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3-10-15 05:31罗晓霞
法制博览 2023年27期
关键词:法学专业法学一流

罗晓霞

武汉文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一流本科专业背景下民办高校法学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无论是规模,还是力度都是空前的。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说,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能够进一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由于学校、专业背景、教学模式、人才层次等因素使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具有多样化特点;二是信息时代下,线上教学成为常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超时空的弹性教学,且能够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机融合,故具备信息化特点;三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还需要具备个性化与现代化特点,一方面要求专业要有其特色,另一方面还需要该专业能够为社会需求输送人才。因此我们看到高等教育对专业、课程提出了高要求。

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拓展与深化,法学专业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众多高校,尤其民办高校,其人才培养方式逐渐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即对学生教育不仅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在线教育的发展,“互联网+”、MOOC、智慧树等,尤其是网课的频繁开展,这些都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打破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面对这些新变化,民办高校法学专业建设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要保持传统法学专业的优势及特色,另一方面,利用新技术、信息化手段提供的便利,使其壮大以应对更多的变化与挑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针对务实性很强的法学专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法学专业教学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挑战。

二、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改革要素分析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个系统性的过程,它涉及一流学科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多方面。之所以对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进行研究,目的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我国需要大量法律人才,这是我国当前对民办高校法学专业的政策要求和现实需求,需要以人才为依托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拥有着知识、人格、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创新素质,要培养出这些素质必须以专业为基础,而这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来源于教学。因此有必要通过一流专业建设来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建设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理念与方法,只有各个要素之间相互支撑、联系,才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加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服务。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高校培养法治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堂,更深入地说是在课堂上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大学课程体系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下设计制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综合,不同课程却又相互联系组合而成同一专业的有机整体,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变为现实的桥梁[1]。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也就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安排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整合重组,从而形成课程体系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人才的知识体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全局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既要满足学生当前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学生未来承担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的需要;二是课程体系包括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必修课传授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有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以选修课来满足各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整个过程是要将实践活动和能力培养贯穿到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素质。总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影响法学专业教学效果,对一流本科法学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起着基础作用,决定了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框架,既要重视知识基础和知识广度,也要重视实践能力的体现。

(二)专业师资与教师队伍

专业建设中的教学任务由教师队伍来承担。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一流的专业教学队伍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教学队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专业教学质量,在专业建设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是创建一流专业建设的前提。专业教学队伍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法学专业素养,包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一名高校法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更新法律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自身实践技能,保证法学教师在教学目标指导下精准教学;二是相应的教学技能,教师要知道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授之以渔,并且需要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有所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指导学生在观念转变、能力提升、知识掌握等方面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帮助学生提升整体素质,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更好做到教书育人;三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高校教师在思想觉悟上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要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感,为人师表,要具有良好的师德。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活动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功能,为实际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教学方法则可以被包含于教学模式之中,即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个教学目标,完成某些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2]。教学理念是教学模式的先导,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取决于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填鸭式、灌输式进行,这种模式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显得落伍,有必要改革,抛弃旧有模式。然现行的教学理念被奉行多年之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惯性,要想进行转变实属不易。

专业建设中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经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教学中借助网络平台较少,教学手段单一,往往采用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记录”为主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与优化教学模式,借助多平台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认知经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探索,为社会输送合格法律人才。

三、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改革具体策略

就上文提及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下教学改革的诸多要素,我们有必要就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自身特点规划具体的路径,以期在教学方面取得成效。

(一)建设法学一流专业课程体系

建设法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一项重要且基础的工作。因此对建设法学一流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高要求。让学生既能强化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能锤炼实践技能,在建设法学一流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能模仿复制,千篇一律。要以改革创新理念,并结合民办高校办学特色来推动民办高校专业发展。众所周知,法学专业就业率低,民办高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需求,提供基础保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课程体系,走特色化、持续性的专业道路。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理论部分,例如当前《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仅在法学专业开设,可以尝试将该课程推广至全校,以专题模式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法学教师在进行法学专业课程授课时,一方面注意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注重将现实情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能在熟悉的背景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扎实基础。当然其中涉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协调分配。在法学一流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中,民办高校应充分考虑各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层次,诸如本科学生、专升本学生等,遵循法学专业的自身规律,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也要关注一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一个专业乃至一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上,民办高校法学专业应依据课程体系及核心课程知识点要求,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全面实施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法学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3]在此基础上指导专业建设工作,构建专门课程、思创融合课程、线上线下多种模式融合,从而实现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功。

(二)打造法学一流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法学教育采取的是“课堂教学+ 校外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为主的情况下,教师队伍的建设会影响法学一流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关系到法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成败。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实现办学目标,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有必要打造法学一流专业教师队伍,即要求教师队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关心学生;坚守职业道德,具备高素质能力,兼具扎实理论知识储备、较强科研能力及丰富的法律职业的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而现在教师大多缺少法律实务经验,在大多数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中,很多法学教师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青年教师从学生直接过渡为教师,存在法律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脱节,所谓的“通过法考”等证书也只仅仅证明其具备了知识面和储备量,但是并不表明这些青年教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法学具有务实性,青年教师的授课中讲授的案例多来自课本、网络平台,在教学中极容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理想化,难以有效结合自身实践处理的法律问题来开展法学教育。

民办高校应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给予重视,在硬件方面加大对教学设备投入,比如学校开设的法律诊所、模拟法庭活动;学校也应该增加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如加强与公检法及各区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合作,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定期选派教师参与实践,提升业务素养和实际应用法律的能力,以此更好促进教学。另外在课程开设方面,引导现有教师丰富课程开设形式,多开设实验课、在线课程、实践课程等,将开设实验课等实践类课程作为教师职称评价的一部分,提升教师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民办高校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优秀的导师,一则转变法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二则促进教师队伍壮大且优秀,提高民办高校法学竞争力。

(三)革新法学一流专业教学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构建法学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挥棒,而法学人才培养重要的途径离不开教学,有必要革新专业教学新理念。要充分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专业建设在高校中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功能。我国大学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对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很少。导致学生往往理论知识基础很好,但是缺少自主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该问题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尤为明显。高校法学专业教学要做到突破,就要树立新型“教与学”教学理念,大学教师不只是单纯地“教”,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生不是单纯地“学”,同时也要注重探索和独立研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进行引导与创新,以课程为媒介,将科研活动融入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科研活动对于教学活动的支撑作用,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如此既能够培养出知识基础广阔,拥有良好科研态度,掌握科研方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教师在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教学和指导的过程中也拥有了对自身学术经历进行反思的机会,能够获得新的灵感,有利于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一流法学专业建设承担着培养并为社会输送优质法律人才的职能。民办院校法学专业能否在竞争力庞大的高校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专业教学改革。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虽然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也有很多不足,对于一流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涉及的内容仍需进一步探索。希望这些方面的完善有助于促进法学专业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民办高校一流法学专业建设。

猜你喜欢
法学专业法学一流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关注一流学科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