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任丙超
【摘要】节庆电视晚会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中秋节是海内外华人的团圆节,央视中秋晚会从1991年《神州一片月》为始,已走过30多个春秋,在弘扬时代旋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人是节庆电视晚会的核心审美元素,是晚会实现传播价值的重要支撑。现以央视中秋晚会中的主持人为例,分析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审美构成和实现路径,意图为新时代背景下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传播美学;中秋晚会
每年的中秋佳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都会为全球华人奉上一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央视中秋晚会”。晚会通过新时代情景融合的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和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主持人作为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节目串联基本任务的同时,通过自身审美表现,对晚会价值功能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央视中秋晚会的主持活动,是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传播美学价值实现的生动实践。
一、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
节庆电视晚会是艺术传播活动,审美是推动晚会传播的动力之一,主持人是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美学整体上强调回归生命、审美生产和审美综合思维。[1]主持人在节庆电视晚会传播中具有清晰审美特质、彰显人文关怀、升华审美体验的传播美学价值。
(一)具化晚会审美特质,深化观众审美体验
法国学者莫里斯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一个时代的公众会因为共同的经历、生活体验等产生可以共享的记忆,这些“集体记忆”保证了群体意识的延续。央视中秋晚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生成了执正驭奇、情景交融、典雅深邃的审美特征。[2]晚会审美特征的形成以深邃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淬炼出的“集体记忆”,已经蕴化在整台晚会中。主持人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播,发挥具化晚会审美特质、强化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作用。例如2022年央视中秋晚会围绕“江月初照”“山河明月”“皓月千秋”三个篇章展开,主持人通过富有张力的主持词直截了当地向观众传播晚会的家国情怀、中华风韵、民族认同等主题思想,并将25个独立的节目串联为一个整体,能动地将不同节目的特色美融合为晚会的总体美,使观众产生花好月圆的情感共鸣。在主持人围绕“秋”“月”主题的反复表达和情感启发积累作用下,观众迅速融入中秋意境,晚会审美特质也得以全面呈现。
(二)诠释人文关怀,丰富观众审美意境
节庆晚会通过营造共情场域实现对观众的关注,通过平等传受关系的营造表现对观众的尊重,在大众传播中叠加人际传播效应,用情感丰富观众审美意境,强化晚会与观众的共情共鸣、对观众心灵的涤荡、对观众“三观”发展的影响等。2022年央视中秋晚会中主持人鲁健、孟盛楠和张韬、俞熙雯的组合,兼顾了稳重与活泼、端庄与靓丽,通过男女、新老、动静的组合,有效拉近了晚会与观众的审美距离,使传受关系更加亲近平和,营造了温馨的共情场域。晚会对生命和情感的关怀通过主持串词一一呈现,如在歌曲《游仙吟》之前,张韬和孟盛楠深情表达“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乡情感,与荧幕前的“故乡亲人”“远方游子”深切共鸣,引人入胜。
(三)语言二次创作,升华观众审美体验
晚会主持词成文过程是主持语言的第一次创作,现场主持人的表达则是第二次创作。第一次创作重点是文字表达,第二次创作重点是语言表现。主持词文本自身和主持人的二次创作表现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晚会的艺术特性和美学风格相呼应。主持人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主持词二次创作表达,掌控晚会进程,清晰晚会主题,使观众对节目产生强烈期待和浓厚回味。节庆晚会主持人的根本任务决定其表达方式不同于新闻主播客观性的信息传播,需要具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美学风格,具体到中秋晚会这一传播场域,就是要营造抒情浪漫的艺术境界,尽可能升华观众的审美体验。在2022年央视中秋晚会中,主持人运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歌的吟诵表达,利用“明月”的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手法等,展现了主持人对恢宏意境和细致情感的强大表现力。
二、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传播美学的构成
播音主持是一门综合艺术,主持人的传播美学至少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表现美,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达展现生动而精准的表现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将他们带入晚会意境;二是风格美,主持人凭借深厚的新闻传播、文学美学、主持艺术等功力的积累,形成自身独特的主持风格,展现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观众形成思想共鸣;三是和谐美,主持人是晚会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多维表现形式要求主持人与晚会各种要素呈现共生融合的状态。
(一)主持技巧层面的表现美
虽然媒介技术不断发展,节庆电视晚会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对主持人传播美学的要求却相对稳定,主持传播是“艺术化言语传播”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交际性、艺术性、传播性是其三性特征。[3]主持传播的三性特征是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业务层面的基本审美指征。交际性是主持职业的根本任务,主持人的存在满足了以家庭为主要受众单位的电视传播活动对人际传播场域营造的需求,是节目和观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艺术性是主持人专业能力的基本审美标准,包括吐字发音、形体形态、表情手势、着装打扮等。传播性的要求源自媒介本质属性,节庆电视晚会依附电视媒介存在,信息传播是媒体的根本任务,节庆电视晚会传播效果的好与坏是衡量主持表现的重要标准。
(二)主持特色层面的风格美
主持人作为节庆晚会的“前台”,在晚会播出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持风格不仅能展现自身特色,还是整台晚会风貌与格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深层次地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状态、传播媒介和受众审美的变化等。[4]主持人的风格美主要从外在形象、语言个性、总体印象、记忆回味四个方面呈现。外在形象是主持人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主要源自面容、身形、穿着、表情、仪态等;语言个性是主持人知识结构、内在修养、思维模式等的外在表现,常通过口语表达中的词汇、语调、语气、语速、音质等呈现;总体印象强调受眾对主持人个性化特征的整体和动态感受,是把主持人放在节目、媒体运行过程和时代背景下的评价;记忆回味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传受体验的积累,主持人与观众产生了共鸣,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受众评价和忠实观众的过程。
