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

2023-10-14 16:06王贞虎
下一代英才 2023年6期
关键词:磁极内核岩浆

王贞虎

人工地震

科学家揭开地下秘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人工地震的方法。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方式,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地震波进行研究,发现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就有一个密度突变的层面。它在海洋底部以下5公里处和大陆下10公里至70公里处。

在我们脚下的2900公里处,还有第二个密度突变的层面,那就是地核的外缘。另外,在地幔中尚有一个密度变化的区域,它在地下约400公里至700公里深的范围内。这一区域把地幔本身分为上下两个密度不同的部分。

由于地震波中的横波通过液体时会发生变化,因此科学家们知道,地核的外层是液体,而这个液体层包着密度极大的固体状内核。这就说明,地核是由固体状内核加上液体层构成的。地核的半径约为3500公里。

地球的剖面

地球像一个巨大的洋葱头那样,是由一层层厚度不同的物质组成的。地球的最外层是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地壳,它的厚度约30公里。地壳下面则是地幔的外层,其厚度在400公里左右。再往下,直到我们脚下700公里的范围内,则是厚度约300公里的“过渡层”。它下面就是厚度约2200公里的地幔内层。再往里,在离地面2900公里处,则是地核了。地核主要由铁所组成,地核的液体层厚约2270公里,其中除含有铁以外,还有镍与硫,地核的固体内核是个半径为1200公里的圆球,主要成分是铁与镍。

科学家们按照地震波的变化,对地下70O公里深度以上的地幔与地壳,作了另外的分层。他们发现,地震波中的横波,在通过地下的岩石时,岩石刚性越大则横波传播速度越快;但是,岩石的温度越高则传播速度越慢。当地震波的横波通过海洋底板下面70公里和大陆下面约150公里处时,它的传播速度突然降低了。可是再往下时,横波的传播速度重新变快;而到地下深40O公里与深700公里的地方,速度又有增加。

这样,科学家们断定:地面以下有一层70—150公里厚的坚硬而寒冷的岩石圈。在岩石圈下面,是厚550—620公里的软流圈。软流圈具有塑性,其温度也较高。软流圈的底部在地下700公里的深处,再往下就是上述地幔的内层了。软流圈上部接近岩石圈的地方,有一些局部熔化的岩石,那里的岩石圈比较容易滑动,这是造成地球陆地变迁的主要因素。

大陆与海洋的变迁

漂浮在软流圈上面的岩石圈,并不是一整块的东西,而是许多碎块组成的。我们把这些碎块称为“板块”。板块以不规则的方式,在软流圈上缓慢滑动。按近年来研究的结果,人们发现整个地球的表面,是由13个大大小小的板块拼成的,其中6个板块最大,即大西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这13个板块有的地方在互相挤压,有的地方则在彼此分离。

地球上各大陆与各海洋的出现,是岩石圈的板块在软流圈上滑动的结果。据说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和一个海洋。只是因为岩石圈的板块移动,整块大陆才逐渐分裂,而变成目前这样的五大洲和各洲之间的海洋。科学家们通过精密的卫星测量手段,测定板块目前仍在继续漂移,而且计算出了各个板块漂移的速度。

他们预测,在未来的5000萬年中,美洲大陆将进一步远离非洲和欧亚大陆的欧洲一边,大西洋将变得更为宽广;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距离将加大;澳洲大陆则将向北移动;而位于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则将缩小。

软流圈是怎样推动板块的呢?地幔中的炽热岩浆,在板块之间的缝隙中冒出来,形成海洋底部的一些山岭,从而把板块向前推移。于是被推移的板块,就与其它板块相挤压,其边缘被压入软流圈中,熔化而成为岩浆。板块钻入软流圈的地带,一般位于大陆边缘两个板块的交界处。

上述板块的移动有些像周而复始的橡皮传送带。然而,板块一般移动得非常之慢,例如大西洋海底板块每年只扩张几毫米;不过太平洋海底板块却每年移动约lO厘米。板块的相互挤碰会引起可怕的灾难;因为板块在互相长时期缓慢挤压时所蓄积的能量,会在突然滑动时释放出来,发生剧烈的地震。

火山爆发的原因

火山爆发也与板块的移动有关。

以往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在薄薄的地壳下面,就是沸腾的液体状岩浆,只要地壳上出现裂缝,岩浆就会把地壳拱开,成为火山,而岩浆即从火山口喷发出来。

经过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从地震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们地球内部唯一的一层液体,是在深2900公里的地方。它跟火山爆发毫无关系。

我们现在知道,火山所喷发的岩浆,是地幔中的固体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当某种固体岩石的温度或其承受的压力,超过其一定的限度时,它就会从固态变成液态岩浆。

地质学家们认为,如果某种岩石所处地方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即其温度不移高时(越是深处的岩石其温度越高),那么必须增加它所承受的压力,岩石才会熔化。反之,如果岩石深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那么必须减少它所承受的压力,岩石才会熔化。

