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经济形势报道的发力点
——浙江日报“十问十答”系列报道的启示

2023-10-15 08:25裘一佼
传媒评论 2023年8期
关键词:经济运行形势舆论

文_裘一佼

在经济报道领域中,经济形势报道是难度较大的类型之一。难在一是要说清数据背后的经济发展内在本质,二是要预测和研判经济运行趋势,三是要引导社会公众客观理性看待形势,凝聚共识、提振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承压前行,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热点焦点敏感点不断,经济运行中亟需权威理性的声音来廓清迷雾,引导社会公众认清大势,从而激发出全社会迎难而上的正能量。

去年以来,浙江日报在头版和要闻版持续推出《十问十答丨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对话》《十问十答丨稳进提质怎么做》《十问十答丨半年度经济形势系列报道》三期共30篇报道。每篇聚焦一个问题,以记者与专家学者、企业家一问一答的形式体现。“问”的是舆论场上社会公众最关心的经济话题,“答”的是面对问题怎么看怎么办。

系列报道创新了经济形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准确把握宏观政策方向,引导市场各方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多家央媒持续转载,权威机关、部门机构、专家学者、市场人士和受众广泛关注,认为在关键时刻,党报聚焦经济热点问题和重大问题发声,令人耳目一新,给人启迪。在复杂舆论环境下主流媒体唱响经济报道主旋律,稳预期提信心,这组报道为我们做好经济形势报道提供了有益启示。

启示一:经济形势越严峻,就越要有定力,充分发挥主流舆论“定音鼓”作用,稳定预期、传递积极信号、提振信心

自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面临“三重压力”,到2022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再到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到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判断和重要部署。

把党中央精神贯彻到报道中去,核心要义就在于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最关键的是要把握中国经济的时代站位和发展大势,进行全面、辩证、长远的分析研判,看清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

这就要求经济形势报道具备大局观,做到有定力。尤其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不仅意味着经济恢复的难度,也说明了时间的长度。所以经济形势的报道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域,而要拉长时间线,拉大观察视角,通过提前策划、精心谋划,在不同时间点推出,从不同角度发力,把经济运行背后的规律和逻辑讲清楚。

在报社领导的点题策划下,《十问十答》的刊发时间,都是紧随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半年报发布之后,抢占第一落点。准备工作更是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浙江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的主力记者组成“十问”专班,精心组织采写落实,从反复议定主题、问题到采访专家、企业家、业内人士,从行文笔法到提炼观点,不断研讨打磨,最后在重要会议和重要数据公布后连续推出,形成大声势。

比如今年7月推出的《十问十答丨半年度经济形势系列报道》,时间点就是在半年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公布之后。系列报道一方面紧紧围绕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四个“新的困难挑战”,以全国和浙江半年报数据为依据,《经济运行有待“活血化瘀”》《应对新的困难挑战,企业须有战略定力》《稳定房地产市场重在强信心》《稳外贸重在激发民企活力》《要稳就业先保企业》等十篇报道在标题上对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作了较好呼应。另一方面,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的判断,提出“提振企业、居民信心仍是当前核心破局之道,利润的修复是重要一环”“我们要在经济下行期有战略定力,既做硬性投资,又要通过改革做软性投资,让社会不焦虑,让人才有成就”“抓好自己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满意的能力,不断把它做到极致,这才是自己能牢牢把握的、穿越周期变化的确定性”等观点,引导公众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并为下一步怎么做提供方法。

有读者评价:“复苏总有一个过程,循序渐进”“我们相信经济会有周期性调整,中国的经济未来可期”“关键时刻,党报‘定音’‘定心’”。

启示二:舆论环境越复杂,就越要奔着问题去,廓清迷雾揭示大局,营造提振信心拼经济、奋发有为谋发展的舆论环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走势在国内外都受到空前关注。

2022年3月以来,“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经济下行的压力,直接体现在经济运行中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问题冒了出来:有的是物流不畅、产业转移、企业倒闭等表象问题,有的是产业链、产业结构、风险防控等深层次问题。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减弱,社会上也出现迷惘、质疑的情绪,国际上各种唱衰噪音更是不绝于耳。

主流媒体报道要想有效引领复杂舆论,首先就要做到主动回应热点和焦点问题,奔着问题去,避免自说自话,从民众和市场真实感受出发,把表象问题和深层次问题统一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统一起来,把数据和民生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呈现经济运行的全貌。

梳理三期《十问十答》,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不回避问题,一是把困难问清楚、搞明白,把企业和群众能感受得到、有高度认同感的问题问出来,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当前经济面临的压力;二是着眼解决问题的方法,专家支招,企业家亮招,反映社会各界的全力应对和坚忍奋进,以客观理性、令人信服的阐释和分析,帮助人们认清大势,增强信心。

去年6月推出的《十问十答》首期“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对话”,就达到“刷屏”的效果。采访专班通过归纳舆论场上议论较多的话题,确定下企业预期转弱、市场需求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受阻、防疫生产“两不误”能力有待提升、输入性通胀压力等十个热度较高的话题,并进一步把问题转化为与生活更为贴近的语言,如“困难挑战明显增多,稳预期从哪里破题”“订单分流产能转移,外贸外资怎么稳”“消费意愿不强,如何激发买买买”“产业链易受冲击,稳链畅链怎么做”,网友评价:“问到了点子上!”

