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介的不断融合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在融媒体背景下,各类新媒体迅速崛起并强势发展,使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通过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的演变、发展,对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提出了传统电视新闻融媒体的转型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电视新闻;融合转型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转型刻不容缓、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发展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播出要顺应融媒体时代的潮流,通过全新的方式入驻新的平台。对传统电视媒体来说,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要与新时代媒体发展需求保持高度协调。电视新闻的内容与层次应更具多元化和细致化,以适应广大受众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实现融媒体的顺利转型与发展。但在媒体加速融合的过程中,传统电视新闻的转型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其融媒体转型的策略,以切实增强媒体融合发展的动能。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的不足
(一)传统电视新闻时效性弱,受众流失严重
传统的电视新闻制作和发布过程复杂,需要逐层审核、修改和审批。此外,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布渠道也有限,限制了信息整体的传播范围。新闻信息仅在特定平台和固定时间进行播出,因此其时效性相对较差。随着媒体融合背景下各种新闻客户端的涌现,受众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受众的需求不仅局限于相关政策和社会时政方面的新闻,还涉及医疗、健康、娱乐、科技等领域。然而,传统电视新闻在制作方面模式僵化,缺乏以受众为中心、针对受众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采编制作的能力。这导致传统电视新闻所播出的信息内容单一且严肃,无法吸引大多数受众的关注。
(二)传统电视新闻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
传统电视新闻采用单向传播的模式,受众只能被动获取新闻信息而无法直接进行评论或反馈,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且缺乏互动性。然而,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受众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接收新闻或信息,并可以即时进行点赞、评论或转发,与新闻发布者或者其他受众随时展开互动与交流。此外,许多新闻信息采用短视频、直播等更具感染力的形式传播,激发了受众转发和进一步编辑评论的意愿,为受众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三)传统电视采编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尽管传统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随着融媒体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通过科技手段促进创新变得日益重要。专业化的软件制作程序已成为提升采编人员制作水平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仍存在固化思想的情况,特别是对年龄相对较大的采编人员来说,他们对新媒体的制作技术和流程等方面并不熟悉。在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培养全能发展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要培养行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采编人员应精通新媒体平台编辑技术,并拓展后期制作、视频剪辑、摄影等领域的技能。
二、传统电视新闻融媒体转型的策略
(一)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应创新思想、转变观念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作为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核心力量,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理解与认知,改变传统落伍的采编思想和采编理念。“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已经呈现出一种“海量化”“碎片化”“个性化”的特点,并且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创新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形成了强势的冲击与巨大的压力。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各类新媒体自身具有极大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广、互动性强等优点,极其符合当前媒体用户不同的新闻需求与更高的新闻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需要及时端正态度,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重新定位,深入了解新媒体的各种优势与特性,以及融媒体时代广大受众与媒体用户的内心想法与感受,进而做出更加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优秀电视新闻,完美实现电视新闻媒体的转型和升级。
(二)传统电视新闻应融合时代背景坚持正确舆论引导力
融媒体背景下,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自身必须对新媒体有一个综合、全面、细致的认知和理解,并且能够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以及各类新闻APP等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让广大受众和媒体用户能够在日常的媒介使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电视新闻的魅力与影响力,全面提升受众对电视媒体的关注度与好评度。与此同时,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有对各类新闻进行有效甄别与判断的能力,拥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和辨识力,进而对各类新闻的整体形势与未来发展进行精准把握,提升舆论引导力,保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
(三)传统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角色转换
