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锐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2008年的汶川地震改变了一切。
生活在21 世纪的中国本应享受美好的日子,却被地震粉碎了。众目睽睽之下竟毫无察觉地发生大地震,而我们的台网重点建设项目刚刚通过验收,连个招呼都没打出来!就这样,汶川地震的噩耗一直压在所有地震工作者的心头,更何况1976年的唐山地震还留下了24.7 万同胞罹难的记录……
2009年初,一份600 页100 多万字的汶川地震科学总结和反思报告交给了中央,和盘掏出了汶川大震前我们的全部技术资料和原始分析,基本回答了国人的关切。最后,归结成“五个没有想到”:对大震的强度、地点、时间、短临异常的缺乏、地震的复杂程度,都没有想到。显然,地震预报的难度被大大低估,短期解决不了。社会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残酷:地震并不温文尔雅,灾难也不缺乏想象力,不会固定在一种模式上。于是,加强抗震设防、减灾应急等各项措施成为必然的抉择。
照说,地震的特点很简单:突发和灾难。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经验积累主要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即便亲历过也不完整。对其认识,更多的要靠理性而非感性,即便感受到也不深刻。而所有的这一切,又不是短期内能够重复和检验的。故而学习历史的、专业的地震知识,对所有的人都不可或缺。图1 是中国五千年的十大典型震例,它们曾经的辉煌和苦难不应该泯没在无声的尘埃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名言会启迪我们的思想。
图1 中国十大典型震例Fig.1 10 major earthquake events in China
“漫步地震五千年”系列文章只不过是一种简略的文化追述。尝试着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中,按时代分别选出一两个代表性现象作为引子,便于在一个更大的时空领域里去分析和认识它们,从感性向理性攀登(图2)。重点在于阐述科学研究的思维逻辑、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介绍一些有趣的新认识和新成果。至于具体的地震参数和灾情、科研成果的优劣轻重,不属于侧重之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阅读所列的参考文献。随着领域的扩大,沧海一粟的内容就更显单薄,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的材料。文中对地震目录的引用比较复杂和专业,主要基于MAPSIS 数据库,参考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中国强地震目录》《中国近代地震目录》《中国历史有感地震目录》等基础资料,以及有关的学术论文,恕不一一列出。
图2 各朝代的重点震例Fig.2 Examples of key earthquakes in each dynasty
王之涣有一首壮观苍凉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仞,古代八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犹如绰约飘渺的“地震科学”关。待到春风吹拂了荒远的杨柳,细雨润泽了离离的原上草,它还会那么衰飒颓唐吗?
不会的。
月泉晓澈牛羊壮,春风吹度玉门关,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