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艺术家MΛJID ΉΛGΉIGΉI的装置作品《培育箱》
厄瓜多尔 圣安娜 发光的“草莓” 一个倒置的、从内向外的建筑矗立在圣安娜广场,这是艺术家Oana Stănesc使用柔软的胶合板打造的装置作品《草莓》。装置内部覆盖着一层半透明的红色织物,当夜幕降临,装置内的灯光亮起,在黑夜中如同一个静谧的避风港,邀请过往的行人停下脚步,进入这个“与世隔绝”的沉思空间。
德国 柏林 异星生物来袭 薰衣草色、橘色和浅粉色的巨大柔软雕塑,如同异星生物般占据着柏林汉堡火车站的大厅。它们蜿蜒曲折,仿佛可以生长并吞噬剩下的一切。这是艺术家Eva Fàbregas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个展《吞噬恋人》。Eva通过该作品拓展雕塑的界限,将冰冷的火车站大厅转变成充满生机的空间,邀请人们开启一段奇妙的探索旅程。
瑞典 哥德堡 日落小屋 宽广无垠的田野上,一场金黄色的“日落”正缓缓降临。阳光如同流金般洒满大地,每一株作物都被染上一层灿烂的金黄。这是艺术家Ulf Mejegren就地取材创作的装置作品《日落小屋》,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装置,更是一首对自然变幻莫测美景进行讴歌的诗歌。它在艺术与大自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描绘出一个富有诗意和未来主义的故事。
美国 加利福尼亚 沉睡 阔别两年,艺术双年展Desert X 2023再次回到科切拉山谷。来自全球各地的11位艺术家以沙漠为布景,用在地性的创作手法探讨社会和环境主题。艺术家Matt Johnson用集装箱打造的装置作品《沉睡》,看似随意地摆放在科切拉山谷中,却在提醒我们,全球化的无形之手已被锁在容器中,现已在科切拉山谷“沉睡”。
荷兰 代尔夫特 永不落幕的日落 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落日的余辉如金色的织锦洒向大地,为一切披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光辉。艺术家Ludmila Rodrigues和Mike Rijnierse联合创作的漂浮装置《日落》,无限延长这个转瞬即逝的日落美景,仿佛把日落冻结在最美的一刻,让人们有一整夜的时间去感受日落的魅力。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未知的冒险 《共鸣》位于阿德莱德植物园中一条两公里左右的小径上,包含6个沉浸式灯光装置。艺术家Moment Factory从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运用视频投影、激光、烟雾和音乐将阿德莱德植物园塑造成一个神秘的灯光森林。游客们穿过隧道,进入一个被薄雾笼罩的世界,开启一段充满奇幻与探索的冒险旅程。
程心怡 烟的痕迹
在这些具象作品中,无一不完美展现着程心怡在油画和纸本作品对那种特有的亲密感、欲望和敏感性的拿捏。无论是描绘人物点烟、喝水,还是头埋在手里……程心怡都将肖像画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她对这种具有悠久传统的媒介题材进行探索,即关注当代艺术中的新兴实践。画中所描绘的多个亲密场景中时常出现的“香烟”图像,程心怡解释道:“香烟是一种非常好的串联媒介,甚至无需任何言语上的表达或沟通,香烟便会自然而然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程心怡通过一遍遍揣摩画面背景的色调与层次,将一个个由抽烟这一欲望引发的事件中所蕴含的极性感、极具吸引的魅力传达给观众,并建立起观众和香烟触碰点燃的瞬间之间一条温柔又有力量的纽带。
邓辉 亲密关系
邓辉是90后中国新锐艺术家代表之一。他用优美、时尚的人物造型构图,关注作品细节的表现,绘画手法简洁有力,色彩对比鲜明。他将大面积大平涂色域和熟练的技法完美结合,没有叙事性和情节性,画作以易于理解、新颖、色彩对比强烈的形象面世。他的个人画展《亲密关系》共有90幅作品,运用其独有的绘画形式描绘出邓辉眼中人与他人和世界所建立的联系,创作出愉悦人心,又给人以精神救赎的艺术作品。邓辉将人物符号化,用独特而纯真的线条来刻画人性,将空洞无物的表象用色彩和肢体语言加以修饰,看似被简化的面部形象中,却隐藏着内心的秘密和背后的情绪。
罗敏 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处》(2022年)是罗敏在纽约住所创作的作品,以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诗歌《青玉案·元夕》中的最后一句话命名。此系列长达10米的纸本册页作品,由10件作品组成。罗敏以精致的笔触绘制艺术家的个人记忆、流行文化和诗歌等元素。作品既有如手工自传式的梦境日记,也有丰富并振奋人心的情感矩阵:流行歌词、古代诗歌(如:明代书法家王宠的《游包山集》)、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手(如崔健、邓丽君、卡彭特乐队、山口百惠、张明敏等)、欢呼的人群、花丛和调皮的小鸟……《青玉案·元夕》的历史和创作背景也与作品内容相契——美人的形象寄托了理想的化身,写于南宋朝国势日衰之年,作品以梦一样美丽的回忆和青春史来疗愈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沮丧和荒诞。
胡顺香 昨日的世界
胡顺香作品的外在形式具有古典主义气质,这或许源于她学习西画的经历,并对神秘主义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其作品的内核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和精神哲思,探讨着人类世界共通的潜意识。胡顺香的创作围绕文本、故事、戏剧以及电影展开,形式包括绘画、绘画装置、舞台剧等,擅长使用不同的创意展开创作。在系列作品《昨日的世界》中,她既是艺术家,也是导演和编剧。胡顺香试图通过创作去探讨当今人类面临的许多共同问题。因而,此次《昨日的世界》展览是一个关于人自身存在所面临的困境的展览,一个关于失落、希望、恐惧、爱、死亡、绽放、自由、生命与生活的展览。
宋昕 杂志的变体
