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玉华 邹阳 刘长进
摘要:引导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对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基于“刺激—反应—行为”理论,将关系强度、感知价值纳入分析框架,采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农村居民实地调研数据,探究关系强度、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系强度和感知价值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在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据此,政府应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居民之间的关系强度,营造关系紧密、互动频繁的社会氛围,增强农村居民对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感知价值,引导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
关键词:关系强度;感知价值;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
一、引言
引导居民实施亲环境行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在亲环境行为实施情况上要表现得更差[1]。可见,引导居民开展亲环境行为的重点对象是农村居民。《“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把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进一步转化为行动自觉”。农村居民是公民的组成部分,是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主体。因此,有效引导农村居民自觉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农村居民作为一个“社会人”,关系强度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农村居民的亲环境行为[2]。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也是一个“经济人”,内在的感知价值会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决策[3]。为有效引导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有必要分析关系强度、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这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有居民亲环境行为的研究颇丰,主要集中在四方面:一是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概念。学者们对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芦慧等[4]将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界定为个体受到内在动机的驱动,出于自愿、自觉或积极响应主流价值观等目的而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滕玉华等[5]认为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主动)亲环境行为是指农村居民出于对环保制度规范的认可,主动遵循环保规范,在生活中自觉地实施亲环境行为。二是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已有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机和情感。芦慧等[4]指出自利性环保动机有助于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岳婷等[6]研究发现个体情感因素影响居民自愿减碳行为。三是关系强度、感知价值对居民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尹建华和石少卿[7]将关系强度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从社会互动视角探究关系强度对城市家庭节能行为的影响。张婷等[3]发现感知价值能促进游客积极践行环境责任行为。四是居民亲环境行为城乡差异的研究。有学者发现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亲环境行为存在差异,杨奎臣和胡鹏辉[1]发现城市居民的环境行为实施情况要优于农村居民。蒋婷婷[8]认为城市居民相较于农村居民,更愿意实施亲环境行为。
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一是现有关于居民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忽视了亲环境行为的主动性问题,研究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的文献少见。二是现有研究主要从动机和情感的角度考察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探讨关系强度对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感知价值纳入分析框架的研究还很缺乏。三是已有居民内源(主动)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大多基于城市居民,鲜有文献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为此,本文基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农村居民的调研数据,探究关系强度、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有效引导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借鉴芦慧等[4]的研究,将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界定为农村居民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主动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刺激—反应—行为”理论认为,外部刺激通过引起个体心理的变化,进而影响其行为反应。已有研究证实刺激因素和心理因素会对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5]。課题组通过对农村居民的实地调研也发现,关系强度和感知价值会影响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具体而言,农村居民是“社会人”,在农村“差序格局”的关系型社会中,关系强度等外部刺激因素会对农村居民的主动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另外,农村居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其亲环境行为实施取决于农村居民对该行为的感知价值与成本的对比,农村居民内在的感知价值会影响其主动亲环境行为[9]。因此,本文基于“刺激—反应—行为”理论,将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视作一个“关系强度—感知价值—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过程,并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关系强度是从情感强度、信任程度及互惠关系等方面描绘个体之间互动的紧密程度[10]。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关系强度作为衡量社会关系的重要维度,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已有研究也证实关系强度会影响居民的节能行为[7]。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来说,关系强度可能会从两方面促进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一方面,农村居民与家庭成员等人的紧密关系能促进双方进行互动交流,关系越紧密,互动交流越频繁,越有利于环保信息的共享和传播。这有助于农村居民认识到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现状,提高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关系强度会给农村居民带来社会压力,关系强度越强,相应的同伴压力越大[11]。当与农村居民关系紧密的群体(亲朋邻里等)大都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时,农村居民为减轻在社会互动交流中的压力[7],可能会主动采取与群体一致的做法,自觉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说H1:
H1: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