岩石深度每增加l公里,它的温度就增高30摄氏度。上面说过,要使岩石熔化,单是有一定的温度还不行,还得有适当的压力。板块的移动就提供了适当的压力。当岩石圈在大陆上或海洋中发生张拉时,产生裂缝的地方将使下面软流圈所承受的压力减弱。这时,那里的某种岩石开始熔化,裂缝处就会喷出基性岩浆即玄武岩浆来,形成火山的爆发。当两个板块相互挤压时,挤压处的地壳会加厚,从而使软流圈承受的压力增加。这时地壳中的另一种深成岩会发生熔解,但有时因地壳较厚,这种岩浆不一定都能喷出地面,这样,它们冷却后就变成了花岗岩的矿囊。

但是,地球上还有一些火山爆发,似乎与板块的移动无关。有的火山口位于海洋板块的中心(例如太平洋的夏威夷),有的则位于大陆的板块上面(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地质学家把这些喷发口称为“热点”。“热点”并不跟随板块一起移动,它老是在固定的一点喷发,所以当板块移动时,原来喷发过的地方变成了死火山口,“热点”又在附近的地方喷发岩浆。随着板块的移动,它就留下一连串的死火山口。科学家们估计这些“热点”所喷发的岩浆,来自地幔的内层,但目前尚不明白这些岩浆是怎样冒到地面上来的。

神秘的地球核心

最神秘的要算地球的核心了。

早在43亿年前,地球刚成形时,85% 地球核心已经形成了。地核的主要成份是铁。中间固体状态的内核容重很大,约为每立方米12600至13000公斤(即相当于比重l2.6—13)。由于铁的比重是7.86,因此它不可能纯粹由铁组成,必定含有某种比铁更重的元素,这种元素很可能是镍。估计内核含有约10%至20%的镍。至于内核外面的液体层,则由于容重太小,也不可能由纯铁组成,它可能含有硫。这层液体可能由86%的铁、12%的硫和2%的镍组成,其熔点比铁低得多。

估计地核与地幔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摄氏度左右。固体内核的温度则估计不会超过4500摄氏度,因为如果内核的温度超过4500摄氏度,那么内核的镍铁合金就将熔化为液体了。

会定期转移的磁极

随着科学家们对地核的了解,他们也揭开了地球磁场的秘密。

地球磁场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们认为,产生地球磁场的,既非地幔,也非地核的固体内核;因为那些部分的温度,已经高到使其中的金属失去了磁性。

唯一能产生磁场的部分,那就是地核的液体層。尽管那里的温度比地幔的温度更高,但由于在这层液体中不断地发生旋涡状的运动,从而产生电流,因此使地球产生了磁场。

这样,地球上就出现了南北两个磁极,但这两个磁极并不完全与地球自转轴线的南北极相重叠,而是略有偏离。

奇怪的是,以上南北两个磁极,会互相转换位置。换句话说,目前的北磁极,过了一定时期,会移动而变成南磁极,而南磁极则会同时移动而变为北磁极。科学家们根据地质考察资料,认为近l亿年来,地球磁极的互相转换频率,在有规律地增加。磁极平均每隔lO0万年就互相转换一次,而每次转移的时间约为l万年;南北磁极在此l万年中逐步移动,直到相互易位为止,随后则处于稳定状态。科学家们从海底地壳中岩石的磁性检测中,证明了地球磁极的转移和频率。

那么上述地核液体层中的旋涡状运动,是怎样发生,又是从哪里取得能量的呢?

产生这种运动的能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液体层中某种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散发出来的热能;另一种是液体层中一部分液体在逐渐冷却时,其中每秒约有10O立方米的熔融的铁镍合金变成晶体,合金从液体变成固体时,重量增加,就下沉而接近内核。在此同时,一部分变得较轻的液体,则上升而接近地幔。液体层中的这种下沉和上升所产生的涡流,足以发生电流,并形成磁场。地球的自转当然也是产生旋涡的主要原因。人们推测,南北磁极的转移,似乎与地核液体层中的旋涡有关。

探索尚在继续

目前人类可以进入太空,但还不能钻到地球的内部去。人类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地球内部资料,都是依靠间接的方法取得的。所以有不少内部情况,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人类也曾试图以直接钻探的方法,来探索地层的奥秘。如前苏联在西北边境邻近芬兰的科拉半岛上,钻了一个深达12公里的探井。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地壳的最深的钻探。尽管如此,这个深度不过等于地球半径的千分之二。按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企图依靠钻探方法揭开地球内部的全部秘密,看来是不可能的。

不过,近年来人类依靠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业已开始把地球长期掩盖起来的神秘帷幕,一层一层地掀开了。许多间接探索的方法已经取得极为良好的成果,每年都在一步步地揭开蕴藏于地球内部深处的许多奥秘。

猜你喜欢
磁极内核岩浆
同步电机转子磁极结构
固定同步电机磁极用螺栓的受力分析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浅析芳纶纸在水轮发电机磁极中的应用
岩浆里可以开采出矿物质吗?
火山冬天——岩浆带来的寒冷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深圳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磁极挂装工艺浅析
九顶山铜钼多金属矿区岩浆侵入期次和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