一把剪刀,开始剪,然后叠,再反复剪,宋昕觉得特别有意思,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宋昕的近期创作主要选取各种杂志书籍中的图像,以拼贴的方式对当下社会和人生价值观提出疑问。这些杂志中所讨论的皆为当今人们在日常中加以思考的话题,其中包括时事、战争、健康、美容、时尚、人口、贫穷、奢侈品、城市环境与自然之美、现代生活与科学技术……在为剪纸拼贴收集图像素材时,宋昕会仔细参考每个细节部分及其含义,并考虑它们结合形成画面后,将会产生怎样的信息重组以及与世界的连接。通过每天阅读杂志,去看、听、感受和思考当下世界的变化。对宋昕而言,这些往往被人们瞥了一眼随即丢弃的大众印刷物正是当下世界的重要写照。
童昆鸟 枯托邦
童昆鸟利用现代社会这个永动废物工厂制造的过剩产物与个人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残余物件进行创作。关注繁杂的社会结构对个体身份与地位的限制与消耗,分解现成物,结合机械串联,导入重力平衡等因素,从而回应材料背后的个体意识,社会机制之间的多重变量和脆弱性。他以创作戏谑、荒诞的沉浸式宇宙而闻名。童昆鸟自由地从中西方艺术史中汲取美学冲动,使用拾得物为原料,以独特的、高度个性化的混合媒体创作语言,对当前的社会、生态和文化以反应及反思。童昆鸟构造出一个奇幻沉浸的新宇宙——枯托邦,在这个宇宙中,人类日益分裂,被隔离、被控制,对自然的影响开始反噬,这或许与人类世界不久的将来并无二致。
吴建楠 重塑独特形象
对于吴建楠来说,雕塑创作不仅是表现自己的独特思想和创新精神,更是将个人愿望和理念,通过精心雕刻的过程,呈现到作品中,最终达到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和共鸣。这也正是他雕塑创作的秘密和艺术哲学的核心,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对生命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表达,并期待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思。吴建楠是一位杰出的青年雕塑家,他的作品涵盖各种材料和风格,并为中国当代艺术世界带来许多创新。他通过将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或通过使用传统的材料进行新颖的设计,创造出一些独特的艺术品,这使他的作品在当代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吴建楠在艺术实践中注重与社会联系,他把社会现实和更广泛的议题纳入他的作品中,探讨社会、性别和身份等问题。
徐渠 迂回转折的迷宫
“迷宫”系列最新作品,在作品的迷宫中和延伸的迷宫外,都蕴藏着徐渠作品的深层含义。“迷宫”指的是充满复杂通道,走进去就很难找到出口的道路。“迷宫”不同于只有一条路的“迷津”,即使在特定的十字路口走上错误的道路,也可以折返迂回到正确的路上。寻找迷宫的尽头,不断寻找不同方向和观点的旅程,促进对复杂迷宫空间的理解。徐渠通过这一发现之旅,引导观者扩展空间和时间体验,变换看待作品的方式,进而通过作品,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徐渠在视觉迷宫中,还增加了一个“色彩”特征,引导特殊的视觉和审美体验。颜色交叉产生的深度感、远近感与简化的线条形成对比,引入真实和幻象之间的紧张感,最大限度提升徐渠的创作意图。
伊能静
中国台湾演员
“我很向往我的60岁、70岁、80岁,现在我想要‘用心不用力’地去过我的下半辈子。”
伊能静前半生做了很多事,歌手、演员、主持人、作家,就是希望不定义自己。在此之前,她或多或少有点焦虑,但在50岁那年,她一瞬间明白,自己不是一块“拼图”,而应该是“拼拼图的人”。
乌尔善
中国导演
“我更关心人最本质的价值选择、善恶判断、精神成长的历程。”
乌尔善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需要重新追溯自己的文化根源。中国人为什么形成现在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他想知道的问题。现在,他用电影《封神第一部》做出了回答。
赖英里
中国台湾音乐家
“对于那些刚入门的年轻藏家,我的建议是收藏自己喜欢的,不要太流于市场,也不要太执着于某一种风格。”
被称为“长笛公主”的赖英里,现在又多了艺术收藏家的身份。在她看来,年轻藏家要多去看,多去美术馆、博物馆,学习不同的观点。
赵兆
中国音乐制作人
“音乐不太容易被科技、AI取代,因为它跟人的情感走得最近,这个是万年都不变的东西。”
在赵兆的观念中,音乐一旦跟工具走得很近的时候,就会容易被淘汰。不要把音乐变成工具,音乐只要跟当代的人与情感一起被时代验证过,它的生命力就会是长的。
王宝强
中国导演
“一部成功的电影,不是说某一个角色的成功,而是一个整体的成功。”
只有理解王宝强作为演员的存在,才能真正理解他导演的电影。由他导演的电影《八角笼中》,更像是他综合自己商业片和文艺片创作经验的尝试,如他那些现实主义作品一样聚焦于中国的现实境况。
姜杰
中国艺术家
“我的目标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别人能从我的创作中获得启发,那当然是最好的。”
从事艺术创作三十多年,姜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艺术从业者。在她心中,只有梵高、毕加索这样的人才配得上“艺术家”的称号。她扔掉艺术史给予的剧本,埋进自我和生活之中。
寂地
中国绘本作家
“年纪很小的时候就画了自己的成名作,但其实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也不清楚自己的路到底在哪里,也是在慢慢寻觅。”
积极乐观是寂地的创作主轴,她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能为读者带去鼓励。她更希望去化解生活中的悲伤,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成长得积极一些。
张子飘
中国艺术家
“单纯只看市场,只能判断出谁火,并不能完全判断出谁好。”
有人说90后艺术家是被市场催熟的一代,张子飘认为这没办法,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境。对艺术家来讲,心一旦有了杂念,一定会影响到创作,她还是希望相对纯粹一些。像鸟儿爱惜羽毛,张子飘爱惜自己的能量。
柳淳风
中国策展人
“我会警醒自己,努力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以便相对客观地观察当下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柳淳风不喜欢别人把她定义为“女性策展人”,也不喜欢被“女性主义”等学术潮流所捆绑。她一直遵循在当代艺术的发生场里敏锐地感知真实动向,尊重一手资料与一手感受。
