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思维的转变:从多元逻辑关系建构到“回应”

2023-10-15 15:36李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高考作文立德

李勇

摘要:“回应”式作文写作,是对多元逻辑关系写作的“救赎”。“回应”,是考生在作文既定语言情境下,在作文过程中具体阐明作文材料的核心概念、关键词(短语)的内涵或隐性要求。同时,考生要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教材教学进行回应。

关键词:回应 多元逻辑 立德树人 教材

一、“回应”:对多元逻辑关系写作的“救赎”

作文写作中,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运用上。2022年及之前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几乎都是通过建立逻辑关联来考察学生的逻辑建构能力。建立逻辑关联的前提是通过筛选、提炼、概括把握高考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而核心概念是建立逻辑关联的起点。这些“核心概念”,我们称之为“元”,无论是常见的“二元关系”还是“三元关系”,都是以高考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为基准的,王坚《“三元关系”材料作文的精准立意》说:“这里的‘元’既是维度意义上的,也是关系意义上的。”[1]2015年全国卷Ⅰ“小陈举报老陈”突出的是“情”与“理”的二元关系,2016年全国卷Ⅰ漫画“奖惩之后”凸显的是“奖励”与“惩罚”二者的矛盾冲突,这样的写作呈现为矛盾写作,即提供矛盾双方,引导学生展开辩证思考,引导学生从矛盾的对立性或统一性的角度深入分析问题。2017年全国卷Ⅰ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呈现的是“二元关系”或“三元关系”;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核心概念是“强”“弱”之辨;2022年新高考全国Ⅰ卷围绕着“本手”“妙手”“俗手”三元关系展开论证。无论是二元关系还是三元关系,考生必须在把握核心概念的基础之上建立起“关系”来,或称之为“有机关联”。孙绍振先生《二元对立和多元要素的系统化——谈2017年高考作文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联系不仅仅是一种求同的联系,而且包含着矛盾中的联系,对立中的联系是一切联系中最深刻的。什么叫有机联系?就是相互不是游离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脱离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是对立的统一体。相反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才是最高意义上的有机联系。”[2]可见所谓的“关系”既可以是求同,也可以是对立统一;既可以是相辅相成,也可以是相反相成,甚至是互相转化。

但是二元关系或三元关系类的高考作文写作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较突出的就是“套路化”“公式化”的写作模式。比如对于作文材料中的两个核心概念A与B(即二元关系),很多学生就会拟这样的分论点:“A是B的基础和前提”“B是A的升华和目的”“A与B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样的写作模式,不仅虚化了高考作文材料中的情境,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套作造成思维的固化,不利于考察考生语文素养。而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题目“看似寻常最奇崛”,这“奇崛”之处就在于高考作文写作思维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多元逻辑关系建构到“回应”。通过清晰、明确地回应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关键词(短语),最大程度上规避了套作、宿构,给予考生更为自由的写作空间,不失為对多元逻辑关系写作的矫正和“救赎”。

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和往年多元逻辑关系作文一样,为考生提供了具体情境:“好的故事”“故事是有力量的”以及好故事的具体意义,共同构建起考察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情境。而且这样的具体情境,多样、综合、开放,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考生须在作文材料提供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回应式”写作。

所谓“回应”,是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在既定作文语言情境下,抓住作文材料中核心概念、关键词(短语),在作文过程中具体阐明核心概念、关键词(短语)的内涵或隐性要求。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中,关键短语有“好的故事”“有力量”以及列举的诸种“好的故事”的具体积极价值。考生在行文中必须阐明什么是“好的故事”、故事“好”在哪里、“好故事”有什么样的力量,等等。阐释清晰,说理深刻,就能很好地“回应”作文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二、回应作文中的核心概念

以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核心概念或“任务”一般出现在“导语”部分。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的“引导语”很简单:“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所谓的“联想”就是启发考生要由此及彼地迁移,具体而言,考察考生都能联想到哪类故事、哪些故事,在作文内容上进行拓展延伸。所谓的“思考”,就是启发考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问题,通过现象抓本质,即回应“好故事”背后深层的价值、意义,以及好故事中所蕴含的“力量”的具体含义。

