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3-10-14 19:43郑文君
今天 2023年20期
关键词:分层作业数学

郑文君

(庆城县土桥乡合丰小学 甘肃 庆阳 745109)

引言

分层教学法以阶梯模式完成教学指导,这使得学生能够依托适宜自身能力的数学问题解决,充满自信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取得更加理想实践效果,因此,教师可通过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应用,重视结合日常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分成能力较差、中等、优等层次基础上,契合学生层次设计引导问题,并将问题设计成为基础层次、中等层次、挑战层次,助力各层次学生充满自信地提升能力。

1.目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情况

1.1 学生数学学习状况不统一

一个班上的学生数学学习程度不一样,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会提前学习高一年级的课本知识,对于教师上课所讲的知识觉得过于简单,所以就不愿意听讲,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连该年级学习的课本知识都学不透彻,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数学学习成绩低下,没有任何提高。

1.2 教学进度不能掌握

现在小学的学习压力不断加大,所以部分小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之后还会提前预习课本知识,学习知识,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会拉大,面对学生之间巨大的差距,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教学进度,所以也不能保证每个学习情况一致。为了能够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师就会按照教学任务的要求去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1]。只有一小部分教师会顾及到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所以就会有计划性、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部分学校也会按照成绩高低分配尖子班、普通班,这十分打击学生的信心,对数学教学极其不利,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程度。

2.分层教学的意义及其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的分层和异步教学,即通过在小学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根据某些规则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不同的级别。教师根据每组的情况教给学生,让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并根据设定的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学习目的。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改进机会以及减少小组之间学习差异的方式将他们分为几组。该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策略来实施。因此,小学数学实施分级教学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别学生的差异。同时,小学数学的特点对分层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在小学数学中实施多层教学,需要遵循某些原则。一是学生平等原则和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人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应合理分组小学生[2]。因此,在实施分级教学之前,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将教师分为上,中,下三级。同时,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按照学生的教学原则,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水平以及教学内容,在功课和练习的难度上应有所区别。第二,反馈原则。在实施分级教学时,教师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评估学习的影响和学习知识的状态,并向教师提供反馈。

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3.1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合理划分学生层次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作用,是解决学生个体差异性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分层教学策略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等基本情况合理划分学生层次,为之后的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提供前提保障。基于学生的综合情况,教师可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三种层次,即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优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我创新、自我拓展、自我突破,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求知欲望[3]。中等生具有较好的数学知识文化基础,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内容较为牢固,其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化,数学思维模式受于局限化,创新、想象、创造意识和能力不强,且有较大的思维上升和发展空间。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通常会缺乏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掌握和巩固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很难高效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针对这三种层次学生的综合特质,教师要进行合理分组,在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构建结构上要至少包括1-2 名学优生,2-3 名中等生,3-5 名学困生,每个小组成员最多不超过10 人,要注重发挥出学优生的带动作用,在学习上的自我提升与突破前提下,要分析中等生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做好对学困生学习上的监督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点数学问题,传授于一些适合的学习方法,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3.2 分层学生学习目标

教师进行分层教学设计时,依据对学生的了解,从学生智力水平、学习技术与能力等多角度进行衡量,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并依据学生层次进行学习目标的设定,制定分层教学计划。以此种方式开启数学课堂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重视了解学生,并通过分层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方式,进行学习指导,带动整体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现有效学习。如:教师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可从了解学生做起,进行分层学生与分层学生学习目标的实践教学,制动适宜的教学计划,通过不同学生层次中的优、中、差,制定高、中、低等层次的目标,引导学生依据契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计划,并取得较为理想学习效果。教师可设计适宜优等生完成对高远目标,完成对“小数知识”知识高度的挑战[4]。并设计“初步认识小数,了解小数点位置”这样适宜中等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中等学生有效学习同时,不断提升能力,树立学习信心。教师还应设计适宜较差能力学生学习的基础性的低等层次学习目标,从基础开始引导数学能力与水平较差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并从浅显基础知识开始有效学习,不断提升学习力与学习水平。同时,教师分层设定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时,可将制定好的目标与计划内容讲出来,给予学生自主权益,让学生契合自身能力与水平自己选择,增强学生学习自信,使其有效遵循目标开启数学学习。

3.3 对课程进行分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发展

除了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选择对课程进行分层,以不同的讲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在面对学习能力强且理解能力好的学生时,教师可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而面对学习能力较弱且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应当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并进行科学实践与运用。例如:在对“小数乘法”进行学习过程中,面对学习基础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就可以引导其通过自主练习和探索,增强举一反三能力,使其实践水平得到发展。如:教师讲解一道计算题之后,可以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出示其他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能够通过举一反三的能力,快速掌握本节课教学目标,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散与培养[5]。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对算式3×1.5 进行探索与学习过后,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拓展2×3.6、3×2.5 等等同类型的题目。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教师展示的题目进行探索与发展,在自主分析过程中,促进信息提取能力与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展开计算,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指导。与此同时,面对教学重难点和需要重视的问题进行强调,如小数点位置应当标在哪里等等。如:在进行3×1.5 这一算式探究过程中,面对进位问题如何避免学生忘记进位、怎样列竖式等等进行反复记忆与实践。通过对教学内容而简单变形,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掌握重难点与基础内容。通过对课程进行分层,选取不同侧重点对学生展开引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一定发展。

