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矿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10-15 15:37曹俊王慧丽万淑敏陶继华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岩石学双一流一流

曹俊 王慧丽 万淑敏 陶继华

摘  要:“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在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双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该文基于国内“双一流”建设背景,结合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论述东华理工大学地矿类专业岩石学与岩石成因研究生课程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我国“双一流”高校相关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生;岩石学与岩石成因;地矿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043-04

Abstract: The foc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ctively promoting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training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double first-class" talents training. Based on the domestic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ostgraduate course of Petrology and Petrogenesis in geosciences major 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cept, course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assessment metho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curriculum reform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graduate students; Petrology and Petrogenesis; geosciences major

“双一流”建设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缘起于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我国的“双一流”建设立足中国特色,瞄准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以最终实现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研究成果产出为目标。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既肩负着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任务,又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点[1]。此外,为了适应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如何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体系也摆在当前各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2]。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而这一改革的根本落脚点在于课程建设[2-3]。因此,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是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检验“双一流”建设成效的关键要素[4]。

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颁布以来,一些省份相继启动了地方版的“双一流”建设或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东华理工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优势和核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原放射性地质与勘探)始建于1956年,是学校优势与特色学科。本学科是国家首批铀矿地质人才培育基地,也是江西省十三五、十四五“双一流”学科(高峰优势型)。作为我国高教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使命及不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其主干研究方向之一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建设目标是,以“培养铀矿地质与勘查开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核心,主要研究铀与放射性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机制,探索矿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演化规律,建立成矿模式;研究科学有效的矿产预测、勘查和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建立有效的找矿勘查模型。為了服务于学校的“双一流”建设目标,本文以岩石学与岩石成因课程为例,在分析目前国内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举措并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而推动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希望能为地方院校实施“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与启发。

一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

(一)  教学目标轻育人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作为早期的教育理论,无论是基于认知主义传统教育理论还是基于行为主义的近现代教育理论都强调教育过程外部行为变化,教学活动始终围绕预设的目标进行,重视教师的中心地位,轻视学生主体的知识建构,强调教育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应试教育就是这种“驱动学习”教育理论的典型产物。在这些传统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重教书轻育人,追求确定性知识的增加和特定知识再现和复制能力的训练,从而决定了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而忽视了教学过程;课程考核中过度关注学生对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不足,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品格塑造更是缺位。此外,在以科研成果产出为主要导向的工作评价机制下,授课教师更愿意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而使得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无疑也是制约研究生课程育人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  课程体系不科学

科学的课程体系建立是破解目前课程建设痛点和难点、加快培养契合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措施。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职责之一。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人才需求已由单一专业型向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转移。然而,目前诸多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仍然依据二级学科和专业学位领域设置,造成课程体系设计偏重于本学科知识体系,学科交叉融合不足,不能满足研究生多学科跨界发展的需求[2]。同一学科课程之间又可能存在授课内容重复交叉的现象,热点内容经常出现在不同课程中。结合学科专业、学生实际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三)  课程内容缺挑战

强调创新精神、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课程内容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落实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主要是对客观性、确定性知识的讲授,而缺乏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温度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此外,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或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需要指出的是,面向社会经济新需求的教学内容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已有内容,而是要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加强能力培养与训练,尤其要将探索性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充实到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技能,获得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研-教-学相得益彰。创新科教融合路径,以科研问题设计教学项目,以科研问题设计教学项目,以科研成果凝练课程特色,无疑是改变目前研究生课程存在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四)  课堂教学少探究

课堂无疑是线下课程教学最主要的呈现方式,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研究生课堂教学体系中,教师遵循教材组织相应教学内容,通常以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过程演化为对教材的检验。这样看似十分合理的课堂组织方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主宰着一切,其逻辑顺序主导着课堂的进程,教师代表知识的传声筒,掌控课堂的话语权,学习者类似于接收器,只能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合作学习缺失,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参与度低,师生、生生之间缺少探究式讨论,因此不能达到研究生培养中“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  課程评价不完备

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业方面,各高校现有的研究生课程普遍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缺少过程性评价,缺乏前沿性和发展性能力评价,并且期末考试题目大多偏重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呈现,而忽视了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5];二是课程质量评价方面,现有的课程评价体系也多注重业务性评价而缺少思想性评价,不同的课程还未能建立更贴合实际的、各具特征的评价指标,系统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因此,亟需建立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核心的多维度、兼顾结果和过程的完备评价方式。

二  “双一流”背景下地矿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岩石学与岩石成因是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两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的一门基础主干专业课程,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了矿物、岩石学专业基础课后,从研究生层次进一步深化和扩展岩石地球化学、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等岩理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介绍岩石学的新进展和学科前沿。研究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奠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专业研究生的铀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相关的岩石学理论基础。

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本文对东华理工大学岩石学与岩石成因课程开展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面教学改革研究,探求解决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路与路径,并将之应用到相关教学实践中,以期为完善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一)  抓住科教融合理念,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的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研讨,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逐渐构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观体系,而不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机械灌输核心知识。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均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学过程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内容的学习,理解内容隐含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仅仅关注显性知识[6]。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是指将科研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7],因此其更为契合当代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深度的学习合作,科研实践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和过程,通过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教育教学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自我学习意识的提升,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认识自然、理解社会的正确路径[8]。