此则作文材料将隐性的“任务”潜藏在简短的作文材料的核心概念之中。

首先是对核心概念“好故事”的回应。“好故事”即正面的、有积极意义、能启发学生心智、牢铸学生家国情怀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于学生而言,能强化理想信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品德修养和奋斗精神,引导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好故事”具有催人奋进的积极价值。但是故事的呈现方式要精炼、概括,避免将作文变成单纯地“讲故事”的作文。如果大篇幅来“讲故事”,则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文体特征不明,变成“四不像”作文。或者说,“好故事”就是以论据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扼要,以此作为议论的出发点,阐明其价值、意义。

其次是对作文材料含义的回应。“好故事”的价值、意义,就是作文材料关键含义。具体可以拆分为若干层次:①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②可以触动心灵;③可以启迪智慧;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⑤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五个角度,考生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把其中若干则含义作为自己行文的分论点。作文材料给出的“好故事”的价值、意义,具有选拔性考试试题限定性的特点。但是这种限定性不在于“限制”,而是让考生都有话可说。考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拿来主义”,直接拿来作为自己的分论点,这也是对作文材料含义的回应。同时也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给出的含义引导考生从人生价值、民族精神等角度去思考“好故事”的积极意义。而省略号表明,“好故事”的积极意义还有很多,考生可以另起炉灶,进行更多、更丰富的联想,考生写作的自由度更大。

而且,作文材料中“好故事”的积极意义,显现出递进、升华的趋势。“好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那也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考生作文的后半部分,必须回应作文材料的“潜台词”,从国家、民族层面体现出“好故事”的积极价值。所以,考生行文的脉络应该以层递式为宜。

第三,对“有力量”的回应。考生行文过程中须回应“故事是有力量的”,阐明行文中所涉及到的故事具有什么样的具体“力量”,即故事中饱含的精神、品质或其他作用。这是对省略号前面诸种价值、意义的总括。考生如果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就材料所给的含义进行写作,就需要说明“好故事”如何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故事”是如何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好故事”如何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好故事”为什么能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展现了民族什么样的“形象”……无论是从“为什么”还是“怎么做”的角度去回应、回答,都必须具体、清晰。

总之,考生在作文过程中须对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关键词(短语),进行一一回应、回答;不能只抓住“故事”大做文章而不顾其他。回应具体而清晰,这样才能避免作文“假大空”的弊端。

三、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考生作文中须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回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考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坚定回答。”[3]考生须明确的是高考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那考生在作文过程中须对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做出明确的回应。如何回应?

具体地说,“好的故事”的选取从类型上可以是中国古代的典型故事,也可以是现当代的典型故事,或者是外国的故事。考生选取的如果是中国古代的典型故事,须从故事中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這也是对故事中“有力量”的回应。考生如果选取的是中国现当代故事,比如说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志士的故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的英雄故事,须体现出对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的感悟。从具体的故事中阐释具体的“力量”、意义,回应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考生行文应有之义。

对教材、教学的回应。“立德树人”与“引导教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立德树人对引导教学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引导教学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二者协调发展,才能形成“教考和谐”的局面。近两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教考结合”的意图愈发明显,恰恰也是“教考和谐”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与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的“文化走出去”话题相似度极高。课本中的这段文字摘自《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9月2日《人民日报》),这段文字涉及“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义。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检验学生对教材熟不熟、教师对教材讲得透不透、教材用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考生如果对教材熟悉、有比较透彻的研习,那对于高考作文题目就可能驾驭得更好。所以,考生的行文过程,也是对教学、教材回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坚.“三元关系”材料作文的精准立意[J].语文学习,2022(11):53.

[2]孙绍振.二元对立和多元要素的系统化——谈2017年高考作文题[J].语文建设,2017(08):4.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高考作文立德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你眼中的我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言简意赅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