周云蓬
中国民谣歌手
“你不能把艺术作品当作一种工具,要求它一定要具有批判性。”
一个音乐人不能总提供给你批判的武器。周云蓬认为,民谣能传达作者真实的生活和价值观就可以了,它未必要很正义或高尚。诚实是民谣的第一位,它要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不要道德审判,也不要道德拔高。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成都,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荣的古都,在它数千年的历史中,它的命运时刻与水紧密相连。2000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在都江堰凿造二江,成都便开启富饶的天府时代。后来,成都陆续引江抱城,将更多的河流引入城市,锦江、金河、沙河、御河、磨底河、水碾河……正是这些河流的滋养,为成都的农业生产提供保障,而农业的稳定也催生工业与商业的协调发展。所谓“江众多作桥”,在成都人的记忆中,他们仿佛时刻都走在桥上。早在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被这座城市中各处美轮美奂的桥梁所深深吸引。他乘舟游览锦江,惊讶于眼前这座“水城”与他故乡威尼斯竟如此相似。他感慨地写道,“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锦江上有一石桥,桥“宽八步,长半里”,这座桥后被考证为“万里桥”。关于这座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亦有诸多吟唱:杜甫有“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吕大防有“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刘禹锡有“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陆游有“万里桥边带夕阳,隔江渔市似清湘”……仅此一桥,流传的诗句就数不胜数。老成都的桥太多,据傅崇矩的《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时成都全城有近200座桥。遗憾的是,这些关于桥的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消逝,那些没有被记录下来的桥更是在历史的烟云中渺然无踪。或许我们无法保留所有关于“老桥”的记忆,但“新桥”以及围绕着它的文化正在被创造出来。这些“新桥”或是在老桥旧址上的更新蜕变,或是延续着城市基因的全新创造。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因地制宜结合城市风貌与景观特色,成为成都专属的城市名片,无声无息地传递出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
在“五岔子大桥”不仅能感受到无限循环的魔力,还能在“水上剧场”与朋友共度一段慢时光。
原“五岔子大桥”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部园区府河沿线,因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桥,故拆除旧桥在原址重建。新建的“五岔子大桥”形如“莫比乌斯环”,由高低起伏的主副桥组成,完全颠覆人们对人行景观桥的想象。桥身没有多余装饰,银色金属材料与玻璃扶手所带来的“工业风”,契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漫步桥上,可欣赏到成都地标建筑——环球中心、大魔方与金融城。在锦江两岸看“五岔子大桥”,仿佛是一座巨型现代雕塑。桥上有一条支线缓缓下沉接近水面,在一个桥墩处形成一个下沉空间——水上剧场。成都属于夏热冬冷气候,自古就有夏季在桥上纳凉摆龙门阵的习惯,而“五岔子大桥”正好为人们提供一个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与朋友共度一段慢时光的空间。
一条绿地上的飞舞“绸缎” 点亮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
位于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内的景观连廊,宛如一条绚丽的橙色丝带,将主体育场、跳水馆、多功能体育馆和小球馆紧密相连。这座竖向起伏的景观连廊,让人们在行走中可感受到不同高度带来的视觉效果。桥梁骨架采用1米厚的钢箱梁,内部涂成鲜艳的橙色,与周边翠绿的树木形成强烈对比。为更好地呈现桥梁的轻盈感,外部覆盖着一层白色薄钢板,与橙色内核完美搭配,使整座桥梁充满活力与动感。中段的螺旋形收敛设计,将人们带入一个充满活力的儿童活动广场,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体育公园的美妙氛围。此外,景观连廊还特别设有一个分叉平台,供人们俯瞰整个公园,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这块巨型“手表”没有数字与指针,但桥上桥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群,就像是时间的可视化。
“交子之环”景观桥位于高新区益州大道和交子大道相交的十字路口,与它身后高达218米的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构成一幅“一环双塔”的都市景观。“交子之环”由结构环、交通环和风雨环廊三部分构成,各部分相互交融又并行不悖,兼容多种生活场景。无障碍坡道让行人快速通行、跑道留给运动爱好者、观景平台轻松打卡“一环双塔”,时装走秀通道、街头表演点位、艺术家具休闲区都一应俱全。桥梁设计灵感来自“交子纸币”上的铜钱纹路,将纹路线条经过柔和处理,呈现出多层次的飘逸曲线。在霓虹夜色中俯瞰金融城,内直径达90米、外直径达110米的“交子之环”宛如一块充满科幻感的巨型手表。虽然没有数字与指针,但桥上桥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和人群,就是对时间最好的注释。
