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拍摄于不同时期的方志敏传奇电影表达着不同的红色基因。《血沃中华》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表达的红色基因是“忠诚”,运用大量人物特写镜头;《可爱的中国》拍摄于本世纪初,表达的红色基因是“理想”,全景镜头运用成为本片艺术特色;《信仰者》拍摄于新时代,表达的红色基因是“信仰”,低角度镜头动静结合运用的镜头语言成为其鲜明的标签。
关键词:方志敏 红色基因 传记电影
习近平同志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1] 方志敏作为英雄,其事迹彪炳史册,其著作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其人其事成为了文艺创作的热点题材。被列宁誉为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电影,叙写方志敏传奇事迹的作品就有三部——《血沃中华》《可爱的中国》《信仰者》。这三部传记电影拍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血沃中华》写实风格下特写镜头的大量運用,《可爱的中国》断章式结构下全景式镜头的运用,《信仰者》中动静结合的低角度镜头。三部电影传记,运用三种镜头语言,表达三种红色基因。
何谓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凝练出来的价值立场、远大理想、顽强意志、光荣传统、优良作风等。……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文化基因,提供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文化解释密码,其鲜明的政治性、深厚的文化性、独特的本土性,都赋予了其丰富内涵和重要地位。”[2] 梳理这三部方志敏传记电影背后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点,可以发现红色基因的链条贯穿于方志敏传记电影,它们各有侧重,环环相扣,互相补充,相互映衬,记载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文化密码。
一、《血沃中华》:特写镜头表达“忠诚”的红色基因
《血沃中华》拍摄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的江西百废待兴,急需有力道有筋骨的文艺作品凝聚人心,提振士气,《血沃中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经过创作者们的讨论研究,方志敏身上的“忠诚”的红色基因被凸显了出来。
“忠诚”是一种对于某个人或组织的忠实和坚定的信仰和承诺。方志敏被捕后,敌人想做的,就是让他背叛组织,改弦易辙。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严刑拷打、糖衣炮弹的袭击、密集的劝降,招数用尽。蒋介石派手下去劝降方志敏,让方志敏与启蒙老师、妻子缪敏、战友见面,试图用师生情,夫妻情、战友情去打动方志敏。最后,黔驴技穷的他亲自出马。他这么做,就是认定一个方志敏抵得上十万大军,想把他招于麾下,为其所用。方志敏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谱就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忠诚之歌。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一个忠诚的人会把自己的责任视为一种荣誉,并以最大的努力完成这项责任,无论他面对的困难或挑战有多大。
为了刻画好方志敏身上的忠诚,《血沃中华》用了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镜头语言是电影区别于戏剧的主要特征之一。《血沃中华》中,特写镜头的运用较好地刻画了方志敏的内心活动。
特写镜头之一:
老师抚琴,方志敏若有所会,眼神中泛着光芒,频频点头。他的老师眼睛中泛着泪光,时而凝眉,脸上痛苦的神色。通过近景特写镜头,把他与老师琴声的交流在神态上细腻地表现出来。这是对老师身上体现的传统价值的“忠诚”。
特写摬头之二:
方志敏在狱中一边写《可爱的中国》,一边沉思,神情凝重,目视远方,充满深情。这是对祖国的“忠诚”。
特写镜头之三:
当他看到妻子缪敏受刑,既心痛不已,又沉着冷静,与敌人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让敌人气急败坏。这里的特写镜头展现的是他舍小我顾大我的宽广胸怀,是对妻子的“忠诚”。
特写镜头之四:
当共同战斗的狱友将要送上刑场,方志敏眼中的满是悲愤与不舍,他默默为战友送行,眼中满是泪花。而他在临刑前,脸上充满了坚毅与无畏。这里的特写镜头展现的是他的大无畏精神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监狱场景是电影着力营造的场面。方志敏与战友被捕以后,监狱成为他们的活动场所。这是一个压抑的空间,充满着酷刑、死亡与虐待,也充斥着贪腐与谎言。面对战友一个一个地被押赴刑场,方志敏强压着心中的悲伤,没有陷入绝望,他思考着革命斗争的得失,憧憬着祖国美好的未来。他忠于他的事业,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改变。他内心的忠诚与监狱中污浊黑暗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贪污腐败的狱卒因为没有信仰而苟且偷生,共产党人因为忠诚而一身正气。方志敏等囚犯本是被关押的,却一身正义,忠诚担当;狱卒官兵,本是监狱的看护者,行使着监管的权力,却浑浑噩噩,道德败坏。两种人的不同价值形成两道对比鲜明的颜色,充满了张力。监狱成为两股力量展示的空间,预示着他们截然不同的未来:革命者终将胜利,腐朽者必将灭亡。