现如今,各类新媒体理念、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市场份额。鉴于此,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需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进而能够从日常新闻工作的策划、采编、制作与推广各个环节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例如,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聞节目的采编与报道,传统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首先应站在一个整体统筹的视角,针对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价值观、报道深度以及报道广度进行全面把握,充分了解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百姓关心的民生热点话题、焦点新闻,进而全面提升节目的采编质量与播出效果,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生动、亲民的民生新闻服务。
(四)规范新闻语态和品牌形象
凭借传统电视新闻用语高度的规范性,有助于提高公众对传统媒体新闻发布的认可度。主持人、新闻记者的用语规范情况直接关系着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新闻语态。
首先,注重语言风格的创新。对电视新闻主持人来说,由于新闻节目内容的差异性较大,所以其主持风格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现如今,在电视新闻的播报中,应将新闻报道原则遵循到位,适度创新其风格。电视节目主持人应适度增加新闻稿的趣味元素,将主持人独特、非凡的特点展现出来。同时,为了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管理水平,应注重受众对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好感度,如主持人可以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拉近自己与受众的距离,积极打造个人形象。
其次,注重新闻播报模式的创新。在电视新闻播报方面,应做到与时俱进,对受众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基于个性化原则,加强新闻节目的合理制作,保证特色化的电视新闻得到充分展示。以河北广播电视台与新华社全方位合作的新闻节目《京津冀大头条》为例,该节目主要侧重于对重大新闻事件、政策进行解读,“京津冀大数据”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图形的呈现,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变化与成就充分展示出来。
再次,注重品牌形象的创新。在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播报期间,主持人在播报节目内容时严肃、端庄,这种播报形式虽然可以将新闻客观的状态展现出来,但是长期下去,难免会对受众的亲密度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主持人播报形式比较单一,无形之中会拉开新闻与受众生活之间的距离,对此,现代电视新闻节目对品牌形象的创新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旨在将媒体的个性和新闻魅力彰显到极致。
(五)利用融媒体思路去做电视新闻
(1)加强对新媒体客户端的应用。如可以创建传统媒体的微信官方公众号,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发布采集制作的新闻内容,同时为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电视台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适当剪辑,将其制作成短视频,以此提高电视新闻内容的传播速度。
(2)利用网络预热新闻内容。如,某电视新闻在电视节目播出前,可以与新媒体结合在网络上预热宣发,或在电视台的微博官方账号中将节目内容提前预告,并将相关的主题内容发布到各个论坛当中,促使更多的受众能够有效对其进行关注与评论,以此有效调动群众的好奇心,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播放的收视率。此外,在节目播放的过程中,需要对新闻内容的细节部分进行全面处理,使受众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新闻内容。
(3)做好与城市电台之间的合作。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关注新闻的渠道以及方式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获取新闻的时间逐渐减少。为此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电台的作用,与城市电台合作,对新闻事件进行简化(但不可随意删除其中的关键信息),从而在城市电台中播报电视新闻内容,以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真正实现电视新闻转型的目的。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采编和报道方面,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参考价值浓厚,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对受众群体的喜好予以高度明确。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有效创新我国的电视新闻报道模式,不断提高对人力和时间投入成本的控制。同时,借助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在数据形象性和可视化展示下,使新闻报道得到进一步丰富。基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组的角度,应对大数据技术进行正确使用,密切联系受众的情感需求,实现个性化、互动性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传播的积极渗透。
三、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在按照自己的步调有条不紊地进行内容生产的同时,也在曲折中探索、推进着媒体融合、转型的有效路径。在从传统走向创新的艰难跋涉中,传统电视媒体需要运用移动互联思维,通过打造自己的平台型媒体,做互动、做服务,通过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开发自己的全媒体产品,冲出既有传播模式的重围,不断拓展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呈现出使用时间碎片化、使用需求个性化、使用场景移动化等特点,因而,传统电视媒体应当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发挥长期以来积淀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综合运用多种技術手段,实现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终端融合,在融合发展中建立良好的改革创新机制,不断探索,最终实现转型发展。面对网络电视新闻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电视新闻要重新审视自己,明确优势与劣势,坚守职责与使命,与网络电视新闻融合发展,从而实现突围。总之,在融媒体时代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大力创新传统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将传统电视新闻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对传统电视媒体工作人员来说,应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不断优化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形式,确保新闻传播质量的稳步提升。
作者简介:宋芳,中共安阳县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主任编辑(安阳 455002)。
编校:董方晓