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紫良
在学校里,我们总是会和同学进行各种比较。当这种比较延伸到物质消费上,很容易让我们变得盲目、不理智,许多负面情绪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小雨是一名初二的男生,他和同学会经常讨论当季的新款名牌球鞋。他觉得如果自己没有新款鞋,就很难和同学有共同话题。最近,小雨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限量版名牌球鞋,小雨也很想要,就和父母商量购买同款。但父母不同意,说小雨就知道攀比。小雨感觉融入不进同学的圈子,十分苦恼。
从自我意识萌发的那一刻起,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这样的自我探索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存在,我们必然会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来定义自己,美国社会学家费斯汀格把这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心理现象命名为“社会比较”。
儿童时期的我们,从父母的言语中学会判断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在不断地比较中,我们慢慢形成了对事物的评价体系。到了青少年时期,我们自然而然会与周围朋友、同学在各方面互相比较。当这种比较变得盲目,就发展成了攀比。在青少年阶段,物质上的攀比就十分常见。
像小雨一样,不少同学也会与他人对比自己拥有的消费品:衣服、鞋子、手表、电子产品……别的同学有的东西,我也要有;别的同学购买的名牌货,我也要买。
当别人在谈论名牌服装、电子产品时,如果与别人有差距,我们往往会觉得很难融入其中。其实,这是青少年时期非常普遍的心理:通过购买或获取相同或相似的东西,获得一个“标识”,以此来获得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自己显得更合群。这个时期,我们会对同伴的意见格外重视。
在我们和他人做比较的时候,如果自己略胜一筹,往往会产生一种成就感。物质方面的攀比亦是如此。同时,青少年时期,我們的经济来源基本靠家庭供给,金钱观念也并不成熟,这种不需要靠自身的努力、依靠家庭就可以轻松获取的成就感,让许多人欲罢不能。
现阶段,我们的金钱基本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向父母一味索取。我们也可以找机会了解父母的工作,体验赚钱的辛劳。作为孩子,我们应当构建良好的理财观,可以和父母一起探讨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学习理财方式、制订合理的支出计划。例如,当我们想要购买某样价格较高的产品时,可以和父母在家庭支出上做协商:假设每年你都需要购置两双鞋,当想要的某款鞋已经超出了一双鞋的预算,那么是否有可能保持本年度预算不变、把计划的额度改成一双?这都是我们可以和父母协商的。
同时,我们也应当认清自身的物质需求。例如,案例中的小雨想购买一双昂贵的名牌球鞋,他看上的究竟是球鞋的功能、质量、款式、外观,还是它的品牌价值?这份品牌价值是否为必需的?要知道,不陷入消费陷阱,也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正如上文所说,攀比的本质是一种盲目的比较。比较这一行为,本身并不需要抵触,适当的比较也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把错误的比较拉回正确的轨道。
青少年群体中,名牌消费品、家庭条件这些物质方面的“标识”,固然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群体认同感,但我们也应该知道,这样的认同感与自身的能力几乎无关。可以说,这种群体认同感是浮于表面的虚荣,只能带来一击即碎的“信心”。我们还有许多构建自己群体身份的方式,例如学习的进步、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比拼的目标。不仅如此,这样的比拼也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直接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在青少年群体中,也不乏这样的存在:他尊重老师、同学,保持优秀的成绩,学校有活动时也总能落落大方地展示自己,他总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因此人缘很好。即使他没有名牌服装或鞋子,身边的同学大都家境优渥,大家也不会因此而奚落他。真正的自信,是不迎合别人的喜好、不讨好别人,不需要借由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而是能够从内心接纳、认同、肯定自我。
事实上,我们在开篇讲到的社会比较,主要包含两种方式——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从比较的方向上看,与更优秀的人做比较,被称为“向上比较”;反之,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则被称为“向下比较”。当我们在某些方面和超过自己的人对比时,我们很容易产生沮丧、嫉妒等负面情绪,甚至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但是,请不要忘记,在我们身上也一定有闪闪发光的地方。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优势,换一个角度,用自己的优势去和他人比较,让适宜的向下比较保持我们的自信。正确的向上比较,可以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适当的向下比较,亦能增强自己成功的信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和梦想,我们可以为此建立一个“仓库”,把近期、远期想要达成的愿望都放进这个“仓库”里。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写下可以实现愿望的方法,并付诸行动,可能是通过学习,也可能是通过劳动。
对于长远的、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可以做一个细分规划,把梦想交给成长中的自己实现。假设你的梦想是环游世界,那么,你可以具体分析环球旅行需要的条件:目的地的规划、金钱预算等。在逐步拆分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你需要学好英语、学习更多地理知识,还要攒下一些钱……当我们因远大的目标而变得无比充实时,外界的声音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你追我赶、不甘示弱的现象是成长阶段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体现了我们积极的进取心。但是,攀比并非良性竞争。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便会发现:那些因物质攀比而获取的满足感,看似高贵,实则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