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造颜与自我呈现:技术可供性视域下实况拍照的影像生产研究

2023-10-15 07:29冯冰怡
视听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况美颜

◎冯冰怡

1839年,美国摄影先驱罗伯特·科尼利厄斯拍出人类第一张自拍。而后,随着拍摄设备的不断更新,自拍这一实践变得稀松平常,它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少数人拥有的数码相机到人手一部的手机,从后置摄像头到前置摄像头,从数码相机到美颜相机再到实况照片,自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断演进变化着。

2015 年,苹果公司发布的iPhone6s 新增了实况照片(Live Photos)这一功能,开启相机界面的“live”按钮就能进行实况拍摄,长按手机屏幕可看到照片拍摄前后1.5 秒的动态效果。实况照片这一功能不仅可以记录画面,还可以记录声音,生成一种区别于静态照片和动态视频的新型图片。近两年,很多明星和网红等意见领袖也选择用实况图而非精修图来“凸显美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种拍照方式更加风靡,用实况拍照逐渐成为当下很多自拍者的偏好和选择。

一、文献综述

目前学界对于自拍的界定以彭兰教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她认为自拍是指通过智能手机、网络摄像头等拍摄自我形象并上传到社交网站的行为,这里说的自我形象的拍摄既包括人们自己手持设备进行的自拍,也包括被拍者操控他人完成的自我拍摄。①考虑到设备的不断进化和实况照片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所指的自拍不仅包括含有自我形象的照片,也包括一些含有人们声音等特征的照片。

自拍对自我形象建构及影响是学界集中落脚的研究领域,自拍已经超越了最初的记录自我功能,成为构建自我身份的新路径,人们利用自拍这个技术来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建构、自我认同时存在着“纠结”。自拍作为一种典型的自我建构方式,体现着“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这三重自我的冲突与调和过程,建构与解构、个性与去个性的矛盾也会体现在自拍的自我建构中。②在“纠结”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大众对自拍镜像的自恋,造成了自我的误认、分裂与异化。③而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前置摄像头功能的普及,在社交媒体发布和分享自拍成为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④人们有意识地将自我形象与某种社会形象标准关联起来,将美丽程度与社交成果关联起来。⑤美貌与社交交织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身体政治与身体消费。

从自拍的视觉建构切入,在对景观的“凝视”与“消费”中,自拍图像的功能逐渐被异化,进而自拍实践沦为景观资本赖以压榨的数字劳动。⑥自拍行为中存在的“景观剥夺”,主要包括景观对于人的真实性、个性、主体性和生活私密性等权利的剥夺。⑦而自拍发布行为与景观消费和身体消费联系在一起,带来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以上文献大部分基于福柯的自我技术理论、拉康的镜像理论、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与戈夫曼的印象整饰理论来研究自拍。而学者孙玮以媒介、影像、技术、研究思路,描绘了短视频的城市影像实践如何建构了城市与人的新关系⑧,实现了“我拍故我在”。学者李佳楠、牟怡从技术偏向性视角出发,从此地、此时、此身三个方面审视作为媒介的自拍。⑨实况照片在技术特征上与以往自拍类型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本文试图从技术角度探究实况照片和人互动下自拍策略的形成,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RQ1:实况照片作为一种不同于数码相机、美颜相机的自拍类型,它的特征是什么?

RQ2:实况照片形成了怎样的自拍策略?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需要引入“可供性”(affordance)概念。可供性由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用于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可供性”既不属于环境,也不属于个人,而是个人与其对环境的看法之间的关系。“技术可供性”(technological affordance)指的是某项技术(尤指新技术)在由使用者支配时,被用来达成某种事项的可能性。⑩

二、研究设计

采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实况照片(Live Photos)使用者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深度探究在技术基础和实况照片使用者的互动下形成了怎样的自拍行为机制。

首先,实况照片(Live Photos)是苹果手机具有的特殊功能,最初只能在微博发送,并且正常展示动态效果,目前在小红书、抖音平台上也可以发送并观看实况照片。由于微博是最早具备观看功能的平台,本文选择微博平台进行参与式观察,且作者本人使用实况照片已经有4年时间,对实况照片的拍摄和处理流程较为了解。综上,选用参与式观察方法在微博平台对该群体进行观察并选择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是可行的。

