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词承载了无数人对锦绣盛世和繁华安乐的想象。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发现,这座灯火彻夜不息的古都,其实不仅仅只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市井,它还隐藏着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和浪漫表达。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以唐朝平定蕃乱为背景,展现大唐波澜起伏的兴衰历史的动画影片。影片广泛聚焦唐朝诗人及其作品,以小切口还原大历史,讲述了一个在吐蕃大军犯边压境、国将不国之际,被围困于城内的节度使高适回忆自己和李白相识经历的故事。
《长安三万里》采用的是现实线和回忆线相互编织的双线叙事。第一条线路是现实线。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数年后,吐蕃率大军攻打大唐,大唐和吐蕃已成剑拔弩张之势。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60岁的高适不敌敌军,退守至泸水关一带。当皇帝发现长安被围困,已经岌岌可危之时,高适却按兵不动,不免对他产生了疑心。因此,皇帝便派监军太监来到战场,对高适展开了询查盘问。面对监军太监的询问,高适回忆起了自己与李白的故事。由此,影片也开始了第二条线路,即回忆线。回忆线很简单,其实就是围绕高适回忆与李白的点点滴滴,讲述他们二人之间的故事,以此反映出盛唐时期的人文风貌和历史景观。
在现实线和回忆线两条线路的相互交织下,我们可以看到性格沉稳的高适和放荡不羁的李白,可以看到杜甫、王维等多位曾在语文课本中屡次出现的盛唐诗人,也可以看到“诗剑双绝”的裴十二、大唐名将哥舒翰等英雄人物。此外,《长安三万里》在以唐诗为载体的同时,还将书法、绘画等一系列能够代表盛唐文化的元素融入进影片当中,如张旭的草书、吴道子的绘画等,充满了人文气息。可以说,《长安三万里》用电影的艺术手段还原了真实恢弘的大唐盛景。
李白和高适是《长安三万里》的主人公,二人都想远赴长安入仕,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天差地别。
由于出身门第的限制,李白始终郁郁不得志,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天宝元年八月,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于是,玄宗便下令征召李白进京。可玄宗并没有给李白多大的官职,只让李白当了个翰林待诏,以诗词服务玄宗,陪同娱乐。这样的官职对于胸怀报国大志的李白来说,无疑就是一個玩笑。天宝三年,李白上书请求还山,玄宗没有挽留,赐金放还。此后,李白便借酒消愁,广游山川,希望能通过诗文和美酒,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安史之乱后,李白为求一展拳脚的机会,应邀加入永王幕府,可没想到,永王大败,李白成了叛臣贼子,被流放夜郎。幸好赶上朝廷大赦天下,李白才重获自由。
再反观大器晚成的高适。高适在青年时就文武双全,可惜无处施展。直到晚年,高适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与李白不同,高适在屡次碰壁中选择了默默忍受,潜心修炼,最终实现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虽然《长安三万里》只有短短168分钟,但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却是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长安三万里》通过大时代下李白和高适的人生际遇来凸显厚重的历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动画影片。影片一共出现了48首唐诗,既有我们所熟知且朗朗上口的诗句,也有冷门却优美的诗句。这种以诗歌为载体的设定不仅起到了对青少年的文化启蒙作用,也填补了孩子们在诗歌知识方面的空白。
电影中,无论是高适、李白,还是杜甫、王维,他们的命运都是跌宕起伏的。尽管生活再不如意,他们也没有忘记心中的那份家国情怀,这是诗人应尽的责任。想必,这也是《长安三万里》想要带给我们的最真挚的道理吧。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基因,不容我们忘却。或许,也正如高适在电影里所说:“只要那些黄鹤楼的诗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作者简介
郭忠实,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评刊员,专攻评论,兼及小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研究院、杭州市文联“白马湖全国网络文学评论大赛”三等奖、团中央宣传部征文奖、广西图工委文学评论奖等奖项,评论作品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莫愁》《梅州日报》《金陵晚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