅极具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个性特征。比如生活在农村,可以关注自然风光,生活在沿海地区,可以关注海洋文化,等等。除此之外,还要结合特定写作主题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写环保类文章,可帮助小区清洁工叔叔阿姨打扫楼道,维护小区环境卫生;写孝老敬亲类作文,可以在重阳节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奉献爱心。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强社会认知,还可以丰富生活阅历,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样就能获取大量鲜活的有切身体验的生活化写作素材。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定要有意识地锻炼观察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人生阅历,提高感受、感悟能力,这样才能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文时才能游刃有余。
综上所述,“素材积累”固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一定要认真对待,充分运用各种作文素材积累方法和途径,积累大量鲜活、真实、感受深入、认识深刻的作文素材,这样才能写出内容丰富、文质兼美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