其次,考虑到自拍行为和对照片的美化过程对于被调查者来说属于较敏感话题,于是选择立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从而保证研究对象更愿意分享真实感受与看法,也有利于后续继续追踪。

最后,由于地理限制,本次深度访谈采取线上的方式,于2022 年11 月28 日—12 月25 日陆续找到12 位合适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见表1。根据采访对象意愿分别选择微信文字、微信语音和腾讯会议进行每人至少45分钟的访谈,这期间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访谈提纲并持续跟踪回访,最终整理访谈逐字稿约4.3万字。

表1 深度访谈对象信息

三、技术迭代下的影像生产:从相机到实况技术

自拍技术所具有的性能为自拍者提供了潜在的行动方向,人们在使用照相机、美颜相机、实况照片等不同影像生产技术时具体拍什么、怎么拍各有不同,形成的自拍也各有特点。

(一)相机摄影技术:可记录性之下的时间定格

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依托技术实现了高度的写实,记录生活中的重要时刻成为可能。过去人们通过拥有自己的相机或者去照相馆这两种拍照途径进行生活的记录,在这两种方式下,人们拍照的频率都很低,通常只有在人生的重大节点进行拍照,以此来区分日常生活和值得纪念的日子,比如外出旅游、孩子过百天、结婚等人生重要时刻。照片的生产场所与人们有一定的距离,“可记录性”下所生成的照片是现实的缩影,每张照片都很珍贵,人们通常把照片放入相册,人在照片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进步,相机的清晰度越来越高,但是不管是胶片还是数码相机,即便拥有相机,普通大众也无法方便对照片中的自己进行编辑,只有少数掌握PS技能的人(比如照相馆老板)才拥有对照片的编辑能力。2000年9月,夏普公司发布了第一款拍照手机J-SH04,这种手机实现了对数码相机的收编,从此人们实现了对自我的频繁记录和形象建构。

(二)手机美颜技术:便携性、编辑性之下的“数字造颜”

从相机拍摄到手机拍摄,拍摄设备的“便携性”增强。手机具备拍摄功能后,拍照的权力下放给普罗大众,手机前置摄像头的设置使人们不再需要他人的帮助,只靠自己就能随时随地定格自我形象。在美颜软件的加持下,手机不仅成为照片的批量生产场所,也成为个人照片的编辑场所。美图秀秀、轻颜相机等一大批手机应用凭借可编辑、可美化的特点,逐渐替代手机原相机,成为人们拍照的第一选择。

手机作为一种媒介工具,实现了功能的综合与升级,为影像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便捷性”和“可编辑性”下,人们轻松实现了对理想自我形象的塑造。美化技术不仅提供了自动化的多套滤镜参数和可供调节的五官参数,还提供了手动化的“自由捏脸”选择。这种数字造颜的过程不是对原件进行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手机预设的参数、拍摄者的内心需求和社会的审美取向多种规则描绘自我。建构好的自拍照不再是储存在相册里的纯记录载体,其生命周期以自拍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这一操作而终止。

总体来看,在手机美颜相机的自拍实践下,塑造理想自我形象这一目的超越记录场景,展现出“我拍故我在”的拍摄机制。

(三)实况拍照技术:多维度的“新自拍”

美颜自拍“可编辑”的特性使得人们有机会建立理想的容颜。每个人的“理想的自我”虽各有不同,但在一定的规则之下,人与人的自拍是极其相似的。批量生产的自我形象使得自然的神韵丧失,随之出现了同质化、网红脸的现象。人们在实现对自我形象掌控的路途中也被困在由虚拟和现实的偏差所产生的失调里。