在此基础上,去年9月推出的《十问十答丨稳进提质怎么做》则是着眼经济恢复顶风爬坡、市场主体付出艰辛努力之时,企业家在做什么、谋什么、盼什么,目的是为更多企业寻找破解之道、抢抓市场机遇。十篇问答延续了不回避不绕开当下困难的风格,在提问上更加犀利,直面疫情影响下订单转移、服务业受到重创、影视行业冷清、房地产企业暴雷、快递业面临巨大冲击等现状。起初,采访专班担心行业不景气之时,企业家是否愿意出面回答问题,没想到的是,企业家们不但坦诚回应问题,而且以自己的积极作为传递稳中求进的底气,这一组问答不少网友留言:“很提气,让人振奋。”

三期《十问十答》的实践证明,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遮遮掩掩、含糊不清才是最大的问题。在经济运行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挑战和矛盾,只要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揭示问题,及时纠正问题,社会公众市场就能打消疑虑、提振信心。一头紧紧扣住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稳经济的决策部署,一头紧紧与百姓之心相通相连,把“党心”和“民心”连接起来,经济形势报道才能真正做到令人信服、赢得信任、凝聚共识。

启示三:经济报道越难“破壁”,就越要找到好办法,让理论变得好看,让思想变得精彩,让主流声音牢牢占领舆论的C位

经济报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领域性,常常让人“敬而远之”,在经济发展遇到多重挑战的当下,经济报道的方式方法尤需打开空间,方能承担起引导市场预期的功能和作用,有效服务大局。

《十问十答》在内容和形式上力争突破经济报道的固有范式。它不照本宣科、不居高临下、不穿靴戴帽,真正推动问题解决,让外行不觉深、内行不觉浅,有专业性和权威性,又有贴近性和可读性,真正实现了纸媒端和移动端的内容同步。

首先是在整体上主打“网感”,尽量缩小主流媒体和互联网舆论的温差。《十问十答》在策划上注重移动优先,从移动端的传播角度来选择最佳呈现方式,30篇问答都有单张精美海报,以人物为中心,问题、金句有机融合,这样的整体感一下子能抓住读者眼球,网友评价:“有范儿!”

其次是在采访对象,借助人物本身的流量打造报道的流量。《十问十答》采访的30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市场人士,他们有的是学界大咖,有的是知名浙商,有的是专家型政府官员,有的是互联网“大V”,有的是业界的翘楚,这样的组合在同一组访谈中并不多见。

多元化的采访对象,不仅为更好说明问题提供了专业领域的视角,还能提供指导实践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浙江经济有较长时间的观察,能把目前经济运行中碰到的难题解精准、解到位、解得有“浙江味”。

比如,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多位采访对象都提到民营企业在稳经济大盘中的重要作用。“如果他们的信心不足、预期弱化,甚至等待观望、消极退守,经济的活力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浙江。浙江经济的基本盘在民营经济,稳民营经济就是稳浙江经济大盘。”

再比如知名浙商的专访,他们就备受关注,一言一行甚至会被作为行业的风向标。《十问十答》邀请了不同年代、不同行业的代表人物,比如大家熟悉的宗庆后、南存辉、陈妙林,也有赖海松、陈雪华、赵依芳等一批在各自行业领域的颇具影响力的新一代浙商,他们对当下的经济形势有独到的见解,比如“不抱怨不躺平,变局中赢未来”“如果为了钱,我们早就不干了”“困难天天有,我们习惯了”等金句就直接成为文章的标题,在互联网上收获了大流量。

还有是在文风上,坚持易读、可读、好读。《十问十答》每篇长度都在2000字左右,语言简洁明快,不绕圈子、不说废话,努力让人人都看得懂;在观点呈现上,接地气但不失专业度,讲问题讲困难,更着重讲怎么看待怎么应对,讲大势大局,这样的操作让经济形势报道既好看又有价值。

比如谈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观点很明确——各级政府不能再做“层层加码、处处设卡,人人甩锅、个个自保”的“过头事”;切实扭转一些不良工作作风,不能脱离实际简单化机械执行上级指令。谈到政策的可持续性,观点很犀利——目前的减负降本政策,有很多是阶段性的,是很积极的,但也要兼顾减负降本政策的长期性、稳定性,让企业做好心理准备,避免突然“撤梯”。谈到如何提振消费,观点很实在——居民愿意消费的前提在于感到明天有钱好赚,让该流动的流动起来,让大家忙碌起来,服务业的活力自然会回来。

三期《十问十答》汇聚了精彩的思想和观点,传递主流价值,彰显了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含金量”。一批学者积极地向我们推荐合适的采访人选,他们认为,这样的报道,能让学术放下架子,打开走向大众的通道,可以促使更多专家学者就热点问题通过权威媒体来发声;不少浙商主动来联系,“也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经济职能部门负责人也高度评价、积极转发报道;多个地市还通过这组报道找到了相关专家,把他们请到当地的学习大讲堂,给干部们讲课。

当前复杂经济形势对做好经济报道提出新挑战、新要求。经济发展离不开信心的支撑,《十问十答》让我们意识到主流媒体在发挥稳定预期、传递积极信号、提振信心作用上,还有巨大空间,需要我们每位采编人员苦练经济报道的基本功,更加深入研究新的方式方法,在关键时刻敢说、愿说、能说、会说,在复杂舆论环境下唱响经济报道主旋律,不断壮大主流经济舆论。

猜你喜欢
经济运行形势舆论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6年1—4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