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合
(静宁县四河中心小学 甘肃 平凉 743416)
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在校人数不超过一百人,就可以认为其是小规模学校。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小规模学校是他们受教育权力和义务的基本保障,能够解决学生的教育弱势处境,也是进一步促进实现社会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1]。小规模学校是对目前诸多教育弊病的反思和矫正,它的最大突破在于依托其丰富的乡村课程资源,把追求规模效益的工业化式的教育,变成符合人性需求,不同年级复合的个别化教育。在我国义务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农村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场所,保障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建立起以政府、学校和教师为核心的教育共同体十分有必要。
农村小规模学校指的是招生规模小于60 人,教职工规模不足5 人,且难以与城市中心学校相比的农村学校。以下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面向农村地区,学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经济水平等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质量的稳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队伍通常数量少、教学经验不足,抑或缺乏全面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容易导致课程设置不均衡和教学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加强培训和引才工作。农村小规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受限,教学和办公场所条件受到很大局限,常常缺乏良好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本设备,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小班授课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尝试,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农村小规模学校拥有的学生人数较少,班级授课规模更小,这与新时代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向一致,具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是对教学一系列内容的创新,包括教育体系、结构、方法等。教育创新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也是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最大的特点是班级人数少,学校人数少,教师完全回归园丁角色,以情感和良知、美感等教育情怀关照个体生命的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是一个使人的情感生根发芽的小规模组织,是对目前诸多教育弊病的反思和矫正,教师能够全方位关注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变化和心理需求,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城镇学校较为显著的特征是班级人数多,班级数量多,教师的教学负担大,工作量多,难免会忽视班级中部分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此小规模教育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创新的主要工作内容,对解决城镇学校超员超额问题起到指导作用。
教育公平需要在学生的入学起点、学习过程以及最终的学习成果方面都得到体现。起点上,教育公平需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不受种族、性别、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公平对待,这意味着学校需要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最终的结果也需要公平,每个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并能得到公平的评价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推动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主要学生群体是当地的农村儿童,他们可以通过就近入学的方式接受教育。学校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提供各种教学所需的设备和工具,以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教学设备的分配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实现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管理方法的共建共享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与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农村小规模学校位于农村地区,这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乡土和人文教育资源的地区。在这里,学生可以借助当地自然环境学习生态、农业等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接触乡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等方式增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另外,农村地区聚集了许多民间艺术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这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人文历时的机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入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具有浓厚本土特色和文化色彩的教育课程体系中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构建特色农村教学课程。
农村小规模学校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要承担起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不同课程体系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因素,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文化认同感[2]。
教师作为知识与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共同的目标愿景下参加交流互助活动,向城镇学校教师学习,在交流学习中感受城乡教育的文化差异,通过进修学习以及一系列教研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研究制定文化教育课程,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利用班级文化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文化学习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农村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生实践体验提供广阔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当地的文化建筑、历史遗址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对村子中德高望重老人的走访感受当地文化背后蕴藏的情感与价值。到田野间去观察、体验、学习,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理解。
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要投入的教育费用相较于城镇学校更少。学生数量的减少不需要学校扩建教学楼和食堂、宿舍。学校可以将教育资源投放到更需要的地方,比如购买更专业的教学设备,建立数字图书馆,增加教师培训的资金等,比如办学基础设施的完善,采购教学需要的材料、工具等。
除此之外,农村小规模学校让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减轻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学生可以直接步行到学校,回家吃饭,交通费用、住宿费用都比到城镇上学有所减免。对于部分低龄农村学生来说,就近入学也避免了寄宿生活带来的不适应感,远离熟悉的环境、家人和朋友会让低龄学生产生焦虑和不安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农村小规模学校不需要学生离开家人和朋友,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适应的能力更强。
农村小规模学校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它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价值: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为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确保他们也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在农村地区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成为地方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在农村地区传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情操。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培养地方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利于吸引当地人才留在本地并为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农村小规模学校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中,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在政府、学校、家长等各方的支持下,逐步推进和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小规模学校之间的互助、借鉴、联合发展,让小规模学校拥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共同应对城市大学招生、学生流失的压力。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小规模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优化教师队伍,实现师资资源的共享,提高各类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一些地方政府鼓励小规模学校之间开展课程研究和开发,拓展课堂教育及校外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精益求精的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加强小规模学校名誉宣传和品牌推介,打造聚合效应。通过集体宣传和多方赞扬,提高学校的口碑,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打造联合品牌。
