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龙飞
一 单项选择题
基础训练
1.下表所示为1947年4月23日—5月1日出席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所属的民族和阶层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 代表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
B. 使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
C. 得到了全国各界大力支持
D. 汇集了内蒙古人民的意愿
2.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
A. 民主共和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A. 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 是巩固新中国统一的主要手段
D. 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4. 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体现了国家()
A. 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C.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 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5. 1956年4月18日,原辖贵州东部的镇远专区撤销,同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建立,州政府驻凯里。下列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选举制度
6. 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达到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A. 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 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 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7. 下面是西藏自治区1965年与2014年部分经济指标对比表(单位:亿元),由此可知,西藏自治区的建立()
A. 实现了藏族同胞当家做主的愿望
B. 保障了西南地区的稳定和社会进步
C. 促进了西藏自治区生产力的发展
D. 消除了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差异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被写入中共十九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其意义在于()
A. 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B. 推动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C.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 解决了民族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进阶训练
9.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这种做法()
A. 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 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 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 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10. 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A. 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
B. 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 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D. 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11. 1984年,全国人大在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时,原来的草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而正式通过时则改为“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把其中“的民族”三字删掉旨在()
A. 准确界定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
B. 扩大民族区域自治适用范围
C. 向群众宣讲《民族区域自治法》
D. 突出强调法律用语的精炼化
12. 《中華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第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对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 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自治权
B. 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C.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D. 实现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
二 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巩固和建设边疆,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样的政策措施对边疆进行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建国的政治纲领,对民族政策做了全面规定。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进行培养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原新疆学院改称民族学院。截至1952年6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130多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450万人。
——摘编自白江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政策概述》
材料二 民族工作在国家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从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整体优势高度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的集中概括。……以促进民族团结为核心,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以社会治理现代化新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切实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转化为民族地区的治理效能。
——摘编自陈亚联《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
(参考答案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