《血沃中华》出品的时代,各种思想的交锋激烈,怀疑论盛行,“忠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血沃中华》站在时代的路口,发出了“忠诚”的价值呼唤,可谓正当其时。英雄必须经受种种考验,而只有通过各种考验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血沃中华》 中的方志敏面对考验始终保持忠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忠诚之歌。
二、《可爱的中国》:全景镜头表达“理想”的红色基因
2009年,一部投资巨大,由九江市委宣传部、九江电视台联合上海电影集团公司生产制作的电影《可爱的中国》上映,它是又一部书写方志敏烈士事迹的影片。时隔二十余年,《可爱的中国》对方志敏的传奇故事作了新的演绎。方志敏传记电影的红色基因图谱上,绘上了“理想”的红色基因。
在结构上,《可爱的中国》如交响式的和弦结构。这个结构的中心的精神内核,就是理想。《可爱的中国》深入挖掘英雄身上的“理想”红色基因,叙写“理想”红色基因的源头。他的舍生取义精神不但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使然,也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传统精神的传承。
为了更好地表现“理想”命題的纵深感,影片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大量全景镜头。通过完整呈现表现对象与情境的完整信息,持续记录时间、空间以及事件的发展,为观众展现真实的过程与氛围。全景镜头空间上的完整性与“理想”作为哲学命题时间上的连续性相适应。“理想”是未来的时间对现在的投射,它把当下的时间与未来的图景进行连接。影片中全景镜头的透视感与“理想”的深邃感达到了统一。
如方志敏与妻儿告别的场景,用的就是全景镜头。行进的部队与送别的老乡、清澈的河水、高大古树、错落有致的民居、白色的战马,呈现的正是可爱中国的美丽景色。这与方志敏的理想——为中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奋斗相契合。
影片中对于表现监狱的阴森与黑暗同样用了全景镜头。监狱坐落在山青水绿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修一座监狱显得有点吊诡,更为讽刺的是曾经担任国民党最高法院院长和中央监狱总长的永一作为监狱的设计者,也被关押在此。他本是监狱空间的权力行使者,可以监视规训监狱空间的犯人,现在却成为被规训的犯人,现实的荒谬佐证着方志敏革命事业的正当性。监狱外部河水潺潺,树木青翠,内部却布满了铁丝网,有森严的守卫和残酷的刑房。昏暗的灯光给监狱蒙上了恐怖的气息。影片用全景镜头使得监狱作为一种隐喻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黑暗的中国就是一座监狱,方志敏的理想就是打破这监狱的牢笼,去建设一个“可爱的中国”,给所有人一个美好的期许和未来。监狱的规训空间在方志敏等人的崇高理想面前土崩瓦解,最后人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的美丽新世界。
影片中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同样用了全景镜头。镜头上方,是黑压压的天空,布满了黑云;镜头下方,是被炮火烧焦的泥土,镜头正中间,是数量众多十倍于我的敌人。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篇幅的敌人形成了强烈的压迫感。情况的严酷、战斗的惨烈、战士的勇敢展现在镜头中。战争场面的全景刻画表达了这样一层隐含意义:理想需要血与火的奋斗来达成。
《可爱的中国》出品的年代,中国正经历全球化浪潮。2001年加入了WTO后,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这些错误思想冲击着文化安全,影响着国人的文化自信。方志敏的事迹告诉人们,理想是指路明灯,可以抵制不良文化,驱散思想的雾霾,由此《可爱的中国》完成了第二个红色基因——“理想”的表达。
三、《信仰者》:低角度镜头表达“信仰”的红色基因
出品于2018年的《信仰者》突出了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特点,在注重真实的基础上注意镜头语言的人性化构建,一改英雄人物的模式化形象,突出他们的个性与性格。他们同样是有血有肉普通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他们逐渐成长为英雄,其背后的推动力正是信仰。习近平同志说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给了他们不同凡响的气质,让他们从容面对一切困苦,甚至在死亡面前,也毫不退缩。
《信仰者》把重心放在了战争的回叙上。军团长刘畴西大意轻敌,轻率冒进,竟让刚刚成立不久没有多少战斗经验、新兵居多的第20师作为主攻。新兵由于紧张和缺少经验,在伏击中,意外发生了走火,让敌人提早发觉,伏击战失败,遭到敌人的猛烈攻击,由于敌众我寡,损失惨重,更让人痛心的是损失了一员猛将——寻淮洲,他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年仅22岁。这次失败为方志敏的被捕埋下伏笔。接下来的怀玉山战斗直接导致了方志敏的被捕。带领主力部队的刘畴西再一次指挥失当,贻误战机,本可以跟上先头部队的,他却让主力部队在怀玉山原地休息。而突围出来的方志敏心里顾着主力部队的安危,再次返回怀玉山,由于敌人的重重包围被捕。对战争的回叙完成了英雄的第一个表现:为了战友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