“艺展连廊”作为一个人工与自然的枢纽,将平地、山峰、谷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空间。
“艺展连廊”位于成都麓湖艺展中心与市政路、湖区交汇处的一段滨水公共绿地。这座人行景观桥的桥体平面呈U型,中间围合出公园主广场和谷地,桥身两端连接入口广场和市政人行道。桥梁通过独特造型和灯光设计,使得它宛如一块露出湖面上的红色岩石。“艺展连廊”作为一个人工与自然的枢纽,将平地、山峰、谷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近距离亲近、欣赏湖景,以更高的视角远眺湖光景色,感受到自然魅力和人文气息。夜晚时分,艺展连廊的灯光设计让这座桥变得更加美丽壮观,灯光的投射效果将桥梁的纹理和轮廓勾勒得更加清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这座全场213米的人行景观桥,有人说像蘑菇,有人说像雨伞,还有人说像喇叭花……
“老成仁路跨锦江人行天桥”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部园区,紧邻老成仁路,桥梁全长213米,标准段全宽8米。波浪流线形的桥身,两朵盛开的“马蹄莲”外面包裹着白色透明材料,矗立在纯白色的桥体上,造型柔美生动。主桥桥墩处的桥面宽度由8米渐变至15米形成异形平台,为行人提供休憩和观景的空间。桥面双侧种植着三角梅、木春菊等色彩鲜艳的花卉,使这座工业风的桥梁成为一座生态的、会呼吸的桥梁。白天,透过半透明的花瓣仰望天空,日出日落,碧天白云都有了浪漫色彩;夜晚,天桥灯光亮起,明暗交互,星星点点,桥梁犹如一条星河在锦江上流动,让人产生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碧波锦江任漂泊的感觉。
“智谷云廊”犹如一串的白色剪纸穿行在草地、树林和湿地之间。
鹿溪智谷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科学城核心区域,这里河流和绿道遍布,沿着鹿溪河岸延伸,形成长达115公里的鹿溪智谷绿道,向东连接着龙泉山绿道和东风渠绿道,向西则与锦江绿道相连。一条长300米、宽4米的超美空中“云廊”——智谷云廊,犹如一串白色剪纸穿行在鹿溪智谷的草地、树林和湿地之间。云廊护栏部分采用数字化设计,将远处的龙泉山与成都周边的雪山景象像素化,形成独特的激光雕花板,既透明又具备良好的抗自然侵蚀能力。行走其间,一边是炽红,一边是海蓝,望向远处正前方,风景如画卷般缓缓展开。夜晚的云廊灯光效果更为绚丽,光线从翼板内部和护栏内透出将抽象的雪山景象衬托得更加梦幻,山峰的线条在黑夜中若隐若现,仿佛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
形体起伏的“如意桥”犹如音乐韵律般优雅,是一座兼具功能与美学的城市雕塑。
位于成都高新区天府二街近剑南大道路口的“如意桥”,是一座长213米、宽约5米的人行景观天桥,凭借绚丽的颜色、独特的造型,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如意桥”的北端与艾家沟绿道相连,南端串联大源中央公园绿道,两端还设置有螺旋梯道连接天府二街两侧的绿道,既满足市民过街的需求,还为骑行者提供便利,成为高新区独具特色的“一桥一景”。这座桥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是一座兼具美学价值的城市雕塑。桥梁设计灵感来自我国民族传统乐器“排箫”,从空中俯瞰犹如一个巨大音符镶嵌于城市之中,桥梁的形体起伏如音乐韵律般优雅。夜幕降临,桥上的灯光璀璨照亮整个桥梁,绘制出一幅和谐壮观、富有诗意的夜景图画。
由国际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Powerhouse Compan设计的“智慧之环”,位于成都兴隆湖畔一处绵延起伏的山坡上。作为一座人行景观桥,“智慧之环”创新地将桥梁搬上屋顶,让普通人也能拥有影视剧中英雄侠客们“在屋顶奔跑”的奇幻体验。整座桥梁由9197片铝板组成优雅的曲面造型,呼应成都平原周边环绕的山脉形态,亮丽的红色桥体与周围绿色植被形成鲜明对比。踏上这条长达698米的“智慧之环”,红色的塑胶跑道随着屋顶的曲面高低起伏,宛如从一个“山谷”走向另一个“山谷”。作为成都城市标志性建筑,“智慧之环”既展现出科技的进步,也展现出设计的创新与人文关怀。它将成为连接成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引领城市智慧化发展,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设计与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透过“文昌路跨线桥”可以窥见成都独特的浪漫美学。
“文昌路跨线桥”位于成都绕城高速与武侯大道之间,因其设计灵感来自新娘头纱,被网友和市民亲切地称为“蕾丝桥”。整座桥全长约683米,宽9米。桥顶通过有序排列的菱形钢架结构,模拟出精巧的蕾丝编织纹理。站在远处眺望整座人行天桥,纯白色的桥体恰似新娘头顶的头纱,飘逸灵动、翩翩起舞,而桥身内部拱顶那一抹红色,更为整座桥梁增添一份吉祥寓意。身处桥上的不同位置有着不同的视觉效果。迎面踏入桥梁,仿佛步入神圣的婚礼殿堂;而站在桥上蹲下望向桥顶,又像是满格的手机信号。夜幕降临,桥顶蕾丝结构在灯光的勾勒下若隐若现,呈现出与白天截然不同的形态。漫步于桥梁之上,仿佛置身于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之中,感受着爱情的甜蜜和温馨。
踏入“成安渝桥”,犹如走进树叶纷飞、金色满地的银杏森林。
“成安渝桥”位于成都绕城高速内侧,跨越成安渝高速匝道、成洛大道、成都大运会直联通道等道路,全桥长1502米,平均跨度35米。桥梁设计灵感来自成都市市树银杏树,采用叶片状的风动片组合成抽象的银杏“树洞”。为最大程度还原银杏“树洞”形态,在钢构件加工时采用激光切割技术,切割出形态各异的“树枝”,使整座桥梁更显灵动。踏入“成安渝桥”,犹如走进树叶纷飞、金色满地的银杏森林,穿过古老的魔幻树洞,开启一段充满童真的奇幻之旅。夜幕下的“成安渝桥”更是别有一番风采,银杏投影灯投影在脚下,带来沉浸式银杏森林的浪漫体验;金黄色的洗墙灯让银杏色彩更加浓郁;水纹灯渲染树形纹理,让人仿佛漫步在四季更替的大自然中。