调节匹配理论认为,情境因素(关系强度等)在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影响其感知价值[12]。已有研究指出关系强度会影响个体的感知价值[13]。具体而言,关系强度能促进农村居民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这有利于农村居民通过互动交流进一步了解到实施亲环境行为带来的重要价值(如减少环境污染、提升村庄居民素质等),形成较高的价值感知水平。本文结合已有研究[14]和实地调研情况,将影响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感知价值分为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综上,提出假设H2:
H2a:關系强度对农村居民的感知生态价值有正向影响。
H2b: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的感知社会价值有正向影响。
感知价值理论认为感知价值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15]。在居民亲环境行为研究中,诸多学者认为感知价值是亲环境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李文欢等[16]认为感知价值对居民环保投资行为有促进作用。张婷等[3]指出感知价值能促进居民自觉实施环境责任行为。农村居民在进行亲环境行为决策前,会权衡亲环境行为带来的利得和损失[17]。若感知到的价值要高于行为实施的成本,农村居民更为可能会选择环境保护行为[18]。就感知生态价值而言,当农村居民感知到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具有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生态价值时,农村居民可能会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就感知社会利益而言,当农村居民知晓参与实施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有助于完善村庄垃圾处理设施、树立村庄环保新风尚时,为获得亲环境行为带来的社会价值,农村居民会倾向于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3:
H3a:感知生态价值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
H3b:感知社会价值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提出关系强度、感知价值与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农村地区开展的问卷调查。课题组依据随机抽样的原则,采用一对一入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农村居民开展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剔除部分无效及信息缺失问卷,得到59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1.23%。
农村居民样本的基本特征为:从年龄分布来看,40岁及以上的受访者所占比重较高,为55.99%;从受教育程度来看,仅接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的农村居民占比55.31%,高中及以上学历样本占比44.69%;《江西统计年鉴(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江西省农村40岁及以上的居民占54.11%,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说明本研究总体样本特征与江西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较为一致,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特征如表1所示。
(二)变量设置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变量测量参考芦慧和陈振[19]的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在问卷中共设置3个题项。具体包括“保护环境对我来说很重要,我非常乐意实施亲环境行为(如购买节能家电、自带购物袋/篮购物等)”“我认为实施破坏环境的行为或者无视环保行为都是不合理的”“受到我个人环保信念的驱动,即使没有垃圾分类政策的影响,我也会积极进行垃圾分类”。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是关系强度。参考KRACKHARDT和HANSON[20]的研究,设置了2个条目进行测度。“我与家庭成员的联系交流频繁”“当我想获得家庭成员信息时,都能很快获得”。
3.中介变量。中介变量为感知价值,包括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参考何可[14]的研究,感知价值分别设置2个题项。感知生态价值设置题项为:“生活垃圾分类能够改善村里的居住环境”“生活垃圾分类能够降低有害垃圾对土壤的污染”,感知社会价值设置题项为:“生活垃圾分类能够促进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分类能够提高本村居民的素质”。
4.控制变量。已有研究发现,个人和家庭特征会影响农村居民实施亲环境行为,且不同特征的农村居民,亲环境行为实施存在差异[21-22]。因此,本文借鉴相关研究,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和家庭成员数作为控制变量。
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及中介变量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各变量的具体测量题项及描述性统计见表2。
(三)模型构建
考虑到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用3个题项的均值进行测量,属于连续型变量,故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模型构建如下:
[ZD=α0+α1QD+α2Con+ε1] (1)
式(1)中, [ZD]代表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 [QD]表示关系强度, [Con]为控制变量的集合,包括受访农村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和家庭人口数。[α0] 是常数项, [ε1]为随机扰动项。
基于前文理论分析,本研究发现关系强度不仅能直接影响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也能通过感知价值(感知生态价值、感知社会价值)间接影响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因此,为进一步探究关系强度是否会通过感知价值(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间接影响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本文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3]的研究,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是否在关系强度与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构建模型如下:
[GZi=β0+β1QD+β2Con+ε2] (2)
[ZD=γ0+γ1QD+γ2GZi+γ3Con+ε3] (3)
式(2)至(3)中,([GZi]=1,2)分别表示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β0]、[γ0]是常数项; [ε2]、[ε3]为随机扰动项。其他变量的定义与式(1)一致。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信效度檢验
本文运用Stata16.0 软件对各潜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各潜变量的Cronbach's ɑ 值均大于0.635,高于标准值0.6,组合信度CR 值都超过0.8,这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可信度较高。各潜变量KMO值均大于0.5,表明本文使用的量表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标准化因子载荷值在0.716~0.921之间,均大于0.7,AVE值、CR值都超过0.6,说明各潜变量的收敛效度良好。
采用AVE值来检验区别效度,结果如表4所示。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关系强度、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的AVE值平方根分别为0.785、0.857、0.921和0.897,均明显高于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各变量间的区别效度较好。
(二)模型估计结果