2.1.1 强化政府责任意识
要想进一步的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作为政府就要明确自身所具备的职责,然后加强对农村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通过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增加农村学校办学经费和学生人均经费给予积极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优质、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地方政府要能够根据当地发展情况,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多维度的经费划拨。其中主要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置办好基础项目,保障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例如对于学校建设、教师办公、学生学习需求用具等等方面,加大拨款的额度,并且确保经费能够落实到实处。因此,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加强对于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1.2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主要是出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经费帮扶和支持,对此政府更应当规范好经费划拨方式和工作流程,为了确保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稳定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源源不断的经费保障就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政府和地方给予必要的支持。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缺乏经费管理和支配权的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经费管理机制。此外,地方政府还应成立专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管理机构,确保资金划拨合理、符合学校实际需求,并真正用于学校建设和发展。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为农村小规模学校争取更稳定的经费来源。
2.1.3 统筹布局,稳重撤并
在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帮扶共同体过程中,还要注意能够统筹布局、稳重撤并。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和乡镇中心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的过程当中,也要能够通过专项扶持,体现差异化、乡土化、特色化发展特点,符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其次,应根据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学校进行有效地布局或者撤并。对于学生人数稳定、社会认可度高、教学质量佳以及具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应当进行保留,并且大力支持学校发展,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推动这部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对于学生出现大规模流失、数量不足和社会认可度较低的农村小规模教学,应联合具备较强接收能力的学校,将其划分为撤并学校。
2.2.1 建立网络培训平台
网络培训平台的建立,这样最大程度的借助信息化的便利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培训效率,还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将那些优秀的教育资源融入到整个平台,助力教育工作的发展进步。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2.2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教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较差等问题,为了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帮助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向前发展。针对于学校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线上同步课程,让学校可以共享优质课堂,提高学生成绩和考试成绩。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建立网络“名校课堂”,让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各种知名学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全面了解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异。
2.3.1 健全城乡教师互助机制
针对农村小规模教育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解决农村教师教育素质较低、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理念和模式滞后等问题,并规划出切实可行的交流互助内容。此外,也应注意避免交流互助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而与实际内容脱节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城乡教师增强交流互助的意识,具体措施包括让城乡教师互换教育场所,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教育差异和发展需求,从而拓展教育视野,为城乡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3.2 建立教师同侪互助模式
教师同侪互助模式是一种教学策略,它使得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能够相互分享和讨论课程问题,并且交流个人教学实践经验,旨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和提升教学质量。这种模式能够建立相互支持和鼓励的教师关系,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挑战和困难,提高教学效果和满意度。这种模式能够让骨干或者优秀教师促进农村小规模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2.3.3 完善城乡教师保障机制
建立以教师为核心的交流互助共同体,这不仅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也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的有力保障措施。此外,城乡教师保障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更好的待遇和条件,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力量。对此,可以建立城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和奖励制度,激励城乡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改变农村教师待遇格局,对农村教师的收入、福利待遇进行全面提升,达到激励农村教师创新教学的目的。政府应该提供更多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和教学管理水平。针对农村教师,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职称评定机制,通过评审结果来激励教师教学动力、创新精神。在城乡小学教育领域加强基层教育管理,完善教育统筹、监控、报告和评估机制,提升教育服务水平,确保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和公平。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资源的大量倾斜,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在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条件不能被忽视。对于农村而言,农村的小规模学校可以为适龄儿童提供上学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精神发展,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过程中要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学校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更高质量的课堂。在当前教育背景之下,应关注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认识到全面提升小规模学校教育水平和质量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通过构建帮扶、合作、交流互助共同体等发展策略,保护和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城乡教育不均等情况,突破教育现代化的“短板”,回归教育初心,进一步推动整体教育领域的思想转型和行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