《信仰者》采用了低角度镜头去完成电影中的战争叙事。低角度镜头是指摄像机低于眼睛水平,向上看的镜头。这种镜头可以通过将相机向上对准拍摄对象来实现。低角度镜头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主题在框架中是占主导地位和强大的。《信仰者》中采用的低角度镜头,以人物塑造为目的,过渡自然,恰到好处。谭家桥战役中,寻淮洲持枪冲锋的镜头,是用跟拍的形式拍摄的。当他中枪倒下的一刻,低角度镜头展现了他的身躯下坠的重量与冲击,英雄的牺牲给观众带去了极大的心理震撼。方志敏得知主力部分被围困之后,又冲进包围圈,与敌人短兵相接,这里用了大量的低角度镜头,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英勇无畏。影片赋予了低角度镜头的哲学意蕴,它试图让观众明白,信仰不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的。镜头中每个英雄如同深深扎根土地的参天大树,他们的根基,正是信仰。
镜头语言在影片中的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做到了动静结合,因境而变。方志敏被捕之前,他一直在指挥着战斗,在青山绿水间奔波迁徙,在群众与士兵中行走宣讲,镜头跟随着他,以动为主,营造出的氛围是紧张、悲壮与惨烈的。信仰的力量让方志敏在危急关头,依然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战斗。他被捕之后,战斗并没有结束,与敌人的对抗还在继续,只不过转换了一种方式,变了一个场地。这是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对抗,没有了硝烟,却依然激烈。他从战斗中的“动”转变为深思中的“静”,人物在镜头中变得如静物般地“幽寂”。这种安静是充满力量的,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方志敏对于自己的被捕平静而坦然。他没有把责任归咎于战友,没有一蹶不振消沉低迷。信仰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他在狱中开始了写作,创作出不朽的篇章。影片以他的视角进行了自述体叙事,在回望的过程中,伴随着他的思绪,不断进行着镜头的闪回穿插,他的回忆与展望构成了镜头意识流,如万花筒般展现在观众面前。他在反思中有痛苦,为革命的暂时失败而揪心,为战友的牺牲而悲伤,他没有沉湎于痛苦中,而是突破了个人的局限,站在信仰的高点思考祖国的命运与人类的未来,他依然充满信心,保持着乐观。狱中的静思与写作是他的精神成长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狱中的静思与写作,让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英雄。这是他作为英雄的第二个表现:信仰者不怕死亡,英雄因信仰而永生。监狱是淬炼信仰成色的空间,起到了衬托的艺术效果。《血沃中华》中,监狱空间是人物展示的场所,对比着两种不同的灵魂;《可爱的中国》中,监狱空间是腐朽权力崩塌的场所,隐喻两种人不同的命运;《信仰者》中,监狱空间成为英雄沉思的空间,衬托着英雄纯粹的信仰。
信仰是根基,是命脉,具有凝聚人心、集聚力量的作用。“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3] 方志敏的话生动了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英雄的最后一幕就是死亡,英雄的死亡是无畏的。方志敏坚守着信仰微笑着英勇赴死,生命的意义得以体现。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成为了全党各族人民的共识,对信仰的坚守,筑牢精神之柱,成为强大的理论武装。“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的价值被凸显了出来,《信仰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影片把英雄置于“血与火的战斗场面”与“受刑与就义的监狱空间”,去表现他纯洁的信仰,由此方志敏身上的第三个红色基因得以表达。
四、结语
从《血沃中华》《可爱的中国》到《信仰者》,对方志敏的影像书写不断地丰富,英雄身上的红色基因不断地得以表达。方志敏系列传记电影表达的红色基因,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文化密码。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作为革命党的中国共产党人每天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忠诚”的红色基因让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推翻腐朽的旧政权,建立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打开国门后,一些不良的西方思想也随之涌入,“理想”的红色基因让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抑制不良思潮的诱惑,保持革命本色,从而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走向富裕。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信仰”的力量让中国共产党人充满自信,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规划项目“新时代红色电影美学特征研究”(项目编号YG2021078)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1):538.
[2]陈怀平.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J].红旗文稿,2020(16):44.
[3]吴凑春.传记电影的时效性——以《血沃中华》和《可爱的中国》为中心[J]. 现代传记研究,2018(11):208.
周子强: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黄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