实况照片是苹果手机包含的一项3Dtouch功能,近些年逐渐风靡与流行起来。面对美图技术所预设的美化道路,人们并不会按照技术所预设的轨道那样使用它们,实况功能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实况照片是介于照片和视频之间的3秒的动态照片。其次,无法对面部进行修饰。如果用美图软件修改面部,实况照片则无法展现动态效果,会变成静态图片。最后,在特定设备和发布平台上才能看到动态效果。实况照片是苹果手机的功能,并且最初只能发送在微博平台,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成为实况照片拍摄者和接受者。就自拍技术而言,这些特征囊括了照相机和美颜相机的功能,展现了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和对技术造颜的反叛。

四、实况照片的自拍策略

实况照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随时记录和个性化表达的需要以及在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平衡的需要,形成了实况照片所具有的自拍机制。实况照片提供的性能主要是可编辑、可传情、可兼容、可记录,人们在自拍实践中呈现出如下策略。

(一)可编辑:自拍所得即肉眼所见,找寻真实的美丽

人们既希望自己的照片是好看的,又不希望是参数调出来的。实况照片“动态选帧”的特点恰好满足了“好看”和“是自己”这两个需求,将人们从虚拟与现实偏差的认知失调中解救了出来。

实况照片的“可编辑”在自拍行为上首先表现出针对面部的反编辑、反美化取向。实况照片的动态效果在使用美图软件对面部进行瘦脸、大眼、祛痘等美化操作后就会消失,转化成一张普通的静态照片。若想具有3秒的动态效果,就必须选择原图输出。原图输出与美颜后的照片相比,没有对五官和身体进行修饰,真实反映了原本面貌,呈现出真实、自然的自拍效果。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没有进行自拍编辑后的独特性自然得以展现。“我这儿有一颗痣,那儿有一个痘,我就会觉得这就是我呀,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很自信把我的素颜照发在我的微博上,但是我会觉得我自己会拍这些东西是一个自我接纳的过程。”(S5)

其次,实况照片的可编辑性也体现为可调整帧数作为封面,这也是自拍者使用实况功能最频繁的操作。每一张实况照片都由多个瞬间组成,可以把3秒中最满意的一帧设置为封面。相比摆好姿势的死板拍摄,使用实况拍摄会流露出更多肆意自然的神情,赋予人们更多选择余地和容错空间。实况照片的可编辑性在没有改变自拍者外貌的基础上提供了美的可能,自拍从编辑的“超真实”变成了编辑的“真实”。“拍完之后操作很少,就是先选片儿,然后再选最好看的那一帧,调调尺寸,调色都很少。”(S2)

不可回避的是,美丽的自拍是千挑万选出来的一张甚至是一帧。即使没有对面部进行后期美化,人们在自拍时对画面的框选、拍摄角度的选择等也是经过挑选的。实况照片编辑界面也具备亮度、对比度参数调整和画面剪裁设置,这些都提供了照片美化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依旧没有摆脱束缚和捆绑。

(二)可传情:氛围感和烟火气,分享鲜活的魅力

live即“此刻正在发生”,人们不再局限于静止的时间叙事,也追求场景凸显和多感官体验的动态描绘。在氛围感和烟火气的“光韵”回归下,实况技术让自拍更加具有情感性,有温度的自拍蕴含了更丰富的表达。人们的自拍实践展现出以下行动方向。

首先,在形象塑造上,“氛围感”成为自拍的一大利器。从自拍质量来看,比如某个人面部扁平、脸部线条不流畅,拍照时会“不上相”,但是他可能眼神很动人或者微笑很治愈,这种静态照片体现不出的神情得以被容纳到实况照片中。从角色上来说,并非每个人都能让摄影师抓拍到最美的瞬间,实况技术既留存立体化场景又凸显生动瞬间的特征给了普通人产出“作品”的机会。“它(指照片)是一个动态的话,就很鲜活、很生动,然后也可以更好地表达你当时的心情,或者说一种环境、一种氛围。”(S7)