为此,笔者近年来在岩石学与岩石成因课程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科教融合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优化教学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鉴于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发生了明显转变,本课程教学设计以核行业和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需求问题为中心,利用学校自身的学科研究特色案例,践行科教融合理念,将课堂理论学习与科研活动结合,着力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

(二)  重构课程体系,突显学科特色

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铀资源勘查和开发的人才培养要求出现新的变化,在此形势下,为了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对涵盖了岩浆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变质岩石学三个主要分支的岩石学与岩石成因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改革,进一步夯实显微岩相学基础,体现核地质特色,使培养出的研究生成为适应我国国防与放射性专业需求的特色专业人才。该课程体系的重构仍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综合性原则[9]。系统性是指先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加强衔接,大幅度压缩重复内容,加强三大岩类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协调性,在讲清讲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专业内容相关拓展和延伸,满足当前学科硕士生毕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科学性表现为教师密切追踪结合学科前沿发展,重构课程教学核心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使教学内容尽可能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同时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通过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将教师自身研究成果和科学研究感悟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化为生动教学案例,编入教材,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调整,实质性地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体系,比如,东华理工大学郭福生教授领导的江西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建模与深部找矿突破科研成果已成为课堂教学典型案例,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东华理工大学核地质特色方面的教学内容,重点介绍与不同类型铀矿床相关的理论、概念和找矿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解决核地学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本领;综合性则体现在学科内部不同方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地球科学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交叉融合,如岩石学与铀资源地质学、铀资源勘查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附以实例,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三)  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内涵

教学内容体现了课程蕴含的学科学术,包含学科前沿、科研成果、行业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当代研究生认知能力的实际,如何凸显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和交叉融合是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主题。

岩石学与岩石成因作为地球科学系列课程的中心枢纽,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要求在掌握岩石学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岩石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开展岩石成因机制研究及铀资源勘查工作,对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运用同等重视。针对岩石学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优化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教学内容着重强调两个方面的教学改革:①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岩石学与岩石成因课程的重要基础,但囿于学时限制,有必要在实践中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直接接触三大类岩石和相应类型铀矿床标本,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的融合。②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把国内外学科学术前沿、相关最新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纳入教学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以科研问题设计教学项目及科研成果开设新的实验项目,实现基于问题与实践驱动的教学过程。

(四)  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学风格

我国研究生创新意识、精神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是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之中。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10]。传统课程教学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记忆事实和具体的知识性细节,学习者就很难区别论据与信息,缺失了反思,止步于浅表学习,显然不能满足培养研究生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岩石学与岩石成因课程教学实践中注重以深层学习为导向,将科教融合理念全方位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把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论点和思想中,并能够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历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学习者自身的思考与反思,甚至引发学习者对新知识的质疑与挑战,最终实现从传授知识向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转变。

以文献讨论式教学模式为例,教师可根据本堂课核心知识点确定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和主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调研,发现核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独立研读文献、分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协作准备PPT,建立核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组在课堂上进行十分钟左右PPT专题汇报,形成以核心知识点为节点的知识体系,组间互评,教师分别对每组进行要点点评。最后,每个学生将专题汇报内容进行总结、完成论文作业上交。通过教学/科研深度融合,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五)  构建全过程评价,促进课堂教学变革

合理的学业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并改进自身学习状况,促进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5, 11]。随着“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探索推进,各高校研究生课程考核逐渐摒弃“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向全过程、多元化和非标准转变[7]。为此,岩石学与岩石成因课程采用全过程评价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评分要素包括课堂参与度、研讨成绩(按小组评定)、实践环节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值得指出的是,期末试卷题型中以非标准答案的题型为主,重点关注学生分析能力和解题思路是否新颖,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贯彻全过程考核的学业评价方式,切实发挥以考导学、以考评学、以考促学的良好作用。

三  结束语

研究生课程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其课程改革成效直接关系到“双一流”建设中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面临着课程教学不受重视,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系统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性、综合性、前沿性不足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地矿类专业岩石学与岩石成因研究生课程为例,从引入科教融合教学理念、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多样性教学方法及革新考核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实践,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元清,邓志红,戴荔,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法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5):19-23.

[2] 赵红,王宁,郭晨,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课程为例[J].航海教育研究,2019,2(36):80-86.

[3] 丁点点,孙林华,陈松.“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地矿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187-188.

[4] 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5] 付用军,战希臣,杨春周.“金课”建设视角下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21(12):38-40.

[6] 赖绍聪.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9-42.

[7] 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8]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 王居里.“变质岩石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4(3):78-80.

[10] 孟海东,宋宇辰,段军,等.基于问题与实践驱动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以数字矿山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8(1):122-124.

[11] 曹俊,陶继华,胡宝群,等.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在“岩浆岩石学”实验教學中的应用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5):492-495.

基金项目: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科研赋能的地质矿产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XYJG-2021-124);东华理工大学校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质类专业实践课程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22XYB03);东华理工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仿真模式的《岩浆岩石学》课程教学改革”(DHJG-21-15)

第一作者简介:曹俊(1987-),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岩浆岩与岩浆矿床。

猜你喜欢
岩石学双一流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四川得荣新州辉长闪长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沉积岩石学》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太原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其对物性的控制研究
钙岩屑砂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以川西丰谷地区须家河组四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