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红
(民乐县南丰镇寄宿制小学 甘肃 张掖 734509)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理念逐渐成为最高教育标准,而五育融合背景下,除了要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以外,还要着重构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群体真正在新时代背景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行动能力,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成长。为此,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必须逐渐转变传统教育利益,由知识型转向能力趋向,构建行知课程,是满足当下五育融合教育标准的关键方法。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阶段的行知课程,着重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帮助学生群体在学校教育中获取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在党的教育指导文件中指出,教育事业必须要充分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要突出德育的重要性,并且还应强化智育水平、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教育,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此外,对于五育融合背景小学课堂构建,行知课程也是充分落实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的关键所在,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注重融合发展以及共建共享。借助行知课程的教育和培养,将全面发挥知行合一思想中的智慧,促进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当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成长以及学校全面发展的根本,是新时代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
基于传统教育内容,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五育融合直指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不再单纯强调教育培养,还应加强德育教育,体育锻炼,美育熏陶劳动实践,五项教育内容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而不同主题、不同概念、不同项目的整合教育方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自然千差万别,但唯一不变的仍然在于要满足学生群体的学情特点,充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融合渗透教育,发挥五育融合教育的积极价值,最终达到学科间的融合,领域间的融合,以及活动上的融合。就目前五育融合的开展现状来看,很多学校虽然也在积极落实五育融合要素,但整体成效仍然有待提升,而且学校内部教师队伍以及特色课程内容,活动组织形式都仍在积极的探索之中,想要真正实现五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就必然要在教育体系中形成重要的承载载体,完善五育融合教育培养体系[2]。
所谓行知课程,主要取义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此将其称之为行知课程。行知课程,相较于常规的课程教学而言,着重坚持求真理做真人为导向,倡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创造能力,不再单纯围绕智育教育开展。另外,行知课程尤其重要的特点便是以实际生活及学生的学情情况为导向,针对性制定课程内容,并且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形成完善的教育培养体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就目前行知课程的构建情况来看,基于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形制课程,应着重从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三个层面出发,优化学习办法及学习内容,真正考量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不断形成科学完善且优质的课程培养体系。尤其在知行活动课程的考量上,应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艺术类体育类方面加大设置力度,补足课程教育及德育教育,形成五育融合的综合教育体系。
基于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行知课程构建,首先极为关键的便是明确建设目标,确定建设任务。同时,结合学校学情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情况,必须要做好前期的背景分析及需求评估工作,详细针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为学校特色行知课程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此外,在构建小学行知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实践体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行知课程的特色化以及实践化。具体说来,在课程构建过程中明确的课程目标是后续课程实践实施的重要导向,也是形成清晰建设任务的关键所在[3]。针对小学阶段行知课程的构建,应注意确定总体目标,一方面要着重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形成正确课程观念,为学生群体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而且在学校内部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构建和文化的打造,形成知行新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中,一定要着重面向每一个小学学生,确保能够全员参与全员实践,让学生都可以在这种知行课程的影响下,提升发展综合素质。此外,在确定行知课程的育人目标时还要着重提高教师群体的课程开发意识,定期加强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发挥教师的专业精神及主阵地价值,真正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行知课程。
基于前期的建设目标及建设任务,分析在校园内部应充分构建好物态环境,打造行知校园,强化硬件支撑。对于行知课程,校园物态环境的建设而言,可以着重考虑在校内增设种植区、养殖区、阳光育种房、行之气象站等综合物态环境设施。这些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实践探索学习的意识,并且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各项优良品性。此外,学校内部还应增加设置展览馆展览室,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增加内部展览陈列的内容,供学生群体进行参观实践。同时,为了加强展览室的展览功效,并提升学生参观过程中的体验,可以在展览室实践园中增加一些使用劳动劳作的农具和肥料,使学生可以在参观过程中加深体验。如果学校内部在构建物态环境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可以加强与外界社会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合作力度,发挥社会资源的积极价值,主动带领学生前往外界进行探索感知利用实践利用行动,提升其综合素养,达到五育融合的培养功效[4]。
在行知课程构建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建设目标以及硬件环境以外,还应加大特色行知教学课程的构建与开发。首先在课程类别上不仅要充分考量行知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在以往智育课堂的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行知技能课程行知活动课程。智育课程可以着重朝向文明课程科技课程以及劳技课程为核心,而技能课程则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并且,活动课程的开放则着重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情能力以及实践操作水平。与此同时,在小学阶段,行知特色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还应细化不同年级的教育指标。无论是在技能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要形成完善的教育指导方向,也能让学生群体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体悟到行知课程的特色,实现综合发展。此外,在打造特色行知教学课程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也应着重提升教学力度,保证民主,平等合作,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也要注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定期组织校内教师进行教研活动,提升行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质量性[5]。
行知教学课程实施结束之后,必然要开展评价活动,为此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必不可少。与传统教学评价相类似的是,行知课程的评价也要注意发挥多元性特点,除了在主体上进行多元设计,内容上也要保证多元化、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积极价值,指导后续的课程教学。具体说来,在行知课程的评价设计中,首先可以考虑设计作品类评价指标,行知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操作,而及时的作品评价,将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此应充分完善作品类评价指标。其次,活动行知课程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为此活动类评价指标必不可少,针对每一次实践活动,都应具有完善的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指标,从而展示行知课程的实践成果。除了以上评价内容以外,还应进一步细化报告类评价、媒体类评价等等,这些综合元素都考量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情况。借助这些多元评价指标,可以全面促进行知课程优化创新,不断升级。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教育工作想要真正将行知课程落到实处,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保障基础。一方面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应树立和优化明确的办学理念,朝向极具时代发展特色的方向发展,充分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重任。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还要从高层管理者着手,提高对行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力度,加大组织机构的群策群力,形成民主开放的管理氛围,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积极为行知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提供参考意见。当然在行知课程的完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作为重要的实践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学校定期为教师组织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其综合实力,强化综合技能。在此基础上,学校内部要在相关规章制度上进行完善与改进,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可以有效促进行知课程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五育融合的行知课程,作为小学教育工作的创新点和创新路径,可以改变以往传统学习和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将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学生也将在这种新的教育培养理念下,迎接多样化丰富多彩的学业生活,从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加自信且飞扬的状态迎接人生的各类挑战,圆梦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