其次,自拍者开始沿着频繁使用后置摄像头的行动方向前进。注重氛围、突出场景的偏好表明,前置摄像头已经承载不了丰富的画面。实况技术下的自拍照主要包括自己拍摄的“怼脸”照片、操纵他人完成的自我拍摄和自己用后置摄像头拍摄的照片。特别是在第三种类型中,人没有以视觉方式出现,而是以声音出镜的方式参与图片的建构。在“可传情”性能下,不仅“物质化”的人作为照片主体出现,“非物质化”场景的存在感也被强调起来,自拍更加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live背后有声音,可以让我回忆起拍照时周围的环境,朋友帮忙拍照的时候就会有一二三的声音,自拍时会有旁边议论八卦的声音……很有烟火气!”(S4)

实况照片在画面和声音的双重加持下显得灵动又鲜活,给自拍者带来多种感官体验,其具有马歇尔生控艺术的特征,即复制品不再低于原件或被视为原件的残迹,而在原则上是对原品的提升。⑪实况照片的画面感和场景感蕴含了充沛的情感性,流动的时间并没有因拍摄按钮的落下而静止,“光韵”的回归让情感元素得到凸显,原件鲜活的生命力和烟火气被保留甚至提升。

(三)可兼容:实况技术与平台互动下的晒图行为

自拍是一种自我塑造的方式,也是一种融入群体的社交行为。社交分享是自拍整个行为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实况照片的社交分享依赖于苹果手机这一生产媒介和微博平台这一分享媒介。在技术兼容性的影响下,人们的晒图实践产生了不同,不同平台的自拍功能也存在着差异。

自拍者在微博平台顺利进行“晒图”和“看图”的行为,P 图频率较少。可编辑、可传情的特性不仅影响生产阶段的自拍取向,也为社交分享阶段提供了可能性。当人们浏览彼此的自拍时,相当于被邀请进对方的记忆空间完成了一次时光旅行。实况照片展现了立体化、多感官的场景,彼时的风声和小猫的叫声成为“此时”,彼时自拍者的快乐面容和笑声被“此刻”感受,真实自然的人物出现在眼前,拉近了观看者和自拍者的距离,更接近彼得斯所说的“触摸肉体”。“风景一动一动的,就很好看。还有吃饭的时候,那个热气都能拍出来,感觉很好。看到朋友们拍的人像live 图,我也能感受到大家当时很快乐的场景。”(S11)媒介的可兼容性导致情境的合并,实现了跨时空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晒图的社交可供性。

自拍者在微信朋友圈会对微博发送的相同照片进行面部美化,P图频率较高。虽然在微博平台人们偶尔也会牺牲动态效果对人的面部和身体进行修饰,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原图输出”,在微信朋友圈“P 图后再分享”这一操作的频率则大大增加。从实况技术和平台的兼容性来看,由于技术限制微信朋友圈分享的自拍不会有动态效果,变为静态图之后立体化的人物会变得扁平,所以人们会“浅P 一下”使之接近现实中的肉眼所见。“我会尽量把它P到和人眼看起来差不多的程度。”(S7)从平台特征来看,与匿名化的微博相比,实名化的朋友圈更具有强关系属性,这种强关系突出表现在“认识但不亲密的朋友”占通讯录的大多数,比如同学、同事、点头之交的朋友等。人们害怕他人对自我进行负面评价(即使很多时候这种评价是想象的),因此在朋友圈需要“营业”。“朋友圈有太多乱七八糟的人了,展示这么真实的live给大家干吗?我会注意包裹自己。”(S5)

(四)可记录:定格“生活碎片”,频繁“考古欣赏”

实况照片可容纳比静态照片多的内容,相比视频又占用较少内存,只需多按几下再选帧就可收获满意的自拍而不必进行后期编辑。“(实况照片提供的)是一种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美丽。”(S3)在自拍过程中,人们通常不会关闭live按钮,以便能够随时记录“生活碎片”,留存“绝美瞬间”。出于此目的,自拍者会在短时间内多次按下拍摄键,生产出大量同质化的照片。虽然人们不用在后期P图上花费时间,但多次拍摄行为下的“自拍囤积”却带来了照片数量和挑选时间的增加,造成了“内存崩溃”和“选图崩溃”。