01 艺术家Jess Choi。 02 陶瓷与蜡烛的结合。 03 当酒液在杯中摇曳,杯沿上的气息随之扩散,仿佛一种无形的联系悄然建立。 04 每一片陶瓷“面包”都经过精心烘焙,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05 Jess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将传统花瓶变得与众不同。 06 Jess的作品出现在时装大片。 07 Jess被“掩埋”在超大束花朵中。 08 陶瓷裂缝中的那抹金色,成就它的独特魅力。 09 陶瓷手提包。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陶艺家Jess Choi在2016年参加一个陶艺课程,原本只是想给新家制作一些餐具,却为她打开陶瓷艺术的大门。Jess的工作室位于墨尔本阿斯科特谷家中一处隐蔽空间里,这个空间窄到仅容得下她伸展双臂,却成为她的创作乐园。Jess深受韩国传统陶艺的影响,她用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演绎东方美学,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当代感,每件作品都散发着一种宁静的气息。对此,她解释道:“感受双手之间光滑的黏土并将其塑造成某种东西是一种非常治愈的感觉。创作这些作品时,我感觉时间变得很慢,我希望人们欣赏我的作品时也能感受到这种宁静的情绪。”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当你步入博物馆将目光投向那些古老器物时,是否曾想过:为何这些曾在人类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物品如今已经消失无踪?为读懂旧器物中的讯息,范承宗走遍各地拜访老师傅,学做竹管家具、灯笼、竹编、造纸、编草鞋……甚至学做抓鱼的陷阱。学习过程中,他不断被老师傅们展示的微妙技巧和智慧所震撼。范承宗决定将这些古老工艺抽取出来,借助竹子这一媒介,以新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些传统技艺,让它们重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竹子作为媒介时,他解释道:“竹材料便宜易得,我可以尽情探索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01 艺术家加藤千佳。 02 被冰冻的花。 03 在忙碌工作之后,如果能有一个放松心情的下午茶时光,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04 在一个漂亮的玻璃杯里喝一杯美味的鸡尾酒。 05 即将消融的冰雪。 06 沐浴在阳光下的秋叶。 07 模仿湖面冰冻景象的作品。 08 翠绿的叶子盛满了一粒一粒的雪粒。 09 工具箱里面的玻璃。
编辑:陈艳琳 图:本刊资料
加藤千佳以玻璃承载着“光”的瞬息万变,将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去的回忆保存下来。这种对物质和时间不可逆转地消逝所产生的情感,让我们能够回望和体验这些微微哀伤却又美丽的瞬间,感受到生命中每个瞬间皆独特而珍贵。无论是剔透的冰柱、粉白的雪花、流动的积水,或是樱花树上飘落的叶片,加藤千佳的作品中充盈着对事物短暂存在和终将消逝的感伤,这种兼具哲学与美学的“物哀”概念,成为现在年轻一代创作者的诠释与注解。
编辑:陈艳琳 图:本刊资料
Kazuko Uga的创作目的是将艺术的本质融入到作品中去,甚至融入到实用器皿中,因为艺术所带来的生活美学无可替代,所以她寄希望于将这种方式美学分享给大家。Kazuko近期的作品运用注浆成型工艺,对模体造型的雕刻与细节的调整能最大程度还原她对最初设计的构想。因为这种方式并不需要使用拉坯、手塑成型等过多复杂的技巧。注浆成型这一工艺不只是批量生产线上的千篇一律,而是展现出Kazuko作品中充满情绪的艺术表达。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Kim Markel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一个极具艺术天赋的工匠家庭。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她自小便对手工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正式接触艺术家具行业前,Kim并无任何相关经验,只是曾在环境和公共政策领域工作四年。尽管家人都认为这是一份体面且有意义的工作,但Kim却觉得这份工作与她的追求不符。她渴望创作出能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东西,哪怕这种影响微不足道。后来她辞去工作去到一家手工铸造厂,在那里,她目睹“生命”的诞生,每一件作品都是从一片空白开始,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打磨,最后华丽变身为一件美丽的艺术品。这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力,深深地震撼着Kim,让她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手工艺与环保相结合,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思。
Kim选择回收再生塑料和树脂作为主要创作材料,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研究、试验、调整各种材料的配比。Kim用心感受每一片塑料碎片,将它们混合后制成粗胚,并使用树脂进行粘合使其更牢固,然后用色素给家具上色。固化后,为保持家具的透明度,还要手工抛光和打磨。这个名为《光》的系列家具,包括椅子、凳子和小桌子。它们有着樱花瓣的粉色、明亮而充满希望的黄色、溪水一样的湖蓝色、枝头嫩芽的草绿色,像某种甜蜜的软糖,又像一群甜美可爱的精灵在伊甸园中自由翱翔。环保和家具艺术在Kim的手中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像是在诉说着某种生命的循环和重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出生于南非,现居德国柏林的艺术家Nicolene van der Walt,将当代艺术和木工技术结合,创作出具有雕塑感的独立式家具作品。既是设计师,也兼作木工工匠的她,以极简主义美学和几何图形的反复运用为特点,在细节处加入令人惊喜的元素,让作品常常兼具功能性和设计感。Nicolene和其他六名木匠共享柏林新克尔恩的工作室,与外面熙熙攘攘的热闹不同,走进像车间的工作室,一种平静的舒缓感扑面而来。空地上轻轻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木屑,空气中弥漫着木材气息,地板则记录着这里无数日夜的工作和匠人忙碌脚步的故事。“每一块木材都很珍贵,我不想浪费任何资源。”Nicolene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当新的想法和灵感迸发时,她会先用木纸板创作雏形,然后再用真正的木材进行雕琢,并通过非常规的处理方式赋予天然材料新的肌理和质感,打破人们对于材料使用方式的固有认知与定向思维。Nicolene用一种浪漫主义的设计手法,描绘她的想象世界,通过创造标志性的、情感充沛的物品,不断重新诠释现代文化和当代设计。
