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赵峰
尽管FOF并非新鲜事物,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FOF的理解往往只是简单将其分为公募FOF或私募FOF,我们从广义上将FOF视为可以解决每一位投资者或老百姓手里多种资金配置需求的一个过程,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细分需求。
作为FOF基金经理,我认为这类产品的精髓是要从客户投资盈利体验出发,在管理产品时,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每只FOF清晰的投资目标。当然风险收益特征一定不是短期的,全过程中的关键词就是要符合客户要求、风险相对可控、谋求长期稳定回报。
日常选择时,可以根据FOF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将其分为三大类:高波动FOF、平衡型FOF、低波动FOF。
第一类是高波动FOF,就是持仓中绝大多数都配置于权益基金的FOF产品。目前此类公募产品全市场约有五六十只,通常对于管理这类产品的收益目标是长期位居偏股基金前列,力争能在不同的阶段都能战胜偏股基金中位数;以此为基础,适当兼顾组合的收益与波动相对稳定可控。
近年来市场风格变化比较大,这类产品想获得绝对收益难度很大。这时对于FOF策略来讲,基金经理更多的是去追求战胜权益类基金平均回报:一方面会选择一些风格极其稳定的品种,去做核心持仓。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一些中短期市场风格变化,例如今年就会增加一些指数增强型包括一些量化型基金的配置,让组合的确定性风险收益特征持续。
第二类是平衡型FOF,大致的权益仓位在50%左右,它既没有高仓位权益弹性收益,同时又没有低波动FOF回撤较小的特征,是处在中间的一类产品。这类产品比较适合追求长期收益比传统信托类产品略高,但又能够承受少许回撤和波动的投资者。
第三类是低波动FOF,因为本身对标的是银行低风险理财产品,目前这类产品吸引的资金非常多。这类产品最重要的还是风险控制,其次是去做收益获取。但过去两年,由于整体权益市场环境比较糟糕,多数未能达到之前的预期回报。通常希望它们能够和优秀的低波动“固收+”基金进行竞争。未来如果市场转牛,在控制好波动和回撤的前提下,它们也有望逐步获得其长期匹配的收益水平。
大类资产配置本身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过程。整个组合的90%归结于资产配置,更重要的是战略和战术两个维度。
战略上的资产配置决定的是一个非常长期的组合风险收益特征,具体指合理的长期收益预期和与之匹配的波动回撤水平。比如在理财净值化大背景下,如果FOF投资目标是获得比银行理财产品略高的收益,就要有与之匹配的较低波动和回撤约束,不能单纯追求收益率。
战术上的资产配置更多是灵活性的操作,基于市场中短期的波动,可能去做一些动态调整。例如华夏基金有一个MVP的资产配置模型,是基于宏观、估值、政策几个维度去对大类资产进行研究和预判。这一过程中,该模型还在不断迭代,根据整体货币政策、信用环境、流动性、市场情绪、估值体系等维度进行当前及未来大类资产预判。
基金优选是一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过程。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对基金分类,以主动管理型权益类为例,现在市场上这类产品有四五千只,首先对于主题或者行业基金需要单独研究,有大量的行业基金在市场中的风格比较极致,还有一些虽然不是行业基金,但基金经理会在某些行业或者风格上做较大偏离,都要从单独维度去考虑。
从定量维度看,对每个类型的基金产品要設置差异化定量参数,比如对于主动权益基金,需要考虑包括投资年限、相对同类的超额收益、在同类排名的稳定性、风险回撤控制水平、持仓集中度等多方面参数;而对于偏绝对收益的低波动“固收+”产品,在定量参数设计上,需要考虑不同市场环境下获取绝对收益的能力、回撤控制水平以及具体投资策略等,不同类型产品的参数设计需要有差异化。
例如,在华夏聚鑫优选六个月持有期基金的二季报持仓中,有60%左右都是偏低波动的“固收+”产品,正是通过定量维度筛选找到了长期目标相匹配的基金,作为核心持仓。
定性方面,需要对基金经理投资框架、投资能力、边界、行为偏好等维度去做调研和了解,通常比较看重这些维度是否相对稳定,基金经理自身是否能够不断迭代、优化和延展。日常投资上会对基金经理保持跟踪,调研时会去了解该产品是依托于个人更多,还是依托于公司研究支持更多。
此外,观察公司是单只产品“一枝独秀”,还是整体业绩普遍优异,也可以看出投研能力的稳定程度。如果明确产品是个人在其中影响力很大或者个人能力占权重很高,当基金经理变更后一般会考虑第一时间换掉;如果基金经理依托公司的研究支持力量很多,甚至公司会在一些旗舰产品变更管理人后投入更多资源,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最后组合构建与风险管控,第一是利用相关性去做风险管理,即利用大类资产间差异化的相关性去做组合构建。第二是行为博弈的模型去做权益仓位动态管理,主要是对于风险资产特别是一些低波动产品,此类产品对组合风险收益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权益资产,其波动完全有可能吃掉固收类、偏债类资产的票息收益贡献,因此必须进行风险管理。
(作者系某头部公募FOF基金经理。文中所提基金仅作为举例,不作为买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