过往研究认为自拍有一个生命周期,以用户在社交网站收到他人对其的反馈而结束。⑫实况照片中,一个完整的自拍流程包括生产(编辑)、分享和回顾。本雅明说“真正”艺术品的唯一性的根基就是仪式,即便最为世俗的美的崇拜形式亦是如此。实况照片把生活的每一刻都赋予意义,契合当下“人活几个瞬间”的情感取向。自拍成为一种仪式,欣赏照片也成为饱含仪式感的行为。

在“生活碎片”的积攒下,手机和平台成为博物馆,里面放置着许多有温度的“自拍艺术品”。实况照片这种功能让欣赏权力下放,人们从欣赏神圣的艺术转向欣赏生活艺术,参观者穿梭在一个又一个艺术品之间,实现了时空的交叠和相遇。即使面临着频繁提醒的内存警告,人们还是不会删除在社交平台晒过的照片,而是保存在相册中以备回看与欣赏。“我会一个月或者是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看看,从第一张翻到最后一张。”(S10)这种频繁的“考古行为”可能会使人们更加依赖外置存储设备而非人脑记忆。生怕错过每一个瞬间的目的很可能会导致没有记住任何一个瞬间。

五、小结及反思

实况照片在可编辑、可传情、可兼容和可记录的技术可供性下,统合了早期相机、美颜相机和视频的功能并进行升级,形成了实况照片技术下的自拍策略。在自拍取向上寻求真实、鲜活,关注氛围感和场景元素,在自拍流程上依据平台特征出现不同晒图行为,并以回顾欣赏的考古行为作为自拍生命周期的终止,展现了人在“超真实”的技术之下对“真实”的渴望。不做修饰的原相机拍照是对远离批量技术造颜的一种浪漫化表达,当下对“生图”的推崇使人们对手机外的拍摄环境和自身穿着更为关注,如使用反光板光线、保证服饰和场景的适配度等。随着技术的更新,市场上也出现了对实况照片逐帧P图的软件。以上种种可能会带来“美貌内卷”和“审美鄙视链”,基于不同拍摄媒介形成的“审美茧房”可能造成“审美阶层”拉大,从而形成“审美霸凌”。在人与技术的互动下,自拍实践将出现怎样的新变化,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学界可以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注释:

①②彭兰.自拍:一种纠结的“自我技术”[J].新闻大学,2018(05):45-55+76+148.

③李有光,吴永飞.镜像与凝视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当代“自拍”文化解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33-138.

④陈琦.场景消解:女性网络自拍中的后区迷失[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2):82-85.

⑤刘汉波.自拍,一种互联网时期的青少年亚文化——从自我凝视、数字造颜到脸谱共同体[J].中国青年研究,2017(11):12-17.

⑥余富强,胡鹏辉.“我拍故我在”:景观社会中的自拍文化[J].新闻界,2018(03):61-67.

⑦范红霞,孙金波.自拍:美颜盛世下的景观剥夺——基于社交媒体自我表达的社会性别考察[J].新闻爱好者,2017(12):24-27.

⑧孙玮.我拍故我在我们打卡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J].国际新闻界,2020(06):6-22.

⑨李佳楠,牟怡.作为媒介的自拍:基于技术偏向性的审视[J].传媒观察,2022(09):51-58.

⑩Hutchby,I.Technologies,Texts and Affordances[J].Sociology,2001,35(2):441-456.

⑪[美]W.J.T.米歇尔.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M].陈永国,高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351.

⑫Reena Shah, Ruchi Tewari."Demystifying'selfie" :A Rampant Social Media Activity[J].Behaviour&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6,35(10):864-871.

猜你喜欢
实况美颜
加油站开启“美颜”模式
量身定制的美颜霜
海南省海洋观测数据实况速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乡村小学的愿望与现实——宜君乡村教育实况
材料不能“美颜”——应当着笔干实事
这七种水果熟吃,美颜又养生
一片面膜 定格美颜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实况掠影
可爱潮咖们的独门彩妆实况直播
科技创新 筑大国重器——MYQ型5000t门式起重机科技创新实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