首先,考虑到变量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方差膨胀因子法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VIF值处在1.02~2.31之间,平均值为1.66,处于合理范围内,因此选取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为探究关系强度和感知价值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运用Stata 16.0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模型(1)至模型(5)可以得知: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为正,因此,假设H1成立。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组成的农村社会网络中,农村居民之间的关系强度越强,越能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环保知识、环保政策等信息得以传播。这能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
关系强度对感知生态价值、感知社会价值有正向影响。表明关系强度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感知水平,据此,假设H2a和H2b得到验证。这与何健等[24]的研究结论一致。可能的解释是:关系强度能促进农村居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农村居民进一步了解到亲环境行为实施带来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素质等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农村居民对亲环境行为的价值感知水平[16]。
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会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这表明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能促进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假设H3a和H3b成立。这与张婷等[3]的研究结论一致。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当农村居民感知到亲环境行为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他们可能会接受和认同亲环境行为,进而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另一方面,当农村居民深切感受到亲环境行为能推动村庄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本村居民的素质,他们可能会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
在控制变量中,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环保节能意识越强[25],农村居民越可能会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家庭人口数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地区的“大家庭”特征尤为明显,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有47.89%的受访农村居民的家庭成员数为五人及五人以上。这种大家庭的生活方式下,农村居民的家庭意识、集体意识要更强,从而更注重生态环境,因此更可能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
(三)中介效应检验
结合表5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本文发现关系强度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感知生态价值水平,感知生态价值能促进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这表明感知生态价值在关系强度与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根据模型(4)和模型(5)的结果可以看出,感知社会价值在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到正向中介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居民间紧密的联系会提升彼此间信息互动交流的频率,信息交流能够推动亲环境行为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传递,加强农村居民对亲环境行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感知程度[26],这有利于农村居民了解到亲环境行为可助力村庄环境改善、完善本村环保设施,进而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
为进一步验证感知价值在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本研究借鉴温忠麟和叶宝娟[23]的方法,使用Bootstrap 区间法对感知生态价值、感知社会价值在关系强度与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并构建95%的置信区间,重复抽样5 000次。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在关系强度—感知生态价值—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中,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感知生态价值在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中介作用。对于关系强度—感知社会价值—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Bias-corrected 95% 的间接效应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感知社会价值在关系强度与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四)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基础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借鉴唐林等[22]的方法,将研究样本按照受访农村居民的个人年收入分为两组,即分为个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和3万元及以上两组,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在模型(6)和模型(7)中,个人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和3万元以上的农村居民关系强度的显著性和作用方向与表5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回归结果较为稳健。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引导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刺激—反应—行为”理论,采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农村居民样本数据,探究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并考察感知价值在关系强度与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出以下结论:(1)关系强度和感知价值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2)感知生态价值和感知社会价值在关系强度对农村居民主动亲环境行为的影响路径中起正向中介作用。
(二)政策建议
1.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居民之间的关系强度。政府应在通讯和网络等领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鼓励农村居民借助村民微信群、朋友圈和小视频等新媒体工具提高村民间互动交流频率,增强信任程度,进而提升农村居民关系强度。
2.注重营造关系紧密、互动频繁的农村社会氛围。政府应积极组织村民参与环境保护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增进农村居民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与信息交流系统,促进环保知识、政策信息的共享,让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农村居民主动践行亲环境行为。
3.增强农村居民对亲环境行为的感知价值水平。政府可通过派发环保宣传手册、广播或张贴宣传标语等手段,提升农村居民对亲环境行为的感知价值水平,使其真正认识到亲环境行为能够带来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农村居民主动实施亲环境行为。
参考文献:
[1]杨奎臣,胡鹏辉.社会公平感、主观幸福感与亲环境行为——基于CGSS2013的机制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32(02):15-22.