Christian Hammer Juhl和Jade Chan将藏匿于细节中的隐奢美学,完美还原。
设计师Christian Hammer Juhl和Jade Chan位于哥本哈根的设计工作室Christian+Jade,运用简洁的线条,再加上一些标志性的极简主义木质家具,让看似低调成熟的空间,自带一种怀旧的优雅感。在Christian和Jade看来,木头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提取和加工的材料,它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他们的目标不仅是研究森林和树木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我们作为人类在家里的关系——了解木材作为一种材料如何改变我们与它的关系。“我们与它共存——它就在我们的地板、墙壁、门上。我们每天都被它包围着,但我们与它的关系以及对它的理解可能是脱节的。”Jade说道。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木材作为一种材料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并运用传统的木工技术和工具创作精美、简洁、实用的木工艺术品,工作室内堆砌的木材原料并不多,大多是两人创作的成品或半成品,让工作室始终有着悠扬的古朴气息。
大自然景观的力量和魅力,点缀着收藏品和当代艺术品,与艺术之美共生的空间形成和谐对话。天然材质镌刻悄然流逝的时光,衍生出永恒的自然美学。
编辑:钱雪娇 图:本刊资料
James Magni将茵茵绿色与艺术品的搭配,释放出怡然自得的惬意感。
设计师James Magni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纽波特海滩巴尔博亚半岛的住宅,就像一个有盖的露天亭子。玻璃折叠门的使用让家与自然环境随时可以相连,坐在客厅内就可以看到室外的绿树蓝天,来自海边的清风带来的清凉拂过家的每一个角落。从家的入口处开始,满目苍翠以及各类引人注目的艺术品为这个家添砖加瓦,瞬间抓住来访者的眼球。为增强室内外的连续性,James将建筑周围的石板、入口步行道与室内地砖设计成相匹配的色彩。室内设计整体使用的色彩并不多,现代简约的奢华气氛与艺术气息弥漫在空间中,搭配各种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成为这所住宅的迷人之处。除了“散落”各处的绘画、雕塑作品,由精致材料和纹理构成的家具,无论是铸铝餐椅,还是青铜落地灯都让家的肌理更加丰富。与此同时,墙壁和天花板保持清爽的白色,让屋主的艺术收藏闪闪发光,一同构成这所住宅旖旎的风景线。
阳光被艺术请进屋内,让Lauren Rottet的家变得更有温度。
在绿树掩映下,这栋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灰色石头住宅,是著名建筑师兼设计师Lauren Rottet的家。家里的石板地历经沧桑,一截石头楼梯,也在诉说这里的历史。一进家门,是舒适、自然、放松的空间。家具并不是最耀眼的,每个角落充斥的艺术品才是永恒的主角。客厅采用淡雅色彩打造而成,六角形木质天花板搭配造型相对独特的沙发和座椅,墙上悬挂的大幅绘画作品与窗外绿意和谐相依,为室内空间增添大自然的气息。卧室中也洋溢着同样的氛围,横冲直上的植物增添静谧感与生命力,倾泻而下的日光,让卧室光线更加充足。几个浴室有着不同的风格,大面积的镜子带来的虚空间,让浴室看起来有所延伸。明亮色彩的点缀,给浴室带来活力。餐厅内拥有大面积的窗户设计,与自然零距离勾勒出舒适空间,在这里,与朋友、家人共享阳光、微风与美食。泳池周围被草坪和鲜花簇拥着,随时投入自然与艺术的怀抱,让质朴与精致同在,舒适与奢华同行。
Juliet Essen追寻自由笔触,于是,尽情让室内被自然与艺术“统治”。
这所被自然环境所包围的宁静之所,是Juliet Essen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私人住宅。建筑最大程度利用自然景观与植物,除被保留的原始参天大树之外,还种植了大量的本土植物,让Juliet享受着延伸到美丽风景中宽敞的生活空间。她表示:“如果要描述这所房子里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这个宏伟的空间内,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可以将视野扩大至整个户外的自然风景,并且有大量艺术品相伴。”客厅里,一张用Holly Hunt面料装饰的大型Minotti沙发与定制的玻璃鸡尾酒桌相搭配;Bulb餐桌和Patrick Naggar Bubble灯在双层高的窗户边创造出一个令人愉悦的休息区;涂油胡桃木制成的特色墙在整个空间中重复出现,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在主卧室,都延续了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联系。有趣的是,二层贯通整个空间的天桥就像空中观赏艺术作品的路线,如同进入博物馆,可以在不同的角度欣赏陈列的卡塔琳娜·格罗斯、艾莉森和克莱夫·格雷等艺术家的作品,点化一个空间的气质,释放轻松随性的日常生活。
编辑:谢云霓 图:本刊资料
一座城市的文化格调往往体现在这座城市拥有多少家独立书店。独立书店,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是一种落寞而“逆潮流”的存在,只有懂得的人才足以欣赏到它存在的意义。它们是一座城市精神生活的范本,承载着书店主理人对于文化的情怀与坚守,也是阅读者心灵的归宿。我们很庆幸,成都能有如此多的独立书店;也很庆幸,能生活在这样一座让书店如此有生命力的城市。它们特立独行、各具形态,和站在它们背后的主理人一起追寻着“诗和远方”的理想。