(三)节目功能层面的和谐美
节庆电视晚会为主持人提供了传播平台,主持人是晚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电视节庆晚会一般在重大节日期间举办,晚会基调要与节庆氛围契合,有的还形成了品牌效应,有相对固定的播出时间和稳定的节目形式。例如春节晚会在“年三十”播出,综艺性强,“迎新春”;中秋晚会在“八月十五”播出,以歌舞为主,“寄相思”。晚会整体设计和创意确定之后,主持人要作为晚会的有机组成要素按照总体要求参与创作,其中主持人是“情”,晚会是“景”。“仪式感”是电视节庆晚会的典型特征,一个个精心制作的节目共同构成宏大的晚会景观,主持人需要融入其中,按照晚会总体设计定位,发挥人际传播优势,引导观众“入景、动情”,充分发挥主持人在晚会中的人际传播作用,为晚会表现融入更多人文元素,实现情景交融的和谐美。
三、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传播美学的实现路径
在对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和构成分析中不难发现,主持人要以节庆电视晚会为土壤生发,同时自身也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通过努力锤炼专业能力的“硬功夫”、提升综合素养的“内功力”,展现其职业的生命活力,从而顺利实现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传播美学价值。
(一)锤炼专业技能的“硬功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超强的专业能力是主持人实现传播美学价值的根本保障。节庆电视晚会中,主持人的“硬功夫”就是其表达能力,一般包括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达,二者不仅需要主持人具有天赋,更需要后天刻苦训练和丰富实践经验积累。例如2022年央视中秋晚会主持人在12次出场中,包括了4人和双人主持,节目和广告主持,定位和移位主持,传统和情景代入主持等多种形式。这都对主持人口语表达创作和艺术表现能力等主持硬功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技能是主持人传播美学实现的基础。首先要练好基本功,以高标准吐字发音训练和多样式即兴口语表达锻炼为基础,做到口齿伶俐、思维敏捷、表达流畅;其次要积累实战经验,不仅要多参与实践锻炼技巧,更要通过实战建立信心,为自如发挥奠定心理基础;再次要保持学习状态,尤其在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要跳出主持看主持,主动了解主持自身和密切相关业务环节的最新变化,掌握新技术、新思维、新应用的要领,与时俱进提升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主持能力。
(二)提升人文关怀的“内功力”
内心真实情感的自发呈现是主持创作的动力源泉,人文关怀是节庆电视晚会中主持人情感的内核,对人的尊重,对人性回归的重视,是主持人的传播美学追求。央视2022年中秋晚会中身着中式传统旗袍、长相甜美的俞熙雯与男主持人张韬一起走进寻常百姓家,徜徉在江南水乡中秋之夜的市集上,二人的主持场景和状态与电视机前千家万户温馨惬意的团圆氛围完美契合,展现了晚会对寻常百姓的重视与尊重。对主持人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主要有两个着力点。首先是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主持人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人文关怀核心命题与时俱进的认识是具体表现。其次是丰富的创造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电视节庆晚会期待主持人的创新,主持人创造力发挥不仅能提升晚会的传播力,还会作用于观众,发挥陶冶情操、启人心智的作用。
(三)增强守正创新的主动性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也深刻影响着节庆电视晚会。媒介整合的传播方式,使节庆电视晚会真正实现了跨屏、跨界传播,超高清、三维声、360度圆形舞台、外景、虚拟XR技术、实景山水等数字制作技术广泛应用,晚会艺术形式更加多样、节目信息高载量等,都对主持活动创新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例如在央视“2022中秋晚会”中,歌曲《小城是故乡》之前,一个360度移动长镜头,实现主持人鲁健、孟盛楠的情景表演与节目串联;歌曲《吉庆团圆》之前,主持人张韬、俞熙雯用一个长镜头带领观众走街串巷,拿起灯笼和“兔儿爷”手办介绍祖国各地的中秋民俗。此时他们不仅是主持人,还是“观众”“演员”和“记者”。面对媒介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融合发展。一是守正。面对颠覆性变化的媒介环境,要立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基本出发点,立足文化厚度、国家高度、主流向度进行主持创作。二是创新。面对不断变化的主持实践要求,要清晰地认识到主持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主体性特性[5]。面对复杂而多变的主持环境,要有创新主动性,要展现强劲的适应能力。
四、结语
主持人是节庆电视晚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强化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达到人文关怀目的、升华观众审美体验是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主要传播美学价值;表现美、风格美、和谐美是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的主要审美构成;掌握主持技能、诠释人文关怀精神、展现主持人的创新性是节庆电视晚会主持人传播美学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正视传统电视主持人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新生代主持人号召力和影响力弱化、传统媒体主持人全媒体传播力不足、主持人主体性缺失等。以主持人传播美学实现为出发点,是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对策研究的可能路径。
[本文为河南省高校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3A6300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涵.当代传播美学纲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7-55.
[2]陈寅.中秋晚会三十年审美变迁与创新价值[J].电视研究,2020(1):62-64+68.
[3]战迪.传媒艺术视野中播音主持多质性主调的重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2):103-105.
[4]张曼缔.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与创新[D].广州:暨南大学,2012.
[5]张政法.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研究论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3):18-21.
作者簡介:金婷,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郑州 450001);任丙超,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94)。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