[2]刘哲,齐振宏,杨彩艳,等.网络嵌入与声誉激励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1,30(08):1982-1991.
[3]张婷,刘晶岚,丛丽,等.感知价值、地方依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06):202-208.
[4]芦慧,刘严,邹佳星,等.多重动机对中国居民亲环境行为的交互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1):160-169.
[5]滕玉华,吴素婷,范世晶,等.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农村居民生活自愿亲环境行为发生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36(11):34-40.
[6]岳婷,王茜茹,陈红,等.印象管理动机视角下个体情感对居民自愿减碳行为的影响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02):40-52.
[7]尹建華,石少卿.“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社会互动对中国城市家庭节能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4):90-102.
[8]蒋婷婷.我国城乡居民亲环境行为差异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9]何兴邦.社会互动与公众环保行为——基于CGSS(2013)的经验分析[J].软科学,2016,30(04):98-100,110.
[10]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81-510.
[11]周小刚,陈熹.关系强度、融资渠道与农户借贷福利效应——基于信任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17(01):16-29,93-94.
[12]HIGGINS E T.Making a good decision:value from fit[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1):1217-1230.
[13]王建军,王玲玉,王蒙蒙.网络口碑、感知价值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中介与调节作用检验[J].管理工程学报,2019,33(04):80-87.
[14]何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15]ZEITHAML V A.Consumer perception of price,quality 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2-22.
[16]李文欢,王桂霞,栾申洲.参照群体、感知价值对养殖户环保投资行为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18-25.
[17]江金波,孙韶雄.怀旧情感对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感知价值和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J].人文地理,2021,36(05):83-91.
[18]RUSSELL D W,RUSSELL C A.Experiential reciprocity:The role of direct experience in value perception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2010,27(6):624-634.
[19]芦慧,陈振.我国从业者亲环境行为的内涵、结构与现状——基于双继承理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145-160.
[20]KRACKHARDT D,HANSON J R.Informal networks:the company behind the chart[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104-11.
[21]孙岩.家庭异质性因素对城市居民能源使用行为的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3-28.
[22]唐林,罗小锋,张俊飚.环境政策与农户环境行为:行政约束抑或是经济激励——基于鄂、赣、浙三省农户调研数据的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6):147-157.
[23]温忠麟,叶宝娟.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方法:竞争还是替补?[J].心理学报,2014,46(05):714-726.
[24]何健,王永贵,石贵成.关系强度的前置因素及其绩效影响[J].管理世界,2009,188(05):180-181.
[25]岳婷.城市居民节能行为影响因素及引导政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4.
[26]王淇韬,郭翔宇,刘二阳.基于感知价值的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07):172-181.
责任编辑:管仲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Tie Strength and Value Perception on th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1Teng Yuhua 1Zou Yang 2Liu Changjin
(1School of Busines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Jiangxi,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chang Aviation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Guiding rural residents to actively practis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imulus-response- -behavior”,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tie strength and value perception in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and uses the field research data of rural residents in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xperimental Area (in Jiangxi)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ie strength and value perception on rural residen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ie strength and value perceptio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rural residen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Ecological value perception and social value perception play a positive intermediary role in aspect of the influence exerted by tie strength on th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rural resident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of relationship among rural residents,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close relationship and frequent interactions, enhance the value perception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mong rural residents, and guide rural residents to practic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ctively.
Key words: tie strength; value perception; rural residen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206403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864018);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GL41D);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L21132)。
[作者简介]滕玉华(1975-),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管理和国际技术扩散;邹阳(2000-),男,江西抚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行为;通讯作者:刘长进(1975-),男,湖北潜江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行为和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