地址:青羊区贝森路92号
疫情期间开业,位于成都西门的老街区,左邻是水果铺,右舍是修理店。不大的书店里设置着一块展览区域,专门留给“野生”艺术家做展览。书店主理人邓社长想用这仅仅2平米的空间去鼓励那些有勇气坚持自己艺术理想的人。书店实行会员制,不对外零售图书,也不卖文创。在这里,并非充300、500块就能成为会员,它的“门槛”是你的阅读量、你的求知欲、你愿意为书花费的时间成本。
地址:武侯区蓓蕾西巷2号附1号
爱阅读,会生活。这看上去简单,在现实生活里却大不易,晚读书店始终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晚读书店的标语很戳心:任何事,只要你想做而马上去做,就不晚。晚读书店整体空间是黄白搭配的奶油色,很暖心的装修风格。书店一共分为两层,一楼文学作品与童书居多;二楼是阅读区,书架由主理人亲手安装,可以看出书店主理人的用心与投入。
地址:青羊区四川省出版局职工宿舍西南门旁
“读本屋”坐落于成都宽窄巷子附近,终日人流涌动,走到一条端升街,隔开闹市,瞬间又有了几分安静。“读本屋”与茶室、小餐馆、盲人按摩店,一同生长于小巷的尽头。如非爱书之人,极难觅到这样的去处。书店主理人廖宇是个渴望自由的人,他不卖畅销书,不卖心灵鸡汤,不卖教辅,他只卖自己喜欢的书,有些固执,但这就是他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
地址:青羊区玉沙路111号
位于成都老城区僻静的安居街与广厦巷交汇处,坐落着一家认真卖书的酒吧,或者说,是一家认真卖酒的书店。行人路过这家店铺,时常驻足凝望玻璃窗上那些透明的行行诗句。而与书店主理人刘大风交谈文学创作与理想,则是一种带着微醺的生活体验,因为这位随性的诗人不时会为你调制一杯名为“博尔赫斯”的鸡尾酒,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你离开。
属于长野书局的墨绿色令人难忘,似乎一家书店的颜色就应该是墨绿配暖光,无论是门头还是走进其中,给人舒适又平静的力量。“长野”二字,取材于东方朔《七谏》:“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原意是遭流放原野之意,用在这里做书店的名字,是书店主理人大象内心憧憬人生长于原野之上的那份意境。开店让大象感到愉快,卖书不是首要,重要的是在这里可以遇到聊得来的人。
地址:武侯区高新区彩虹街8号
很高兴,彩虹街8号那家小书店已经迎来它的第四个年头。一苇,取自帕斯卡的那句“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中岛式吧台、包裹空间的书墙、气氛轻松的分享会……我们早已习惯在有事无事之时悄悄溜达进主理人阿俊的这家书店,翻书、喝茶、聊天,听听最近有什么新鲜事。“一苇”兼并了隔壁按摩店作为展区,阿俊将它取名为“精神按摩”。
编辑/文:刘尚 图:Dimitar Karanikolov(摄影作品)/atelier olschinsky(数字艺术作品)
Costa del Croco建筑群位于保加利亚察雷沃黑海岸的的豪华度假村,现已停工。
发展的潮涌能令宝贵的新事物攀上潮头,指引一时的风向,而在浪花奔涌过后的止歇处,时光沙砾层叠的河滩,沉寂着时代失落的印记,于无声消散前,静待有人将它们捧起。迪米特尔这位来自英国伦敦的建筑师近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进行专门的摄影考察,试图用无人机捕捉真实的环境和不同寻常的视角,他尤其钟情于记录那些废弃、违规、濒临倾颓、重获新生、有历史感的建筑。这些并不主流的建筑,在过去的某些时刻,也承载着人类活动及情感,人们将自身投射在建筑上,用创造性将其改写。通过体量、空间、线条,排布和运动方式,传达鲜活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建筑是经过我们认知修饰的世界投影,也是反映我们生命形象的清晰图案,而这类一定程度上剥离了坚固、适用要求的建筑,或许能更轻易地显露那些超越时代束缚的有关建筑的审美观,它们不仅在数字艺术家atelier olschinsky的建筑数字艺术作品《ED》系列中有所体现,也在失落的旧梦中被拾起,在文明的脉络中穿行,与世界再会于畅想的绮丽未来。
atelier olschinsky《ED》系列数字艺术作品
保加利亚黑海岸一处未完工的旅店(左图),紧密排布的网格式穴居尚未被游客填充,便仿若在人潮冲蚀下疏松多孔的礁石。可以想见,即使时代向前,维持社群的人们仍会在双手改造出的“巢”中密集地往复(右图)。
察尔克维什特地区雄伟的20m高红色混凝土万神殿纪念碑,其上有保加利亚母亲的雕塑,建于1985年。
atelier olschinsky《ED》系列数字艺术作品
名为“万神殿”的截顶方形金字塔(上图),它静卧荒原的姿态令人遐想这一形态向前发展的可能性。或许在未来,延展的文明阶梯会为它铸就穹顶,托举着它挣脱地面的桎梏(下图)。
atelier olschinsky《ED》系列数字艺术作品
人的力量在山巅汇聚,顽强地矗立天地之间(下图),坚实的丰碑将没入历史的灰尘唯不屈的人类精神永屹(上图)。
冰峰纪念碑,位于保加利亚中部布兹卢扎峰,建成于1981年。
自由拱门纪念碑,位于保加利亚贝克莱梅托山口。
由巴西传奇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设计,黎巴嫩的黎波里未完工的世博中心的15座建筑之一。工程于1963年开始,但因内战于1975年停工。
atelier olschinsky《ED》系列数字艺术作品
拾阶而上走出最初的壳(左图),文明的痕迹如圆环辐射,推进边界的同时构建出更宏伟的壳(右图)。
编辑:陈艳琳 摄影:Şeyma Nur Yılmaz
Şeyma Nur Yılmaz摄影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与众不同的视觉语言和创意。她能够以特别的方式捕捉和呈现平凡事物,并通过摄影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和情感。她的作品可以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思考,让人们对周围的世界有新的观察和理解。在这组摄影作品里,Şeyma Nur Yılmaz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情感的世界,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女孩在陌生环境中的冒险和探索。她的作品时而抽象、时而具象,通过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她能够创造出令人着迷的画面。观者可以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和创造力,让人们沉浸在她所创造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美和情感。