3.4 充分研究教材内容,将知识进行合理的分层教学

提高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的思考与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备课,以此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时间都可以充分地利用,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实际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时,要注重教材中的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由简单到困难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将教学知识进行分层。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进行适当问题的提问,教师要防止出现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的情况,帮助学生在对适当问题进行解答时,可以对知识进行思考与运用,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学生在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分层,逐步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思考,帮助学生逐渐地对知识进行更深度的学习,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其次,带领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帮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将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分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5 关注差异,分层设定任务

任务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只有在清晰的目标指引下依次完成知识探究任务、获得知识,学生才能逐渐提高知识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而实现深度学习,这也是任务型教学基本内涵。而由于基础素养存在差异,不同学生能够完成的知识探究任务、成长过程也存在差异。所以为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差异促进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差异对任务进行分层设计,向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任务并指导他们完成。此时,每一名学生都能在任务中有所收获,其成长一目了然,深度学习不再是空谈。但是由于在传统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已经形成了“设定相同课程任务”的习惯,当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差异化任务布置存在明显的不足够、不合理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在不同任务引领下的差异化知识探究和成长。面对该情况,改变势在必行。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思维,先提前根据知识难度设计难度不一的课程任务,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基础素养差异向其布置难度适宜、符合其思维层次的任务。长此以往,学生每一次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掌握知识和成长的过程,他们自然能够逐渐缩小差异、实现深度学习。

3.6 夯实学习基础,实现作业分层

作业是有效校验学生所学知识的工具,不可或缺,依据学生不同巩固需求,教师可设计分层作业,并以分层布置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契合能力的作业,提升其作业效率,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设计挑战作业、巩固作业、基础作业,通过不同层次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学习能力、作业能力不断增强。以此使学生高效完成作业巩固所学同时,减轻作业负担,调动作业热情,取得更加理想作业效果[6]。如:教师进行“圆柱与圆锥”作业设计,可分层设计,设计适宜优等学生完成的挑战作业,并设计实践体验性的作业,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践,延展思维,完成挑战目标,巩固所学。还可设计巩固所学为主的中等层次作业,以让中等层次学生有效巩固知识为主,并可在巩固中萌生主动探究更深难度知识欲望,提升巩固所学效率。而教师在设计适宜较差学生完成的作业时,可依据对学生的了解,设计基础题型,重点以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概念的记忆为内容,并融合简单的计算内容,使这个层次学生从基础开始,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逐渐提升学习力,取得理想学习与作业效果。分层作业设计成效得以凸显,提升作业分层效率。学生毫无压力下完成适宜自身能力的作业,有效地减轻作业负担。

3.7 合理化配合促使学生能动性增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合理化的合作,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发展。若师生间缺乏默契合作,则教师无法激发学生主观热情,而学生又无法跟上教师节奏,这使得基本教学难以进行,更不用说分层教学了,教学活动的实践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如学“元角分”知识时,教师应能够使学生识别人民币单位和了解分角元及了解它们间的转换率等,教师可采用科学方法将现实中预备好的模拟货币发放给学生,并借助这类道具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个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所处能力的高低,并且要给部分文具标价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辨认。有些同学前一阶段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教师就选择发放一元钱和五角钱;前一阶段掌握得非常扎实,而且理解能力较好,教师就选择发放一角钱、五元钱和十元钱;而对能力中等者,教师就可以发放5 角、1 元、5 元的货币。在模拟货币发放完毕后,教师带领学生去买文具并提问,学生手里的钱,如何搭配才可以买到文具呢?手里的货币够不够购买文具?或者购买到某些文具后还会剩下什么?教师充当售货员、学生充当消费者,有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一样能充当售货员,一买一卖过程中学生对这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对货币单位差异及转换率有真实的感受,使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高效,同时能力较强的学生实践能力有较大提高。

3.8 教学评价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在分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通过有效的总结和评价,查漏补缺,在后续教学中加以优化,并通过针对性评价,真正满足小学生的需求,不至于削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如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以激励、赞扬为主,帮助其重新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而对于中等生,同样需要给予其一定的鼓励,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教师帮助其找出不足,然后教师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疏导,如重新分配层级。而对于优等生,除去必要的表扬外,还需要树立内部的“竞争意识”,让每一位同学能够产生“危机意识”,和其他同学之间勇于竞争、争相往前。通过合理的评价,让每一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对自身的数学学习状况、基础水平有一个较为真实的认识,最终从根本上保障分层教学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分层教学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而是有目标的层次分明地指导不同能力学生有效学习,以此使得整体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学习自信,并做好能力不断提高准备,发展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等不同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借助教学层次分明指导,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促进教师数学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分层作业数学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