深海中的奇妙景象
法裔设计师Sophie Lou Jacobsen与家居品牌La Romaine Editions合作打造的花瓶系列,灵感来自珊瑚礁的自然形态和色彩。工匠将熔融玻璃滚过金属表面,在玻璃表面形成气泡效果,模仿水中气泡的形态,增加了花瓶的趣味性和艺术感。
抬头看“鸟巢”
Skynest吊灯以其独特的网状灯罩设计,结合编织材料和灵活的LED灯带,为现代设计注入无限的想象力。24个LED灯条取代传统灯泡,固定在编织灯罩底部,呈现出纬线排列的光线,创造出宽敞的间隙与交叉路径。
捕捉舒适的本质
36.5°C是一系列兼具雕塑美感和功能性的椅子,由设计工作室X-ZOO设计,灵感源自于恒温动物的体温。该系列以人体最理想的温度36.5°C命名,通过柔软的毛绒触感和鲜艳的沙漠色调,结合扭曲的形态,让椅子营造出拥抱般的舒适感。
质感与艺术并存
苏格兰设计师品牌Charles Jeffrey LOVERBOY将音乐、艺术和工艺融合到茶壶、茶杯、茶碟等陶瓷器皿中。每件陶瓷器皿表面被泼上手工釉面漆,经过烧制使独特的釉面呈现永久化的抽象标记,形成具有强烈活力风格的限量版陶瓷艺术作品。
戳不破的泡泡
设计师Grace Whiteside使用玻璃吹制技术创作一系列照明艺术品Sticky Lighting。吊灯采用玻璃吹制的球体为主体,绚丽的球体上点缀着可爱的透明玻璃泡泡,让光线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展现奇趣光影效果,萌趣的造型也为空间营造独特的氛围。
整活微生物
设计师Laura Maria Gonzalez通过精细培育的微生物水泥材料是传统混凝土的可持续替代品。他将微生物注入专门设计的3D打印模具中,与模具中预先填充的骨料矿物相混合,并使其自然硬化,此技术为生命和地质提供全新的视角。
将创意理念赋之于形
Tiffany Toile系列以蒂芙尼古董珍藏库中的纽约城市景观插画为灵感,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布鲁克林大桥、自由女神像等纽约标志性风景,创新融入“石上鸟”、钻石等元素,用天马行空的印花设计,展现出生动趣致的餐桌之艺。
仙人掌也“呼吸”
巴塞罗那工作室LaMáquina使用创新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创作的花卉雕塑,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净化室内或室外空气,是具有功能性的艺术品。这些雕塑以植物为灵感,结合美学和环保,呈现出自然的形态美,打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艺术家Trevon Latin采用独特、充满活力的布料进行缝制,创作出柔软的布偶雕塑,探讨自我发现的过程以及从婴儿到成年的生长发展阶段特征。从小就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Trevon Latin,游戏和卡通是其成年后的重要消遣方式,因此作品中经常出现他自己创造的无性别卡通人偶形象,表达着他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在作品《TOYMAKER》中,布料构建了一个受数字启发的景观,其中居住着处于变化状态的生物。Trevon Latin回到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后开始为TOYMAKER画廊工作,这期间展出的作品反映了童年到自我成长,再到衰老的转变过程。在这些最新的作品中,Trevon Latin以转变的人偶创作来探索成长的主题,同时探索自己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加拿大艺术家Chris Millar的万花筒装置艺术涵盖一系列材料、机制和声音。他使用钟表制造部件以及铸造树脂、电子产品、苯乙烯、丙烯酸涂料和其他材料,构建受科幻小说启发的微观宇宙,在其中展开神秘的叙事。Chris Millar通过对细节的精心观察,并受到科幻电影、魔法和非线性故事讲述等想法的推动,用繁复的材料进行创作。Chris Millar将他奇特的创作方法描述为“恐惧症”,或者说其特点是厌恶空旷的空间,他用宝石般的形状、浮雕肖像、建筑特征、照明元素、时钟、表盘和微型风景画密集地填充微小的小插图、平台和隔间。他说:“我的实践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细致、高工艺的过程,将物质性和过多的意象推向饱和的极限。”
艺术家Lewis Miller以其特具创意的“花闪”装置而闻名,他将电话亭和街边的垃圾桶作为大型插花的容器,这些插花装置艺术通常只保留几个小时就消失。
文化机构The Shed打造的Sonic Sphere突破传统音乐厅的界限,将巨大的球体悬浮在空中,提供身临其境的3D声光体验。
Delphine Diallo的摄影系列《殿下》中,模特佩戴着精致复杂的面具、头饰和珠宝,将脸部完全遮掩,探索女性在神话中的身份问题。
我们小时候玩耍的电子玩具、手工珠子在艺术家Jeff Rubio的作品中得到重现。他用陶瓷模仿手串珠子创作出一只巨大的蜥蜴,和童年的玩具如出一辙。
希腊建筑师Daphné Keraudren的金属悬挂座椅装置挑战着传统的艺术和建筑理念。这件座椅采用金属材料,克服重力问题并具有流动感十足的线条,仿佛一尊优雅的雕塑悬挂在建筑物上。
Seungtae Jang通过收集废弃的鞋子和椅子,并用树脂重新包裹它们做成新家具。他以这样的形式为无家可归的人发出呼吁,并放大他们的声音。
生物学家Laurent Formy记录下海星等海洋生物细长、尖刺的神经系统。这些微小的标本在光圈投影下闪烁着万花筒般的色彩。
Andres Reisinger最新的数字装置以粉红色的纺织品占据世界各地城市建筑物的外墙,覆盖着原本不起眼的建筑物入口,形成一种超现实景观。
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在公园玩过的大象滑梯?这些滑梯曾在20世纪中期流行,如今正在逐渐消失。中国台北一位摄影师记录下各种各样的大象滑梯,带领人们回忆童年时光,让人们找回儿时最快乐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